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760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7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周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页。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

内容分析: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

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

一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三年级(上)第七单元前两个例题已对四边形、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情境素材分析

确立的活动主题:

认识周长

创设的问题情境:

小蚂蚁和七星瓢虫的比赛

解决的现实问题:

树叶一周的长度

探究的数学问题:

周长的概念

建构的数学模型: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情境串—问题串:

从小蚂蚁和七星瓢虫的比赛入手,让学生理解一周的长度,树叶一周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测量进一步理解一周的长度;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得出周长的内涵;动手测量三角形和五角星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内涵。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模式分析

模式名称: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建立周长概念模型——巩固练习,内化概念本质。

模式内涵:

操作流程:

六、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地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方法,不同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最终理解周长的含义。

七、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作业纸、彩笔、线、直尺。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一周”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朋友(出示课件:

小蚂蚁和七星瓢虫)。

它们正在进行跑步比赛,想邀请我们给它们当小裁判,你们愿意吗?

要当好裁判,得先清楚比赛规则。

(出示课件)

学生读比赛规则。

(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圈)

师:

那我们一起宣布比赛开始。

(出示课件:

小蚂蚁和七星瓢虫比赛)

师:

谁赢了?

生:

小蚂蚁。

师:

我是七星瓢虫,我明明跑得快,最先停下的,为什么我输了?

生:

你没有沿着边线跑

师:

(出示沿着边线跑的图片)这样我就赢了

生:

你还是输了,你还没跑完?

师:

没跑完是什么意思?

生:

没回到终点。

师:

终点在哪里?

生:

就是出发的地方,是起点。

师:

你能完整地说一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是一圈呢?

生:

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是一圈。

师:

谁再来说说怎样算一圈?

生说。

同位两人一起说一说。

师生同说:

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是树叶的一圈。

师:

我们把树叶的一圈说成树叶的一周。

【设计意图:

创设小蚂蚁和七星瓢虫的比赛情境,富有童趣,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动画演示,激发孩子们对“一圈”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边线”“封闭”(从起点出发,最后回到起点),理解“一周”;接着通过量一量树叶一周的长度,进一步理解“一周”(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回到起点)】

(二)动手测量,进一步理解“一周”

师:

(出示课件:

树叶的一周)刚才我们终于明白了小蚂蚁为什么赢了,为小蚂蚁鼓掌。

那你想不想知道小蚂蚁究竟跑了多远?

也就是树叶的一周到底有多长?

小组合作,探究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

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测量出树叶一周的长度。

学生汇报。

(预设:

生1:

用线沿树叶边线一圈,在线上做好标记,把线打开,用直尺测量出线的长度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同学们的好办法(动画演示测量的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进一步感知树叶的一周,更深刻地理解内涵,是沿着边线,从起点出发最后回到起点,并为后面的测量直线图形的周长做铺垫】

(三)动手描画,辨析比较,辨析理解周长的概念

师: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物体,这些物体表面有一周吗?

生:

师:

打开练习纸,用彩笔把这些物体表面的一周描出来。

学生活动,描画物体表面的一周。

学生汇报(生1:

☆:

从这个点出发,沿边线描一圈,最后回到起点就是☆的一周;生2:

△的一周;生3:

○的一周)

师:

想象一下,这些图形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生:

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

这些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周长。

所有图形都有周长吗?

出示课件(不封闭图形)

生:

没有

师:

那怎样才有周长?

生:

连起来。

师:

出示课件:

这样吗?

那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生:

封闭图形

师: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学生互相说说什么是周长。

师:

长方形正方形有周长吗?

为什么?

生:

有,因为它们是封闭图形。

师:

你能从教室里找出哪些物体表面有周长吗?

生1:

黑板;生2:

粉笔盒……

师:

那你能量一量,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图形

周长

学生活动:

先量一量,再算出下列图形的周长。

汇报交流。

生1:

△的周长:

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2+2+2=6厘米;师:

6厘米是什么意思?

生:

6厘米是△一周的长度;生:

6厘米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的和

生2:

☆的周长,量出☆每条边的长度,有10条这样的边,5×10-50厘米

师:

10厘米是什么意思?

生:

10厘米是☆一周的长度。

师:

说的太好了。

这节课我们从小蚂蚁和七星瓢虫的比赛入手,了解了树叶的一周,又认识了☆的一周,数学课本的一周,△的一周,○的一周,动手测量了树叶一周的长度大约是24厘米,总结了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

师:

学习了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描画物体表面的一周,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并借助教师内的物体直观感受周长内涵,通过不封闭图形对比得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并通过动手测量算出直线图形的周长,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领会。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了整个过程,明确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四)拓展练习,加深对周长内涵的理解

1.师:

下面来考考你,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

生1:

不一样生2:

一样

师:

请你来说说理由。

总结:

用课件展示第二个图形通过平移后和第一个图形周长一样的过程。

2.师:

这个题没难住你,再来个难点的。

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

不一样。

图形1的周长长。

因为图形1大。

生2:

一样。

因为这是一个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

图形1的周长等于两条边加中间那条弯弯曲曲的线;图形2的周长也是两条边加上中间那条弯弯曲曲的线。

师:

说的太好了,不能依据图形大小来判定图形的周长。

判断的时候要好好想一想。

【设计意图:

拓展练习是对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第1个题是组织学生对关联图形的周长进行比较,充分领会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第2题中又增加了面积的干扰,对周长的本质有更好地体会,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转化图形的意识。

师: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厉害的人,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他用测量工具计算出了地球表面的周长。

你想了解吗?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

一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三年级(上)第七单元前两个例题已对四边形、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从学生感兴趣的小蚂蚁和七星瓢虫围绕树叶举行的跑步比赛入手,能引起孩子们的上课积极性。

从不规则的树叶的一周再到规则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从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之间的对比,孩子们的认知在一步步地变化,能对周长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最终能认识到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图形的转换,深刻理解周长的内涵。

《周长》效果分析

一、课堂检测结果反馈

总体而言,课堂授课情况反馈良好,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基本能够掌握。

第1题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对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80%的孩子们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但是只有40%左右的学生能通过图形转化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30%的学生通过直尺测量得出结果。

第2题增加了面积的干扰,对学生而言,难度更大。

只有10%的孩子能看出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60%的学生在分别指出图形1和图形2的周长后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的结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课堂的听课效果比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节课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参与度很高;

(二)小组活动能按时按要求完成,参与实效性较强;

(三)学生能对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并提出质疑;

(四)学生对周长概念能完整地表述并能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五)当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问题时能认真倾听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一、纵向比较

《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的第三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

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横向比较

人教版

苏教版

相同点: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是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际体验的得出周长的概念。

不同点:

人教版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直接感知周长的概念后,再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来量一量图形表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本质。

苏教版先让学生从不规则图形的边线入手,理解书签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并通过测量规则图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

然后从规则图形转向不规则图形,树叶一周的长度,让学生通过操作等方式进一步感受周长的内涵。

《周长》评测练习

课堂评测练习

1.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动笔描画物体表面的一周,进一步感知一周的长度内涵,是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是物体表面的一周。

前面学生通过树叶的一周,对一周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周的长度,突出周长内涵的关键。

学生动手描画,积极性比较高,能进一步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设计意图:

这道测试题是课本练习题的检测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本质—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后出现,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移动等方法理解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图形形状不同,

 

周长也可能相同】

3.

【设计意图:

内化巩固旨在突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并增加了面积的干扰,通过比较,辨析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图形转换的方法。

《周长》教学反思

在第一次试讲之前,感觉自己做了精心的准备,研读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以为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的教学设计会很完美,然而实际的课堂原比我设想的复杂得多,以至于在第一次的试讲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孩子们对树叶的一周说不清楚;以至于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针对这一问题,我课后仔细研究,办公室的同事们也给了我很多建议。

有了大家的这些建议,我的思路变得清晰了,随后我就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了教案。

我根据修改后的教案又进行了2次的试讲,虽然每次的课堂都没有预想的好,但是在一次次的试讲中,我感觉整个教学环节越来越清晰,环节与环节之间越来越紧凑。

在多次的试讲过程中,办公室的老师们都给我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总结这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还不错: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创设了小蚂蚁和七星瓢虫跑步比赛的场景,让学生担任小裁判,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同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动画演示,在情绪激昂中把学生带进了这节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学生通过同位合作动手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描画五角星、数学课本、三角尺和钟表表面一周的长度,亲身实践感受了什么是一周,理解了一周的长度,并动手测量了三角形和五角星一周的长度,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知。

三、多次运用“追问”策略,揭示周长内涵

追问是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回答问题结束之后的进一步引导,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揭示数学的本质,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中,很多次的“追问”最终揭示了周长的本质。

问题一:

当孩子判定小蚂蚁赢了的时候,不停地追问:

“七星瓢虫为什么输了?

”“如果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就会赢了吗?

”“怎样是树叶的一周”等问题,让孩子们明确了“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是树叶的一周”。

问题二:

当得出周长概念时,又出示了正方形和长方形,追问孩子们“正方形有周长吗?

为什么?

”“正方形是封闭图形,有周长”;“长方形有周长吗?

为什么?

”“长方形是封闭图形,也有周长”“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通过不停地追问,让学生明确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教师通过不停地追问,让孩子们一步步地明确周长的内涵。

课堂追问策略是一种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课堂,明确本质的一种非常有效地策略。

四、运用“对比”策略,突出周长的本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数学训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突出周长本质内涵“封闭图形”时,通过出示一个不封闭图形,追问学生“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为什么?

”,与前面出示的三角形等封闭图形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完善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五.本节课存有的几点遗憾

虽然经历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再回顾这一节课的时候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第一,学生从一圈到一周的理解,主要通过树叶的一周来进行的,学生用线和直尺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的时候不够准确,学生在表达过程时教师引导的不是很到位;

第二,评价语比较单一,对一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到位的反馈;

第三,测量规则图形的周长设计有欠缺。

等边三角形和五角星都是每条边都相等,应设计四边形和普通三角形,学生更能明确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观念。

以后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标分析

《认识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

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

鼓励通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

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周长的问题,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测量和图形知识以后,本套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给出周长的一般化概念,探索其测量方法,再研究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