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526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docx

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解析

2017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汇编

宝山、长宁、金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春日独酌

唐李白

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

美好。

②陶渊明《咏贫士》: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

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

(4分)

13.B14.A“比”错,应是“兴”;“重在托物言志”错,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

15.示例:

(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

(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为“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

(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是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1点1分。

写法和情感各2分。

“同”2分、“异”2分)

青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春日独酌

唐李白

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

美好。

②陶渊明《咏贫士》: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

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

(4分)

13.(1分)B

14.(3分)A

15.(4分)答案示例:

(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

(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跟(与己相对的)“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

(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评分细则:

1点1分。

写法和情感各2分。

“同”2分“异”2分。

崇明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

(8分)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自适

乔吉

黄花开数朵,翠竹栽些个。

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①。

禾黍小庄科,篱落棱鸡鹅。

五亩清闲地,一枚安乐窝。

行呵,官大忧愁大;藏呵,田多差役多。

【注释】①捋:

能力低.

1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U分)

A.【双调】确定了本曲音乐部份的曲调模式。

B.“雁儿落过得胜令”限定本曲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C.“自适”表明了本曲主旨。

D.本曲用韵严谨,对仗工整。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用语不避通俗的口语,体现了元曲雅俗结合的特点。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语意表达曲折,使情感更加含蓄。

C.“枚”字作量词,用法新颖别致,形象地写出屋舍之小。

D.曲中含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意,显出潇洒自适。

15.有人认为本曲题为“自适”却又喑含“不适”之意,试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4分)

 

13.D

14.B

15.评分说明:

观点1分;分析3分。

认可与否均可得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示例1:

本曲描绘出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小景,营造出独特的秀雅、清闲的境界,表现出作者身处其中的自适安乐。

但是,曲中依然含有“不适”之意,三四句的对比中暗含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情,同时又略有不甘之意。

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点明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不论为官、退居,都难免忧愁的无奈,可见曲中“自适”之中暗含“不适”之意。

参考示例2:

本曲整体上以描述自己身居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的生活为主,主要传达的是一份自适安乐。

尽管三四句略有对比中不甘之意,但更多是一份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后的自适。

同时,最后四句,前两句也正是对以往官场生涯的否定,对如今生活的眷恋。

后两句的“田多差役多”也因自己所拥有的仅是“小庄”“五亩清闲地”而不受影响。

因此,全诗应是围绕“自适”展开的。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

旅寓洛南村舍

郑舍(唐)

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14.诗中体现清明节习俗的是“”一词。

(1分)

1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夸”一字表现出女孩争玩秋千的热闹景象,想象她们轻盈娇建的身姿。

B.颔联“妨”“见”二字,体现出作者入微的观察力,展现出当地特有风韵。

C.颈联“窥”“认”二字,以静衬动,使得原来平和的画面增添了几许热闹。

D.诗人用实笔写景,以自然晓畅的笔触描绘村居充满野趣的生活,潇洒不着力。

16.全诗围绕“旅寓”一词展开,对此加以分析。

(4分)

14.秋千(1分)

15.C(3分)

16.(4分)诗人以“旅人”的视角写眼中所见,先从时令、季节入笔,描绘出所见清明景象,整个画面疏朗和谐,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与后文的“自适”照应。

“幽栖”一句呼应“寓”字,展现“旅人”心中所想,既表现出他身处此境的闲适、恬淡,又以“虽”字转折,表达对京华和故友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旅寓者的淡淡哀愁。

“旅寓”一词画龙点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虹口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回车驾言迈①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②以为宝。

[注]①回车驾言迈:

转过车头,驱车远行。

②荣名:

美好的名声。

1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

(1分)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开头“悠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15.结合作品内容评价诗中表现的人生态度。

(4分)

 

13.古体(1分)

14.B(3分)

15.答案示例:

作者认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所以要抓紧时机立身建业:

生命虽然会终结,但美好的名声却能留存于世。

作者的人生态度看似消极颓废,但最终还是肯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分)

黄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

(8分)

咏怀阮籍①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②,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

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注】①阮籍:

三国时魏国人,“建安文学”重要作家阮瑀的儿子。

②乌号:

良弓名。

13.对作者与嵇康等七人并称的雅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建安七子B.邺中七子C.竹林七贤D.正始七贤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士”句,用“何”字,直抒胸臆,奠定全文基调。

B.“驱车”,描绘出征,承上启下,推进情节发展。

C.“岂为”句,巧用反问,强调语气,增强诗歌气势。

D.“忠为”句,采用互文手法,交代了远赴战场的原因。

15.清人方树东认为这首诗“雄杰壮阔”,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4分)

 

13、(1分)C

14、(3分)B

15、(4分)答案示例:

从形式看:

每句都押ang韵,用韵激昂,掷地有声,“光”“扬”“彰”“常”等词,明亮向上;写实手法,再现战士出征时的豪情,具有可视的画面感。

从内容看:

表现拼死征战、舍身报国、名垂后世的雄心壮志。

如:

“临难”二句写壮士临国难,愿身死魂飞赤胆忠心,出语壮烈,读之令人动容,油然而起崇敬之情。

评分说明:

形式2分,内容2分。

嘉定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

(8分)

酹辛稼轩墓,在分水领下①

[元]张野②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

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

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

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

见萧萧竹枯松悴。

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

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

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①分水岭:

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

下阙“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

②张野,由宋代至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

③漫:

空,徒然。

13.这首词的词牌是()。

(1分)

A.水龙吟B.水调歌头C.雨霖铃D.苏幕遮

14.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含恨而死。

B.“星斗撑肠,云烟盈纸”赞扬辛弃疾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色彩。

C.上阙“游戏”、“漫”显示了作者的观点,辛弃疾的词作是游戏,是徒然。

D.下阙首句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15.这首凭吊辛弃疾的词作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加以分析。

(4分)

 

13.(1分)A

14.(3分)C

15.(4分)

示例一:

词作首先通过设问、衬托追怀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于辛弃疾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作者情感借助辛弃疾的遭遇与自己的对比得到彰显:

辛弃疾常感叹人生短暂而中原难以收复,如今作者身处元代,汉族河山早已易主,作者的悲愤之情比辛弃疾更为深沉痛苦。

示例二:

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浩叹。

示例三:

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辛弃疾的事迹来凸显辛弃疾的英雄风骨和文学才华,表达了他对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

其次,词作有大量景物描写,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表达出作者的痛心与无奈。

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凭吊前贤、临风高歌的深层感慨。

(手法2分,情感2分)

静安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成第14一16题。

(8分)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①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倶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其弟苏辙,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

②二陆:

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

③“用舍”二句:

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

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14.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

(1分)

A.念奴娇B.沁园春C.破阵子D.声声慢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作一开头,便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

B.“二陆”借指作者和其弟苏辙,“笔头千字,胸中万卷”指他们的才华,“致君尧舜”指他们的政治理想。

C.“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比后者更耐人寻味。

D.全词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的特有风格。

16.本词调,多用四言句,还穿插了几个长短句。

请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这一特点。

(4分)

14.B(2分)

15.C(2分)

16.(4分)要点:

(1)本词多用四言句,句式对仗工整;在整句间又穿插几个长短句,参差错落;

(2)全词节奏明快,开合自如,富有变化;(3)造成了跌宕起伏、排山倒海的气势,显示了东坡词的豪放风格。

(对1点得1分)

示例:

(1)如上片写景,七个四言句,前三个句式相同,三脚并立;后四句由“渐”字领起,贯穿到底,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旅行早行图。

(2)如下片八个四言句略有变化,“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成对仗;开头两句长短叙事,承接上片结句“往事”,后用四个四字句铺排议论,最后一个三字句停顿蓄势,“但”字提携、转折。

(例子1分)

闵行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高亭

元刘因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

【注】:

太一舟,即太一莲舟,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太一真人图》,画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执书仰读。

1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1分)

15.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句描写了高亭云笼水绕的美丽景色。

B.第二句诗人把高亭看成自己颐情养性的地方。

C.颈联写诗人因内心寂寞冷落而愿与云影共游。

D.尾联运用反问,是为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16.自选一个角度,试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

(4分)

14.(1分)七言律诗

15.(3分)C

16.(4分)(可以从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动词的运用、视听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答案示例:

诗人写自己坐在屋内饮酒,窗外的青山倒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杯的摇动而层层叠翠。

屋外秋雨阵阵,那清晰的雨声穿窗而入,传递着秋的消息。

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又从听觉的角度写秋雨的声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内心闲适之情。

浦东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塞寒行[唐]温庭筠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①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②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③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④泪成血。

【注】①白龙堆:

沙漠名。

②榆关:

即山海关。

③凌烟:

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为其画像并悬挂于凌烟。

④青楼:

涂饰青漆的楼房,这里指其妻子居住的阁楼。

12.从题材看,这首诗是一首诗。

(1分)

13.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分别言其“寒”和“塞”,紧扣题意。

B.“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动静结合,写出声势浩大,慷慨赴敌。

C.“河源”“剪短”两句,妙用比喻,突出环境严酷,烘托战士一往无前的赴战决心。

D.“惊沙飞迸冲貂袍”,以特写镜头表现战士们个个似离弦的箭纵骑疾走,士气高昂。

14.“心许凌烟名不灭”,“彩毫一画竟何荣”是否矛盾,请做简要分析(4分)

12.边塞诗

13.B

14.不矛盾,诗人有心为国建功立业,使自己的图像画于凌烟阁,垂名于后世,可是却由此亲人分离而心生离愁别绪。

进而诗人对图像上凌烟阁产生了质疑,发出“彩毫一画竟何荣”的感慨,因此不矛盾,以此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思。

普陀区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3-15题(8分)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宋】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

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

兵戈凌灭。

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

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

高楼谁设。

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

北宋末、南宋初名臣,一度起用为相,因其抗金主张遭罢免贬斥。

这首词大约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贬途中。

②玉树:

曲名,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所作。

13.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写作地点是□□。

(1分)

14.对画线部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歌沉玉树”运用事典虚写历史,精当而凝练。

B.“古寺空有疏钟发”语调低沉,益显感慨深沉。

C.从“空有”到“如梦”,层层递进,深化了诗意。

D.动词“惊”极富表现力,给人以岁月惊心之感。

15.这首词上片怀古,下片言志,两者是如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

(4分)

13.鄱阳

14.C

15.上片以“千里长江”等永恒自然之景,反衬六朝衰亡、人世沉浮;“歌沉玉树”暗藏“逸豫可以亡国”的慨叹。

下片由见证历史的高远之月转向眼前起落之潮、渺渺之波,进而联想到自己被贬流放的人生,以“岁寒途远”喻环境险恶、抗金道路漫长艰难,抒发自己要像松柏那样挺拔顽强,坚持到底的志向。

词末作者登高望远,化用柳宗元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不畏风雪、傲然独立的渔翁自比,表明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国家危亡的决心。

怀古思国家命运,言志表人生选择,两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

松江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高亭

元刘因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

【注】:

太一舟,即太一莲舟,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太一真人图》,画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执书仰读。

1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1分)

15.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句描写了高亭云笼水绕的美丽景色。

B.第二句诗人把高亭看成自己颐情养性的地方。

C.颈联写诗人因内心寂寞冷落而愿与云影共游。

D.尾联运用反问,是为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16.自选一个角度,试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

(4分)

 

14.(1分)七言律诗

15.(3分)C

16.(4分)(可以从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动词的运用、视听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答案示例:

诗人写自己坐在屋内饮酒,窗外的青山倒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杯的摇动而层层叠翠。

屋外秋雨阵阵,那清晰的雨声穿窗而入,传递着秋的消息。

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又从听觉的角度写秋雨的声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内心闲适之情。

徐汇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

(8分)

[中吕]普天乐▪西山注夕照

元.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

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

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注】西山:

又名洞庭山,位于吴江县(今苏州市)境内的太湖中。

13.下列对本作品体裁的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乐府B.曲子词C.散曲D.北曲

14.下列对本作品景物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景由高而低,色彩分明,每句构成一幅图景。

B.“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以鸟雀归巢衬牛羊归牧。

C.“万顷”句从两岸写到水面,由远而近,色调由冷而暖。

D.“水晶宫”句描摹出夕阳投射出水面的动态,由实而虚。

15.对画线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不同意境作赏析。

(5分)

 

(1分)B

(2分)A

(5分)答案示例:

《秋思》中“老树”“昏鸦”是漂泊“天涯”之人眼中的意象,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中营造了萧瑟、凄冷的意境,将“断肠人”孤寂悲苦的情思形象化;本曲画线句描绘了在暮霭背景中,夕阳在树影间移动,为树梢上的乌鸦勾勒出明亮的轮廓,乌鸦安栖树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

杨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开成二年,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弟弟患眼病,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

杜牧赶去扬州给弟弟治病,病没治好,但假期已满。

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他毅然放弃官位留了下来,此时写了这首诗。

13.杜牧与并称为“小李杜”。

(1分)

14.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青苔”、“白鸟”以冷色调从视觉角度来渲染气氛。

B.颔联“满”字写出青苔之盛和游人之多,极言繁盛之象。

C.颔联“故”字,运用拟人手法,小鸟徘徊,增环境之凄冷。

D.颈联“下”字极富动态,内含夕阳西下时的伤感落寞之情。

15.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

(4分)

13.李商隐(1分)

14.B(3分)

15.通过听觉“蝉噪”和“歌吹”,以动衬静。

“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冷寂;“歌吹”以乐衬哀,以歌舞升平的扬州来反衬禅智寺的冷清。

反衬手法更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在生活境遇和官场不顺情况下的郁闷孤寂之情。

(4分)

(手法:

反衬,能结合手法详细分析首联尾联各1分,作者的情感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