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631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

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

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让人产生的联想:

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

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

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

(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

(1)①柳绵飘白;②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

(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

(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

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

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4.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D.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答案】

(1)杜甫

(2)D

【解析】【分析】

(1)《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2)D项,“不乏幽默”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⑴杜甫;⑵D。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 一牛吃过柳阴西                        B. 不脱蓑衣卧月明                        C. 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

(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6.古诗阅读

秋夜寄邱员外①

(唐)韦应物

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

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

正值,恰逢。

③幽人:

幽居隐逸的人。

(1) 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凉天;松子落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解析】【分析】

(1)它是一首怀人诗。

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

从诗中“凉天”“松子落”可以确定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

(2)《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

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故答案为:

⑴凉天;松子落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参考译文】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7.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

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

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1:

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

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

我赞同。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

我赞同。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

偶集:

偶然与同乡聚会。

城阙(què):

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

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

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

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

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

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

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故答案为:

⑴偶;城阙;

⑵示例1:

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2:

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

我赞同。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

我赞同。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同,【甲】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而【乙】诗则描写了秋天的四种景象,分别是秋蝉、秋柳、________、秋叶。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晴空一鹤;秋水

(2)【甲】诗表现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乐观豪迈的心境;【乙】诗体现了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宁静悠闲的心境。

【解析】【分析】

(1)根据“晴空一鹤排云上”可知刘禹锡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是冲天而上的一鹤;“小溪清水平如镜”可知徐玑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是秋水。

(2)《秋词》古人的悲秋,作者颂秋,秋天“一鹤凌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从而表明作者心志: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行秋》一诗中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

故答案为:

⑴晴空一鹤;秋水

⑵【甲】诗表现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乐观豪迈的心境;【乙】诗体现了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宁静悠闲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考生要对诗歌进行比较的阅读,结合诗句中的意象、理清诗人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

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

有什么妙处?

(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

A. 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 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 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 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

【答案】

(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

(2)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

(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

(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首诗第一节写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可以看出这一节描绘的画面是:

天上美丽街市图。

第三节诗,诗人想象天河不甚宽广,牛郎能够骑着牛儿自由地来来回回和织女相会,因此这一节诗描绘的画面是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第四节诗写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闪”形容的明星,“点”形容的是街灯,“明星”会闪闪发光,但“街灯”需要点才能发光。

因此不能互换。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这首诗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自由的、理想的社会,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那么美,那里的人是多么的自由,作者遣词造句的时候要符合整首诗所创设的意境,因此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这首诗的题目是“天上的街市”,天上怎么会有街市,作者必须引导读者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这样联想才比较合理。

故C分析正确。

(5)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主旨进行分析,这首诗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牛郎和织女也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样才符合诗歌的主旨,如果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