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477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docx

教师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1.优点:

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

(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

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1.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成长动机是是被高级需要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

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

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1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4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5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适应社会

1社会认知的过程:

信息的搜索和选择,人们对获取社会信息的判断过程;信息的整合过程:

(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形象

2遗忘的原因

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一种最明显的就是知识的传授;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4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表现的矛盾特点,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5创造性思维训练:

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的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运用例子。

6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促进功能;瓦解作用。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1学习: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4挫折:

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5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性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心理学的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智力与创造力在一定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独立性、自信等人格特征;环境因素大多数的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关系环境中发生的;动机因素,动机因素中,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

3成就动机的特征: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具有坚定信念;正确的归因方式。

4人际吸引的条件:

相似性和互补性;个人品质;接进性与熟悉性

论智力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高尔顿的家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

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过度学习的程度打50%时效果较好;3.复习的方法,较好的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1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4认知方式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5挫折:

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

1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和意识又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2晕轮效应的不良影响: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向夜深,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3动机、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4气质与性格的不同:

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性格具有好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遗忘规律,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

1心理学,

2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超感知觉:

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信息的可能性

4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1实验研究时的三类变量:

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2感觉产生的过程:

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接收环境中的信息,二是转换,在感受器上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三是将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中,四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成感觉

3智商:

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的智力商数的概念。

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区别:

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里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只能够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4人格具有的本质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常用的学习策略(复习策略):

如何运用学习出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感觉适应:

指的是在外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学习: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里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3演绎推理:

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4个别智力测验:

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智力的测验

5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1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知觉和感觉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觉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2遗忘的原因:

3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

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科学与知识

4遇到挫折后的反应:

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

智力测验的性质:

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心理测量具有误差;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1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2应激也叫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3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4社会助长: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5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1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

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

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

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2目的—手段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核心是将一个较为辅助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一个子问题:

如何缩小两者差距?

(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

(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

如何创造条件?

(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

......如此螺旋式地循序渐进,直至问题解决

3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4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个体成就动机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5处理压力的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6.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

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群集,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是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的组织与结构

1日节律:

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变化,如血液、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2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3从众: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4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5纵向研究: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地点法,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韵律法,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也称口诀法;记笔记,最常用的记忆术

3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沉思型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表现比较好,而冲动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长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

4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

(1)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起着核心作用。

(2)操作成分是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3)知识获得成分:

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情绪情感功能:

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比如我们的学校里,要去火车站。

我们先想到学校与火车之间的差异,然后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2爬山法:

就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有时不得不先上矮山顶,然后再下来…..最终达到山顶。

3逆向工作法:

1社会性压力源:

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景与事件

2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关键期:

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4包容需要:

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5成长动机:

是被高级需要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1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2表情的种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

3记忆的涵义:

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4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1.算法式,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比如我们的学校里,要去火车站。

我们先想到学校与火车之间的差异,然后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2爬山法:

就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有时不得不先上矮山顶,然后再下来…..最终达到山顶。

3逆向工作法:

1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2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对人的自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4年龄特征

5接受学习:

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1去个体化的涵义: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的行动中去。

原因:

(1)匿名性

(2)外在因素的影响或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作用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情绪更多的是与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的是与人是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从发生的早晚的角度,情绪发生的早,情感产生的晚,从反映特点,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3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归类,对于相关的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的条件下呈现,都是按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当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时,按照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的记忆;语义网络,在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的过程在理论上叫扩散激活;通过归类和语义网络组织形式,人的各种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

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机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挫折的应对策略:

正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多元智力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言语能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逻辑—数学能力,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空间智力,查阅地图和绘画;音乐能力,拉小提琴或写一首小曲;身体运动智力,打篮球,跳舞;人际智力,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内省智力,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

人格的成因:

1意识

2爬山法:

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挫折

4陈述性记忆:

处理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记忆程序知识的记忆

1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

不回避,回避虽然是一个有人的方法,但决不是一个积极的方法;正面迎战,既然逃避不是办法,那我们就要正面迎战;做记录,与焦虑作战时,做记录能起到特别的作用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的方式,对无关系信息的注意,功能性固着性,心向和不必要限制的设立。

3智力的个体差异:

在智力的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些人表现出早熟,有些人大器晚成

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相似性和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其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交往着的内在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真诚、幽默、有涵养、礼貌等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接进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将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说明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个体成就动机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的特征: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具有坚定信念;正确的归因方式。

1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2社会刻板效应: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3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4智商:

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的智力商数的概念

5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压力,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7成就动机

1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2成就水平较高者具有哪些特征

3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儿童)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

1几种启发式策略,2遗忘曲线3挫折后的反应及应对建议 

1意识流:

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干的零散进行,而是像水流一样进行

2双眼视差:

将两种稍有差异的图像片分别同时呈现给两个眼睛,引出了立体的视觉效果

3有意遗忘,4诱因,

5群体极化: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6流体智力:

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有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7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1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我们周围的环境随时提供着大量的刺激,注意会选择有用的,重要的信息,排除无意义信息的干扰;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注意调节功能,表现在稳定而持续的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活动的变化中

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动机的功能,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适应社会。

心理健康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