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293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 03血液.docx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版03血液

第三章血液

考查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

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知识点1:

血液的组成

一、组成

血浆:

水;晶体物质(Na+、Cl-;小分子有机物);胶体物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A型题

1.(2008,2009)血浆中能够转运胆红素和磺胺的蛋白质是:

A清蛋白(白蛋白)B运铁蛋白C铜蓝蛋白D纤维蛋白

答案:

A层次:

应用考点:

血浆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解析:

血浆/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胶体渗透压、结合运输某些物质(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药物等)

X型题

2.(1992)血清清蛋白(白蛋白)的生理功能是:

A维持胶体渗透压B结合运输某些物质

C具有某些酶的作用D缓冲作用和免疫作用

答案:

AB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解析:

血浆/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胶体渗透压、结合运输某些物质(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药物等)。

(2016)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

A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B维持血浆正常pH

C运输作用D免疫作用

答案:

ABCD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解析:

血浆蛋白的功能包括:

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激素结合,维持激素的半衰期;③作为载体运输低分子物质;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⑤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⑥营养功能;⑦维持血浆正常pH。

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反映肝脏功能

三、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A型题

3.(1996)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C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D异常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容积百分比

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答案:

E层次:

记忆考点:

红细胞比容的概念

解析:

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知识点2:

血液理化特性

一、比重和粘滞性

全血:

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

取决于血浆蛋白

二、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主要来源

Na+和Cl-

白蛋白

生理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A型题

4.(1993)0.9%NaCI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内液来说:

A两者都是等渗液B两者都是高渗液C两者都是低渗液

D前者是低渗液、后者是高渗液E前者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答案:

E层次:

记忆考点:

等渗溶液

解析: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85~0.9%%NaCl溶液(生理盐水)和5%葡糖糖溶液。

10%葡萄糖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为高渗溶液。

5.(1994)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Na+浓度B总渗透压C胶体渗透压DCl+浓度EK+浓度

答案:

B层次:

综合(应用)

考点:

体液分布;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解析:

由于细胞膜的屏障作用,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成分(离子、蛋白质等)并不相同,但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细胞内液和组织液应具有相同的总渗透压,使水的跨膜转运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6.(2009)血浆渗透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

A血浆蛋白总量B白蛋白含量C氯化钠浓度D氯化钾浓度

答案:

C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渗透压的来源

解析:

血浆渗透压根据来源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中晶体渗透压占绝大部分(5790mmHg,约7个大气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B型题

A以血液浓缩为主B只有组织间液减少

C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都减少,以血浆减少为主

D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都减少,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E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都减少,以组织间液减少为主

7.(1996)低渗性缺水引起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答案:

E层次:

综合(应用)

考点: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水平衡紊乱(超纲)

解析:

低渗性缺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

低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可从低渗状态的细胞外液转移至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液,从而使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由于血液中的水分丢失,血液浓缩,血浆蛋白浓度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促使组织间液进入血管。

因此,低渗性脱水时虽然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均减少,但以组织间液减少最明显。

8.(1996)等渗性缺水引起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答案:

A层次:

综合(应用)

考点: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水平衡紊乱(超纲)

解析:

等渗性脱水是指水与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比例丢失而引起体液容量减少。

等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血浆容量及组织间液均减少,但细胞内液量变化不大。

血液中水分的丢失,可造成血液浓缩。

A葡萄糖BNa+CK+D球蛋白E白蛋白

9.(1997,201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答案:

E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来源

解析:

血浆渗透压根据来源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中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主要来源于血浆白蛋白。

10.(1997)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答案:

B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来源

解析:

血浆渗透压根据来源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中晶体渗透压占绝大部分(5790mmHg,约7个大气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C型题

A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

11.(1991)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答案:

B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解析:

血浆渗透压根据来源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中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主要来源于血浆白蛋白,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极为重要。

12.(1991)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答案:

A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解析:

血浆渗透压根据来源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中晶体渗透压占绝大部分(5790mmHg,约7个大气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

X型题

13.(1992)下面关于血浆渗透压的概念,哪项正确:

A血浆总渗透压近似于0.9%NaCI溶液

B血浆总渗透压主要是由Na离子和CI离子形成的

C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

D血浆总渗透压阻止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

答案:

ABC层次:

综合(记忆)

考点: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等渗溶液

解析:

血浆渗透压根据来源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中晶体渗透压占绝大部分(5790mmHg,约7个大气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主要来源于血浆白蛋白,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极为重要。

0.85~0.9%的NaCl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

14.(1996)血浆总渗透压:

A近似于7个大气压B0.85%NaCl溶液的渗透压相等

C主要由Na+和CI-所形成D可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答案:

ABC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渗透压

解析:

血浆渗透压根据来源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中晶体渗透压占绝大部分(5790mmHg,约7个大气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主要来源于血浆白蛋白,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极为重要。

0.85~0.9%的NaCl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

三血浆的酸碱度

正常值:

7.35~7.45

维持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A型题

15.(2016)女性,30岁。

癔病发作后出现手足搐搦、口周麻木,其原因是:

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呼吸性酸中毒

答案:

C层次:

应用考点:

血浆酸碱度的维持

解析:

癔病发作时,往往表现为浅快呼吸,由于肺过度通气,使CO2排出增多,血浆H2CO3含量渐少,导致呼吸性碱中毒,患者出现手足搐搦、口周麻木等症状。

C型题

ApH值下降BPaO2下降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16.(1994)呼吸衰竭:

答案:

C层次:

应用考点:

血浆酸碱度的维持+肺的功能

解析:

呼吸衰竭时由于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降低,一方面导致O2的获得量减少,PaO2降低;另一方面导致CO2排出量减少,H2CO3增加,血浆pH降低。

17.(1994)肾功能衰竭:

答案:

A层次:

应用考点:

血浆酸碱度的维持+肾的功能

解析:

肾功能衰竭时,由于H+排出减少,导致体内H+浓度增加,血浆pH降低。

但不会导致PaO2的下降。

X型题

18.(1990,2004,2008)机体酸碱平衡调节依赖于:

A体液的缓冲系统B肺的呼吸C肾的排泄D肝的代谢

答案:

ABC层次:

记忆考点:

血浆酸碱度的维持

解析:

血浆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

知识点3:

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低)

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利于生理特征

血沉:

悬浮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概念: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加快原因:

叠连←血浆中正电荷物质增多

血浆中正电荷物质(使血沉加快):

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

血浆中负电荷物质(使血沉减慢):

白蛋白、卵磷脂

A型题

19.(200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A溶血B红细胞凝聚C血液凝固

D血沉加快E出血时间延长

答案:

D层次:

记忆考点:

悬浮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解析:

悬浮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是血沉。

悬浮稳定性变差,则血沉加快。

20.(20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降低的原因是:

A血浆白蛋白增多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红细胞叠连加速D红细胞脆性增加

答案:

C层次:

记忆考点:

血沉的影响因素

解析:

评价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是血沉。

血浆中正电荷物质(纤维蛋白原)增多或负电荷物质(白蛋白)减少时,红细胞易发生叠连,悬浮稳定性降低。

21.(2014)红细胞在流经狭小毛细血管和血窦时不易被挤破,最主要的原因是

A红细胞膜的弹性较好B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

C红细胞内的黏度较高D此处的血流速度缓慢

答案:

B层次:

应用考点:

红细胞的形状与生理特性

解析:

红细胞在流经狭小毛细血管和血窦时不易被挤破是因为红细胞具有较好的可塑变形性。

而包括可塑变形性在内的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均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关。

22.(2015)下列情况下,能使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的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降低

C红细胞膜内磷脂/胆固醇比升高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答案:

B层次:

理解考点:

渗透脆性

解析:

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由于表面积/体积比较大,因此在低渗溶液中不容易发生破裂,具有较低的渗透脆性。

当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降低时,例如球形红细胞,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变的容易破裂,渗透脆性增高。

23.(2017)风湿热时,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原因是:

A红细胞本身发生病变B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增大

C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高D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含量增高

答案:

D层次:

应用考点:

血沉的影响因素

解析:

血沉加快的原因不在于红细胞,而在于血浆的异常。

血浆中含正电荷的物质增多,例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等会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使红细胞容易发生叠连,血沉加快;反之,血浆中含负电荷的物质增加,例如白蛋白、卵磷脂等则会使血沉减慢。

风湿热时,由于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含量增高,因此使血沉加快。

X型题

24.(2011,2002,1996,1990)下列哪些情况使血沉加快:

A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B正常红细胞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

C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D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

答案:

BD层次:

应用考点:

血沉的影响因素

解析:

血浆中正电荷物质(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多或负电荷物质(白蛋白、卵磷脂)减少时,红细胞易发生叠连,血沉加快。

因此,使血沉加快的原因在于血浆。

将血沉加快患者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的血浆中,血沉并不加快;而将血沉正常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加快的血浆中,血沉会加快。

二、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生成所需物质(见下表)

促红细胞生成素

作用靶点:

晚期红系祖细胞

合成部位:

肾脏间质细胞

刺激因素:

缺氧

作用

缺乏

合成血红蛋白

缺铁性贫血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叶酸、维生素B12

合成DNA所需的辅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临床联系:

血红蛋白异常与贫血

血红蛋白异常导致的疾病叫血红蛋白病,主要有镰刀形细胞贫血(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肽链分子结构异常,质的改变)和地中海贫血(由珠蛋白基因表达异常、四条肽链数量和组成变异引起,量的异常)

临床联系: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红细胞增多症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特征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红蛋白浓度增高,红系造血祖细胞对促红细胞生成素高度敏感,但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降低,患者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并不增加。

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存在遗传缺陷或体细胞缺陷,表现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异常;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则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例如肺疾患时缺氧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或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的肿瘤。

X型题

25.(1989)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有:

A叶酸B维生素B2C维生素B12D泛酸

答案:

AC层次:

记忆考点: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解析: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是调节红细胞成熟的重要因素。

26.(2005)下列选项中,能有效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浆含量增加的是:

A缺O2BCO2滞留C雌激素D肾脏疾患E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

A层次:

记忆考点:

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的调节

解析:

组织缺氧是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27.(2007)女性,25岁,未婚,半年来乏力,面色苍白,1周来加重,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5年。

化验血Hb75g/L,RBC3.5x1012/L,WBC5.5x109/L,PLT325x109/L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下列致病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A月经过多B消化道失血C偏食D需铁量增加

答案:

D层次:

应用考点: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解析: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须原料,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或因慢性失血导致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一方面,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可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当需铁量增加时,机体对食物中铁的吸收会相应增加,一般不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28.(2007)下列关于慢性缺氧表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抽搐,昏迷B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C呼吸频数D肝脾肿大

答案:

B层次:

综合(应用)考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解析:

组织缺氧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9.(2008)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是:

ACSFBGHCIGFDEPO

答案:

D层次:

记忆考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解析: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30.(2010)发生巨幼细胞贫血的原因是:

A缺铁B蛋白质摄入不足

C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DEPO生成不足

答案:

C层次:

记忆考点:

巨幼细胞贫血的原因

解析:

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DNA的合成减少,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1.(2011)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

A铁和叶酸B维生素B12C铁和蛋白质D蛋白质和内因子

答案:

C层次:

记忆考点:

合成红细胞的原料

解析: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蛋白的必须原料。

C型题

A血细胞破坏过多B造血物质缺乏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32.(1997)急性白血病:

答案:

D层次:

应用考点:

贫血的病因

解析:

急性白血病时可导致骨髓合成红细胞减少,导致贫血。

33.(1990,1997)缺铁性贫血:

答案:

B层次:

记忆考点: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解析: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须原料,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或因慢性失血导致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X型题

34.(2014)下列生物活性物质中,能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

A.甲状腺激素B.促红细胞生成素C.雄性激素D.雌性激素

答案:

ABC层次:

记忆考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参考答案及解析:

促进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白细胞介素3(IL3)、干细胞因子(SC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抑制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雌激素、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等。

35.(2015)下列物质中,若缺乏可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有:

A泛酸B叶酸C维生素B12D生物素

答案:

BC层次:

记忆考点:

红细胞合成所需的物质

解析:

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DNA的合成减少,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知识点4:

白细胞生理

一、中性粒细胞:

变形游走能力;吞噬(细菌)

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更强的吞噬能力;抗原呈递

三、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蠕虫免疫

四、嗜碱性粒细胞

肝素:

抗凝血,保持血管通畅

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Ⅰ型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五、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

A型题

36.(1997)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B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

C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

DB淋巴细胞从骨髓迁移,在胸腺中胸腺激素的作用下发育成熟

ET淋巴细胞寿命较长,可达数月至一年以上

答案:

D层次:

记忆考点:

淋巴细胞

解析: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根据细胞生长发育的过程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其中,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37.(2003)炎症时,经被动过程从血管内到血管外组织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B红细胞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

答案:

B层次:

综合(应用)

考点:

炎症(超纲);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解析:

炎症时,白细胞可经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主动过程),渗出到血管外的组织内,并在组织内通过变形运动游走。

而炎症时,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可经被动过程从血管内到血管外组织。

X型题

38.(2007)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有:

A吞噬、杀灭病原菌和异物等B分泌参与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

C摄取并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递呈给淋巴细胞

D分泌抗体,中和炎症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答案:

ABC层次:

记忆考点:

巨噬细胞的功能

解析:

巨噬细胞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迁移入组织后发育成熟而来,其主要功能有强大的吞噬能力(杀伤细菌、病毒、肿瘤细胞、颗粒等)、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

知识点5:

血小板生理

一、生理特性:

黏附;释放;聚集;收缩(促进血凝块回缩);吸附

临床联系:

ADP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ADP受体拮抗剂可阻断ADP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作为抗凝血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等疾病。

A型题

39.(1989,2997,2012,2012)血凝块回缩的原因是:

A血凝块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叠连而压缩

C白细胞变形运动D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收缩

答案:

A层次:

记忆考点:

血小板的收缩特性

解析:

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块回缩。

40.(2017)生理止血过程中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的主要原因是:

A血管内皮受损,PGI2生成减少B血小板释放ADP和TXA2

C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答案:

B层次:

理解考点:

血小板聚集

解析:

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胶原、血栓烷A2(TXA2)等。

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形式可因致聚剂种类和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胶原引起血小板单相的不可逆聚集与内源性ADP的释放和TXA2的形成有关。

41.(2017)阿司匹林通过减少TXA2合成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环节是:

A抑制PLA2B抑制COX

C抑制TXA2合成酶D抑制PGI2合成酶

答案:

B层次:

应用考点:

血小板聚集

解析:

血小板释放的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

TXA2是花生四烯酸在COX催化下经一系列反应生成的。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中的COX,减少TXA2合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X型题

42.(1990)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A缺乏纤维蛋白原B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C缺乏某些凝血因子D含有大量的清蛋白

答案:

ABC层次:

综合(应用)考点:

血浆的制备;血清的制备

解析:

血浆是指血液抗凝后经离心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是指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后,凝血块回缩挤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清与血浆相比较,因为血液发生了凝固,会消耗掉某些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因此血清中缺乏相应的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另一方面,血液凝固过程中,血小板会释放某些物质,因此血清中又会增加某些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除此之外,血清与血浆的成分(包括白蛋白/清蛋白)是相同的。

二、生理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功能受损会导致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参与生理性止血:

功能受损会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