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767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针眼考试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眼考试重点.docx

《针眼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眼考试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眼考试重点.docx

针眼考试重点

针眼:

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似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相等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

●自觉症状:

早期以微痛微痒为主,中期肿痛明显,脓成溃破后诸症减轻,红肿渐消.

●眼部检查:

胞睑局部肿胀,微红,按压疼痛,扪及形似麦粒的硬结,随之溃破.见患侧白睛红赤.

●外治法:

若脓头在眼睑皮肤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平行,脓头位于睑内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垂直.

证型

治法

方药

风热外袭证

祛风散热,消肿散结

银翘散加减

热毒壅盛证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仙方活命饮加减(仙方金银花粉草乳没芷,当陈吃少,防贝皂角;仙方金银花粉炒如墨汁,当晨吃少,防备造假)作用:

活命四种挥剑活动(活命4肿溃坚活痛.4-清热解毒)

脾虚夹实证

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四君子汤加减

*热毒壅盛证:

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胞生痰核:

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核状硬结,逐渐长大,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又称霞粒肿.

●自觉症状:

硬核较大者,胞睑可有重坠感,如硬核从睑内溃破,可有摩擦感.

●眼部检查:

胞睑肤色正常,可见硬核凸起,按之不痛,与皮肤无粘连.睑内面呈局限性紫红或灰蓝色隆起.

●外治法:

翻转眼睑,在睑内面做与睑缘相垂直的切口,切开睑结膜及囊肿内壁,刮出内容物.

证型

治法

方药

痰湿阻滞证

化痰散结

化坚二陈丸加减(陈皮,半夏,茯苓,僵蚕,川黄连,甘草;

二陈半夏橘苓草加僵黄连)功用:

化痰散结

痰热蕴结证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温胆汤或清胃汤加减

*痰湿阻滞证:

胞睑内生硬核,皮色如常,按之不痛,无粘连,如硬核较大,可有重坠感.胞睑内呈灰蓝色隆起,舌苔薄白,脉缓

风赤疮痍:

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起水疱或脓疱,甚至局部溃烂并伴有灼热疼痛的眼病。

类似于西医学的接触性睑皮炎,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病因病机:

脾经蕴热,外感风邪。

外感风热邪毒引动内火,脾胃湿热中阻,复感风邪。

●自我症状:

发病数日前患者可有额,颞,腮等部灼痛感,继之眼睑皮肤瘙痒,灼热,肿痛及生水泡。

●眼部检查:

眼睑皮肤红赤,微肿,并见水疱及粘液渗出,结痂.在患侧眼睑,额部皮肤及头皮出现成簇的水疱.

证型

治法

方药

脾经湿热证

清脾热,除风邪

除风清脾饮加减

风火上攻证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普济消毒饮加减

风湿热毒证

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除湿汤加减(掌握)

肝脾毒热证

清热除湿,散邪退翳

龙胆泻肝汤加减

*风湿热毒证:

胞睑红赤疼痛,水疱,脓疱簇生,极痒,甚或溃破流水,糜烂;伴胸闷纳呆,口中粘腻,饮不解渴,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除湿汤:

方解:

黄芩,黄连,连翘,枳壳,陈皮,滑石,川木通,车前子,荆芥,防风,甘草.

功效: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睑弦赤烂:

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又名风弦赤眼,沿眶赤烂,风沿烂眼,

迎风烂赤等。

病变发生在眦部者,称眦睢赤烂。

又名眦赤烂;婴幼儿患此病者,称胎风赤烂。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睑缘炎。

可分为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病因病机:

脾胃蕴热,复受风邪。

脾胃湿热,外感风邪。

心火内盛,风邪犯眦。

●自觉症状:

患者睑弦或眦部灼热疼痛,刺痒难忍,可伴干涩羞明。

●眼部检查:

如可见睑缘潮红,睫毛根部及睫毛间附有细小糠皮样鳞屑,除去鳞屑后可见睑缘红赤,

睫毛易脱落,但可再生;或见睑缘红赤糜烂,结痂,除去痂皮后可见睫毛根处出脓,出血,睫毛胶粘成束,

乱生或脱落,睫毛脱落后不能再生,日久则睫毛稀疏或成秃睫,或红赤糜烂等症状表现在两眦部。

证型

治法

方药

风热偏生证

祛风止痒,凉血清热

银翘散加减

湿热偏盛证

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除湿汤加减

心火上炎证

清心泻火,佐以祛风

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湿热偏盛证:

患眼痛痒并作,睑弦红赤糜烂,出脓出血,眵泪胶粘,睫毛稀疏,或倒睫,或秃睫.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上胞下垂:

上胞下垂是指上胞升举乏力,或不能提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的

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

●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心脾阳虚,胞睑不能升举。

2、脾阳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

3、脾虚聚湿生痰,风邪客睑。

●自觉症状:

属于先天性者,患者自幼即双眼上胞下垂.属后天性者,慢性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

加重,重者可伴有重影.急骤者,多伴有眼珠歪斜.

●眼部检查:

上胞遮盖眼睛2mm,甚至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患者常仰头视物.皮下或肌肉注射甲基硫酸

新斯的明0.5mg,15-30分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多为重症肌无力眼睑型.

证型

治法

方药

先天不足证

温肾健脾

右归饮加减

脾虚气弱证

益气升阳

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风痰阻络证

祛风化痰,舒经通络

正容汤加减

*脾虚气弱证:

双眼或单眼上胞下垂,晨起病轻,午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周身可见倦怠乏力,

吞咽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椒疮:

椒疮是指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的眼病。

本病的发生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

生活条件等有关。

多双眼发病,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年,具有传染性。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沙眼。

●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邪毒,内有脾胃积热,内外邪毒上壅胞睑,脉络阻滞,气血失和,与邪毒淤积而成。

●自觉症状:

初期自觉眼部不适,或微有痒涩感,眵少而粘,或无明显异常感觉.

病重者,睑内刺痒灼热,沙涩畏光,眵泪胶粘,视物模糊.

●眼部检查:

(1)椒疮主症:

初起可见上睑内面两眦处红赤,脉络模糊,有少量细小色红而坚的颗粒,或间有色黄而软如粟米样颗粒;重者上睑内红赤尤甚,颗粒满布,白睛红赤,赤脉下垂,黑睛星点翳膜,日久颗粒溃破,在睑内面形成灰白色条状,网状瘢痕,或睑内面完全形成灰白瘢痕,此时常出现并发症与后遗症。

(2)椒疮并发症与后遗症:

1、睑弦内翻及倒卷睫毛:

胞睑内颗粒破溃后在睑内结瘢,瘢痕收缩致皮松肉紧,内急外弛,睑弦内翻,睫毛触刺眼珠。

相当于西医学睑内翻倒睫。

2、赤膜下垂:

椒疮较轻者,白睛赤脉从上方下垂于黑睛,呈垂帘状;严重者,白睛赤脉从黑睛四周侵入,包裹黑睛,称为血翳包睛。

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角膜血管翳。

3、黑睛星翳:

多在赤脉尽头出现星点云翳。

4、睥肉黏轮:

胞睑内面与白睛表层粘着,重者眼珠转动不灵,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球粘连。

5、流泪症与漏睛:

可见不时泪下,迎风尤甚;或见大眦头常有黏液或脓汁自泪窍外溢。

6、眼珠干燥:

目珠干涩不适。

相当于西医学结角膜干燥症。

7、上胞下垂:

胞睑肿硬变厚而致上胞重坠下垂。

●诊断依据:

1.睑内红赤,脉络纹理模糊,有小颗粒。

2.黑睛上方赤膜下垂,赤脉末端生星点翳膜.

3.见睑内瘢痕形成.

●外治法:

滴眼药水:

可选用0.5%熊胆眼药水,0.1%利福平眼药水,磺胺类的眼药水滴眼。

涂眼药膏:

常于晚上睡前涂0.5%金霉素眼膏或四环素,磺胺类的眼药膏等。

椒疮颗粒累累者,

可用海螵蛸棒摩擦法。

栗状颗粒者,可行滤泡压榨术。

证型

治法

方药

风热客睑证

疏风清热

银翘散加减

热毒壅盛证

清脾泻热,除风散邪

除风清脾饮加减

血热瘀滞证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归芍红花散加减

*归芍红花散:

当归,赤芍,红花,山栀子,黄芩,连翘,大黄,生地黄,防风,白芷,甘草功效:

清热化瘀.

*血热瘀滞证:

胞睑后硬,睑内颗粒累累,疙瘩不平,红赤显著,眼内刺痛灼热,沙涩畏光,生眵流泪,黑睛赤膜下

垂,星翳点点,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脉数。

●沙眼的病因:

由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所致。

诊断依据:

1.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有滤泡,乳头增生与血管模糊。

2裂隙灯下可检查到角膜血管翳,特别在角膜缘上同时见有因滤泡生长后消退而遗留下来的瘢痕小凹。

3上穹隆和上睑结膜出现条状或网状斑痕。

4结膜刮片发现包涵体,或荧光抗体染色,酶联免疫测定等方法检测发现沙眼衣原体抗原。

第一项兼其他三项任一项,均可诊断。

.流泪症:

流泪症是指泪液不循常道而溢出睑弦的眼病,有热泪与冷泪之分.

流泪症与西医学的泪点位置异常、泪道狭窄或阻塞及泪道排泄功能不全引起的泪溢症相类似。

●病因病机:

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风邪外袭而致泪出。

气血不足,或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而流泪。

●临床症状:

患眼无红赤肿痛,仅有流泪或迎风流泪更甚,或在冬季,初春寒风刺激时流泪加重。

眼部检查可见泪液不时溢出睑弦,且内眦下方皮肤潮湿,或可见泪窍外翻现象,按压睛明穴下方,无黏液等溢出。

●诊断依据:

冲洗泪道通畅,或通而不畅,或不通,无分泌物溢出.

●外治:

滴眼药水:

可应用含硫酸锌的眼药水点眼。

证型

治法

方药

肝血不足,外感风邪证

补阳肝血,祛风散邪

止泪补肝汤加减

气血不足,收摄失司证

益气养血,收摄止泪

八珍汤加减

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证

补益肝肾,固摄止泪

左归饮加减

*肝血不足,外感风邪证:

患眼无红赤肿痛,溢泪,迎风更甚,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止泪补肝汤:

当归,白芍,蒺藜,川芎,熟地黄,木贼,防风

漏睛:

漏睛是指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溢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之慢性泪囊炎。

多为鼻泪管狭窄或阻塞。

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病机:

1、外感风热,停留泪窍,泪道不畅,泪液受灼,使变稠浊,满溢而出。

2、心经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络,上攻泪窍,热伏日久,积聚成脓。

●自觉症状:

不时流泪,内眦常有粘液或脓液溢出.

●眼部检查:

眼常有濡湿状,眼内眦部皮肤潮红,糜烂,可有湿疹,白睛混赤.以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有黏液

或脓性分泌物自泪窍溢出.如冲洗泪道不通,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反流.

●鉴别诊断:

当与流泪症鉴别,按压睛明穴下方或冲洗泪道时是否有黏液或脓液溢出.

证型

治法

方药

风热停留证

疏风清热

白薇丸加减(专用方)

心脾湿热证

清心利湿

竹叶泻经汤加减

*风热停留证:

内眦部皮色如常,按之不痛,有少量黏浊泪液自泪窍溢出.自觉隐涩不适,或时觉有涎水粘睛.

*白薇丸:

防风,白蒺藜,白薇,石榴皮功效:

祛风清热.

●外治

(1)滴眼药水

(2)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药液冲洗泪道,每日一次,以清热排脓。

经泪道冲洗和药物治疗,脓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时间后,可试行泪道探通术,探通时必须小心,力戒粗暴,以防损伤泪窍,形成假道,若探通数次无效者,即不必继续。

(3)泪道探通术:

若为婴儿患者,一般先行按摩,日久无效者,6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术后用抗生素滴眼。

(4)漏睛久不治者可考虑手术,根据情况选用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或。

泪道激光成形术

●[预防调摄]

1、对椒疮、鼻部疾病,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漏睛。

2、在点外用药前,先必须按压内眦部,将浊液排净后用药效果方好。

3/3、忌食辛辣炙赙等食物,以防脾胃积热,突发漏睛疮。

漏睛疮:

漏睛疮是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

又名大眦漏。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泪囊炎,为泪囊周围的蜂窝织炎.

●病因病机:

心经蕴热,或素有漏睛,热毒内蕴,复感风邪,风热搏结所致。

过嗜辛辣炙搏,心脾热毒壅盛,

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结聚成疮,热盛肉腐成脓而溃。

●自觉症状:

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疼痛,蔓延到上下眼睑或颜面部,每被误认为丹毒,有全身不适感.

●眼部检查:

数日后睛明穴下方皮肤呈现黄色脓点,形成脓肿,穿破排脓后肿胀消退,疼痛随即消失,但有时形成泪囊瘘.

●诊断依据:

1.发病较急,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疼痛,出现黄色脓点.2.可有发热,恶寒等全身不适.

3.常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外治:

滴眼药水,湿热敷,药物敷,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待脓尽伤口愈合。

若已成漏者,可行泪囊摘除术并切除瘘管。

证型

治法

方药

风热上攻证

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祛风散热银子加减

热毒炽盛证

清热解毒,消疮散结

黄连解毒汤加减

正虚邪留证

托里排毒

托里消毒散加减

*热毒炽盛证:

患处红肿高起,坚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漫及面颊胞睑,身热心烦,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燥.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三黄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黄连解毒,泄火毒.

白睛疾病

一.暴风客热:

暴风客热是指猝然感受风热之邪的侵袭,而致白睛暴发以红赤肿痛,灼热痒痛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相当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本病多发于春,夏,秋季,常以手帕,毛巾,水,手为传染媒介,易在公共场所蔓延,散发于学校等集体生活场所,本病多为双眼患病,突然发生,一般在发病后3-4日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1-2周痊愈,预后良好,若失于调治,则病情迁延,可演变成慢性。

●病因病机:

骤感风热之邪,风热相搏,客留肺经,上犯白睛而发;若素有肺经蕴热,则病症更甚。

●自我症状:

患眼猝感刺痒交作,碜涩疼痛,灼热流泪.全身可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便秘溲赤等。

●眼部检查:

胞睑红肿,白睛臃赤,甚者状如鱼鳔,眵多粘稠,严重者可见附有灰白色伪膜,擦之又生.

结膜刮片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

●外治:

滴眼药水,洗眼法。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肉擦眼部2.对急性期的病人,气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

如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需要保护,以方患眼分泌物及眼药水流入健眼3.医生给患者检查后,应注意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证型

治法

方药

风重于热证

疏风解表,兼以清热

银翘散加减

热重于风证

清热泻火,兼以疏风

泻肺饮加减

风热并重证

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防风通圣散加减

*风热并重证:

患眼灼热疼痛,刺痒较重,恶热畏光,热泪眵结,白睛红赤肿胀,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思饮,

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泻肺饮:

荆芥,防风,羌活,白芷,山栀子,石膏,桑白皮,黄芩,连翘,川木通,枳壳,赤芍,甘草.

功效:

祛风清热退翳.

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疬之气,以白睛暴发红赤为主要特征,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

类似于西医学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为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多发于夏,秋季,常见于成年人,婴幼儿较少见。

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短,多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而发,起病急剧,刺激症状重,常呈暴发流行,但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

猝感疫疬之气,疫热伤络,或肺胃积热,肺金凌木,侵犯肝经,上攻于目而发病。

●自我症状:

患眼突然痒涩交作,怕热畏光,灼热疼痛,热泪如汤,目眵清晰.全身可有头痛发热,咽喉肿痛.

●眼部检查:

初起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继之白睛溢血呈点状或片状,甚者遍及整个白睛.

●外治法:

滴眼药水(0.2%鱼腥草眼药水,每日6次,症状严重者可1小时2次,亦可选用抗病毒眼药水,配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洗眼法(选用大青叶20g,金银花15g,蒲公英30g,菊花15g等清热解毒之品,煎汤熏洗患眼,每日2-3次。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肉擦眼部2.对急性期的病人,气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

如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需要保护,以方患眼分泌物及眼药水流入健眼3.医生给患者检查后,应注意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证型

治法

方药

初感疠气证

疏风清热

祛风散热饮子加减

热毒炽盛证

泻火解毒

普济消毒饮加减

*初感疠气证:

患眼灼热刺痒,碜涩疼痛,畏光流泪,眼眵稀薄,白睛红赤有点片状溢血,伴见发热头痛,

鼻塞流涕,耳前可触及肿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祛风散热饮子:

防风,羌活,薄荷,牛蒡子,连翘,山栀子,大黄,赤芍,川芎,归尾,甘草

功效:

祛风清热,活血退赤

黑睛疾病

●黑睛疾病的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肝胆风热所致。

脏腑内损则多为肝胆实火,肝胆湿热,干阴不足等。

●治疗原则:

早期多以祛风清热为主,中期常用清肝泻火,通腑泻热,清利湿热等法。

病变后期常用退翳明

目法以缩小和减薄瘢痕翳障。

同时,应配合点眼药水,涂眼药膏,熏洗法等外治法以提高疗效。

●黑睛翳障的变化过程:

1浸润期,2溃疡进行期,3溃疡恢复期,4瘢痕期。

一.聚星障:

聚星障是指黑睛骤生多个细小星翳,伴有沙涩疼痛,畏光流泪的眼病.星翳形状或散漫,或连缀,

或团聚.相当于西医学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病因病机:

1.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2.外邪入里化热,或内有肝经伏火3.恣食辛辣之品,脾胃湿热蕴积

4.素体肝肾阴虚,津液亏虚

●自觉症状:

症状较轻者,微感眼干涩;症状重者,表现明显的视物模糊,碜涩疼痛,灼热畏光,热泪频流.

●眼部检查:

患眼可见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初期黑睛表面出现极细的点状混浊,如针尖大小,色灰白或微黄,半透明,稍隆起的混浊.少则数颗,多则数十颗.若病情继续发展,则呈现灰白色边缘不齐且表面凹凸的地图状,荧光素染色呈阳性.

●外治法:

应充分散瞳,防止变生瞳神干缺.

证型

治法

方药

风热客目证

疏风散热

银翘散加减

肝火炽盛证

清肝泻火

龙胆泻肝汤加减

湿热犯目证

清热除湿

三仁汤加减

阴虚邪留证

滋阴散邪

加减地黄丸加减

花翳白陷:

花翳白陷是指黑睛生翳,四周高起,中间低陷,边缘不整,形如花瓣的眼病。

类似西医学的角膜溃疡,蚕蚀性角膜溃疡等.

●病因病机:

1.外感风热毒邪,肺热炽盛2.毒邪未解,入里化热3.素体阳虚,寒伤厥阴肝经

●自觉症状:

初期眼内碜涩,继之患眼刺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甚者头目剧痛难忍.

●眼部检查:

胞睑红肿,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四周骤然生翳,四周略微高起,中间凹陷,如萝卜花.

重者遮蔽瞳神,并发瞳神紧小等症.此外尚有溃陷或从黑睛一边发展,色灰白,形如新月,蚕蚀之状,病经数月,形成广泛瘢痕翳障.严重影响视力,甚至目盲.

证型

治法

方药

肺肝风热证

疏风清热

加味修肝散加减

热炽腑实证

通腑泄热

泻肝散加减

阳虚寒凝证

温阳散寒

当归四逆汤加减

*热炽腑实证:

患眼碜涩疼痛,流泪畏光,视力下降,白睛混赤,黑睛生翳溃陷,从四周向中央漫生,迅速侵袭整个黑睛,遮盖瞳神,或见瞳神紧小,多伴头目疼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数有力.

凝脂翳:

凝脂翳是指黑睛生翳,状如凝脂,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真菌性角膜炎,

主要指匐行性角膜溃疡和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病因病机:

1.黑睛外伤,风热邪毒乘虚袭人,触染黑睛所致。

素有漏睛者,因邪毒已伏,更易乘伤侵入而发病。

2.风热外邪入里化热,或嗜食辛热炙搏,致脏腑热盛,肝胆火炽,上炎于目,灼伤黑睛。

3.久病之后,或为气虚,或为阴伤,正气不足,外邪滞留,致黑睛溃陷,久不愈复。

●自觉症状:

发病急,常在黑睛外伤后24-48小时发病。

表现为患眼涩痛或刺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骤降.

偶见头痛,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眼部检查:

胞睑红肿痉挛,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见灰白色混浊,病灶边界模糊不清,周围组织水肿,浸润灶迅速扩大,黑睛如覆薄脂,色黄白.见黑睛后壁沉着物,神水混浊或黄液上冲.如被绿脓杆菌所染,见脂呈黄绿色,可于数日内致黑睛全溃穿破,黄仁脱出,形成蟹睛症.

●诊断依据:

1.常有黑睛外伤史,或同时伴有漏睛病史。

2.黑睛米粒样混浊,继则扩大呈圆状,片状,表面

浮嫩如凝脂,荧光素染色检查阳性,常伴黄液上冲。

●外治法—滴眼药水:

1.选用清热解毒之中药类眼药水滴眼;2.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3.1%阿托品眼液或眼膏散瞳,每日3次,以防止黄仁后粘连而引起的瞳神干缺。

涂眼药膏:

睡前涂抗生素类眼药膏,如0.5%红霉素眼膏等。

手术治疗:

有角膜穿破的危险时,可以采取板层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

如角膜已穿孔,眼球内容物脱出,则需行眼内容物剜出术。

证型

治法

方药

风热壅盛证

祛风清热

新制柴连汤加减

里热炽盛证

泻火解毒

四顺清凉饮子加减

正虚邪留证

益气养血,清泻余毒

托里消毒散加减

*风热壅盛证:

病变初期,头目疼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黑睛生翳,表面无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里热炽盛证:

头目剧痛,畏光难睁,热泪如汤,神水混浊,黑睛凹陷深大,凝脂肥厚,黄液上冲,口苦便秘溲赤.

*新制柴连汤:

柴胡,蔓荆子,荆芥,防风,黄连,黄芩,山栀子,龙胆,赤芍,木桶,甘草功效:

疏风清热明目.

湿翳:

湿翳是指黑睛生翳,色白粗糙,表面微微隆起,状如豆腐渣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真菌性角膜炎.

致病菌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

●病因病机:

黑睛表层受伤,加之气候温热潮湿,致湿热之邪乘伤袭入.

●自觉症状:

起病较缓,早期仅有异物感,然后逐渐出现碜涩不适,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病程较长.

●眼部检查:

白睛混赤,黑睛生翳,翳色灰白,表面微隆起且不光泽,状如豆腐渣或牙膏,外观粗糙易刮除,

渐向四周发展.黑睛后壁出现斑块沉着物,且伴有量多,粘稠的黄液上冲.甚者黑睛破损而成蟹睛.

证型

治法

方药

湿重于热证

祛湿清热

三仁汤加减

热重于湿证

清热化湿

甘露消毒丹加减

病名

湿翳

凝脂翳

花翳白陷

病因

多有植物性黑睛外伤史,

湿热毒邪侵袭

多为黑睛剔除异物术等外伤后

邪毒感染,常有漏睛史

多无外伤史,系风热外袭

病势

起病缓,发展慢

起病急,发展快

发展缓,病程长

自觉症状

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眼眵

黏液性

脓性

眵少

翳障形态

状如豆腐渣,色白,粗糙,易刮下

状如凝脂,表面湿润,不易刮下

状如花瓣,形如新月,表面洁净

病原检查

刮片有菌丝,培养有真菌

刮片或培养,常可找到致病菌

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混睛障:

混睛障是指黑睛深层见圆盘状灰白色翳障,漫掩黑睛,障碍目力的眼病。

与西医学的角膜基质炎相似。

●病因病机:

风热外袭;脏腑热盛,上攻于目;素体亏虚;虚火上炎。

●自觉症状:

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

●眼部检查:

胞睑痉挛,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层呈圆盘状混浊,逐渐蔓延至整个黑睛,如毛玻璃状,但不形成溃疡.常伴有黑睛后壁沉着物,神水混浊;赤脉从黑睛边缘逐渐侵入黑睛深层,呈毛刷状,形成赤白混杂的翳障,多合并瞳神紧小或瞳神干缺症.结核性者为单眼发病,症状较轻.黑睛之翳多呈扇形,周边形,且比较表浅,不蔓延整个黑睛,黑睛内壁有羊脂状沉着物。

证型

治法

方药

肝经风热证

疏风清热

羌活胜风汤加减

肝胆热毒证

清肝解毒,凉血化瘀

银花解毒汤加减

湿热内蕴证

清热化湿

甘露消毒丹加减

虚火上炎证

滋阴降火

肺阴不足:

百合固金汤加减;

肝肾阴亏:

知柏地黄丸加减。

暴露赤眼生翳:

暴露性角膜炎。

宿翳:

是指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下的瘢痕翳障,其边缘清晰,表面光滑,无红赤疼痛的眼病。

黄仁疾病

一.瞳神紧小:

瞳神紧小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瞳神失去正常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小如针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