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496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docx

八年级第4单元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

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因此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

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

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

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

(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清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

本单元教学要求:

“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

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

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

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克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奇妙的克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所写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

文章从介绍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到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前后逻辑联系紧密。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难点:

学习文章中的多种说明方法。

四、说学法和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我采用速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教师主导下的分小组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分身术的故事导入,(设计这一导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步:

自由朗读,自主掌握生字词。

老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解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名词术语。

第三步:

用大屏幕提示要积累的词语,读写结合,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四步:

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在说明克隆含义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3、依次找出克隆试验部分试验的对象有哪些?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设计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同时完成板书)

第五步:

走进克隆大观园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克隆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中外克隆成果。

通过这些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已经在自然界广泛应用,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克隆技术应用到人类社会呢?

第六步:

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

讨论完成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理由充足,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这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同时,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完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七步、小结

学生小结

要求学生课下以“我学到了……”开头,写一写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或感受,进行总结。

老师小结:

(见ppt)

四、说板书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

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掌握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目标再结合新课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1、教学重点:

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二、说学情: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

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

(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

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明确: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

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

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角度为:

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

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

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

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熏陶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收获。

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谢谢!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入侵者》。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生物入侵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是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出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是通过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生态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语言及说明方法。

3、介绍我国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二、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一种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读法: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要想获取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朗读对课文的感知来了解。

演示法:

本文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学生没见过,通过演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

学生可把疑难问题解决,通过探究发现一些真理,获取更多的知识。

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学法

这节课中主要以自学与合作探究这两种方式为主,在上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本课的内容,生字词的音、形、义,我也调查一下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我没有检查文中的生字词,我重点安排学生独立勾画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好处或作用,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3、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它们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5、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1)通过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说明方法。

2)可用     文中“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              的特点。

6、跳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中哪些词、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7、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

说说他们有没有给人们带来危害。

2、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8、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让我们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 !

让我们用心关爱我们的大自然。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几号考生,今天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落日的幻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落日的幻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

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

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启发学生对作者写此文进行思考。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立本课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说学情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我决定从学情出发,心理上,学生对刚接触的课文有着懵懂而好奇的心理,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因势利导。

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融入说明文的入读以及写作要点。

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阅读学习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质疑释疑法:

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

3、问题讨论法:

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现设计了听-疑-绘-悟-越-实这六个环节。

1、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盏渴求知识的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们。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鼓励学生说: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热爱大自然。

那么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欣赏的落日景观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通过课件播放轻音乐,欣赏几幅带有落日的图片。

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表现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就十分强烈了。

2、感知,质疑解惑晓内容。

有了那么多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产生了赶紧学的欲望,这样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听,细心倾听,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配有声乐(《落日之幻觉》)的范读,一边让学生看课文。

学生眼看课文、耳听范读,就会初步的知晓课文大意了。

疑,用心质疑,学者须疑方有成。

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不易懂的字词句划下来。

听完以后,请同学相互交流。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巧妙的设疑、正确的引导,比如可以提问:

落日的幻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

古人尝云:

学贵有疑。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

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发问,培养质疑精神,促进自主学习。

3、抒写,理解内容绘美图。

整篇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术语,但是相对于科学性较强的后半部分,有些同学可能理解有些难度,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有重点的去阅读理解,然后把它描绘出来。

绘,移心描绘,落日有情此处着。

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集思广益,用彩笔描绘出美丽的科学现象,然后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去画,然后给大家解说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

4、欣赏,集思广益谈感悟。

通过几位同学的描述,此时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急着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悟,潜心感悟,谈笑胸中换星斗。

请同学们谈谈,经过刚才一番描绘,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

有的说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说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奥妙;还有的说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去探索更多的奥妙世界。

5、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

越,齐心超越,腹中诗书气自华。

这时,我就对学生说: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对这篇文章的见解都很独到,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揭示落日的幻觉这种现象吗?

”课文内容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熟悉了。

而我们的答案都是写在书本上的吗?

”让学生合上课本,让大家静静的思考:

作者写这篇文章你感觉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经过这样一引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课本谈生活:

比如艺术家美好的幻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网络虚拟的幻觉将使人们隐藏在那盛大繁华的城堡里,而远离现实生活,只要一断开连接,城堡瞬间就会崩塌。

这时我又会突然间发问:

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呢?

同学们肯定会发现:

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像没有写完。

文章写了科学,然后可以再写写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会更好些。

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6、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