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659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全椒县城东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城东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体现了宗族亲情的特点,故B正确。

井田制,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

分封制,主要是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不管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还是先代贵族,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因此D项正确;AC项明显不符合分封商代贵族的目的,排除;B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

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

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宗法制下,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①不对,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嫡长子,因此不一定成为大宗。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5.毛泽东说:

“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分封制始于西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废除了。

宗法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影响于后来的各个封建王朝。

世袭制始于启,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的制度。

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天下分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一直至今。

B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工部具体实施,故B项正确;尚书省不能草拟诏令,故AD项都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不能草拟诏令,故C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学生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即可回忆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工部具体实施,得出正确答案。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军队地方的权力加以制约,北宋时期很好的解决了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北宋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地方威胁中央政权问题的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隋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元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清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问题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历史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在古代君臣关系和地位的变化中,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君主的地位越来越高,说明皇权不断加强和提高,相权不断削弱并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

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内阁制度。

A项错误,题干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六部。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但没有参与决策,故①错误;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故②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故③正确;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能制约皇权,故④错误。

故②③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

故选D。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

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即能够体现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本身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排除;D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1.下列机构中其长官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答案】C

12.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是

A.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容易形成一种民主的传统

B.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众多平等且独立自治的小城邦

C.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促成了希腊的民主传统

D.公民大会使各城邦公民能够在国家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属于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具有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这些促使希腊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A项只涉及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B项只反映了地理环境与城邦形成的关系,故B项错误;公民大会是希腊民主政治的表现之一,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C。

13.雅典民主政体建立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

D.元老院

【答案】A

【解析】梭伦改革时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此后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因此选A;五百人议事会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民众法庭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元老院是在古罗马时期,排除B、C、D。

14.“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以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英国历史家约翰•索利语)这里的“她”是指

A.罗马帝国

B.雅典

C.拜占庭帝国

D.斯巴达

【答案】B

【解析】雅典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

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是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

雅典的民主制度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等的组成和运作都对后世的民主制度机构有深远影响。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5.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A.《十二铜表法》制定

B.罗马公民法的制定

C.罗马万民法的形成

D.查士丁尼法典的编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罗马早期的法律是公民法,是施行在公民内部的法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万民法是罗马法的发展。

因此ABC三项都不正确。

查士丁尼时期颁布了一些列的法律文献,后来系统总结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备阶段。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

16.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维护财产公有制

②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

③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④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略

1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包括

①国王统而不治

②内阁行使特权

③议会是国家权利中心

④内阁对国王负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特点,再根据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显然内阁不可能对国王负责,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8.“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从总统可否决国会法律与国会可再次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可以看出,这是体现美国政治权力的分权制衡原则,条文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也并未涉及人权平等民主的条文,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原则与自由平等原则,故ACD项错误。

总统与国会的相互牵制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两者的相互制约可以防止专制集权,体现了民主原则。

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原则

19.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A.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B.对议会负责

C.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D.国家元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与国会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总统有选民选举产生,无需对议会负责,而法国实行议会共和制,总统由议会议员选举产生,向议会负责,故B项正确;ACD是两者的相同点,故排除。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

20.“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民族主义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性

D.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说明德意志帝国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具有一定专制色彩,因此本题选B;而A、C、D三项都未在材料中涉及,故排除。

考点: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理清德意志帝国的特点,明确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21.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为

A.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B.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C.议会制共和制

D.总统制共和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

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

实行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印度等。

而在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行政机关(政府)和立法机关(议会)相互独立;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

美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因此选C。

考点:

法国1875年宪法

点评:

近代代议制部分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比较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概括各自特点,并作出客观评价;思考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启示。

22.19世纪英国政治家评论道:

“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A.国王是国家元首

B.国王“统而不治”

C.国王任命内阁首相

D.国王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B正确。

国王是国家元首,没有突出“统而不治”,故A排除。

国王任命内阁首相,只是形式上的,故C排除。

当时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D错误。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

【名师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23.下列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间接民主制的形式

B.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利

C.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D.议会拥有立法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它由公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一般是议会,因此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利,并掌握立法权,故ABD项表述符合史实,排除;资产阶级代议制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因此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表述错误,故答案为C项。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

24.以下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女王有立法权

B.法国总统由议会产生,还可连选连任

C.德国议会可以弹劾皇帝

D.美国总统可以解散国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女王统而不治,没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法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产生,还可连选连任,故B项正确;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议会不能弹劾皇帝,故C项错误;美国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故D项错误。

故选B。

2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C项正确,A选项不是主要依据;B选项说法有误,明代的时候已经有倭寇打破;D项不是主要依据。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

26.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是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内地

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首先联系教材所学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有北起辽宁营口,南到海南岛的琼州,沿长江深入到湖北的汉口,共增开10处通商口岸,由此可得出其特点,数量增多,开始深入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①②④正确。

第③小项表述不准确。

鸦片战争时开放的通商口岸只在东南沿海,而不应笼统的表达为东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深入到了九江、汉口,但不能笼统的表述为西部,答案为A。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

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两次鸦片战争所开放通商口岸的位置,再进行深入分析比较。

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27.马克思说: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联系史实分析,“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句话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8.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B.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它废除私有制,建立"人人不受私"的平均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得到农民拥护

D.它最后无法实施是因为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天朝田亩制度》性质:

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进步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因此C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

(1)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制定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资政新篇》提出时,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形势已逐渐逆转,悲壮的防御战已经开始。

(2)经济主张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则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3)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等地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

(4)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中“有田同耕”这一极富鼓动性的口号,对于渴望得到土地的广大农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资政新篇》则因为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所以农民对这一纲领反应不积极。

29.下列文献中,属于中国最早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是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编》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国最早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魏源编写,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革命纲领,主张绝对平均主义,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资政新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但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最早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时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0.有关《资政新篇》理解错误的是

A.太平天国后期所颁布的

B.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主张向西方学习

D.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理想与追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设问《资政新篇》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属于农民阶级的理想与追求,因此D错误,选D。

ABC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的相关知识。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但以太平天国本身的历史条件,未能实施。

虽然在太平天国其间产生但并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

3小题,共40分。

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

(这项题目需要你耐心仔细,要尽可能做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31.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

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

“请得与丞相议之”。

《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

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

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材料二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

是怎样处理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的?

(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

“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