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52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docx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汇编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

教育媒介:

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

朱熹也支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

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思想:

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

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

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1869-1947)

主要思想: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

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思想:

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

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基本形态: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中国

孔子《论语》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教育目的:

培养“贤人”“君子”;教学内容:

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

诗书礼乐易春秋;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有恒、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原则和方法:

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启发(第一个)诱导;因材施教;谦虚笃实;孟子“性善论”培养君子、荀子“性恶论”培养贤能之士或圣人;墨翟“兼爱”“非攻”掌握文史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习传实用技术;道家老子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主张培养上士和隐君子

董仲舒: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学记》战国晚期乐正克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主张: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育

4)“学不躐等”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黄宗羲、蔡元培、陶行知

西方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培斯塔洛奇、赫尔巴特、福禄培尔、杜威

苏格拉底“产婆术”认为问答分为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政治“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教育》西方最早教育理论学习过程:

模仿-理论-学习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观点:

1)教育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自觉性等

2)教学制度-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即普及教育

4)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

卢梭《爱弥儿》教育观:

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

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在大学教授,始于康德

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人”

主要思想:

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主要思想:

1)提出“白板说”2)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主要观点:

1)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

2)教师的中心地位三中心论:

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3)四阶段教学: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齐勒)

4)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5)教育目的:

培养良好社会公民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

1)新三中心论:

儿童/活动/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4)学校即社会

5)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克鲁普斯娅卡《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初期教育有广泛影响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美)《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创造力

瓦根因舍《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能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目的:

促使学生独立学习

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

发展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思想教育“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掌握学习理论:

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

2.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1)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

教育功能的定义: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两种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1)个体发展功能:

①个体社会化功能②个体个性化功能

2)社会发展功能:

①政治功能②经济功能③文化功能

3、(论述)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

①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②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

③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观

④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

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

我们要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提升个人素质,共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了解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三)评价功能、(四)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自身的发展需要

③、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其具体观点是: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

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

(三)教育无目的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3)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4)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基本精神:

(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学校。

(1)了解学校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教育史学家认为,在我国夏朝就出现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场所。

(2)理解学校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害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

(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3)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狭义的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规学制(西欧)②单轨学制(美国)③分之型学制(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①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我国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虽正式颁布,但未实行

②1903年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禁止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③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时颁布规定男女可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

④1922年壬戌学制新学制或者六三三学制美国引进沿用至今

(4)掌握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搞定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5)掌握学校文化的概念、构成与功能。

(6)掌握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4.教师与学生。

(1)了解教师劳动特点、教师素质。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

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

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

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

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

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素质: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较高的创新能力

3、较强的组织能力

(1)组织教学的能力。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

4、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

(2)学术研究能力。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四、敏锐的时代意识,要更新教育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

(2)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阶段及其途径。

内涵: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阶段:

以刚入职的新教师为起点,成为适应型教师为第一阶段;由适应型教师发展成为知识型、经验型和混合型教师为第二阶段;由知识型、经验型和混合型教师发展为准学者型教师为第三阶段;准学者型教师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为第四阶段;学者型教师发展为智慧型教师为第五阶段。

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终身学习、教学反思、同伴合作、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等。

(3)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教师角度看:

学生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学生具有:

可塑性、依赖性、自师性。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题。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4)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5)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特点:

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

数理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指导,又要调动其主动性,尊重、理解热爱学生)

第二: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高尚的品德、深刻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

第三:

要发扬教育民主(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看法、保护学社积极性,保证学生安全感)

第四: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师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分析矛盾、敢于自我批评、对学生错误耐心说服教育,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5.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了解班主任的定义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者多种角色,担任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2)掌握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生课外生活,关心身体健康(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五)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六)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七)评定学生操行

(3)了解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

理解班集体的特征与发展阶段,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班集体: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意义:

1、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2、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间相互平等心里形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一)班级目标建设共同的目标是班集体理想的体现,在全体成员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使班集体保持蓬勃的生机,充满活力,并且能够形成学生坚定的集体信念。

(二)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以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为主的班级骨干的选任与培养。

(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控制集体及其成员发展的一种力量。

(四)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首先,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和评价非正式群体。

其次,重视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

(4)掌握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的组织建设

(二)班级的日常管理(三)班级的活动管理四)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原则:

a.方向性原则b.全面管理原则c.自主参与原则d.教管结合原则e.全员激励原则f.平行管理原则

方法:

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法、榜样示范法、情境感染法、规范制约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行为训练法等

(5)运用所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课外活动。

(1)了解课外活动的意义、特点、内容、组织形式。

意义:

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内容:

(一)科技活动

(二)学科活动(三)文学艺术活动(四)体育活动(五)社会活动(六)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1.报告和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5.社会公益活动

(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1.学科小组;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

(三)个人活动

掌握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要求: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

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知识与人物,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

第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第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为了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7.教育研究。

(1)了解教育研究过程、基本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

确定课题(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表述成果

基本方法:

1.文献检索2.调查研究法3.观察法(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①根据研究题目,选择观察对象。

②制订观察计划。

③按照观察计划进行实际观察记录观察搜集到的资料,并及时整理和分类。

④根据需要制定合适的观察记录表。

)4.行动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搜集资料,即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

诊断特殊行为的原因,即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精密地整理和分析,以研究特殊行为的原因:

矫正特殊行为,即根据诊断特殊行为的结果,进行教育和矫正;继续个案研究,由于特殊行为的矫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诊断是不易准确的。

)6.教育经验总结法7.教育实验研究法

(2)能够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学法。

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意义。

含义: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特点:

预期性、 系统性、 层次性、 可行性、灵活性和生成性等

意义:

 1.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2.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3.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2)了解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和意义。

行为目标也称作业目标,是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生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