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110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docx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

作者:

易富贤familyyi@

 

目录:

一、前言—本文目的

二、从GDP发展观到HDI发展观

三、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定位

四、人类发展指数(HDI)与总和生育率(TFR)的负相关性

五、通过降低总和生育率(TFR)而提高人类发展指数(HDI)是“拔苗助长”

六、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人口变化趋势看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能有多少生育率

七、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

八、1990年以后的人口迷雾

九、用HDI发展观透视人口迷雾

十、结论—停止计划生育并出台适度鼓励生育政策刻不容缓

一、前言—本文目的

从1971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已经35年了,从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已经26年。

中国目前现实生育水平和人口状况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简单的问题。

说它重要,因为人口政策攸关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发展,影响的是“以人为本”的“本”,涉及到所有家庭的核心利益;说它简单,是因为国家有专门的部门(计生委和统计局)定时调查,动态掌握数据。

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人口必需可持续发展。

生育率必须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在目前的寿命情况,就是每个妇女生育2.1-2.2个孩子,考虑不育不孕、单身等情况,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妇女平均得生育3个孩子,由于相当部分家庭只愿意生育一两个,甚至丁克,就必须另外一些人生育四五个),才能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学界公认,1990年代初开始,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就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国家计生委、统计局的所有客观资料(包括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都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2-1.3[1]。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人太多,而是劳动力不足。

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如果中国现有生育政策不变,那么到2050年,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比中国多2亿人,而届时中国的老龄化将非常严重。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中国已经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期”将在2015年左右转为“人口负债期”。

北大人口所乔晓春教授说,将生育率从高降到低是可能的,而将长期以来已经较低的生育率提高则是不太可能的,日本正在以增加婴儿补贴和幼儿看护基金的方式刺激其人口出生率,韩国政府从今年起鼓励人们做输卵管和输精管复通术,并为没有尽早鼓励生育而后悔。

然而计生委系统和人口学界主流观点还是希望不要调整或者最多只是“微调”人口政策。

他们反对调整人口政策的理由是“我们缺乏证据”,他们担心的是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会大幅超出世代更替水平[2,3]。

 

我在《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提出控制人口的“两手”理论[4]。

本文从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这个宏观高度窥视调控人口的“右手”,以此推测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能达到多少生育率,从另外一种角度为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二、从GDP发展观到HDI发展观

长期以来,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政治家将人均GDP的提高作为政绩的唯一指标。

盲目追求人均GDP必然导致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粗放式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粗放式地污染环境,忽略人的本身发展(比如舍不得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投资)。

这种粗放式的发展观已经严重透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已经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由于注意到GDP发展观的缺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等人开始积极倡导一种“以人为本”式的发展观,并于1990年发起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HumanDevelopmentReport,HDR)》系列书籍的写作和出版,以倡导和推行这种新的人类发展观。

这一系列的报告在新的高度上重提了古代思想家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出了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进步服务的主张。

根据这种新的发展观,人类发展就是拓展人的选择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长寿而健康、经受教育、享受到体面的生活,其它的选择包括政治自由、有保证的人权和自尊等等。

AmartyaSen说:

“人类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人类发展体现了以商品为中心战略的发展向以人为中心战略的发展的转变。

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增强人们的能力满足需求,而不只是GDP增长[5]。

”这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发展观近年来已经为我国政府所采纳。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自1990年以来,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DI),该指数由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实际人均GDP)合成一个复合指数,通常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

HDI的三个方面的指标:

一是指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际美元值,反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资利用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二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三是总入学率和识字率,以反映教育发展水平[6]。

由于人类发展层次多元化,HDI将人类发展仅区分为三个维度,似乎太简化了。

但UNDP认为在发展过程中,这三个范畴对人类而言是最必要的和最基础的,如果这些基本范畴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其它的发展层次必然无法达到或没有意义。

UNDP经由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分析后指出,HDI的三个成分近乎等权重的线性组合解释了88%的一般化变异数,大大强化了HDI在此议题上的客观代表性[7]。

联合国将人类发展国家分为三类:

一是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0.5之间;二是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51~0.80之间;三是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81~1.0之间。

三、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定位

我国HDI自2001年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来,总指数和三个分项指数不断提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公布了《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反映了各国2003年人类发展情况[8],处于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有57个,其平均HDI值为0.895;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有88个,其平均HDI值为0.718;低人类发展水平有32个,其平均HDI值为0.486。

中国的HDI为0.755,在所有纳入统计的17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85位。

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国际比较

------------------------------------------------------

地区----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3

香港---0.761--0.800--0.827--0.862--0.882---------0.916

新加坡-0.725--0.761--0.784--0.822--0.861---------0.907

韩国---0.707--0.741--0.780--0.818--0.855--0.884--0.901

巴西---0.645--0.682--0.698--0.719--0.747--0.783--0.792

泰国---0.614--0.652--0.678--0.714--0.749---------0.778

中国---0.525--0.558--0.594--0.627--0.683--0.728--0.755

印度---0.412--0.438--0.476--0.513--0.546--0.577--0.602

------------------------------------------------------

资料来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公布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8]

从上表可见,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香港1975年、新加坡1980年、韩国1982年、巴西1996年、泰国1996年的水平。

印度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国1986年的水平。

日本历年人类发展指数(HDI)[8,12]

------------------------------------------------------------------

年份--1960---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3

日本-0.750--0.830--0.857--0.882--0.895--0.911--0.925--0.936--0.943

------------------------------------------------------------------

从上表可见,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日本1960年的水平。

台湾历年人类发展指数(HDI)[13]

-----------------------------------------------------------

年份--1980---1981---1982---1999---2000---2001---2002

台湾-0.728--0.757--0.781--0.886--0.891--0.895--0.902

-----------------------------------------------------------

从上表可见,中国大陆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台湾1981年的水平。

中国各省市的HDI比较[14]

---------------------------------------------

排名-------HDI-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GDP指数

---全国---0.755----0.780-----0.840---0.650

1--上海---0.909----0.901-----0.908---0.919

2--北京---0.882----0.864-----0.926---0.856

3--天津---0.855----0.849-----0.890---0.824

4--浙江---0.817----0.835-----0.836---0.778

5--辽宁---0.808----0.823-----0.881---0.721

6--广东---0.807----0.833-----0.836---0.752

7--江苏---0.805----0.853-----0.823---0.748

8--黑龙江-0.786----0.821-----0.850---0.686

9--福建---0.784----0.821-----0.801---0.729

10-吉林---0.776----0.804-----0.874---0.650

11-山东---0.776----0.817-----0.796---0.714

12-河北---0.766----0.794-----0.834---0.670

13-海南---0.761----0.846-----0.806---0.631

14-新疆---0.757----0.788-----0.827---0.656

15-湖北---0.755----0.795-----0.827---0.644

16-山西---0.753----0.786-----0.861---0.612

17-湖南---0.751----0.794-----0.843---0.615

18-重庆---0.745----0.783-----0.845---0.607

19-河南---0.741----0.800-----0.809---0.615

20-内蒙古-0.738----0.762-----0.807---0.643

21-江西---0.732----0.753-----0.847---0.594

22-广西---0.731----0.810-----0.808---0.575

23-陕西---0.729----0.769-----0.829---0.589

24-四川---0.728----0.782-----0.813---0.587

25-安徽---0.727----0.800-----0.793---0.588

26-宁夏---0.712----0.783-----0.759---0.594

27-青海---0.684----0.730-----0.713---0.608

28-甘肃---0.675----0.730-----0.749---0.547

29-云南---0.657----0.690-----0.715---0.567

30-贵州---0.639----0.694-----0.731---0.491

31-西藏---0.586----0.680-----0.478---0.599

---------------------------------------------

四、人类发展指数(HDI)与总和生育率(TFR)的负相关性

我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资料,比较了世界各国的HDI和总和生育率(TFR,反映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发现HDI越高,TFR越低[4]。

而人均GDP与TFR之间的相关性却比较差,可见GDP不是一个好的TFR预测指标。

图片:

  

虽然总体来说,HDI越高TFR越低,但是由于区域文化、宗教、民族心理等的差别,在同等HDI的情况下,TFR并不完全一致。

不同类型国家的HDI(2003年)和TFR(2000-2005年)[8]

-------------------------------------

地区--------------平均HDI------平均TFR

世界平均------------0.741--------2.6

发展中国家----------0.694--------2.9

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0.486--------5.8

中水平人类发展国家--0.718--------2.5

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0.895--------1.7

低收入国家----------0.593--------3.9

中收入国家----------0.774--------2.1

高收入国家----------0.910--------1.7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0.769--------1.9

中欧、东欧和独联体—0.802--------1.5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0.797--------2.5

阿拉伯国家----------0.679--------3.7

南亚地区------------0.628--------3.2

-------------------------------------

几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中,中华文化圈地区(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的生育率比其他地区低(在一个国家内部,华人生育率比其他民族低);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可能是因为对传统生育文化的破坏比较彻底)的生育率比其他国家低;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的生育率比其他国家高;尤其穆斯林国家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比如日本、新加坡生育率只有1.3,台湾、韩国不到1.2,香港只有0.9;而欧美主要大国中美国生育率还有2.0,法国1.9,英国1.7。

新加坡历年人类发展指数(HDI)和各种族生育率[9]

------------------------------------------------------------

年份—-HDI--全国生育率--华人生育率--马来人生育率--印度人生育率

1980--0.761----1.82--------1.73--------2.19----------2.03

1990—0.822----1.83--------1.65--------2.69----------1.89

2000—0.886----1.60--------1.43--------2.54----------1.58

2001—0.890----1.41--------1.21--------2.45----------1.50

------------------------------------------------------------

我在《停止计划生育也难以防止今后中国人口剧减》一文已经初步分析了中华文化圈地区的生育率比其他地区要低的原因[10]。

我在《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

》根据中国1970年以来的HDI推测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的生育率并据此分析了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的中国人口增长情况。

五、通过降低总和生育率(TFR)而提高人类发展指数(HDI)是“拔苗助长”

既然TFR越低,HDI越高,那么通过降低TFR,就可以提高HDI了,岂不说明计划生育是正确的?

这只是一种表浅的认识。

HDI升高确实导致TFR降低,我在多篇文章已经陆续分析了HDI升高导致TFR降低的原因[10,4]。

现归纳如下:

1、养老逐步社会化:

养育孩子是国家的财富,但却是个人的高消费,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多子少福,造成了“不劳(养育孩子)而获(养老金)”对养老金这个“大锅饭”的投机空间。

2、养孩子成本增高(教育周期延长是其中一个原因。

以前孩子几岁就开始干活,12、13岁就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了,现在到20岁左右才成为劳动力)。

3、避孕率增加,婚龄、育龄延迟。

4、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

5、女性受教育的总体水平提高和教育年限延长,导致女性育婴期缩短;同时,妇女就业率上升,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养育孩子,职业妇女一般不愿多生小孩受拖累。

6、不明原因的降低生育能力(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不育不孕人群比例就已经超过10%;中国古代皇帝虽然有三宫六院,但生育能力不高,有的甚至需要过继兄弟的儿子才能延续皇权;我国不育不孕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接近发达国家15%到20%的比率;娼妓和婚外情泛滥所致生殖道感染也是重要原因)。

7、政府忽视人口再生产,只关注物质再生产,男女分工紊乱。

8、经济政策所致心理安逸感下降。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心理抚养能力下降。

10、电视、电脑等娱乐活动等导致性生活减少,无性婚姻的兴起。

但降低TFR却并不能升高HDI,刚好相反,HDI的提高是得益于当年的高TFR的。

比如日本在1940年平均每个妇女都还是生育5个左右孩子,这些年轻劳动力使得日本经济腾飞,日本在1960年代后期进入高等人类发展国家(当时年龄中位数只有20出头)。

但随着1950年代生育率的急降,社会逐步老年化,199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长达十几年的经济停滞期,现在日本的年龄中位数为43岁了(美国36岁),到2025年将超过50岁(美国不到39岁)[15]。

1985年日本65及以上老人占10.3%(美国为11.9%),到2025年增加到25.8%(美国为18.5%),增加2.25倍(美国只增加1.55倍)[16]。

随着1950年之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退出劳动市场,开始呈现出“日”薄西山的趋势。

同样,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在1970年之前都还是高生育率,不断增加的有活力的劳动力创造了经济奇迹,使得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迅速起步,在1980年代先后进入高等人类发展水平,当时中位年龄只有21-24岁(比如韩国1980年只有21.8岁)[17]。

1980年代之后生育率相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现在韩国、台湾生育率只有1.2,新加坡只有1.3,而香港更是只有0.9,香港、新加坡、韩国的中位年龄2005年分别为39.4、36.8、34.5岁[18]。

由于1970年代之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仍然没有退出劳动市场,这些地区的经济仍然会惯性地增长一段时间,但20年之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停滞不可避免。

尤其是香港,目前生育率只有0.9,而年龄中位数已经接近40岁,要是没有大陆移民的话,经济衰退为期不远,今后香港特首将越来越不好当。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腾飞时期,但因为计划生育,中国却没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年那么好的人口结构,中国目前HDI为0.755,还没有进入高等人类发展水平,但中位年龄目前已达32岁了(新加坡在1990年HDI为0.822的时候,中位年龄还只有29岁;日本在1975年HDI为0.857的时候,中位年龄还只有30岁),而目前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菲律宾、巴拉圭、厄瓜多尔的中位年龄分别只有22、21、23岁。

到2025年,中国的中位年龄将达39岁(将高于美国)[17],相当于现在香港的水平,但是那时候中国的HDI是难以达到香港1990的水平的。

中国2001年65岁以及上老人占7.1%(HDI为0.73左右)[19],相当于日本1970年的水平(HDI为0.83)。

这些意味着中国后劲不足(虽然过去高生育率出生的劳动力仍然可以确保中国在近15年内保持比较快的增长)。

我在《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20]以及《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4]中提出人口增长呈S形变化,上升段越长,一个民族占全球比例就会越大。

其实HDI的增长也是呈S形变化的:

低水平缓慢增长期、快速上升期、高水平缓慢增长期。

人口结构决定了这个快速上升期的长短,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在经济起步后生育率急剧下降,人均扶养比下降,形成一个所谓“人口红利”期,HDI上升很快,但是人口老化也很快,从而限制了上升期的长度。

法国、美国在经济起飞后,生育率长期保持在2-3之间,就是现在也还有1.9-2.0,比较合理的人口结构提供了长期发展的潜力,快速上升期比较长。

中国强制性地实行计划生育,降低生育率,但又粗放式地消耗这个“人口红利”,缩短HDI快速上升期。

而印度虽然暂时的上升速度不如中国,但人口结构决定了后劲很足。

换句话说,人口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是长跑还是短跑,中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是短跑,而美国、法国、印度等国是长跑。

短跑的速度快,但跑的不远;长跑的速度慢,但跑得远。

选择短跑还是长跑的发展模式,体现了政治家的思路的宽窄。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PeterSchwartz甚至认为人口决定了苏联的崩溃。

美国在二战后出现婴儿潮并引进移民;而苏联却不愿意生孩子,生育率在1930年代生育率就开始下降,但又没有引进移民,并且人均寿命又比美国短(包括很多青壮年劳动力过早死亡)。

1950年代、1960年代,美国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分别为3.5、3.0左右[21],而苏联却分别只有2.6、2.2左右[22]。

美国因为“性开放”,生育率1973年后降低到1.8左右,直到1980年代末才恢复到2.0左右,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生育率维持在2.0左右,比美国稍高。

苏联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1980年代末最为严重,导致1991年的崩溃。

要是多捱几年,等到1973之后出生的人成为劳动力,说不定苏联能够渡过难关。

从HDI和生育率的辩证关系看,不要拘泥于人口零增长和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

既然科技进步使得人口容量增加快于寿命的延长,因此人口适度增长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理想的人口增长方式是保持中位年龄在一个恒定的范围(最好在35岁以内,不要超过40岁)。

可见,看待TFR与HDI的关系的不同视角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观,通过降低TFR而提高HDI只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少年中国一去不复返了!

六、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人口变化趋势看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能有多少生育率

图片:

各国生育率下降曲线

各地区历年生育率[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