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516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docx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总11页)

国医节演讲稿-我学医心得-演讲致辞范文

  国医节演讲稿:

:

我的学医心得

  

  

  演讲人:

余浩名:

任之堂主人

  中医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它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个人对于这套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对中医中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有差异,结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我想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学中医!

这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五个字:

  “信”、“求”、“疑”、“悟”、“行”

  信,就是“信念”,也就是学习中医首先的信中医,相信中医。

  求,就是“求知”,有了信,就得去求,要有求知的渴望,求知的动力。

  疑,就是“存疑”,求到了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要存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悟,就是“开悟”,脑海中有了疑惑,就要想,要悟,想通了,就开悟了。

  行,就是“身体力行”,也就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你所悟的结果。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信”

  信,两个问题,信什么为什么要信

  信什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要信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讲到: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肺主皮毛,肾主骨”;这些基本的中医理论必须要信,因为这是中医的骨架,中医的标准。

如果我们不信这些,只相信中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那是买椟还珠。

  临床上很多西医大夫不相信中医,首先就是不相信这些中医的基本理论,认为它是错的,认为中医水平的高低在于用药经验的积累,与这些基本理论无关。

更有废医存药之说。

  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些基本理论非常有用,它就是我们进入中医之门的钥匙。

  举几个例子:

  1、临床上经常遇到面部长痤疮、长黄褐斑的患者,治疗时如果思路不对,效果就很差,但如果我们想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认识到面部疾病要从心

  入手,面部的所有问题,都与心有关,当我们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心脏的调理上,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临床上遇到湿疹、荨麻疹的患者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肺主皮毛”,而是不把目光放在是否过敏这个问题上。

立足于肺,从肺求找答案,才能够治愈这些疾病。

  3、当我们遇到膝关节疼痛的病人,患者膝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

西医诊断为: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往往采用注射玻璃酸钠来治疗,如果你相信中医理论,相信:

“肾主骨,肝主筋,膝为筋之府”,从肝肾入手,养阴柔筋来治疗,三五天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4、对于骨折后延迟愈合的患者,我们首先用该想到“肾主骨”,从肾入手进行调理,而不是只想到接骨疗伤,活血化瘀。

  大家可能都会说,我信啊!

我不信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我就不会学中医了!

  临床上遇到面部长斑的病人时,很多中医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呢;遇到腿抽筋的病人时,告诉病人是缺钙所致,要求病人补钙。

这些都是对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不够,信心不够。

  只有我们相信了中医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灵活的运用于临床,才会会发现,中医疗效确实很好。

  第二、要相信中医的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刘力红先生在《开启中医之门》的序言中写道:

我们看到中医确实能治病,而且,不但能治疗小病,亦能治疗大病,更能治未病。

  举个例子,前年夏天,一个患者找到我,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

  因为我是采用纯中医疗法,我告诉患者,我这里不打吊瓶,并问他,“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呢”

  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

  “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

  “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

”我毫不犹豫的说。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时空调温度开的太低,受寒所致。

于是我采用生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不少紫黑色淤点,前后也就十来分钟,患者感觉好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

所谓的重感冒,采用中医治疗,一天就好了。

在随后的这几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中药,常常一剂就搞定,

  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

建立在患者脑海中“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消失了,代之的是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

而且,在患者的影响下,以前一家人都不吃中药,不看中医,现在也开始看中医,尝试中医疗法。

  临床上经常遇到小儿饮食停滞,出现食积发热的情况,在治病八法之泻法的指导下,采用二丑粉内服治疗食积发热,一次就好。

  临床上经常遇到白睛溢血病,是指白睛血络破裂,血溢于白睛外膜之下,呈一片鲜红色,界限分明的眼疾,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下出血。

患者往往一觉醒来,变成兔子眼了,通过中医辨证,“肝开窍于目”,按照五轮学说,“白睛为肺所主”,白睛溢血从肝肺入手,清肝肺之火,采用桑叶三十到五十克,煎水内服,两三天就好了,而且至于之后,不易复发。

  

  去年秋天,,全国很多地方红眼病暴发流行,给这些患者切脉时,发现肺金过亢,克制肝木太过,重用桑叶清肝肺之火,同时配伍生大黄、黄芩泻肺,薄荷疏肝,蒲公英清热解毒,许多患者三剂而愈,病情重的,五剂而愈,我将此方公布于药房宣传栏,很多患者照方抓药,三剂药,十块钱,三天治愈流行性结膜炎。

当时我自己感到双眼干涩、发痒,服用此方预防,虽然每天接触不少患者,但我并未感染发病。

当时我讲典型案例发在丁香园眼科版,大家可以看看。

  在针灸学里面,有个《四总穴歌》,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临床遇到痄腮,也就是西医虽说的流行性腮腺炎。

借用“面口合谷收”,针刺合谷穴,留针十五分钟,每日两次,一次见效,三天就好,快的两天就好。

  学习中医,一定要相信中医的疗效,这很关键。

  因为疗效就是你处方的信心,没有这个信心,你就无法开出自信的处方来!

  第三、要相信中医的思维方式

  提到中医的思维方式,谈到取象类比,天人相应,很多人常常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荒谬的逻辑,须不知现代很多的科研成果,仿生技术,都是利用了这种思维模式,他不是落后,是人类向自然界学习的一种本能,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这种本能在逐步退化,人的取象类比思维能力在不断进减弱,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对学好中医非常重要。

  相信这种思维模式,并熟练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将会大大的拓宽你的思维空间,让你的思想时刻充满灵感。

  举个例子来看看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

  

  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

将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架起后,中部用火烤,两端就会有汁液流出,汁液呈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有焦香的气味。

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

《丹溪心法》中描述:

竹沥能滑痰。

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

  我们思考一下,凡植物之浆液,汁水,其性多粘稠,性滑利者少,竹沥何以能滑痰

  有位老中医给我讲,观竹之形态,中空而直,从头至根,看似节节受阻,气机实属相通,就好比人之体腔,被隔膜分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节,看似不通,其实经三焦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竹之内质为竹茹,清热化痰,贯通竹之全身,借用于人,实能贯通人之三焦。

竹茹非简单的化痰之品,实为清化痰热自三焦水道而出。

竹沥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热最速。

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凡心包受痰热所困,心神不宁者,用竹沥皆有捷效。

  这位老中医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竹之一物,看似普通,实禀天地之造化,具有神奇的功效,其竹茹、竹沥、竹黄,均有通利之性,凡热痰、顽痰阻滞三焦、六腑,均可配伍使用。

  几月前,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感冒后咳嗽咳痰,家人自购咳嗽药。

治疗一周无效,患者出现胸闷不舒。

于是在当地医院住院,抗生素治疗月余,病情未能缓解,出院后寻求中医治疗。

  老年患者,年事已高,原本就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囊息肉等宿疾,每餐服用西药一大把,现在胸腹胀满,出气困难,每日咳吐大量粘稠黄痰。

三焦六腑不同,大便一周未行。

我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治疗。

但患者惧怕中药汤剂之味,加之食欲不佳,不敢服用汤剂。

思虑再三后,告知家人,可以到山中伐竹,置于炉火之上,烤竹取沥,每次30ml,每日两次。

因竹沥清香,清新爽口,无异味,具有清热化痰,具有通利三焦六腑之功,与病机丝丝入扣,理当有效。

  患者家属按照吩咐,上山伐竹,烤竹取沥。

服用两天后,矢气连连,解不少粘腻大便,咳嗽胸闷大减,胃口已开,连续服用一周后,诸证平息。

  相信中医的思维,就会给你开启一扇灵感的大门,让你在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有很多好的治疗思路,而不是死守教科书,按图索骥。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求”

  求,就是“求知”的意思。

  求什么向谁求

  既然我们相信中医基础理论;

  

  相信中医的疗效;

  相信中医的思维方式!

  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中医,在杏林中求索。

  将求知的欲望,建立在信心之上,我们才会有求知的动力。

  这个动力,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消磨大学的几年光阴。

  这个动力是发自内心的,对你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求。

  在探求过程中,你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而不是枯燥和乏味。

  具体而言,向谁求呢

  第一、向书本求。

  《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向书本学习,是最直接也是最方便的求知途径!

  1、学好现有教材:

教材上的东西,是很多老师的心血的总结,是对中医经典的总结和阐释。

有的人对教材不屑一顾,认为没有经典有价值,其实教材是带你入门最好的资料。

如果你将教材读透了,你的理论知识就丰富了。

  2、学好经典:

对于经典的理解,的确有很多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这并不能否认经典的重要性。

  对于经典,该背的条文一定要背,这些条文将是你在临床工作中智慧的源泉,没有他们作为支持,你会发现思维容易枯竭的,没有灵性。

  四大经典需要多背多记,另外我建议大家看看《道德经》、《易经》和《金刚经》,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学习好这些经典,你会发现中医越学越有味道。

  临床上很多病人,他们身体的疾病,远远小于精神上的疾病,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你解决了他身体上的疼痛,而不去解决它心灵上的创伤,疾病很快就会再次复发,当你用你的思想去开导他,让他被囚困的心灵得到释放,疾病不用药就会好很多了。

而如何去开导他们,就需要我们自身先要看透很多道理,我们自己都看不透,你又如何来帮别人呢所以在学习之余,《道德经》、《易经》和《金刚经》这类书籍多看看,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向老师求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成熟的世界观,这是多年培养起来的。

同样,对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而言,他们也有一套对付疾病的办法,这套经验有的总结成为一个理论体系,有的没有总结,但运用得比较娴熟,向老师求,临床跟

  师,就是要学习他如何同疾病打仗,学习他的那一套作战方法,这个东西学到手了,也就算求到了,跟师跟的有价值了。

  第三、向基层求

  中医德根在基层,而不是在喧哗的都市。

  基层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病在没办法的时候,不得不采用中医疗法,这是环境逼出来的,你到农村去打听打听,每个基层老百姓都有几招应付常见疾病的办法,这些大多是他们自身的体验,是他们在自己身上试验出来的。

基层的草医、乡村医生,掌握的土办法更多,也许一个疾病你搓手无策,在他那里,随便几样草药就搞定了,医院要住半个月的院,到他那里几副草药就搞定了。

  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的医术比城里大医院高呢也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他们在某些疾病的临床实践上,很有经验。

  实习的时候,有个糖尿病足的患者,住院治疗月余,未能控制病情,医院多次建议病人截止,病人是农村的,截肢之后下半辈子就没有劳动能力了,病人反复思考,拒绝截肢,最后不得已出院,回到农村,经过当地的草医治疗,一个月后伤口长好了,只在脚掌留了个小疤,这让三甲医院的医生非常吃惊,没有想到有如此好的结局。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民间常常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要学好中医,最好能拜一两个地方的草医为师,或者交几个草医朋友,定期到他们那里坐坐,聊聊天,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疾病,治疗疾病的,历史上“赵学敏”就是榜样,一部《串雅》就是他向草医学习的明证。

  第四、向自然求

  艺术家搞创作,要下基层,体验生活。

  画家搞创作,也要“策杖于山林,扁舟于江湖”。

  医生要学好中医,最好多接触大自然,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百味药都长在大自然中,他们就是我们同疾病作战的士兵,如果你是将军,如果由你指挥打一场战役,你会在不了解下士兵的状况下盲目作战你肯定得去了解。

  作为一名中医,如果你对你经常使用的药物一无所知,他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的颜色如何气味如何味道如何

  这些都不了解,那你如何相信这些药能帮你战胜疾病呢

  春天,万物都没有发芽的时候,当你看到柴胡已经绿叶葱葱,你自然会联想到柴胡归肝经,具有升发肝气的作用。

  如果你看到附子长在阴冷的地方,你自然想到它的大热之性。

  如果炎热的夏天,你看到西瓜长得非常旺盛,自然会想到西瓜解暑生津。

  如果你看到鸡血藤藤茎部多孔,你自然会想到他能够疏通经络……

  

  前一段时间有辽宁的、上海、北京的学生到我那里学习中医,我多次给他们讲,要向大自然学习,平时要到郊区,到深山去看看,熟悉熟悉常用药物,看看它们长的是啥样尝尝它们的味道与你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它们为什具有这样那样的功效,掌握了这些,当你在下笔开方时,这些药材的样子就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你就会更有信心组织他们去同疾病作战。

  第五、向生活求

  中医的很多理论来源于生活,我们用心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很多看似复杂的中医道理,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理解了。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寒性收引”为寒邪的特性,这句话学中基时都学过,但临床上遇到相关疾病的时候,常常想不起来,也运用得少。

  寒邪对人体的损害究竟有多大呢寒性收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有年冬天,气温特低,周围邻居的水管都被冻坏了,我家厨房的水管也不例外,早上起来,发现厨房的水管被冻得严严实实的,我提来一瓶开水,慢慢的浇在冻住的水管上,几分钟后,水开始慢慢的往外流,一滴一滴的,随后是成一条细线,然后慢慢通畅起来,但却发现水管被冻破了,水不停地往外漏。

没办法,只好换一节水管。

于是请来了水电工,工人一边换水管,我一边同其搭讪。

  没想到上冻如此厉害,好生生的水管都给冻裂了。

  这算啥,很多施工工地,因为没考虑到热胀冷缩,有些工程建筑可以被冻得坏,这个问题不考虑好,甚至桥梁都可以被冻断……

  修理好水管,送走管道修理工,我开始思考同工人的聊天内容,国家每年因寒冷造成的损失都不少,寒邪既然对大自然有如此大的破坏力,那么对于我们人体有多大的破坏力呢

  管道被冻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寒性收引”所致。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

  “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如寒邪袭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

  在自然界中,寒性收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

  “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

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不通,出现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

  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

  “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

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如上面所说的”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

  临床上常常遇到病人说,“医生啊,我这背部肌肉收缩,发凉,感到很不舒服”!

这其实就是寒邪收引的结果,治疗时“寒者热之”,就能解决问题。

  将中医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向生活学习,这样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想通了这些基本理论,将它们与临床结合起来,就能够指导临床工作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疑”

  疑,就是疑惑的意思,学习中医要学会“存疑”,也就是说,脑海中永远要有疑惑。

  为什么“湿性趋下”

  为什么“湿阻气机”

  为什么“湿性重浊”

  在“求”的过程中,要多问一些为什么

  有许多问题教科书上没有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想。

  当你的脑海中有很多疑惑的时候,你就会想方设法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你会继续求,求到更多的知识。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疑问,这些疑问常常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当我们长大以后,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世界,于是我们的疑惑越来越少。

  疑惑少,不代表我们长大了,成熟了,代表我们老了!

  学习中医的过程,就好比我们成长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应该有很多疑惑,如果没有疑惑,就说明你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进入角色,疑惑会促进我们学习,疑惑会帮助我们成长。

  如果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查找资料也没有满意结果,那就将这个问题放到天地之间,放到大自然中来寻找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明“存疑”的妙处。

  在学习《内经》时侯,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夏天炎热,需要养阳,秋冬寒凉,却需要养阴,这里的养是什么意思

  看了很多资料,从历代大家,到各门各派,有很多解释方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并将其指导于临床呢。

  我一直心存疑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答案。

  

  在老家的屋后山有一个很大的山洞,当地老人们都称之为“鸡蛋洞”,为什么称为“鸡蛋洞”呢据说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夏天天气炎热,当时没有冰箱,镇上收购的鸡蛋过不了夏天,容易变质,无法保存,后来他们发现夏天山洞里很冷,于是,修了一条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内放了很多大缸,专门为鸡蛋过夏天准备,后来大家都称山洞为“鸡蛋洞”。

  大学期间有年放暑假,我去山洞玩,虽然山洞外面天气炎热,气温三十多度,但只要进入山洞,立即感到凉簌簌的。

洞很深,站在洞中回头望,可以看到洞口的丝丝缕缕雾气。

洞顶水汽凝结成水珠,不时滴答滴答的向下滴,地面显得非常潮湿。

  

  小时候经常到山洞玩,也知道山洞冬暖夏凉,但从来没在意,学了《内经》,知道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后,再切身体会山洞冬暖夏凉,我立即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脑海中长久的疑惑,立即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纷,但山洞内很热燥。

  我们人体呢

  借用“天人相应”,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身体和山洞一样,夏天我们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

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消耗阴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

  既然春夏养阳,为什么夏天人们爱吃冰糕,而且吃后感到很舒服呢,吃寒凉的食物是否与春夏养阳相违背呢

  太阳就好似人体的心脏,大气就好似我们的肺,而土地就好似人的脾胃,土地之下就好似我们的肾脏。

  夏天地面以上空气炎热,而山洞内却非常阴冷,类比如我们的身体,春夏我们心肺阳气旺盛,而脾肾阳气却亏虚。

  春夏养阳,养的不是心肺之阳,而是脾肾之阳,秋冬养阴,养的是五脏之阴。

  没有游玩过山洞的朋友,你们可以试试井水,井水也是冬暖夏凉啊!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看临床上风湿病的患者,春天夏天发病率较高,还有胃肠道疾病夏天发病率也很高,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就需要用温性的药,每年春夏两季,我用附子、乌头上百公斤,而秋冬两季,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多数患者体内阴份亏虚,试用附子的机会就少多了,总用量还没有春夏两季的三分之一。

  

  学习中医需要存疑,脑海中永远要有疑惑,当有一天这些疑惑突然被你解开之后,你会体会到开悟时的快乐,往往一个结打开之后,后面一连串的疑惑都得到了解决。

由“存疑”到“开悟”是一件令人非常兴奋地事情!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悟”

  悟,就是想,用心去想,去体会。

  当我们脑海中的疑惑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想,去思考,去感受。

  学习中医必须要经历“悟”这个阶段,很多东西悟透了,在临床上运用就会得心应手,想不通,就只会邯郸学步。

  多悟,开悟!

可以帮助我们攻克很多疑难杂症。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举个例子:

  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他们清晨5-6点左右出现腰痛,疼痛难忍,无法继续入睡,起床后稍活动即可缓解,每天如此。

  以前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通常按照“通则不痛”的指导思想,采用“补肾强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办法,有的有效,有的没效,有效的患者,过不几天又复发了,这个问题如何来解决呢

  一次的感悟,让我彻底想通了这个疾病的病机以及治疗思路。

  那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洗完脸后,我习惯性地将毛巾挂在阳台上。

晚上再用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下端居然还结了冰!

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

  当时妻子说:

“还不快点洗脸,在想啥”

  是的!

看着这一半干一半湿的毛巾,我当时的确想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些病的病机,同时也想通了治疗方案……

  毛巾湿透后挂起来,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反而更湿,加上天气冷的原因,时间长点,下半部分就会慢慢结冰了……

  这不正是我们中医里面的“湿性趋下”

  作为一名中医,“湿性趋下”这句话,我们记得熟,临证时常常容易忘记!

  常有病人说:

“医生啊!

我每天上楼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这是咋回事啊”

  听到这样的主诉,西医大夫往往会考虑是不是存在电解质平衡紊乱会不会是脑血管意外有没有神经病变常常开出一大堆检查来,而结果多半没有什么问题。

  刚上临床的中医大夫,往往会一头雾水,一片茫然,认为是什么疑难杂症,不知道从哪里辨证入手。

  其实,只要想到“湿性趋下”,这种症状就不难理解了。

  

  人体就像这毛巾一样,白天站立时间多,按湿性趋下的特点,水湿自然下移于腿部,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

“湿性重浊”,当人体内湿邪稍重,就会感觉双腿很累,湿邪严重时自然感觉“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毛巾只有在冬天才会出现下端结冰的情况呢

  当外界气温较高时,水湿也会下移,但因为温度高,水分会很快蒸发,毛巾会干燥,不会出现前面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在人体如果肾火旺,不亏虚,或亏虚不严重,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如果肾阳虚衰时,就好比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不能及时被蒸腾化气,盘踞下焦,患者就会感到双腿沉重!

  回到最初的案例,患者为什么后半夜慢慢开始出现腰痛、背痛,有时甚至会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疼痛就好了呢

  

  其实仍然可以用“湿性趋下”来解释,夜晚卧床休息,处于人体最下端的,应该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

湿邪由双下肢向接触床面的部位转移,自然会是与床接触的部位不舒服啊!

  看到“湿毛巾”,想到“湿性趋下”,想到“正气不足”,想到“脾肾阳虚”……想通了这些再来治疗这类疾病,就很轻松了!

  “湿性趋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患者,范某,女40岁,酒店配菜员。

  自觉双下肢沉重1周

  患者1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沉重感,以上午病情轻,下午较重,每晚下班回家,上楼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沉重异常,休息一晚后病情减轻,不伴双下肢水肿。

就诊时病舌根白厚,右尺沉迟,左尺部沉滑。

  我就把湿毛巾的感悟讲给患者听,并按照病机,开出药方:

乌附片20克(先煎1小时)炒白术20克茯苓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