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722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docx

文言文翻译大全汇编

不怕鬼

原文:

  不怕鬼

  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

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

友人曰:

“是有魅,夜不可居。

”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

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

曹殊不畏③。

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曹笑曰:

“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忽自摘其首置案上。

曹又笑曰:

“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

”鬼技穷,倏然④。

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

“又此败兴物耶?

”竟不入。

译文或注释:

  不怕鬼译文:

  司农曹竹虚说:

他的族兄从歙县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

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友人说:

“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

”此人不管,强要住下。

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

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

曹兄完全不怕。

那女子忽然披散了头发吐出了长舌,变成吊死鬼的样子。

曹笑着说:

“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

”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头摘下来放到桌子上。

曹又笑着说:

“有头的我尚且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

”鬼的招数出尽了,便一瞬间消失了。

待到曹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

刚露出它的脑袋,曹便唾骂到:

“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

”鬼竟然没有进去。

  不怕鬼注释:

  ①曹司农竹虚言:

曹竹虚司农说。

司农,官职名。

  ②歙(sh):

县名,在安徽省。

  ③殊不畏:

一点儿也不害怕。

  ④倏(sh)然:

很快地。

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

二鹊救友

原文: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ɡuàn)

(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

(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或注释:

  二鹊救友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

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

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二鹊救友注释

  

(1)鹳(guan):

一种凶猛的鸟。

  

(2)匝(za):

周。

  (3)盖(gai):

原来是。

  (4)顷之(qingzhi):

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

  (5)已(yi):

  (6)作(zuo):

发出

  (7)雏(chu):

变成幼鸟(名作动)

  (8)集(ji):

栖止。

  (9)巢:

筑巢(名作动)

  (10)俄而:

一会

  (11)尾:

在后面跟

  (12)逐:

  (13)翔:

飞翔

  (14)徊:

徘徊

  (15)作:

发出

  (16)俯:

俯身

  (17)上:

上方

韩琦大度

作者或出处:

原文:

  韩琦大度

  韩魏公①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③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④召漕使⑤显官,特设一卓⑥,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⑦,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⑧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译文或注释:

  韩琦大度译文

  韩琦管理北都,(他的)表兄弟有中献给他一只玉杯,说是耕地的人进入在修的坟墓得到的,(玉杯)从里到外没有一丝斑点,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

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弟),特别视为珍宝(很喜欢)。

于是打开好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绣着花纹的台布覆盖着,把玉杯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饮)酒,不一会被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杯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武官趴在地上等着发落。

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那武官说:

“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

”又对那个武官说:

“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

”韩琦的度量宽大就是这样。

  韩琦大度注释

  ①韩魏公:

韩琦,北宋名臣。

  ②答:

答谢。

  ④醇:

味道浓厚的美酒。

  ⑤漕使:

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

  ⑥卓:

同“桌”。

  ⑦且将用之酌酒:

并准备用它来进酒。

  ⑧吏将:

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

蹇材望伪态

作者或出处:

原文:

  蹇材望伪态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

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

“大宋忠臣蹇材望。

”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

“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

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

”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

人皆怜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

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

乡曲人皆能言之。

译文或注释:

  蹇材望伪态译文:

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

元军快要来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

于是做了一块大锡牌,上面刻着:

“大宋的忠臣蹇材望。

”而且用两片银片凿出小孔,在上面写到:

“得到我尸体的人,希望为我埋葬,还希望为我祭祀,题目为‘大宋忠臣蹇材望’。

这银子是用来作为替我埋葬的费用的。

”每天把锡牌和银子系在腰间。

只等待元军到达湖州城,则自己跳入水中,而且通告每一个乡邻人以及平日往来的人,人人 都同情他。

  丙子年正月初一,元军入城,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

人们都说他被淹死了。

不久他穿着元军的服装骑马归来,才知道(他)早一天出城迎拜(元军)了,就做了本洲的知府。

乡里人都纷纷议论他。

  蹇材望伪态注释①湖州:

地名,今浙江境内。

  ②倅(cuì):

副的,此处指副知州。

  ③北兵:

指元军。

  ④笏(hù):

愿意为板,这里作“片”解。

  ⑤仍:

还希望。

  ⑥题云:

墓碑上刻写。

  ⑦瘗(yì):

埋葬。

  ⑧祝:

告。

  ⑨旦日:

初一。

  ⑩同知:

职官名称,知府。

梁鸿尚节

作者或出处:

原文:

  梁鸿尚节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乃寻访烧者,问去所失,悉推豕偿之。

主人犹以为少。

鸿曰:

“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

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

偿之方去。

译文或注释:

  梁鸿尚节翻译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博览群书,没有不知晓的事情。

读完书,就到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牵连到别的人家。

于是寻访被烧到的人,问他们损失的财物,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主人。

他的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

“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主人同意了。

因为做工勤奋,一个老人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批评主人,而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于是,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不接受。

返回自己的家乡。

  梁鸿尚节注释

  牧:

放养牲畜

  舍:

房屋,住所

  去:

离开

  恒:

平常,普通

  责让:

批评

  豕(shi):

  他:

别的

  曾误遗火:

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愿以身居作:

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农妇与鹜

作者或出处:

原文: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

熟视之,乃鹜也。

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

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

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

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译文或注释:

  农妇与鹜翻译

  从前安徽南部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捡柴时,隐隐约约(不经意间)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呻吟声),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

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

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伤口痊愈,(野鸭)临去之时,频频向农妇点头,好像是在感谢。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有数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到集市去卖,就孵化了它们,孵出的小鸭成群。

到了第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大概是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呀!

  农妇与鹜注解

  1.于河边拾薪薪:

柴火;

  2.熟视之熟视:

仔细看;

  3.妇就之就:

靠近;

  4.妇奉之归奉:

通“捧”,捧着;

  5.治之旬日旬日:

十多天

  6.频频颔之颔:

名词作动词,点头;

  7.妇不忍市之市:

卖;

  8.得雏成群。

雏:

雏(chú)生下不久的;幼小的(多指鸟类):

~鸡、~燕;

  9.旬日:

十多天。

  10.鹜:

(wu,第四声)野鸭子。

  11.盖:

大概。

  12.治:

治疗。

秦西巴纵麑

作者或出处:

原文: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

”孟孙曰: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译文或注释:

  秦西巴纵麑译文

  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

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

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

秦西巴回答说:

“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

左右的人说:

“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

”孟孙氏说:

“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秦西巴纵麑注释

  ①纵麑(ní):

放走小鹿。

麑,小鹿。

  ②窃:

私下,谦辞。

  ③傅:

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④使:

派,命令,让。

  ⑤猎:

打猎。

  ⑥烹:

烧,煮。

  ⑦啼:

啼叫。

  ⑧忍:

忍心

  ⑨居:

过了

  ⑩安:

哪里

  11.诚:

的确

少年治县

作者或出处:

原文:

  少年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齐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

”齐君曰:

“何以知之?

”曰:

“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译文或注释:

  少年治县翻译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

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

追赶的人回来说:

“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

”齐君说:

怎么看得出?

”追赶的人说:

“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

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少年治县解释

  阿:

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治:

治理

  反:

通"返",返回

  既而:

后来,不久

  遣:

  共载:

同车

  白首:

老年人

  夫:

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决之:

决断政事

  耕器:

农具

  仓:

仓库

  廪:

仓库中的粮食

  赈:

救灾

  私兵:

私人武器

  仓廪:

储藏粮食的仓库

孝丐

作者或出处:

原文:

  孝丐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

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

“吾有母在,将以遗之。

”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

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

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

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

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

母食尽,然后他求。

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

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

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

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文或注释:

  孝丐译文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

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曾经在吴地行乞。

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

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

“我还有老母亲在世,但是已经命在旦夕。

”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边,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虽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净。

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

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唱歌作乐,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作别的。

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很郁闷,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当年三十岁左右。

义士赵良

作者或出处:

原文:

  义士赵良

  赵良者,燕人也。

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

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

义士怒不可遏(è,控制),径自诣(yì)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

“汝等何故凌辱无辜少女?

”一恶少虎视眈眈曰:

“何预尔事?

”义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

“汝非人也,但(只是)禽兽耳!

”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

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jǐng,警告)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译文或注释:

  义士赵良翻译

  赵良,是河北一带的人。

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

一天,路过谢庄,听到哭声,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看见一个女孩蓬头垢面,看起来非常悲伤。

赵良问她怎么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负侮辱,痛不欲生。

赵良怒不可遏,径直到了那个村庄,寻找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

“你们为什么欺凌、侮辱没有过错的女孩?

”一个恶少虎视眈眈地说:

“关你什么事?

”赵良瞪大眼睛骂道:

"你不是人,只是只禽兽。

”还没等恶少拔出剑来,赵良的白剑已经插进了他的心脏,立刻倒地了。

另一个恶少跪地求饶。

赵良割下恶少的耳朵以警戒众人,并警告他不能再为非作歹了!

  义士赵良解释

  ①垢:

  ②询:

  ③索:

寻找

  ④眈眈:

瞪着眼

  ⑤仆:

跌倒

  ⑥疾:

痛恨

  ⑦燕人:

河北一带的人

  ⑧凌辱:

欺侮与侮辱

  9.儆:

警告

童趣

作者或出处:

原文: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或注释:

  童趣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童趣注解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

沈复(1763-?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

人称代词,我。

  3.忆:

回忆。

  4.稚:

幼小。

  5.张目:

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

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

小。

  8.细:

仔细。

  9.故:

所以

  10.物外:

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

私下里,暗暗地。

  12.于:

在。

  13.则:

那么,就。

  14.或:

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

脖子因此变僵了。

项:

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

未染色的。

素帐:

未染色的帐子。

(或白色的帐子)

  17.徐:

慢慢地。

  18.以:

用。

  19.使:

让。

  20.而:

并且。

  21.作:

当做。

  22.观:

景观。

  23.唳(lì)鸟鸣。

  24.为之:

因此。

  25.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然,……的样子。

  26.以……为……:

把……比作……。

  27.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8.兴:

兴致。

  29..盖:

原来

  30.虾(há)蟆:

癞蛤蟆。

 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

  31.方:

正。

  32.鞭:

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

  33.之:

代词,它指虾蟆。

  34.驱:

驱赶。

  35.庞然大物:

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

  36.果:

果真

  37.林:

森林

  38.怡然自得:

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9.私拟作:

(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陈万年教子

作者或出处:

原文: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尝病,召其子陈咸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

“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

”咸叩头谢曰:

“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读“缠”的音))也。

” 万年乃不复言。

  选自(班固《汉书●陈万年传》)

译文或注释:

  陈万年教子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告诫他做人的道理,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

“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

“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

”陈万年于是不敢再说话。

  陈万年教子注释

  1.咸:

陈咸,陈万年之子。

  2.戒:

同“诫”,告诫。

  3.大要:

主要。

  4.乃公:

你的父亲

  5.尝:

曾经。

  6.具:

全,都

  7.谢:

道歉

  8.语:

说话

  9.显:

显赫

  10.杖:

  11.其:

陈万年的儿子(代词)

  12.之:

代(陈咸)

  13.曰:

  14.大要;主要的意思。

  15.具晓:

完全明白

  16.复:

  17.具晓所言:

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

  18.谄(chǎn):

奉承拍马屁。

  19.睡:

打瞌睡。

娘子军

作者或出处:

原文:

  娘子军

  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

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

绍谓公主曰:

“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

”公主曰:

“君宜速去。

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

”绍即间行赴太原。

公主乃归户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

时有胡人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

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以利害,潘仁攻户县,陷之。

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来会。

时京师留守频遣军讨公主,三宝、潘仁屡挫其锋。

  公主掠地至周至、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

公主令间使以闻,高祖大悦。

及义军渡河,遣绍将数百骑趋华阴,傍南山以迎公主。

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娘子军”。

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

  六年,甍。

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

太常奏议:

以礼,妇人无鼓吹。

高祖曰:

“鼓吹,军乐也。

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

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

何得无鼓吹!

”遂特加之,以旌殊绩。

译文或注释:

  娘子军译文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地位低微时嫁给了柴绍。

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

“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我想投奔起义军,一起离开不可行,我独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妻子说:

“你最好赶快离开。

我一个妇女,到那时自己会有办法的。

”柴绍立刻秘密的赶往太原。

于是妻子回到酃县,拿出家里的积蓄,组建一支军队来呼应唐高祖,士兵有七万人之多,和李世民(她的哥哥)一齐包围了京城,自称是“娘子军”。

京城攻下后,被封为平阳公主。

田子方教育子击

作者或出处:

原文:

  田子方教育子击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

“富贵者骄人乎?

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曰:

“亦贫贱者骄人耳!

富贵者安敢骄人!

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⑩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子击乃谢之。

译文或注释:

2、价格“适中化”  田子方教育子击译文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

田子方却不作回礼。

魏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

”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

“田子方说:

”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

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地。

失去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主对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家主对待他的。

贫贱的游士呢,话不听,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

“魏击于是谢罪

  田子方教育子击词语注释

  ①子击:

魏文侯的长子,国君的继承人。

  ②遭:

遭遇,遇到。

(2)缺乏经营经验  ③田子方:

子击的老师。

【详细见下(扩展阅读)】

  ④伏谒(yè):

行礼拜见。

谒:

拜见,请见。

beadorks公司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种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