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02254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管理思想史2.ppt

2006年,曹卫红,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本章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对儒、道、法、兵等思想进行一些分析,目的是明确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以至于今后的管理思想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完本章后能:

1、了解中国管理思想的特点。

2、理解儒、道、兵诸家的管理思想。

3、探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6年,曹卫红,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宝库,她影响着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为中心,以法、墨、农、名、兵、纵横、阴阳为副线,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体系。

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东方管理思想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06年,曹卫红,第一节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最大,是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状况和价值观念背后的基本哲学。

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在诸子百家中,儒家释最幸运的。

尽管在中国极度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都不能抹杀塔的光辉。

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6年,曹卫红,一、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孔子青年时代就通晓礼仪,三十岁左右聚徒讲学,开私塾之先河。

他的巨著论语被中国历代统治者奉为“圣经”,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其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

2006年,曹卫红,孔子的思想与治国从政有密切的关系。

孔于是教育家孔子也是一位政治学家。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即民本思想或人本主义。

民本思想的直接目的是得人心,而终极目的是求稳定,求兴国。

2006年,曹卫红,民本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

-和、中庸、仁、富民、德治,教化、正己、礼、正名、义利、信、尚贤等。

2006年,曹卫红,

(一)和-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异。

“和”是孔子管理思想中的基石。

它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到一起,达到平衡、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矛盾视而不见或取消矛盾,不是无差异的等同。

后者是表面的形式,前者是本质和内容。

2006年,曹卫红,

(二)中庸“中庸”即取其中道,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教诲人们在思考和处理矛盾时,不要走极端。

极端就是“过”和“不及”,都是错误的。

如在管理范畴中,理性与感情,硬管理与软管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专制与放任,等等,都是“两端”。

中庸之道是要求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非此即彼”。

2006年,曹卫红,(三)德治孔子德治的核心是教化。

他和他的弟子有一段对话最能反映孔子的德治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2006年,曹卫红,(四)仁爱“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总纲。

孔子认为,仁即“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孔子说:

“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并解释道;“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即“仁爱”品德具体表现为恭、宽、信、敏、惠,其中宽、信、惠主要是对人而言;恭和敏是对己而言。

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爱人”的要求。

2006年,曹卫红,(五)信“信”是孔子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信”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指民众对管理者的信任;二是管理者自身的信用。

2006年,曹卫红,二、思孟学派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创立的儒学,在以后的演变中分化为两大学派:

一是以孟轲为代表的“性善论”,一是以苟况为代表的“性恶论”。

思孟学派是指以孟轲、子思为代表的儒学派系。

2006年,曹卫红,子思姓孔名极,孔子之孙。

他对孔于思想作了两点重要补充:

一是肯定了手工业创造财富,二是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儒学的“大同”思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在同一时期提出,可谓不谋而合。

它们的共性是不切实际,但却给人类社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而成为以后社会变革运动的理论基础。

孟轲(公元前370前Z70年)是于思的学生,著有孟子一书,自称是孔学的主流学派,正宗传人。

事实上,孟子的影响确实很大,史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贤人或亚圣,而儒学又称“孔孟之道”。

2006年,曹卫红,孟子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主要有:

(一)贤能政治与“定于一”原则只有“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王政才能得人心,使天下“定于一”(即达到统一)。

(二)民贵君轻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以,杀掉暴君,不能叫“以臣弑君”,只不过“诛一夫纣矣”。

(三)君臣之间互相尊重他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四)“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孟子从他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要把仁心“推己及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达到群体的安定协调。

这种观点至今仍被现代管理视为信条。

(五)劳动分工论,2006年,曹卫红,三、荀子的管理思想荀子(公元前342前217年),名卿,又名况,战国末期的最大儒者。

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已完成封建地主制对封建领主制的替代,土地所有权的分散化引起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追逐私利似乎已成普遍现象;而在学术界,百家争鸣愈演愈烈。

因此,苟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对孟儒学说的继承,也表现有其他学派的影响。

他的某些观点似乎更接近道家或法家学说,以致后儒中有人否认苟子为儒学正宗。

2006年,曹卫红,

(一)“性恶论”的基本思想荀子从道家吸取了自然天道观,对儒家的礼义提出了修正。

1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孔子的“仁”性观。

他对孟轲的“性善论”提出了质疑。

他说,人生而好利恶害,这种本性就如同人饿而思食,寒而思暖的本能一样。

他把这种天生的秉赋称为“性护,认为,人性本恶,君子小人概莫能外。

2人性是可变的。

荀况认为,“圣人化性而起伪,待事而后然”,即通过圣人制定礼义和法度,可以克服人性之恶。

苟子由此还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原理。

2006年,曹卫红,

(二)组织论荀子改变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认为一切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这就要求人类要形成组织,并按分工各司其职。

2006年,曹卫红,(三)“礼”“法”结合的治理现孔孟主张以克己、习礼的方式发展仁性,实现对人的统治。

即使对小人,也应按仁的要求实施怀柔:

“恭、宽、信、敏、惠”。

同样,荀子也认为“礼不下庶人”,对庶人百姓,主张以“法数制之”。

2006年,曹卫红,(四)需要论荀况认为,人对需要的追求是人之所欲,“人之所生而有也”。

但由于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就需要用礼来调节,使其不超过“分际”,使满足欲望的手段与欲望相适应。

至于“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删口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

使欲求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2006年,曹卫红,第二节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一、老子的世界观和管理思想老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道德经。

老子的最大成就是看到自然、社会一切事物的两面性。

他以“道”、“德”这两个基本范畴形成了他的世界观理论。

2006年,曹卫红,所谓“道”,是一种抽象,指万物之母;所谓“德”,是出自于“道”,表现为天地万物的具体事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之“德”(事物的具体形态、性质)不同,但都离不开“道”,进而又引出“道”与“德”之间的矛盾。

由此推演,世界万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之中,这就是老子的世界观。

2006年,曹卫红,“道”是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无为而治”。

1处世辩证法。

人处于万物之中,自然处于矛盾之中,所以必须掌握处理矛盾的辩证法。

他主张“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即只要耐心等待,强者(敌方)会由强变弱,弱方会由弱转强,“将欲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这一套策略为“人君南面之术”和人生处世哲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2“绝圣去智”老子的愚民政策。

他说: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由此引出他对工艺技巧的反对,认为这是引起社会纷争之源,“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生。

”,2006年,曹卫红,二、庄子的管理思想庄子(公元前355前275年),名周,继承老子的思想,并作了一些补充发展,形成了他的体系。

庄周在道家的地位也很高,到晋魏时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周对当时社会持消极批判态度,无积极政见,认为社会不安定是虚伪的仁义观念所致,指出;“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他与老子一样,主张采取无为、无欲的治术。

2006年,曹卫红,三、韩非的管理思想韩非(公元前280前232年),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在博采黄、老、名、法各家要旨的基础上,自成刑名法术之学,完成了适应时代需要的专制主义的管理思想体系。

2006年,曹卫红,

(一)法、术、势三结合的法治理论在政治管理方面,韩非反对“人治主义”或贤能政治,主张“主法为教”,只要“法不败”,便可保持政治的稳定。

但虽有善法,如“主无术以知奸”也属枉然。

所以人主要有善于驾驭臣下的“南面之术”,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制度和方法的制定,以及知人善任的心计等。

法虽立,术亦备,如果缺乏强大的权力推动,有法也可不依,有术也难以保障臣下的服从。

2006年,曹卫红,

(二)“自为心”观点韩非继承了苟况的性恶论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的“自为心”。

所谓“自为心”,是指人的行为动机都是从自己利益来考虑的。

这是明明确确的利己人观点。

韩非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经济条件制约,受“自为心”支配,物质利益对人的思想行为起决定性作用,人们在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时总是“各用计算之心相待”。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即使尧舜禅让并非风格高尚,实是因为做天子太苦,累得“股无肱,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2006年,曹卫红,第三节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该书成于2400多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巨著。

它虽然是一部兵书,但其管理思想却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日益受到当今中外管理界的重视。

2006年,曹卫红,计划原理信息原理组织原理领导原理,2006年,曹卫红,一、计划原理孙子十分重视军事管理中的计划工作,他在兵法中首先讨论了这一问题。

孙子将计划概括为五个方面:

道、天、地、将、法。

所谓“道”,是指一个组织的正确指导思想或目标。

这是组织的全体成员所要共同协力达成的,在计划中处于首位。

2006年,曹卫红,二、信息管理孙子说: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海战必殆。

”孙子把“知”即信息工作看作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在其他组织管理中又何不如此呢?

孙子还谈及许多收集信息的方法:

“相”,即直接观察,或直观调查法;“用间”即从“知敌之情者”处了解可靠信息广等等。

他指出,对收集来的信息要分析、筛选,因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

所以,对信息情报要作正确判断。

2006年,曹卫红,三、组织原理孙子说: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意思是,组织规模大小不同,但管理原理是相似的,就是按一定层级和幅度建立组织结构;指挥人数众多的队伍和指挥人少的队伍一样,只是通讯和指挥方式不同。

这里,孙子是在强调组织结构以及组织内信息沟通的普遍性。

在组织方面,孙子尤其重视领导人员的选择和素质要求。

他说:

“将者,国之辅也”,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

智能谋虑,通权变;信,号令如一;仁,得人心;勇,英勇无畏;严,威严能肃众心。

2006年,曹卫红,四、领导原理

(一)“择人而任势”

(二)“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三)“上下同欲者胜”,2006年,曹卫红,“择人而任势”孙子在“势篇”中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意思是,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士,这样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重任的人才,从而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精辟概括和论述。

2006年,曹卫红,“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孙子在“行军篇”中说: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意思是,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军纪来统一协调,这样的队伍必胜。

2006年,曹卫红,“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篇”中说:

知胜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欲即官兵同心。

孙子把它作为分析战争胜败的最根本的条件。

2006年,曹卫红,思考题1、中国管理思想有何特点?

2、如何评价儒、道、兵诸家的管理思想?

3、试论中国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6年,曹卫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