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335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5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docx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

新标准影响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思考

2018年新出台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引导居住区向生活圈社区转变。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延续及社区生活的核心空间载体,将在未来居住区布局中起到结构性框架作用。

本文通过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的探讨,依托步行联接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逻辑,通过对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的特点进行分类,构建三级居住区公共廊道的基本模型。

同时通过《成都大天府公园城市龙泉驿区柏合新中心城市设计》项目对该模型进行应用,探索该空间模式实践应用的可能性。

选题背景

2018年12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出台。

新标准以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以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为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共享街区的生活理念。

其中“小街区、密路网”及“十五分钟生活圈”的推行,更是打破了封闭式居住区的传统空间形态,明确150m-250m的城市道路,强化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及支路的稳静化要求;并以步行时间作为基本丈量单位,提倡步行空间串联公共节点的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未来居住区将形成面向城市的以步行为主体的完整公共空间体系,而体系的搭建则成为居住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公共空间的建构要求

新《标准》中的社区强调物质空间和感知空间两个层次,而推广开放街区的本意是通过空间形态上开放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倡导开放便捷的居住生活,这就要求公共空间——作为承担居住区所有公共生活的空间载体,在落实空间形态开放的同时,应注重通过设计的手段,强化居住区场景打造,提升居民的归属感。

因此未来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应具有以下属性:

2.1开放性:

与城市融合的

网络布局

从居住区层面来看,传统住区中强化几何中心的均质绿地布局模式,转变为强化可达性的公共绿地模式,居住区公共空间从孤点模式向网络化格局转变,串联公共绿地与服务设施的线性空间成为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城市层面而言,开放街区边界的模糊性要求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一改自成体系的封闭方式,更多与城市格局相衔接,通过自身公共空间建设完善城市开放空间网络格局。

图1 居住区绿地布局模式变化示意图

2.2多元化:

与公共活动相匹配

原有居住模式将小区服务站、小区绿地等服务型设施安置于小区内部,仅有商业等市场化功能通过生活性主干道与城市功能相联系,在城市层面的公共活动相对较为单一且不成体系;开放街区背景下,为满足生活圈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布局日常服务设施,所有的公共活动均曝露于城市之中,公共空间除了承担传统的通行功能及商业购物的开放型功能外,原本由小区内部绿地提供的交往休闲等半开放功能及慢跑健身的静态功能也成为公共空间核心功能之一。

开放性决定了空间的功能化,从而推动多元化需求。

图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模式变化示意图

2.3归属感:

用设计塑造场所感

开放街区的推行一直受到安全性的质疑。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开放街区使管理单元变小,简化了大型居住区的管理问题。

但心理层面上,开放性与归属感的矛盾化解需要设计手段的介入。

一方面,通过公共空间序列的排布,使动静分明,公私有序;另一方面,通过功能、色彩、文化等方面的塑造,给予公共空间明显的标识性特征,通过个性化场所特征赋予及以人为本的空间营造,强化社区的开放性与宜居性的统一。

模式建构:

公共空间的多元化特征

3.1案例借鉴:

多元化是归属感构建的基础

在开放街区的案例中,多元化的公共空间成为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日本幕张滨城住区,作为开放街区理念下的大型居住区,首先通过南北向的生态绿廊联通南部东京湾及北部山体,形成与城市生态空间相衔接的山海联通生态廊道。

居住区内部通过对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形成东西向活力街道串联集中商业及商业步行街等动态服务设施、南北向生态交流带串联学校、邻里中心等静态服务设施,创造出纵横交织、动静分明的多元化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内部规则复合的都市型空间与外部柔软开放的宜居型空间对比,形成强烈的空间归属感;上海创智坊,则在公共空间的营造上呼应城市体育场与复旦大学的东西向轴线,布局外向开放的活力商街。

背巷是以服务为主的宜居慢道,并布局创智农园、滨水绿地、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静态空间,形成动静结合的复合社区新典范。

由此可见,开放街区的公共空间通过多元化特征缓解开放-私密的矛盾属性,在布局上应综合考虑城市格局、设施布局及空间特征三大因素。

其中城市格局是框架,在大区域层面奠定了公共空间网络的基本布局结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核心,通过不同类型公共活动分布决定各类空间的基本布局;空间特征是特色,通过设计手段对基于功能特征、地域特点及居住人群特色进行空间优化,形成强烈的场所归属感。

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决定了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是多元化空间布局的基础。

3.2基于公共服务设施特征的多元性公共空间布局模式建构

公共空间网络建构的三大因素中,社区服务设施的形态及功能属性直接影响着网络的空间属性。

从布局形态上而言,除独立占地的教育设施外,公共服务设施大致呈现出两点一线的布局模式,即包括15分钟生活圈的社区服务中心、5分钟生活圈的社区服务站与10分钟生活圈的线性社区商业。

从使用特征来看,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分为:

1)以物业管理、邮件收发、养老院等为主的为特定人群特定时段服务的配套型静态服务设施;2)以中小学、街坊内部的活动场地、便利店为主的为特定人群高频率服务的半静态设施;3)以社区服务站中心、社区服务站等为主的为公共人群低频率使用的半动态设施;4)以集中商业、餐饮设施、大型多功能运动场等为全人群全时段开放的动态设施。

四类设施动静分明,为构建开放-私密的公共空间体系提供了基本布局框架。

表3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特征梳理一览表

综合以上两大特征,从使用设施活力值不同的角度出发,将使用特征属性相同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串联,通过不同特征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网络,并构建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渐变空间,以适应多元的居住需求,形成一级生态廊道、二级活力商街、三级宜居绿道的三级结构,从而形成动静结合、层次递推的多元化、网络型公共空间体系。

图3 居住区三级公共空间网络体系的基本逻辑及框架示意

探索实践: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

新中心城市设计为例

4.1项目基本概况

项目位于成都龙泉驿区西南角,东靠龙泉山,西依东风渠和芦溪河,是先进汽车制造产业基地的生活服务区。

用地总面积约300h㎡,居住人口约4.5万人。

规划需同时满足范围内居住人口的公服设施需求及周边15分钟生活圈的社区中心打造,并强化全域绿色的生态空间、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及人文荟萃的品质城市,突出规划区依山傍水、产城相融的核心特点。

4.2共享理念下的社区用地布局优化

本次规划在原控规的基础上落实新《标准》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并强化共享开放的核心理念,对用地布局做出核心调整:

1) 强化生态格局,融入城市绿网建设

规划强化基地依山傍水的总体山水特征,规划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城市绿化廊道,并垂直主绿化廊道,形成若干山水放射状生态绿廊,构筑叶脉式的一级绿化廊网体系,与城市开放空间相融合,充分体现基地山水相融的地区特征。

图4 叶脉式绿化廊网格局示意图

2) 强化全民共享,打造复合社区中心

规划以15分钟生活圈为理念,在基地中心设置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并将绿化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商业设施等有机融合,通过生态绿廊与城市格局相融合,形成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与生态空间格局;

3) 加密城市路网,控制街坊单元尺度

对原有的路网格局进行梳理,局部加密路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基本格局,保证商业商务街区尺度控制在1.5-3.0公顷,居住功能为主导的街区控制在2.0-5.0公顷;并在街区内部设置连续弹性路网,保证规划区范围内商业商务设施慢行道间距在80-100m,居住区慢行道间距在100-150米间,强化了整体公共空间网络的连续性和高密性。

图5 原控规图与共享理念下的用地规划布局图对比示意

4)城市功能引入,强调产城多元复合

规划区打破传统单一用地布局模式,延续上位控规中沿城市主要干道的商业商务布局,并通过一级廊道两侧向公共服务中心引入,形成规划区的外向型公共空间,并通过商业、休闲、教育、住宅等多元功能的空间塑造,形成公共空间动态-半动态-半静态-静态的渐进式复合功能空间。

图6 功能复合及空间渐进的规划示意图

4.3多元化公共空间体系的落实

本次规划中结合公园城市建设要求及基地特点,对居住区三级网络模型进行应用,突出基地依山傍水、城在园中的核心特征,形成廊网渗透、街巷串园、复合活力的空间模式。

图7 三级公共空间廊网体系空间示意

1)一级生态绿廊

一级生态绿廊是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道路单侧30-50m的绿化廊道布局,联通东侧龙泉山国家森林公园及西南侧的东风渠、芦溪河等城市重要生态节点及社区公园、居住区一站式服务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商务办公、中小学等设施,并通过健身步道、自行车专用道、休闲商业等设施布局,构建自然型、休闲型生态廊道,实现通山达水的都市型生态休闲功能。

图8一级生态绿廊断面示意图

2)二级活力商街

活力商街是社区线性活力空间的重要空间载体。

道路红线控制在24m以内,慢行空间宽度3-5m,道路两侧布局社区便民商业,并串联一站式服务中心、邻里中心、集中商业等公共动态活力空间。

该慢行空间强调适度的混合空间、宜人的慢行空间尺度、连续街墙贴线率的控制及人性化的外摆空间和街道家具设计,实现居住区内部的商业购物与休闲交往的活力功能。

图9 二级活力商街断面示意图

3)三级宜居绿道

三级廊道为宜居绿道,通过弹性宽度的控制,串联邻里中心绿地、小型街角绿地,便民商业等半静态设施,并强化与居住建筑等静态空间统一布局,强调其空间的静谧属性和空间的偶遇性,具有强烈的空间归属感,实现居住区内部交往与通行的基本功能。

图10三级宜居绿道断面示意图(弹性宽度控制)

4.4公共空间特征的赋予

规划通过三级公共空间体系的建构,为居住区内部行为提供了多元化路径选择。

同时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取了龙泉驿区的文化空间属性,强化依山傍水的生态格局、汽车创新的产业优势及年轻活力的人群特征,通过文化注入与项目策划,形成生态型、文化型、活力型和宜居型四大主题公共空间,形成丰富多元的个性化空间感受。

 

图11四类主题式公共网络体系示意图

结语

《标准》的出台,将居住区公共空间提升到核心地位。

品质化、特征化与功能化的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使城市与社区相互流动。

三级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模型的搭建,则是从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具有普适可能性的逻辑框架,但空间的塑造应当是多元化的,更多需要规划者因地制宜地结合社区规模、人群特征及文化属性精耕细作,才能形成丰富多元、个性趣味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