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650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1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docx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

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

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学会聆听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I7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相互认识1、教师告诉自己姓名2、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

3、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

不能在课桌上写画。

4、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导入谈话导入问:

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

(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1、集体读导言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

“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

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

(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

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第二自然段。

2、师生回忆所学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有:

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常用的“形式要素”有:

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3、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

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所用示例见教材第八页) 力度:

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

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为今后学习鉴赏音乐奠定知识基础

四、鉴赏《草原牧歌》(三)第一次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

提问:

1、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

(讨论后小结出:

节奏……)

2、独奏乐器是什么?

(琵琶)讲“琵琶协奏曲”3、音乐情绪怎样?

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

(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4、节奏等形式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

(四)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1、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

 师:

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2、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

3、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 

(1)掌形和提、压腕。

 

(2)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提、压腕动作。

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

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五、拓展(五)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1、2、5题和第3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

通过作题,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

一、《第六(悲怆)交响曲》

二、《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回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

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

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

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

让学生回答。

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

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新课《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

2、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

3、完整地欣赏作品

(1)提出问题:

A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B听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

(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合。

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3、欣赏中依据教材分析,做适当提示,促使完成音乐语言在内心的释读。

对比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首作品的力度和速度有何不同?

2、唱《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画出旋律线,与《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进行比较,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

(《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的旋律线上节课已一画过。

3、标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二主题的节奏,拍击节奏,与《草原放牧》的节奏进行比较,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

4、复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出第一、二主题。

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更清楚、更方便地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长江之歌》1、教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中关于作品介绍。

2、让学生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3、作品欣赏

(1)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作品的情绪特点。

(2)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引导学生说出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3)复听歌曲

听前提出问题:

A、歌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B、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

鼓励学生跟录音一起唱

一、1、2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二、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分析、感受和理解乐曲,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拓展思考、完成拓展与探究的1,3,5题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1,3两题,让学生自己把课上分析、讨论的结果填入书上相应的表格里。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第五题,采用提问的形式完成。

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拓展与探究的第一、第三,旨在引导学生完整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本身。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第五题,旨在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欣赏音乐的方法,并且从理论上知道一些欣赏音乐的基本常识。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二、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三、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起、承、转、合”等。

[教学重点]

一、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教学难点]:

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

“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

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

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1、《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

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

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2、《刨洋芋》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

在表现主题时用叙事的口吻,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

整首歌曲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也是歌唱者的内心世界。

可以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

3、《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

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

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播放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学生在音乐声中入座营造民歌氛围一、导入师生唱西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片段。

1、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吗?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会唱的同学跟老师一起领唱,合唱部分在老师的指挥下全体合唱。

〔会唱的多唱,不会唱的也能唱。

〕3、导入新课。

1、从熟悉的民歌入手,冗余度高,提高学习兴趣。

2、心情愉悦的情感交流,用歌声活跃课堂,让学生感受激情和爱。

“先声夺人”活跃课堂气氛。

3、全体参与,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歌唱基础好的学生,师生平等、人人平等。

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以测试的方式在教材的“拓展与探究”的第4题的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1、学生找五省位置,并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位置。

2、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

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

1、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借景抒情〕。

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

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⑵了什么演唱方法?

(假声)⑶节奏怎样?

(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上去高师: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山歌的一种。

1、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2、第一次聆听歌曲:

 歌曲有几句?

(四句)3、跟唱歌曲两遍:

(用方言)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

(第一第二句:

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

尾同头不同)1、“脚夫”、“婆姨”是什么意思?

(“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

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

)2、边听边思考:

⑴有几句?

〔上下两句〕⑵音乐情绪怎样?

(第一句上行,第二句下行)师: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

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

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出示测试题:

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

〔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

〔平民生活。

〕4、师:

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1、运用知识复现法,通过做题,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性格、生产方式、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

2、渗透民族文化意识,为下一步做铺垫。

1、通过朗诵引导发现:

原生性民歌衬词用得多。

2、感受方言语调在歌曲中的作用。

3、通过聆听和思考发现:

旋律高亢、节奏自由等特点。

4、引导学生探究“花儿”的风格特征。

感受民间歌手演唱时,运用的方言、衬词衬腔、发声方法认识这首歌,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认识“花儿”这种山歌体裁。

(关于“民歌体裁”这一知识点,放在本单元结束总结时再精讲。

)1、感受收获后的喜悦心情和幽默、风趣的情绪。

2、探究民歌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合头换尾”、“鱼咬尾”等。

3、感受和理解四句旋律“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感。

1、探究“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2、了解“脚夫”常年赶者牲口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在寂寞无助中,借景抒情,消愁解闷的心情。

3、理解第一句旋律上扬的原因是唱“景”,第二句下行是因为唱得是郁闷的“心情”;“情”与“景”、“上行”与“下行”形成对比。

1、运用口头检查法和直观检查法,根据测试题检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2、让学生明白,民歌的美就在于她的:

“原生性”。

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抒发都包含在高亢的歌声中,体现和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文化与情感之中,易接近,贴近民众。

三、拓展与升华民歌的发展与继续学习。

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西北民歌?

〔教师和学生都说自己知道的民歌。

教师唱出所说的所有民歌片段——好似赛歌。

〕2、听王宏伟的《西部放歌》、彭丽媛的《刮春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课堂时间,作为机动内容〕3、同教材上的民歌有何关系?

〔现代民歌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方法艺术性、时代性更强,教材上的民歌更质朴、纯真,靠口传心授繁衍至今;民歌素材是创作的源泉。

〕1、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民歌的愿望,进一步感悟民歌的真谛。

2、引导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审美意识鉴赏民歌,使我们的学生能受到开放的、最佳的音乐教育生态气候的滋润。

为终生喜爱和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

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

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大屏幕视频导入。

展示三个民族的服装并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二)学生作业展示:

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

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

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

蒙古族能歌善舞。

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

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

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达赖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

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阿凡提: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

传统节日有:

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

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

旅游胜地有:

火焰山、天池等地。

(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教师提问

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

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

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

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

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

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

《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五)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

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2、播放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do明快re缓慢mi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do悠长高亢re婉转抒情mi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do马头琴re冬不拉mi手鼓fa热瓦甫

(五)对比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特点:

蒙古民歌:

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西藏民歌:

歌声嘹亮、高亢,乐器主要有藏京胡(形制与二胡相近,男子边奏边舞)、铁琴、神鼓等。

新疆民歌:

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

(六)三个小组表演比赛:

1、蒙古族进行本民歌接力赛至少要唱四首民歌。

2、藏族请同学出来做献哈达的舞蹈动作。

3、维吾尔族请同学学老师打切分节奏。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

每个乐句两小节。

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

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

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

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

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

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

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

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

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

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

其内容概括简练。

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

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

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

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

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

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

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

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

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三、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授新课:

1、《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

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由几个乐句构成?

是什么调式?

提问:

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

(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

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