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39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docx

浙大远程农业资源学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业资源学》课程作业

姓名:

学号:

年级:

学习中心:

—————————————————————————————

一、名词解释:

1.资源:

一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和社会要素,至少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两个要素。

2.广义的资源:

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3.自然资源:

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4.社会经济资源:

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人力(人口、智力、体力等)和劳动成果的总和。

5.资源科学:

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规律性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6.资源研究实证法:

旨在寻求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过程及内部规律的客观表达。

在资源科学领域内该方法主要用于探讨所研究的资源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也可用于资源的质量、数量或资源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等。

7.现代资源科学:

是研究各种资源和资源整体(主要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时间演化规律、形成环境以及合理开发、规划、利用、改造、更新、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科学。

8.农业资源:

一般是指农业自然资源,即一切可以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以及植物养分的矿产资源等。

9.原始农业:

以采集和狩猎方式获取动植物资源用于食物的农业。

10.传统农业:

以经验农业技术为基础,土地利用效率高、满足自给为主的精耕细作农业。

11.现代农业:

小农经济的手工方式向近代科学技术应用的方式过渡,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过渡,小商品生产到大商品生产的过渡,农业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加快,以高度集中、高度专业化、高劳动生产率为重要标志的集约化农业。

12.土地:

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地及基础物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种种结果。

13.土壤:

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14.农地:

从大农业的角度,农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主要包括:

直接用于生产生物产品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和间接服务于生产生物产品的排灌沟渠、田间道路、晒谷场、畜舍等一切农业生产性建(构)筑物。

15.国土:

是指一个国家辖区内的版图。

16.国土资源:

是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体。

17.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18.土地沙化:

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现象,由于外来的或土地结构变化而表现为土地含沙量增加,逐渐不适合于耕作。

19.土地荒漠化:

包括各种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20.土壤次生盐渍化或碱化:

是指由于土壤中盐分或钠离子含量增加、土壤pH值上升,导致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过程。

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或次生碱化的原因很多,最为常见的是人类对耕地的不正确利用所致。

21.土地利用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进行的开发、使用等活动。

22.土地管理:

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技术的措施,以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为目的,对土地使用活动进行的管理、控制的过程。

23.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当地球表面的水接受太阳辐射变成水汽上升至高空后,可被气流携带输送到各地,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再以降水的形式落回地球表面,这就构成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4.水的大循环:

水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进行循环运动,通常人们把这种在陆地----海洋之间的水循环运动叫做大循环。

25.海洋小循环:

水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进行循环运动,将由海洋蒸发,在空中凝结后,直接以降水的形式回落海洋的水循环称做海洋小循环。

26.陆地水小循环:

水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进行循环运动,将从陆地表面蒸发(蒸腾)上升至高空,凝结后再一次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的水循环叫做陆地小循环。

27.天气:

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各气象要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

28.气象:

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29.气候:

多年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或全球)的气候。

30.气候资源:

在气候环境中,一部分要素属于自然条件,即气候环境条件,包括各种非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如湿度、气压等;一部分要素属于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能源和物质,称之为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包括光、热、水与空气。

31.温度三基点:

生物各发育阶段都有其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即“温度三基点”。

32.暖冬:

一个地方的冬季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多年气温平均值偏高0.5℃以上,就可以定性为暖冬了。

33.活动积温:

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均气温之和。

34.有效积温:

日均温与下限温度的差值之和。

35.光照强度:

指一定时间内太阳辐射投射到单位面积的能量,单位为J·m-2·s-1,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密切关系。

36.太阳辐射对热效应:

指植物将其吸收的70%以上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用于蒸腾和保持体温;

37.太阳辐射对植物的光形态效应:

指植物生长发育及形态建成中太阳辐射所起到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38.太阳辐射对植物的光合效应:

指植物吸收一定波长的太阳辐射能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39.气候生产力:

作物产量的高低至少决定于气候、土壤、栽培技术和作物本身这四个因素,气候生产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于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单位是t·hm-2。

是对农业气候资源的一种综合性的度量指标。

40.气候系统的脆弱性:

系统易受或没有能力对付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不利影响的程度。

41.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差值称日较差。

42.生物资源:

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了一类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即生物资源。

43.生物多样性:

是生物资源的基本特征。

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44.景观破碎: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显著影响是生物生存环境的破碎,又称为景观破碎。

45.生物净化系统:

是指通过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和利用,消除环境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过程。

46.脆弱生态系统:

如沙漠、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易受人为活自然因子的影响,属于脆弱生态系统。

特殊生境包括珊瑚礁、河口、高原陆地和湖泊。

47.植物养分资源:

是指能用于植物生产的各种来源养分的总和,包括土壤养分、肥料养分以及制造肥料所需要的矿产品。

48.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包括肥料利用率和养分利用效率两个方面,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吸收的肥料养分占肥料养分总施用量的百分比,即肥料养分的回收率;养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体内单位养分的植物干物质生产量。

49.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一般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久永续的发展能力。

二、简述题与问答题:

1.资源全球性有哪些表现?

首先,全球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系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利用后果往往会超过其主权范围而波及世界其他地区;其次,全球资源分布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导致了全球区域性的资源短缺与优势互补问题出现;再次,有些资源是全球性共享资源,诸如公海中的自然资源、南极和北极的资源,以及界河、多国流域和迁移性资源等。

2.资源科学的综合性有那些具体表现?

举例说明。

资源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各个分支学科之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相互交叉、综合的学科。

(举例略)

3.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内容?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资源科学不仅研究人类与资源之间、不同种类的资源之间、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且研究资源的形成环境、资源化过程及资源的时空规律性,探讨资源的再度利用与替代途径;还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探索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等。

4.举例说明新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利用。

例一:

自1972年第一颗人造资源卫星发射以来,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已成功地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例二: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计算机技术又促进了资源数据库与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自动化制图与系统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三:

GPS,GIS信息技术。

5.什么是资源研究实证法?

旨在寻求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过程及内部规律的客观表达。

在资源科学领域内该方法主要用于探讨所研究的资源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也可用于资源的质量、数量或资源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等。

6.资源研究有哪几个比较法?

比较法是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它们相同与相异的思维方法。

由于目的不同,在资源研究领域内所采用的具体比较方法也不同。

归纳起来,主要的比较法种类有:

①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②择同比较与择异比较;③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④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⑤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

7.资源学研究中有哪些专门化技术?

(1)调查法。

资源调查是对所研究事物的实际考察方法,

(2)区划法。

由于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地域分异规律,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资源区划就是为揭示这些客观存在而对区域进行的逐级划分,即在区域上划分资源类型。

(3)评价法。

资源评价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质量好坏鉴定或分等定级的方法。

(4)规划法。

资源规划是根据需要、可能、未来发展的目标要求,对事物利用的各种方案进行优化的过程,以使各种资源的利用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综合最优的结果。

(5)预测法。

资源预测是对资源系统的演化或变化趋势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与判断,从而使人类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6)决策法。

资源决策是对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和确定过程,涉及到资源开发方案的选择、开发时序的确定、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一系列对策。

8.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几个原则?

(1)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2)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资源数量有限,而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很大,限于当前的科技水平,资源利用不充分、浪费现象严重,由此导致资源种类不断减少,数量逐渐不足,质量日趋下降。

因此,开发利用资源要有长远观点,既要考虑当前的资源开发利用,又要考虑资源保护与改造。

(3)因地制宜的原则

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各地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采取最适宜的方式和途径,开发利用本地区资源。

(4)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

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数量,应小于资源的生长、更新量,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各种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模不同,只要系统内部各个组分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物流和能流的规模,该生态系统就是稳定的。

如果从该系统取走的物质和能量超出了维持资源更新的界限,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长期下去,会导致系统退化、崩溃。

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将非常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

(5)综合利用的原则

某一地区的各类资源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综合体,而且矿产资源还有伴生和共生的特点。

因此,无论是区域的资源开发或是某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6)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资源优化配置包括资源区域优化配置和时间优化配置。

资源区域优化配置是资源的属性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

利用模型求得资源区域配置的最优化,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区域内部资源和合理利用区域外部资源,稳定发展区域经济。

9.农业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整体性、地域性、有限性、多用性、层次性

10.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①光热资源较丰富,水资源不足,

②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③林地数量较少,宜林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

④水域资源较丰富;

⑤草地数量多,质量较差;

⑥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⑦区域分布不匹配,大部分地区资源组合错位。

11.不同的学科对土地有哪些不同的认识?

从自然科学研究出发,认为土地是指陆地及其所占空间的全部环境因素,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从经济学观点看,土地是自然赐予人类的资源、生产资料和资产;从生态学和地学的观点看,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基础物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12.土地的定义包含哪几层含义?

(1)土地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是处于地球表面固定位置上的具有立体垂直剖面的空间客体,它向上、向下的范围是现在及可预见将来人们利用土地的能力所能达到的部分。

(3)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性状的变化,使土地的性质和用途改变,当然没有人类的影响土地就不具有特定的用途,在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活动结果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构成土地的各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成为一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5)土地的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这是由于构成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随时间变化着的,所以土地的性质也必然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

13.农地在农业资源中处于何种地位?

农业资源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农地。

从大农业的角度,农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主要包括:

直接用于生产生物产品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和间接服务于生产生物产品的排灌沟渠、田间道路、晒谷场、畜舍等一切农业生产性建(构)筑物。

从资源的角度讲,农地是土壤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具有同一水平投影面而共生的三维空间系统。

从水平空间范围上看,农地是土地资源的一部分,但农地的内涵比土地资源丰富的多。

14.农地保护有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农地面积的保护,同时农地面积的保护还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可垦为农地的废弃地、荒地等,适当扩大农地面积;

二是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避免土地水土流失、沙化等问题的发生,维持农地的物质生产力水平;

三是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对已污染的农地进行治理和在农地利用中要加强农地污染的预防,特别要减少或防止工业“三废”向农地区域的排放。

15.土地有哪些功能?

(1)土地的养育功能。

土壤是土地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具有肥力,能够滋生、养育万物。

土地的首要功能是作为耕地被用于农业生产。

(2)土地的承载功能。

土地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没有土地就没有今天的人类。

(3)土地的美学功能。

不同的地貌特征、险峻的地势、异常的流水、罕见的动植物、独特的建筑。

(4)土地的资产功能。

如前所述由于土地数量有限、空间位置固定、用途多样以及土地质量不同等原因,使得土地具有巨大的资产功能。

由于这一功能的存在,人们可以跨地区、跨国界通过购买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把大量的货币资产转化为土地资产(财产)。

16.土地有哪些特性?

可以分为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两大类。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固有的自然属性,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及利用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是在受到人们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土地尚未被利用之前是不存在的。

17.资源概念有哪四个层面的涵义?

广义资源、自然资源、生产资源、产品。

18.土地有哪些划分方法?

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按土地的土壤质地划分,可分为黏土地、沙土地、壤质土地等;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可分为私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另外可依照土地的经济用途进行分类等。

19.土地规划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如土地数量与质量、土地空间分布和各种用地的动态变化调查)

土地利用结构评价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人口和各种用地需求量的预测与分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与编制方法的确定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规划等

20.为什么水是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物质?

以其可循环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产活动最重要的基础物质。

水除用于人类生活外,还可用于工农业生产、发电、航运、建造优美环境和娱乐休息场所及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给人类以极大的恩惠。

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任何其它物质所代替不了的。

21.地球表面有70%的水,为什么说水是有限的?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海水是咸水,很难被人类生产、生活利用。

在全球水的储量中,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在淡水中绝大部分存在于高山冰川、两极冰川和永久积雪及深层地下水中,占淡水总量的98.7%左右,而和人类关系最密切、易于利用的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数量分别只占淡水总量的0.006%和0.26%,可见虽然地球表面的70%为水所覆盖,但目前能为人类利用的水量却很少,加上水资源地区间分配不均及年际间的巨大变差,人类可利用的水量就更少了。

因此,水资源是有限的。

22.有哪些因素影响水资源的丰缺?

(1)地理位置

由于降水是水资源的最主要来源,所以人们常常以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蒸发量之比(P/E)来判断一个地区湿润程度。

影响一个地区的湿润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纬度最为重要,美国学者道本麦尔于1978年计算了全球不同纬度带的平均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比值(P/E)。

全球不同纬度地带的降水与蒸发比值相差很大。

另外,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一般说来,距离海洋越近,大气湿度越大,降水量越多,水资源也越丰沛;越深入大陆内地,受海洋和季风影响越小,气候越干燥,降水量越小,水资源数量也越少。

(2)地形条件

在同一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气湿度越大,降水量也越大。

高原和高大的山脉对大气环流、水汽的运移有阻隔作用,会对一个地区降水等气候条件产生明显影响。

地面坡度是影响水循环即水分入渗数量多少的重要的因素,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坡度越陡,越容易产生地表径流,而渗入土壤中的水量越少,降水大量流走,地面水分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更小,降水量也随之减少。

(3)土壤和植被

土壤、植被也是影响一个地区水分入渗、蒸发、径流、降水各个循环环节的重要因素,土壤质地中等,结构性好,疏松透水,有利用土壤水分入渗;植被长势茂盛,覆盖度高,能够抑制径流产生,加速水分循环。

同样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用植物生长,又会对保蓄水分、涵养水源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4)人类活动

人类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其方向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可能。

人们兴修水利,拦蓄径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但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使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受到侵蚀,气候逐年变得干燥,土地荒漠化,生态条件恶化以及过多水体污染排放,必然造成水资源的衰减。

我国年降水量的季节性:

在年内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明显高于冬季,干湿季节分明,多数地区在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

23.我国水资源有哪些特点?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年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

在水资源总量中河川径流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4%。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6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约占全球径流总量的5.8%。

我国每公顷耕地占有河川径流量28320m3,为世界平均值的80%,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约相当于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的1/8,巴西的1/19,加拿大的1/58。

人口和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很少,水资源量与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

(2)水资源地理、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在南北方的分布相差悬殊。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流城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水资源总量80.9%的水资源,北方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拥有的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6%。

如果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评价,水资源数量最多的是西藏,其次是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市,每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在1800亿m3以上,水资源相对较少的省份是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甘肃等省(市区),每年水资源数量在280亿m3,其中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数量最少,仅为10亿m3。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

资源组合不匹配:

①人口。

我国北方地区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5强,但水资源量不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5弱,但水资源量为全国总量的4/5,北方年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127m3,仅为南方的1/3左右。

特别是华北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6%,年人均占有量为556m3、仅为西北的1/5和东北的1/3强,是全国平均值的1/4,因此该地区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

②耕地。

我国北方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还不到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耕地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2/5,水资源占有量却达水资源总量的4/5以上,南方耕地年占有水资源量为57738m3/hm2(未包括台湾省),而北方年水资源占有量为9468m3/hm2,前者是后者的6倍。

在各大区中,西南地区耕地年占有水资源量达92292m3/hm2,最少的华北地区年水资源占有量只有5626m3/hm2,两者相差16倍多。

③矿产资源。

④经济发展:

地区间的水资源分布与目前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也极不相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56%和6.14%,但其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0.93%和26.86%。

24.农业灌溉用水存在哪些问题?

①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平均灌溉定额为7500m3/hm2,由于农业用水管理不善、灌溉技术比较落后,农田不平整,大水漫灌,灌水沟过长等,全国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0.4~0.6。

②灌溉工程老化,设备落后不配套。

大多数灌溉水利工程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当时的修建水平不高,经过30~40年的运行,加上缺少维修,灌、排渠道系统残缺不全,跑、冒、漏水严重;

③用水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

包括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备,执行不力,计量不准,水价不合理等。

25.我国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哪些对策?

重点在“开源”上作些论述?

集中发展节水型农业,研究、开发与推广各种节水灌溉的实用技术,充分利用雨水、发展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技术,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的联合调度,进一步调整农业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