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01787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丽江束河导游词_2篇(共6页)3400字.docx

丽江束河导游词

  篇一:

丽江束河导游词

  束河位于丽江城北,沿柏油马路向雪山方向行驶,约五公里处左转,进入一碎石路段,再前行约2公里,你便可以见到一个古老的村落,这就是束河,又名龙泉村。

  进入束河村,你可直抵束河中心集市,在这里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一个类似大研镇古城四方街的广场,面积约250平方米,亦称束河四方街,赶集的日子里异常热闹,曾是丽江皮毛交易集散之地。

广场四周均为店铺,古老的木板门面,暗红色油漆。

还有店前黑亮的青石,脚下斑驳的石坡路面,以及闲坐的老人,勾勒出束河古朴自然本色。

站在广场中心,你细细观察体会,大研古城四方街完全是束河的翻版,纳西民族由游牧向农耕,再走向城市,从这里你可找出一些痕迹。

  沿束河街北走100米,便可找到溪流的源头&;九鼎龙潭&;,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涌泉,束河人奉为神泉,于是建有北泉寺。

寺内陈设与古城其它寺院没有什么区别,倒是源边临水一角,有一个&;三圣宫&;楼阁,为传统四合院,里面供奉的皮匠祖师。

因为是束河人的骄傲,这里有很多制皮的能工巧匠,同时也是重要皮毛集散之地。

  篇二:

丽江束河导游词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

  它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六公里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XX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海拔XXXX年米,核心区约5平方公里,近千户人家,约XXXX年人。

地理坐标:

北纬26度55分,东经100度12分。

年平均气温12.6度,最高气温(极端)32.3度,最低气温(极端)零下7.5度。

7-9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

气候特点:

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干湿季节分明。

丹凤含书之地束河坐西朝东,背风向阳,村后山麓为玉龙雪山余脉,山奇水秀,植被茂密,白沙岩脚院有凤凰山,为丽江木氏发祥地,至束河山形再变,呈祥瑞之象,堪与家称为&;丹凤含书之地&;,预言文化昌盛,兴旺发达。

  清泉之乡

  村北柳荫深处有九鼎、疏河两个龙潭,泉水清澈、波光闪烁,分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园田边穿流而过,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乡之秀。

  皮革之乡

  由于茶马古道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该地成为滇、川、藏交界地域内著名的&;皮匠村&;,出产皮鞋、马鞍、皮衣、麻线、铁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迹走遍滇藏茶马古道的每一个角落。

  茶马遗迹

  古老的石桥,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马石,马锅头的豪宅,还有马鞍、马铃、马灯、皮口袋、酥油桶,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各种商品,抚今追昔,让你浮想了翩。

农耕图腾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内健步而行,业林般的粮架耸立在青龙河畔,构成纳西族农耕文化的图腾标志。

  束河八景

  烟柳平桥夜市萤火龙门望月雪山倒映断碑敲音鱼水亲人西山红叶石莲夜话青龙桥

  青龙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西面就是聚宝山,青龙桥的中轴线正对着聚宝山,这是木氏土司的设计,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长25米、宽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块垒砌,列为丽江古石桥之最,可见束河在丽江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青龙桥的桥面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刷使它变得斑驳苍老,却不失它的英雄气势和庄严厚重感,站在这里,你也许会听见马蹄的声音在回响。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藏传佛教大师葛玛马追赶一个魔鬼,从这里一步跨到了玉龙雪山上,在桥上留下了一个仙人脚印。

开春时节,桥畔的杨柳长出了新芽,如烟似纱,仿佛绿色的波浪要涌到桥面上来,这就是束河八景中的又一景:

&;烟柳平桥&;。

  四方街

  长宽不过30几米,有五条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水流环绕、日中为市,为丽江坝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

古时候,束河的四方街上设有夜市,人们象今天的都市人一样漫步在四方街上,随心所欲走走停停,看看稀奇,吃点儿自己想吃的东西参与一下喜欢的游戏,逛夜市的人手里举着手氢,穿行在青龙河畔,如夏夜流萤,成了一道风景,叫做&;夜市萤火&;,列入束河八景之一。

  龙潭

  龙泉山下古树参天,一道好水积成九鼎龙潭,潭水清澈晶莹,水草曼舞,游鱼逍遥,玉龙雪山倒映其中,清姿傲岸,意境无穷,成为束河八景之又一景:

雪山倒映。

  潭边有一截断碑,年代已不可考,用石头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是束河八景之中的&;断碑敲音&;。

不过,为了保护这一景观,大家还是不敲的好。

  潭中的鱼儿是游人最喜欢的景致。

它们不怕人,每当喂食的时候,纷纷争指令性计划令物,溅起的水花泼到喂食者脸上,人与鱼如此亲昵相处并不多见,这番情景被列入了束河八景,叫做&;鱼水亲人&;。

  龙潭上端有一座寺庙,名叫&;三圣宫&;,西殿供奉观音,北楼供奉龙王,南楼供奉皮匠祖师孙膑。

东楼楼基直接入水,三面都有回廊,供游人凭栏远眺。

在这里,远近风光尽收眼底,田畴润绿,炊烟袅袅,鸡犬争鸣,生机勃勃,一派田园牧歌,无限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

尤其是月明之夜,登楼赏月最有风味,文人墨客每每对月吟诗作画,传为佳话。

此景在束河八景中叫&;龙门望月&;。

  束河西山上有很多漆树。

每到秋天,树叶鲜红,秋光灿烂,令人赏心悦目。

在束河八景中,这叫&;西山红叶&;,最为动人。

  束河西山的最南边就是松云村,后边有石莲山,山上有个山洞,象老虎张开的大嘴,为了震住老虎的威风,当地人在洞口建筑了一个寺庙,叫石莲寺,其中有一棵柱子是用铁链拴着的。

民国时期曾经办过夜校,读书人围火夜读,成了一道风景,叫做&;石莲夜读&;,列入束河八景。

  篇三:

丽江束河古镇文化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丽江设立&;神川都督府&;,茶马古道由此起始:

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进藏;宋王朝的军事需要,刺激&;茶马互市的繁荣&;;于是,从元、明以来到近代,茶马古道成为滇、藏、川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起于滇南,经过大理、丽江、迪庆、拉萨,止于印度,贯穿中国西部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关注。

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

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序厅&;、&;史事1厅&;、&;史事2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马风情厅&;、&;茶艺厅&;、&;影响资料中心&;等8个部分组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线路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人们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大觉宫壁画&;为江南著名画家马萧仙作品,一直保存,笔法洗练,技术精湛,保留了唐代画风,XXXX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农耕图腾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内健步而行,丛林般的粮架耸在青龙河畔,构成纳西族农耕文化的图腾标志。

  代表节日

  达瓦纳西努

  汉译为腊月,纳西人疯了,春节将临,纳西人忙于置办年货,准备过年,忙忙碌碌,近乎疯狂。

除夕之夜,每家餐桌上都必须有腊猪头肉、相鸡、鱼等,表示吉庆有余。

正月初一,忙碌一年的家庭主妇可以睡一次懒觉。

早上吃素,白天祭祖坟。

古时正月以祭天为主,元人李京有:

&;不事神佛,唯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

徐霞客曰: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节。

棒棒会实际上是为春耕作准备的一次农具交易的盛会。

邻近各县的农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带的农民和商人,都携带本地特产到集会上出售,然后购买所需物品。

交流会上,不仅农具、果树苗木、花卉盆景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

  三多节

  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八,相传是纳西族战神三多的生日,他是玉龙雪山的化身,是一位白盔甲骑白马的勇士,是民族的保护神。

  火把节

  农历6月26日前后共三天,白天斗牛,晚上点火把,举火游行,群萤乱飞,是仲夏夜的狂欢节。

  骑马

  马是人类的朋友,忠实的伙伴,无论是征战迁徙,还是马帮驿运,纳西族人都离不开马,所以纳西人不吃马肉,不剥马皮,不喝马奶,如今马的作用大不如前,但你可以骑马进古镇,体会纳西绅士的往日风采。

  古老的石桥,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马石,马锅头的豪宅,还有马鞍、马铃、马灯、皮口袋、酥油桶,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各种旧货,抚今追昔,让你浮想联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