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368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docx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

1、项目概要

项目背景

荆州乡位于绩溪县东北部,是绩溪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

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

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为:

(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

(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

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资806万元,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

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

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

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荆州人居生态环境,有效提高荆州群众生活质量,为荆州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效的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个项目建设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科学规范有效实施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要求,荆州乡成立了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编制、协调、统筹、组织实施。

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织实施。

项目建成后,成立工程管理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建立工程档案,对工程加以管理和维护,使项目工程能持续发挥应有的效益。

2、项目区概况

自然、行政、社会经济

荆州乡地处绩溪县之东北部,距县城75公里。

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伏岭镇接壤,北与家朋乡相邻。

位于北纬30°10′,东经118°58′,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全乡辖4个村委会,48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1964户,总人口7371人。

农村劳动力3497个,耕地面积3403亩,其中水田2729亩,旱地674亩。

2007年年产粮食149万公斤,单产320公斤,人均产地公斤,人均年收入二00七年为4580元。

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独特的旅游风景点区,如小九华佛教圣地、关王刀和蓬莱仙岛,笔架山风景区、清凉峰森林公园、石门潭风景区等。

景区如诗如画、风光秀丽,使人留恋忘返,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提高荆州乃至绩溪知名度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多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中国名人小九华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并在皖浙两地形成了一定影响,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创造了平台。

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地质

本乡四面崇山峻岭,天目山余脉中间平坦,虽典型的盆地形状。

地势较高,平均海拔700米,地形由西南至东北走向,一条源于竹岭头的荆州河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流入浙江,属钱塘江流域,西北与西南山梁即为长江流域与钱塘江流域分水岭。

最高海拔(太子尖)1464米,河道高程上游为845米,下游出口处高程为596米,流域比降为%(100:

)。

本乡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石灰岩、干板岩与泥质混合,主要为黄壤和褐色土壤,颗粒粗细适中,空隙度较好,肥力也较强,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沿河两岸。

水、肥、气、势条件较好。

且地势平坦,土壤侵蚀现象较少,但岗、塝田和冲洼田则较差,有些因受侵蚀表现为粗骨性麻石土,有些则形成潜育型水稻土,如陷泥田和渍害田,加之全乡地势较高,农作物生长期,成熟期相对延长。

本乡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高山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且集中,区域小气候变化大的气象,水文特点,比较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年平均气温11℃,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2℃,无霜期只有180天,不宜种植生长周期长和喜温作物。

本乡还直接受清凉峰以及黄山两个暴雨中心的影响。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0mm,降雨很不均匀,主要雨委在5-9月,而尤其集中在6-7月,经常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

1991年7月2日,日降雨量为,从而造成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使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

每年梅雨季节,虽值作物需要水旺期,但仍表现相对过剩,即7-9月,都经常出现“夹秋旱”。

由于来水过程与作物需水过程的不统一,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径流量与降雨相对应,多年平均径深为1280mm,年平均蒸发量为668mm。

全年人均占有水量9089立米,亩均19687立方,水资源潜和很大,如加强开发利用和水利设施的管理运用,完全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

水系和水利工程现状

2.3.1水系:

荆州河发源于本乡本部的山云岭,流经方家湾、铁坞、上胡家、下胡家、三亩丘五个地后出境至浙江的临安县境,河流长度10公里,流域面积,流域坡度为100,因流域面积小,乡境三面皆为分水岭,没有客水通过,河流短而窄,一般河宽在16-18米左右,河流坡度接近流域坡度。

2.3.2水利工程现状

(一)防洪工程现状:

全乡的防洪工程以河流两岸的护岸工程为主。

由于本乡境内四面为山,溪流比降大,水流湍急。

每当洪水季节溪水易涨易退;而干河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易冲易漫,河床一般淤积严重,对两岸农田和居民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历年来兴建防洪工程经“七·二”、“七·四”、“七·七”等大洪灾破坏,加上河床急剧抬高,大大降低了抗御水灾害能力。

迄今河流两岸防洪工程只能抗御5-10年一遇的洪水。

(二)灌溉工程现状全乡现有灌溉工程主要有:

(一)型水库1座。

(二)型水库1座,蓄水万方以上山塘7口,蓄水万方以下千方以上山塘43口,千方以下山塘56口,总蓄水量万方。

几乎全都控制灌溉面积,灌溉50计较以上碣圳4条,灌溉10-50亩的碣圳69条,10亩以下244条,可控制灌溉面积亩,可引水量万立米。

在现有灌溉工程中,许多骨干工程配套未能齐全,尤其是白石源水库东西干渠和四联水库灌溉渠及引水渠未配套,影响灌溉效益。

由于流域面积小,来用水供需矛盾,表现水量不足,现有的灌溉工程只能达到30天左右的灌溉保证率。

(三)水保工程现状:

本乡虽属山区,但因人口密集,生活和生产消耗很大,森林资源不丰富,现有森林资源复盖率仅为75%左右,植被分布也不均匀,再加上25°以上坡地垦植频繁,植物布局又不合理等原因,以致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据调查统计全乡水土流失面积为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山云岭、大团、大湾里、杨山壋、王柏山、黑竹森等地。

水土流失的后果造成的河道淤积、河床抬高米,影响河道防洪,加重土壤侵蚀。

(四)中低产田改造现状:

特定的自然条件,全乡分布约1300计左右的岗塝田、冲洼田和张天田、均属低、中产田,现有产量一般在200-300公斤之间,主要成因是在丘陵宽谷地带和岗塝地分布着。

田干地处低山深谷,由于受山体下渗水的影响,加之日照短,水温低、气候凉、形成了潜育型水稻土,如麻沙陷泥田及渍害田等。

土壤侵蚀,涝的涝,旱的旱,渍的渍,产量很低。

(五)人畜饮水工程现状:

由于本乡自然地理条件,沿大河分布的村庄,人畜饮水主要提取河水为主,在夏秋季节,不但受农药、化肥及上游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还有水质含砩污染,且大河经常断流,一些居住在离大河较远的村民,主要饮用小溪水和泉水,水量不足,更为突出;因此,每适干旱季节,全乡共人4225人,大牲畜515头,小牲畜2309头,饮用水均较困难,于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农业生产都不利。

多年来,由于受经济、物资等诸因素制约,迄今尚无人畜饮水工程。

(六)小水电开发现状:

本乡雨量充沛,但因降雨集中,流域面积小,河流落差为249米,水力蕴藏量为1575千瓦,可开发500千瓦。

因受资金、交通等条件限制,至今没有得到开发,白石源水库二级站正常发电,已并入高压电网,效益较好,而一级站急待更新改造,其他小电站,都因装机容量小,管理不善,随高压电网的连通,而相继报废。

(七)、工程管理与投入现状:

在工程管理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表现为一吃老本;二重建轻管;三出现管理“断层”现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用时管,不用时就不管;二方面上级制订的方针、政策、措施不能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底,基层组织对水利工程管理得要性认识不足,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很好的带头人。

另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体制不完善。

旧体制已打破,新体制未健全,这种“断层”现象也直接影响和阻碍着水利事业的发展,致使许多农民产生了依赖国家投入思想、资金短缺,而水利事业又亟待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

历史上水旱灾情

本乡地处高山地带,雨量充沛、集中,因地势较高,没有过境水,溪流湍急,易涨易落。

所以自然灾害频繁,尽管历年来修得了一些水利设施,但灌溉工程抗旱能力还不强,防洪工程标准较低,历史上曾出现1967、1968、1969和1986、1987、1991、1999、2007年等较大水灾,1966、1967、1968、1986、1988、2001年较大旱灾。

有些年甚至水旱灾害交替遭遇,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项目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项目区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易洪易旱成了当地的主要制约因素。

根治水害,兴利为民成了发展农村、乡域经济的首要任务,同时治理荆州河也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首要任务。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项目区洪旱灾害时有发生,已不能支撑该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治水害,改善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已成为重要的议事日程。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从而为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多有利支撑。

因此,治理荆州河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在保护好原有水利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多地寻找旅游新亮点,积极稳妥地发展旅游业,加快自身原始资本积累和引进外资和人才,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改善、风调雨顺的基础之上;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防洪保安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顺利实现。

综合上述,治理荆州河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地步,实施该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项目区所在地近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人均纯收入随着山核桃产业的不断加强已跃上全县的前列,农民自主投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的扩大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县域财政近年来呈良好的上升态势,乡域经济也在稳妥地发展,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基础。

综合上述技术、人才、财政支持的综合因素,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4、项目建设目标与工程措施布局

建设目标

通过对荆州河综合治理,达到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提高防洪标准,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初步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是疏浚河道、整治河堤、净化水质、恢复生态,通过治理达到“水变清、岸变绿”。

项目建设指标为整治荆州河护岸,兴建环境水面工程措施3处,建拦水坝3座,河道清淤疏浚,河堤绿化5km。

设计标准

依据国家和部颁标准,在保证建筑物防洪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考虑建筑风水和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设计尽可能保持工程建设区地形地貌,保留原有涉水建筑物的规模和风格;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调节能力,形成“天人合一”生态格局。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确定本工程为V等,拦河坝和护岸建筑物为5级,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选定设计洪水标准为10%,校核洪水标准5%。

洪水及水力计算

4.3.1洪水计算

洪峰流量推求按《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推求。

以上胡家生态水面处为典型计算。

小九华处相同办法推求的。

F=32km2H高=1138mH低=580m△H=558m

L=

J==‰

=

1、f==<故修正系数α=

2、由P=10%查表P-III型曲线的模比系数分别为:

Kp24==

H24=P24=

H1=P1=

3、=查表4得损失量及地下水之和为70mm,n=,R24=P24-R损=

=R3===

K=6=

4、n=K=查表9得最大流量模

qm=

q修=

Q上胡家=qm×α×=251m3/s

Q小九华=qm×α×=392m3/s

4.3.2水力计算

4.3.2.1堰顶水深计算

拦河坝采用实用堰过流,过流堰宽为B=32、45、50m,堰厚为δ=,该河道接近自然河道状况,全坝过流,无侧收缩影响为自由出流,流量公式:

Q=mBH0

Q——流量,根据拦河坝处的实际来面水计算求的(p=10%);

果子山与上胡家处取相同的流量,为251m3/s,小九华处流量为392m3/s。

B——堰宽,根据实际分别取32m、45m、50m;

m——流量系数,取;

H0——堰顶水深m;

g——重力加速度,取s2;

H0=()

H果子山=

H上胡家=

H小九华=

故:

设防高程=堰顶高程+堰顶水深+安全超高

4.3.2.2拦河坝下游河道水深计算

拦河坝下游河段符合明渠均匀流条件,故采用明渠均匀流流量公式:

Q=wc

Q——流量,为251和392m3/s(p=10%);

W——过水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m),即R=,x为湿周(m);

C——谢才系数(m/s),即:

C=R,n为糙率取。

经试算:

当过水水深h=时,过流量为324m3/s。

故:

设防高程=河底高程+过水水深

工程措施布置

综合治理项目设计措施主要有护岸修复、护岸整修加固、环境生态水面建设、河道清淤疏浚组成。

主要项目有方家湾段护岸修复、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高塘段护岸整治、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

4.4.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

该段护岸位于荆州河上游方家湾村,由于历史洪水影响,造成该段护岸多处冲毁,直接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根据实际,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修复加固护岸长,采用浆砌块石砌筑,共需完成土石方万m3,浆砌块石万m3,砼万m3。

工程计划总投资24万元。

4.4.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

该工程位于荆州河中游,处在荆州乡政府所在地上胡家村的村头。

该段生态卫生环境较差,直接影响政府所在地的整体形象和旅游开发,为加强该河段的生态环境建设,计划在果子山兴建一座硬壳坝,用于抬高水位,形成环境水面。

选定坝型为钢筋砼硬壳坝,堰型为实用堰,坝宽,护坦宽10m(顺水流方向),长均为32m,堰顶宽为,硬壳及护坦为C20钢筋砼,厚,表面衬砌河卵石。

防渗墙为C20钢筋砼,厚,硬壳坝下游坡1:

5。

护坦前趾抛特大河卵石。

硬壳坝、护坦钢筋为φ8,按25×25cm构造布筋。

左岸上游新建干砌石护岸长100m,均高,高程以上干砌石,以下为M10浆砌石,左岸下游新建护岸长120m,M10浆砌块石护脚150m。

需完成土石方万m3,浆砌块石万m3,砼及钢筋砼万m3,工程计划投资172万元。

4.4.3上胡家生态水面工程

该工程位于荆州河中游,乡镇政府所在上胡家的村中,乡政府对面,通过该工程建设,形成生态水面,提升乡政府所在地生态环境质量。

主要建设内容是兴建硬壳坝及护岸加固。

工程建设规模与型式与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相同。

选定坝型为钢筋砼硬壳坝,堰型为实用堰,坝宽,护坦宽10m(顺水流方向),长均为45m,堰顶宽为,硬壳及护坦为C20钢筋砼,厚,表面衬砌河卵石。

防渗墙为C20钢筋砼,厚,硬壳坝下游坡1:

5。

护坦前趾抛特大河卵石。

硬壳坝、护坦钢筋为φ8,按25×25cm构造布筋。

共需完成土石方万m3,浆砌块石万m3,砼万m3。

工程计划总投资278万元。

4.4.4下胡家水毁护岸修复工程

该段河道防洪护岸年久失修,防洪标准低。

加上荆州河流域内山高坡陡,河床比降大,流速快,汇流时间短,冲击力大,洪涝灾害多。

该处护岸多处冲毁,直接影响该片农田的防洪排涝。

根据实际,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修复加固护岸长,采用浆砌块石砌筑,共需完成土石方万m3,浆砌块石万,砼万m3。

工程计划总投资28万元。

4.4.5九华高塘护岸整治工程

该工程位于荆州河的中下游,是我县山核桃高产区。

通过该工程的建设可复垦土地面积。

利用复垦的土地兴建高山绿色产品展示展销区。

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整治护岸长,护岸均高,采用浆砌块石砌筑,共需完成土石方万,浆砌块石万,砼万m3。

工程计划总投资49万元。

4.4.6小九华生态水面工程

该工程位于荆州河的下游,处在佛教旅游胜地小九华。

通过该工程的建设可抬高水位形成生态水面,提高小九华旅游景区的品位,提长旅游档次,增加旅游新景点,同时可带动周边村民经济增收。

工程建设规模与型式与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一样。

选定坝型为钢筋砼硬壳坝,堰型为实用堰,坝宽,护坦宽10m(顺水流方向),长均为50m,堰顶宽为,硬壳及护坦为C20钢筋砼,厚,表面衬砌河卵石。

防渗墙为C20钢筋砼,厚,硬壳坝下游坡1:

5。

护坦前趾抛特大河卵石。

硬壳坝、护坦钢筋为φ8,按25×25cm构造布筋。

共需完成土石方万m3,浆砌块石万m3,砼万m3。

工程计划总投资187万元。

4.4.7河道疏浚工程

结合工程建设,需疏浚河道长度为,为使河道景达到人水和谐的目的,沿河护岸整治加固后,全面进行绿化,达到“水清、岸绿”的目的。

疏浚河道共需完成土石方万m3,河堤绿化5km,计划投入资金68万元。

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投资估算表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计划投资(万元)

合计

上级补助

自筹

方家湾护岸修复工程

修复水毁护岸

24

10

14

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

建挡水坝长32米、护岸新建加固270米等

172

72

100

上胡家生态水面工程

建档水坝长45米,护岸加固、河道清淤等

278

113

165

下胡家护岸修复工程

修复水毁护岸长

28

12

16

高塘护岸整工程

新建、加固护岸

49

19

30

小九华生态水面工程

建挡水坝长50米,护岸加固等

187

77

110

河道疏浚、河堤绿化

河道疏浚,河堤绿化5km等

68

28

40

合计

806

331

475

5投资估算及实施计划

项目总投资

根据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设计进行计算,未来2-3年本项目计划总投资约806万元(静态投资)。

编制依据

5.2.1安徽省水利厅皖水建(2003)469号文颁发的《安徽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预)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以下间称“469号文”)

1984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第一册建筑工程》。

根据469号文规定,定额中以“元”表示的其他(零星)材料费、其他机械使用费乘调整系数。

5.2.3原能源部、水利部能源水规(1991)1272号文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

根据469号文规定,台班费定额中一类费用乘以调整系数,二类费用根据本工程所采用的人工、燃料预算单价按实计算。

5.2.4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现行有关规定及标准等。

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

项目建设总投资计划为806万元,拟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475万元,其中受益群众投劳自筹230万元。

实施计划

本项目涉及该乡4个村,7千余人口,涉及面广、任务重。

全部项目分2-3年实施完毕,各项目分轻重缓急和关联程序依次安排,具体分两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2008年6月——2009年3月建设

第二期工程2009年4月——2010年6月建设

6项目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

(1)项目建设后,荆州河的防洪标准能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三十年一遇,项目区的洪涝灾害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尤能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项目建设后,能改变荆州河脏、乱、差的面貌,使项目区居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全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该乡毗邻浙江,项目建设将有利于展示特殊区域良好的对外形象,有着十分特殊的社会意义,社会效益将十分明显。

经济效益

6.2.1直接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通过加固河堤、修建拦水坝、引水渠等,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能改善河流流经的全乡4个村、7千余人口、3216亩农田的生产条件。

据初步测算,以项目使用寿命30年计算,能减少灾害损失近3000万元,有利于保证河流下段3个村,5879人和厂矿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随着项目区灌溉条件的改善,可以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投入小、效益大的高山蔬菜、山核桃等经济作物,年均增加农业产值约158万元,农民年均增加收入200元左右,极具可观的经济效益。

6.2.2间接经济效益

荆州河的下流是小九华景区,该景区的部分景点由于山区河流易涨易退,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尤其冬季枯水季节,河流断流影响景区观瞻。

项目实施后,能够蓄水保流,满足景区水上项目开发的需要,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旅游,加速景区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使更多当地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6.2.3潜在经济效益

荆州乡与浙江省临安市毗邻,有荆州公路与浙江省相通并开通了班车,两省人员相通往来,经济交往频繁,是绩溪县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桥头堡”。

近年来,因荆州乡风光秀丽,矿产资源丰富,吸引了很多外地尤其浙江省的客商来洽谈开发。

但由于荆州河长期以来没有治理,防洪标准低,环境卫生差,影响了开发。

项目实施后能吸引外地客商来投资创业,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步伐。

生态效益分析

荆州河是浙江省杭州市主要饮用水源——青山湖的上游,关系到杭州市及临安市市区上百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防止水土流失,河库与淤塞,增加了常年水径流量。

同时,在荆州河流域通过建设生活生产垃圾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下游杭州人民的饮水卫生水平,有利于密切两省人民的关系,树立绩溪乃至安徽省的良好形象。

7、组织机构和实施管理

组织机构

本项目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该乡政府已研究决定,本项目的组织实施由乡政府统一负责。

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乡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所涉及的村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荆州河流综合治理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乡政府分管同志兼办公室主任。

乡党委书记、乡长为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村委会主任为所涉及子项目的第一责任人。

为保证项目各项技术措施的科学性、权威性,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并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织实施。

为加强对项目质量、资金使用等的管理,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由乡纪检牵头对整个项目全程进行监督,各村成立由村民代表组长的民主监督小组,负责对本村工程项目的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