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261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九单元 溶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 溶液.docx

《第九单元 溶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 溶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单元 溶液.docx

第九单元溶液

第九单元溶液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

   1.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除了正文外,在:

‘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

1.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除了正文外,在:

‘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目的要求: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

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

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十分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

糖溶于水的过程是糖的分子扩散的过程,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则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必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无论是分子还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以此来理解溶液的本质。

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5.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

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实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

6.对于调查与研究,建议学生选的题目不要太大,提示中提供了几个具体题目,学生可任选。

也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不同的题目,调查研究后,通过讨论等形式在班上交流。

小论文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完成后可在教室开辟专栏展示,也可到人教网的化学教育论坛进行交流。

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盐水、食醋却不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盐水、食醋是溶液,是混合物,在相同压强下,其凝固点不再是0℃。

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制成溶液。

如盐水就是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的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

溶液有什么特征?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温度有何变化?

日常生活中用的洗涤剂是乳化剂,乳化现象你了解吗?

本课题要求我们通过实验、联想与讨论、调查与研究达到以下要求: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溶液、溶质、溶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某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在初中阶段讨论的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一般是一种。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④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

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

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一:

溶液

利用烧杯和玻璃棒,分别取少量面粉、植物油、食盐、蔗糖、味精、纯碱、酒精、粉笔灰、泥土等物质加入水中并搅拌,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表的空格处。

(1)比较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中物质能否被水溶解。

(2)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在外观上有何不同?

1:

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有现象的打√)

物质名称

实 验 现 象

溶解

外观透明 

均一 

稳定 

不溶解

外观混浊 

不均一

不稳定 

纯碱

√ 

√ 

√ 

√ 

 

 

 

 

 食盐

 

 

 

 

 

 

 

 

 味精

 

 

 

 

 

 

 

 

酒精

面粉

粉笔

汽油

 

 

 

 

 

 

 

 

 植物油

 

 

 

 

 

 

 

 

结论

形成的混合物属溶液 

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或乳浊液 

2:

比较碘和高锰酸钾溶于水或汽油中的现象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汽油

3:

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何本质区别?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固、液、气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实例

食盐水、糖水

泥浆

乳白鱼肝油

一种或几种以上的物质高度分散(以分子、离子或原子)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我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通常所说的溶液指的是液态溶液。

同学们要掌握和理解溶液定义中所包含的三层意义:

第一,均一和稳定是溶液的特征。

第二,分散两字体现溶液的形成。

第三,溶液是混合物,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即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叫做溶质,另一种物质叫做溶剂。

根据溶液的聚集态,可分为固态溶液(简称固溶体,如某些成分的合金等);液态溶液(简称溶液,如食盐水、碘酒等);气态溶液(亦称气溶体或气体混合物,如空气等)。

通常所说的溶液,其中最常见的是水溶液。

溶液是一种分散系。

溶液中的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等也是较常用的溶剂。

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分散粒子的直径小于lnm,基本特性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是指溶液各处浓度都一样;稳定是指外界条件(温度不改变,溶剂不蒸发)不变,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能够形成一种叫做乳浊液的混合物。

在生活中时常遇到“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解,但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其附在溶液的后边让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乳化现象

问题:

如果在水中滴入数滴洗洁精或涂些肥皂,这时清除油迹就比较容易,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

在一只玻璃杯或瓷碗中加入约10mL水,用筷子蘸食用油滴入数滴,观察现象;振荡片刻,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然后向其中加入几滴洗洁精或肥皂水,振荡片刻,再静置一段时间,观察这次的实验现象跟上一次的有何不同。

阅读课本,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解释“乳化”的,然后试着解释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因

乳化剂是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的作用是:

当它分散在分散质的表面时,形成薄膜或双电层,可使分散相带有电荷,这样就能阻止分散相的小液滴互相凝结,使形成的乳浊液比较稳定。

例如,在农药的原药(固态)或原油(液态)中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再把它们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可制成透明液体,叫乳油。

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阿拉伯胶、烷基苯磺酸钠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视表面活性剂使用的安全性,加强了对无毒、生物降解性好的非离子乳化剂的研究。

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限制某些乳化剂的使用,开发出山梨酸醇脂肪酸酯类、磷脂类、糖脂类乳化剂等新型乳化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乳化剂提出多功能、高纯度、低刺激、高效率的更高要求,开发出更多的新型乳化剂。

目前乳浊液的种类已从传统的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扩大到多重乳浊液、非水乳浊液、液晶乳浊液、发色乳浊液、凝胶乳浊液、磷脂乳浊液和脂质体乳浊液等多种形式。

在自然界、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里常遇到乳浊液,如牛奶、石油原油、橡胶的乳胶、油漆等都是乳浊液。

我们常把乳浊液分为两种类型,即油—水型,以0/W表示;水—油型,以W/O表示(O表示所有不溶于水的液态物质,W表示水)。

例如,植物油分散到水里,这个分散体系是油内水外,用0/W表示;由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原油里含有少量分散的水,这个分散体系是水内油外,用W/O表示。

有的乳浊液比较复杂,例如,牛奶就是一种复杂的液态分散体系。

经过分析,一般牛奶里平均含有酪素3%,乳蛋白0.53%,脂肪3.64%,乳糖4.88%,其余是水分。

脂肪和水形成乳浊液,酪素和乳蛋白均形成胶体,乳糖形成溶液。

一般地说,一个多相液态体系,其中有一种不溶于水的液体以小液滴(直径在10-7m~10-3m)的形式存在的,就叫乳浊液。

因此,牛奶仍可称乳浊液,属于0/W型。

可湿性粉剂

可湿性粉剂是农药的一种剂型,可制成悬浊液,进行喷雾。

它是用农药原粉加入一定量的润湿剂和填充料,通过机械碾磨、过筛制成。

其规格要求99.5%的粉粒通过200号筛目,即粉粒直径应在7.4×10-5m以下。

为什么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加酶洗衣粉就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剂制成的。

一切酶类都是蛋白质,但酶与一般蛋白质又不相同。

酶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生化学变化的催化剂。

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酶的种类很多,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凝乳酶、葡萄糖氧化酶等。

我国在洗衣粉中加的是碱性蛋白酶。

这种酶能耐碱性,而且耐贮存,对皮肤、对衣物没有任何刺激及损伤作用。

它本身并没有去污能力,但当它遇到蛋白质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

衣物上的血渍、奶渍,汗渍、鸡蛋、牛奶,酱油斑渍等,与灰尘胶粘凝固而成的污迹,都会在碱性蛋白酶的作用下,结构松弛、膨胀解体,稍加搓洗,污迹就会从衣物上脱落。

因此,加酶洗衣粉不仅能洗掉一般洗衣粉能洗去的污迹,还能除去不易洗掉的含蛋白质的污迹。

由于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因此,蛋白质类纤维(羊毛、蚕丝等)织物就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来洗涤,以免使纤维受到破坏。

此外,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必须注意洗涤水的温度。

因为碱性蛋白酶只有在35℃~50℃时活性最强。

在低温下或70 ℃以上就会失效。

加酶洗衣粉也不宜长期存放。

存放一年,酶的活力将损失20%。

也不宜与三聚磷酸盐共存,否则酶的活性也会消失。

二: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的溶解(活动与探究)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NO3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的温度

结论

什么是溶解

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溶解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包含物理的机械扩散和化学的溶剂化。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常有热效应发生(吸热或放热)。

例如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时放热,硝酸铵溶于水中要从环境中吸收热量。

两种液体互溶时,液体的总体积可能缩小(如酒精跟水互溶),也可能增大(如苯跟醋酸互溶),或可能基本不变(如正己烷和正庚烷互溶)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作用生成溶剂合物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课题2溶解度

目的要求: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

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一:

饱和溶液

活动与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食盐、搅拌

再加入5g食盐、搅拌

再加入5ml水、搅拌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加热(硝酸钾晶体溶解)

硝酸钾饱和溶液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降温(硝酸钾晶体折出)

加水(氯化钠固体溶解)

氯化钠饱和溶液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氯化钠固体折出)

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总之:

利用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或“溶剂”相对量的方法。

〔讲述〕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结论: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

那么,对于可溶物质来说,[教师边讲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l)溶质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

(2)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溶解的量是否相同?

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提出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同学间的议论]

生丙:

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里。

实验的方法是:

取一定量的水,把溶质(可以用食盐)加到水中,观察它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

生辛:

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够满足第一个问题中所需要的条件。

师:

对。

要注意条件。

我们可以取室温下的一定体积的水,进行实验。

那么,怎样证明在一定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不同溶质溶解的量是否相同呢?

生丁:

可以把不同的溶质,分别加到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生戊:

应该先称量出相同质量的不同溶质的质量,然后把它们分别溶解在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就可以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师:

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做一个对比实验,同时说明以上两个问题。

即:

称量两种(硝酸钾和硝酸铵)不同溶质的质量(各20g),分别加入到相同温度(室温)、相同体积(10mL水)的水中,观察溶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同时比较两种溶质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

但是,怎样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呢?

生丙:

把溶质加入溶剂中,经搅拌或振荡后,有剩余的固体时,说明溶质不能再溶解了。

师:

回答得很好。

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呢?

是把溶质全部加入到溶剂中,还是要分数次,逐渐加入呢?

生[齐]:

分数次,逐渐加入。

下面,请同学再考虑一个问题:

通常人们根据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有人说: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下面大家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参加学生的讨论]

生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例如,上面实验中得到的硝酸钾溶液和硝酸铵溶液都是饱和溶液,但是硝酸铵溶液中含溶质多、浓度大。

而硝酸钾溶液中含溶质少。

浓度小。

因此这两种溶液相比较,硝酸铵是浓溶液,硝酸钾是稀溶液。

师:

回答得很好。

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

生乙: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师:

请你举例说明。

生乙:

例如,上面实验中,开始加入少量硝酸钾时,得到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最后制得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这两种溶液相比较,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少,是稀溶液;饱和溶液含溶质多,是浓溶液。

师: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性,以及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概念。

这些概念为我们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打下基础。

课后,请同学们预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

溶解度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己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

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

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问: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举例说明。

  

答:

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

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

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影响溶解度的外因

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都跟物质的溶解度有关。

请根据下列事实推测外界因素如何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1)1999年我国科考队首次在西藏羌北无人区发现,当地进入严冬时,广大冰冻湖泊中析出十分壮观的多面体的碳酸钠晶体。

(2)夏天,贮存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

(3)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有大量气泡涌出。

(4)利用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1.: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提问】阅读教材中有关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有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回答略。

【讲解】固体物质在某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涉及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溶液和溶解的溶质克数四个因素。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