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2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docx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整合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摘要:

胡正义,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执行院长,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副主席(Vice-PresidentinTheInternationalScientificCenterforFertilizers,CIEC),中国土壤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丹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丹麦科学创新教育部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南丹麦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中丹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13年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承担着中丹科研教育中心的教育功能。

中丹学院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为基础,进行小班全英文授课,采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倡导跨学科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丹学院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本刊对中丹学院执行院长胡正义进行了专访。

  关键词:

中丹学院;丹麦;中外合作办学;高端人才培养

  一、探索创新型、国际化高水平

  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

首先,请您结合中丹学院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谈谈中丹学院的定位。

  胡正义:

中丹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主要聚焦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

这一点在全国不多见。

中丹项目现在硕士研究生比博士研究生数量要多,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会通过直博等机会去丹麦等其他国家攻读博士学位。

此外,中丹项目另一个重要定位,即通过合作,结合西方和中国教育的特点,探索、建立中国的创新型、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局限于国际化的教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

当前,中丹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中丹项目第一届毕业生总体上是不错的,但是要形成一种模式需要很长时间。

  二、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促进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

  《世界教育信息》: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在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在您看来,丹麦高等教育最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中丹学院又是如何将丹麦的这种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教育资源进行有效融合,从而转化为学校发展的优势资源的?

  胡正义:

中丹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丹麦科学创新教育部及丹麦8所高校联合创建,不是单纯的校级协议,而是两个国家层面签订的协议。

我们希望通过与以丹麦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合作,探讨一些创新点。

事实上,不是我们完全引进他们的东西,他们也希望学习我们的东西。

双方高校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相对而言,丹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从思路上给学生讲授一部分内容,其余内容让学生自学;中方教师强调循序渐进,按程序教学,较严谨,培养体系更加系统化。

第二,中方主要偏向灌输式教学;丹方注重提问式、发散式教学。

丹方认为,中方经过这种系统化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基础较好,再通过他们的系统进一步拔高,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是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双方是互补的关系。

这种模式既能兼顾基础,同时在后端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思路。

此外,在对学生的评估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的评估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甚至还是闭卷考试;丹方主要通过小组讨论、提交报告等方式,且强调报告内容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即使所有人都不赞成的观点,因为至少反映了学生个人的思考。

  总体而言,双方在培养方式、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都有融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中方向丹方学习。

  三、基于两国优势领域

  及世界发展需求设置学科

  《世界教育信息》:

中丹学院目前开设的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创新管理、公共管理和组学七大领域。

请问,这些专业领域的开设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胡正义:

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两个国家的急需、优势领域,实现强强联手。

例如,水与环境、脑神经与脑影像、纳米科学与技术都是属于两个国家的优势领域。

二是世界发展趋势的要求。

例如,创新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就是为了应对世界发展需求而设置。

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养老、社会福利、政府管理等。

这些都是当前全世界面临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组建时,双方讨论开设五个领域,包括环境领域、生命科学领域、纳米科学领域、可持续能源领域和社会学领域。

这五个领域有的开设了两项专业,例如生命科学领域开设了脑神经与脑影像和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在未来的发展是很突出的,丹麦开设的这个领域偏向医学,因为丹麦在医学方面发展很不错。

脑神经与脑影像专业人才领域也非常急需,因为丹麦的抑郁症患者比例为全世界最高。

实际上,中国抑郁症患者比例也较高,但很多人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不愿意承认。

  近期,我们在讨论开设一个新领域,即食品与健康。

因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而丹麦在这一领域做得很好。

由于不同国家学科分类的差异,中丹双方学科有时会对应不上。

例如,中国没有水与环境学科,只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生在丹麦大学获取的学位是水与环境,而在中方拿到的学位是环境科学。

我们希望通过与丹方的这种合作,推动中国交叉学科的发展。

  四、促进学生评价指标的改革,

  推动我国顶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

请问,学校在招生方面的标准是什么?

  胡正义:

中丹双方的招生机制不一样。

我们国家主要采取的是国家统一考试加面试,而丹麦主要采取的是面试机制。

目前,对于丹麦学生,丹方主要是通过面试,逐级筛选,然后发给到中方审核。

对于中国学生,中方主要通过国家考试,根据考试成绩选取优秀的学生,之后面试。

在面试过程中,邀请中方和丹方教师参与。

学生的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

面试通过了,报丹方审核。

双方审核通过的学生,分别在中丹双方注册。

  对于学生的本科教育背景,丹方有严格的规定,即他们通常会限定学生攻读某个方向领域,而我们是允许学生跨学科攻读硕士和博士。

因此,以往中方就有少量学生本科背景不符合丹方规定,而无法在丹方注册。

  招生过程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面试的时候,我们通常比较看重“985工程”“211工程”学校的学生,而丹方对这些无所谓,他们比较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有好的想法、培养潜力等。

目前,我校中国的学生来自“211工程”学校的超过70%,“985工程”学校的达到30%。

但是,中丹项目不会片面追求高水平大学,因为丹方的评价指标和中方不一样。

因此,在选拔学生方面,未来还需进一步协调和探索。

丹方喜欢具有活跃思想的学生,这在中国很少,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通过严格的规范培养出来的,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是很难的。

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评价指标的改革,推动我国顶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五、促进两国文化融合,

  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

在您看来,贵校学生所拥有的最大竞争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胡正义:

我认为人才培养特色有两点。

一是学生是由中丹双方一起培养的,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

二是丹方学生可以接受中国基础的、全面的、系统化的训练,因为他们也希望获得全面的学习,而不是了解一部分;而中方学生受到西方创新思维的熏陶,变得敢提问,获得了很大进步。

此外,双方学生的外语水平都得到提高。

相对而言,中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比丹方学生要快一些。

一开始,中方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弱,但是通过3~4个月的学习,其外语水平都得到较大提升。

  中丹学院的课程是按照世界较高水平的要求而设定的,课程的难度、力度、广度相较世界上其他国家同学科是比较强的。

因此,我们的理科学生学得很辛苦,估计每天至少学习10个小时,但是他们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广,且基础较坚实。

总体来说,在学术、知识能力方面,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升:

一是良好的外语能力;二是基础牢固,知识面非常广;三是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学生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开阔了视野,能够用世界的眼光分析问题、认识社会。

事实上,丹麦的学生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来中国不仅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校丹麦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是非常好找工作的,受到很多跨国公司、丹麦政府和企业等的欢迎。

中丹项目的很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未达到理想状态,但中丹的首届毕业生获得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

  六、搭建企业、政府、科学家的交流合作平台,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世界教育信息》:

请问,中丹学院如何与在华丹麦企业和中国企业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服务功能?

  胡正义:

这是未来我们需要重点完善的一个方面。

中丹项目发展初期,我们提出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加强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是搭建科学家、企业、政府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

因为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

当前中丹项目才刚刚起步,把较多的力量放在了人才培养方面,但在促进与企业的联系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例如,通过中丹双方的科学家直接和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了很多研究生实习基地。

未来,我们会在怀柔校区建中丹大楼,这个地方将不仅仅是中丹学院中丹项目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两国人民交往平台,同时将成为科学家、企业、政府等相关机构相互合作的平台。

现在,我们国家开始建立智库。

智库相当于咨询机构,旨在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因此,我们很想创建一个这样的良好平台。

丹麦的教师也很关注我们国家的教育决策,希望跟我们交流和沟通。

因此,未来我们将加强建立企业、政府机构、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中丹之间,甚至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七、通过教育合作,实现双方各领域共赢

  《世界教育信息》: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双向过程,除了“引进来”,也需要“走出去”。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实力在亚洲甚至世界的排名都很靠前。

请问,您认为,中丹学院对于丹麦相应领域的发展,及中丹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交流将带来哪些促进作用?

  胡正义:

丹麦之所以选择跟我们合作,是议会经过长达好几年的讨论而确定的。

他们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第一,中国市场大;第二,中国发展速度在提升;第三,中国未来在科技发展上应该是领先的。

丹麦驻中国大使馆前任大使认为,在20年内中国的环境基本上可以达到欧洲标准。

通过这个平台,丹方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首先,可以加强中丹双方的交流。

其次,企业可以大大受益,例如,2014年中方就跟丹麦签了一份协议,规定丹麦的食品可以无配额出口到中国。

此外,在太阳能、风能、光能、中药等领域,他们跟我们的很多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再次,获得良好的人力资源,因为中丹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基础条件是很不错的,他们受过中西文化的熏陶,在一些方面很容易上手。

此外,丹麦有100多位教师在中国进行访问交流,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都有深刻了解,可以促进他们与我国其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同时通过对中国整体及各区域情况的了解,可以为丹麦政府,甚至欧盟提供信息参考,以便国外全面、真实了解中国。

  同样,通过中丹项目,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

首先,可以利用他们的优质教育资源。

丹麦有100多位教师到中丹学院上课,使得我们不用出国门就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

其次,为我们的学生到丹麦访问提供便利和机会。

每年,中丹学院的所有博士研究生都会去丹麦访学6个月,硕士研究生通常访学2~3个月。

再次,实际上,基于我国发展战略考虑的需求。

丹麦在欧洲有很强的话语权,尤其在北极地区,而中国正在思考开发北极战略。

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他们推进对北极的研究。

最后,可以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目前,除了获得第三世界的认同,我们同时在思考到其他国家办学。

中丹学院这种联合培养博士的方法和模式,无论在政策上还是管理上都是非常好的,可以为我们国家的教育走向其他国家提供很好的参考。

  因此,通过这种合作,我认为中丹双方无论是从教育、文化交流方面,还是政治、文化、经济等交流方面,都是共赢的。

  八、积极应对挑战,

  引领中国高校在欧洲影响力的提升

  《世界教育信息》:

当前,中丹学院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对于中丹学院未来的发展,您有何期待?

  胡正义:

总体上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第一,我们的硬件设施是比较滞后的。

例如,由于中丹双方大楼的建造有不同意见,有些问题讨论了5~6年才定下来。

第二,教师队伍还需不断充实,尤其是要充实中方教师队伍。

目前,丹方每年有180位教师、中方有170位教师参与教学。

但平均而言,丹方教师占了教学量的70%左右,我们只占30%。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一是由于我们的硬件设施不完全,实验课比较少,导致实验课程数量、质量上不去。

二是中方教师的母语不是英语,在教学语言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中方很多教师虽然在国外留学4~5年,但真正用英语教学,还是有难度。

例如,我自己现在在中丹学院担任12学时的教学工作,这12学时课程的备课量相当于我其他课程24学时的备课量。

因为要对课件非常熟悉。

三是由于毕竟是一个新项目、新学院,大家对其的认可度还有待提升。

中丹学院的教师是不固定的,很多教师觉得到中丹学院上课比到其他学院上课更费劲。

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院水平的提升、现有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校中方教师的队伍会越来越强大。

关于教学工作量,我们原则上是维持中丹双方各一半,但现在达不到。

第三,我们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因为两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教师队伍不一样,双方学生从小都不是在一个系统里面长大的,突然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培养,希望能达成同一个标准,这个难度比较大。

目前,中丹双方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未统一,很多事情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未来涉及两国教育系统的融合,把标准建立起来,对于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第四,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中丹两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这是中丹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

需要让学生了解国际规则、国际格局,培养能够真正服务于中丹,甚至中欧的国际化人才。

  未来,我相信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能够完成预定的目标:

一是建立完善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培养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

对于中国教育会有影响,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推动跨学科的发展。

第二,能推动联合学位的授予。

教育部对联合授予学位很慎重,因为很难找到双方非常对等的大学。

通过目前的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让丹麦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

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招生的推进、知名度的提升,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影响力也会逐渐扩大,进而提升中国高校在欧洲知名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