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9520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文档格式.docx

这是个什么图形?

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

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

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

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

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10×

10=100(平方厘米) 

100÷

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

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

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沈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

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沈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

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

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2、教学过程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沈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

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告诉我,我会忘记;

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

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

”而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日前,笔者有幸参加了盐城市2006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有幸观摩了我市优秀青年教师王平同志执教的《认识吨》一课。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笔者愿意与同行一起分享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学习的数学课堂。

一、情境创设,体验数学生活化。

师:

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历史上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名人有哪些?

学生有的说孔融,有的说骆宾王,还有的说曹冲。

那么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请会讲这个故事的同学来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故事。

那么你们知道小象的体重到底是多少呢?

生:

不知道。

其实那次曹冲一共称了四次,每次称得的情况图下表,你能根据这个表知道大象的重量是多少吗?

称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石头的重量(单位:

千克)

300

280

120

学生列式计算后回答。

大象的体重是1000千克,怪不得那么多人想不出办法来。

其实很重很重的物体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河马体重3000千克,鲨鱼体重4000千克,集装箱能装20000千克,轮船载重量是80000千克,火车载重量是120000千克。

看了这些事物,你觉得还用千克作单位怎么样?

太麻烦了。

那怎么办?

生1:

用一个比千克大的单位。

生2:

用吨作单位。

因为1吨=1000千克。

哦,你怎么知道吨的?

我在书上看到过。

「赏析」

王老师积极开发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一资源,提出了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那么这个小象到底有多重呢?

王老师创设了四次称小象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就知道了小象的体重是1000千克。

然后王老师用课件展示了河马、鲨鱼、集装箱、轮船等很重的物体,却以千克为单位,学生从那些很大的数目的数据中感觉到这样很麻烦,自然的提出能否用一个比千克大的单位呢?

在思考中体验到“吨”的必要性。

王老师创设故事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从生活中的轮船等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

在对生活信息的比较中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动手实践,体验概念的形成。

活动一、体验一1千克的重量

学生在小组内一次掂一千克的洗衣粉。

有什么感觉?

太轻了!

活动二、体验10千克的重量

10千克你们抱得动吗?

生很有信心的:

能。

学生依次抱10千克的大米。

有什么体会?

有点沉!

我有点抱不动了!

活动三、体验100千克的重量

10袋这样的大米有多重?

100千克。

100千克搬得动吗?

(搬不动)估计要几个人才能搬得动?

有的说3人,有的说5人,还有的说10人。

学生先后由3人、5人、6人、7人、8人、9人直到10人合作才将100千克的大米搬起。

对于100千克有什么体会?

太沉了!

很重!

活动四、体验1吨

一吨需要几袋这样的大米?

(10袋),搬得动吗?

(搬不动)

学生小组内互相背一下,继续感受重量。

像你们这样体重的小朋友,大约多少人的体重是1吨?

我的体重是30千克,大约需要33人。

我的体重是40千克,大约需要25人。

我的体重25千克,大约需要40人。

据国家统计显示,我们这样的小朋友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也就是说40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是1吨。

老师的体重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50千克。

是啊,那么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呢?

20个。

想象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

请教室里40个同学一起跳跃。

我感觉脚下的地板在颤抖!

我感觉像是一声惊雷!

看来1吨真的很重。

说一说:

一头奶牛重500千克,几头这样的奶牛重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几桶这样的油重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几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而体验学习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

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书本中接触过吨,但是1吨到底是多少,学生并不清楚。

对于小学生来说,“吨”是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1吨有一个感性认识,王老师特意创设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分别体验1千克、10千克、100千克的重量,然后通过想象、推理、计算,学生在25个他们这样的小朋友的体重,20个老师的体重,2头500千克的奶牛、5桶200千克的油、20袋水泥的重量都是1吨,学生在那么多生活信息中实现了吨的概念的建构。

王老师巧妙分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体验,整个教学活动都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本课《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秦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不仅如此,教学中,秦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秦老师以聪聪过生日为主线巧妙地将选择衣服——吃早餐-——送礼物(帮小动物组数)——聪聪家到少年宫的路线等这些生活素材串联起来,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

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

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这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

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秦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秦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四步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秦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里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学生探索衣服不同的搭配方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衣服,这样学生在汇报时就容易操作,不再出现说“这个……那个……”的现象。

2、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搭配的方法多样,不一定在课堂上全部一一例举出来,可以放在课下接着研究。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

教教材"

,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小蜗牛,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

情感丰富了!

合作意识增强了!

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

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

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①以"

活"

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②以"

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

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数学教学评课稿:

《找规律》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新、老教材中都有的教学内容,它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

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这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猜想,进而又进行了验证。

当学生验证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去归纳,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感知的这一规律去写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样可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后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大胆创新的精神。

牛顿曾说: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本节课,当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情况后,先后鼓励学生猜测:

分子、分母都乘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子、分母都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然后在猜测与动手操作验证中,逐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最后在概括与运用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了清晰的认识。

每一个活动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最后的游戏处理得不够好,学生手中的卡片太小,而且采取让手中拿有和老师所报分数相等的分数卡片的学生坐下去的方式,学生间不易看清楚卡片上所写的分数,因此学生之间不易辨别。

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2009-03-30来源:

互联网作者:

佚名[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沈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

1.教材简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3、教学过程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

《数学广角》评课稿

2009-03-31来源:

《数学广角》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改三年级的教材,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了许多工作,使这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的亮点值得老师们学习和借鉴。

一、这节课的亮点。

1、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

例如:

在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的,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

同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从课堂的开始,老师就问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数学,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引入主题。

然后,又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穿衣服的搭配方法,到营养早餐的搭配、数学数字的组成、以及照相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特别是照相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3、老师的课堂教学是最具有激情的。

课堂开始老师就包含激情的问候“同学们,上午好!

”是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同时也是大家和老师一样富于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