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945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组合条件较好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少;

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短

生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多位旱地集中连片,而且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区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方式

在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

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

农作物

水稻(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热量不足)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轻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

②重工业: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③位

于我国航运线的中枢,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长江中下游平原)

(1)早期:

受地理环境限制,发展缓慢

①地势平坦,土壤黏重,使开垦困难

②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2)农业社会:

科技进步,成为粮.棉.桑.蚕基地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天然水道。

②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良,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发展较快。

③历史上人口向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稠密。

④优越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使得该地成为我国主要的粮棉和桑蚕产地。

 (3)工商业:

①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和华北,棉花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和华北。

【问题拓展】: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

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

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

(1).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

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趋势:

GPS车载导航,空间信息网站等

二.主要的地理信息技术

1.遥感(RS)人的视力地延伸

(1).概念:

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RS)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它是重要的信息源。

(3)遥感作用:

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4)遥感工作过程(原理):

由于地面物体的种类、性子、环境条件不同、其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也不相同。

(5)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6)特点和优点:

①.探测范围大,受地面条件少

②手段多,获得信息量大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③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反映动态变化。

(7).作用:

提高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8)应用:

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

如土地资源的调查。

(2)环境监测:

如赤潮、富营养化、石油污染等。

(3)自然灾害预防监测:

如台风、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

GPS卫星星座(空间),地面监控系统(地面),GPS信号接收机(用户)

(3).GPS卫星星座: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在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4).作用:

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速度和时间

(5).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6).应用:

定位,导航,测量(野外调查、交通工具导航。

如珠峰海拔测量、板块的移动等)。

①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数据、速度和时间。

②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的延伸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程序: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重点分析

其空间模型用点、线、面来表示地理事物,其数据库由若干图层构成。

其空间分析功能极其强大,有空间查询、空间量算、追踪分析、合并分析、路径选择、数字高程等功能。

优点:

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

②功能强大;

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GIS与地图最基本的区别:

数据模型

(3)优点:

②功能强大;

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应用:

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①能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②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

③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评估预测。

(区域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

(1)提供区域空间信息。

(2)建立区域发展模型。

(3)进行区域分析、评价。

(4)进行环境监测、评估预测。

【问题拓展】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

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

时效性好;

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

你怎样理解?

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三、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⑴联系:

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数字地球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

⑴发生地区地区及一些地区;

⑵实质是;

⑶形成是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⑷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化、化和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拓展延深

1中国其它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略)

2.归纳汇总中国荒漠化问题

(1)中国西北荒漠化(区域分布、成因、危害、措施)

西北因气候干旱,多风沙,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2)中国西南石漠化(区域分布、成因、危害、措施)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土层较薄,因水土流失,而引起石漠化。

(3)中国东南红漠化(区域分布、成因、危害、措施)

东南地区红壤广布,比较贫瘠,水土流失,导致红漠化。

典型案例---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范围:

①地形区划分以西,——以北

②行政区划分

③气候划分年降水量在以下的我国西北

2、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记忆)

①地形地貌: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内蒙古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阿尔泰山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②气候:

(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③水文:

河流欠发育,多、我国最大的内流湖

④生物:

植被以和为主。

(以贺兰山为界;

200mm年降水量线)

内部分异: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土地的载畜量减少;

贺兰山以东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贺兰山以西为沙漠和戈壁。

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的主要水源。

⑤土壤;

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3、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

①深居,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

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

(重点记忆)

(1)自然因素:

潜在的自然原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荒漠化的主要的自然原因

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⑵人为因素:

①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课本上有)

②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

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直接原因:

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思考

1、阅读P19页,【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是过渡放牧人为因素造成的。

2、在荒漠地区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

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记忆)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

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

清代的原因是: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

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重点记忆)

(1)防治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以防为主,恢复天然植被;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4)荒漠化具体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ⅰ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ⅱ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ⅲ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③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ⅰ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ⅱ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ⅲ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⑤控制人口增长

7.成功的治理措施-----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阅读P23页图2.12】

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

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中卫县、包兰铁路、黄河。

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

效果如何?

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8、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西北地区的生态建: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作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例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9分)

(1)图中①沙漠的名称是:

塔克拉玛干沙漠,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是: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ABCD)

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过垦、过牧,植被遭破坏;

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

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

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

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

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从左图中看出,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

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

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右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光照强;

昼夜温差大;

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

(12)右图所示地区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

主要区位因素是:

河流。

读“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

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

呈片状分布。

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

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分析原因。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森林的作用

⑴属性:

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⑵作用:

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

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重点记忆作用)

2.森林分布

世界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有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带,这两类森林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

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了解)

典型地区-----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亚马孙热带雨林。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伞,森林减少会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而目前森林特别是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破坏。

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

【思考】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

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

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

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3、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

(1)现状:

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

(2)危害:

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

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

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图2.15)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由于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