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862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docx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三《语言文字应用》

高考仿真检测(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

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

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

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

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

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

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

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

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

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

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

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

冬季的每个下午,椋鸟在罗马郊外觅食后都会回到这里的鸟窝。

黄昏时分,这些鸟群会在天空中上演半个多小时的特技表演,它们有时像一股烟雾,有时又像一条摆动的缎带。

卡瓦尼亚和他的团队把鸟群的移动做成了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鸟群中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鸟群边缘的鸟比中心更密集,就像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中央的乘客悠闲地聊天,车门附近却很拥挤。

更让他们感到有趣的发现是,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十五只到十六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的六七只鸟的活动。

邻近的鸟距离它自己的远近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类的数量,它们只根据邻近的同类来改变飞行速度和方向,这就能保证整个鸟群朝同一方向飞行。

进化为什么选择了“六”或“七”作为神奇的数字?

一种解释是“七”是鸟类认知能力的极限,它们无法跟踪七个以上的物体的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七”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

你也许以为你沟通的个体越多越好,但如果你跟太多人沟通,你会得到太多嘈杂的不准确的信息。

这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你搞清楚状况之后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关于成群的动物遇到紧急情况不会相互碰撞的原因,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蚂蚁、鱼和鸟能够运用信息素在群体中交流,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通过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B.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它们都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具有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活动规则不仅仅是局部的互动。

C.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信息,它负责带领整个群体,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

D.鸟类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飞行时能让它们彼此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解析:

选A 范围扩大。

将蚂蚁“运用信息素”的特点与能力说成“蚂蚁、鱼和鸟”都具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冬日黄昏罗马马西莫宫上空的椋鸟群特技表演般的飞翔,给科学家研究动物群体活动而不碰撞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B.科学家把鸟群的移动做成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运动的鸟群中鸟的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中人群的分布情况很相像。

C.科学家发现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十五只到十六只同类,但它只注意自身两侧的六七只鸟,根据它们来调整飞行。

D.有人认为,沟通的个体并非越多越好,跟太多人沟通会得到很多不准确的信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是“七”。

解析:

选B 特殊性变普遍性。

“人类活动”错,文中的“公交车”只是一个特定的场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动物的行为与人的行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动物的行为方式,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有重要的帮助。

B.伊恩·库森认为,人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因惊慌失措而发生踩踏事件,而成群的动物却不会,是因为人类在群体活动时没有互动规则。

C.有些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够避免碰撞,还能够降低飞行阻力,增加飞行距离,提高飞行效率。

D.欧盟组织多国多学科的科学家和多家机构,进行“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在时尚、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群体行为。

解析:

选B “没有互动规则”错,原文是说人群没有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韩山拾得

黄孝阳  

韩山拾得,我的高中同学。

他爹叫韩山,一个老鳏夫,瘸了半条腿,还跑得飞快,挤进汽车站前看热闹的人堆里,抓起竹篮没肯再撒手——竹篮里躺着一个不足百日的弃婴。

韩山拾得讨厌他爹。

他爹在取名时也忒不负责任。

班上几个蛮横惯了的男生,不高兴了,把他打一顿;高兴了,也把他打一顿——说这叫打日本鬼子。

瘦小的他偷了户口本,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名,警察瞪起眼珠子:

“叫你爹来!

韩山拾得绝食三天。

在县搬运站当厨师的韩山拗不过儿子,买了包阿诗玛烟,到派出所见人就低头哈腰。

韩山拾得回到学校。

老师上课点名,喊了几声“韩山拾得”,他不起身。

老师大怒,喝令他出去。

隔不多时,他回来了,身子发抖,脸白得吓人。

众目睽睽下,他攥着根粉笔,哆哆嗦嗦,在黑板上写下“韩小山”三个字。

接着,他把揣在裤兜里的左手慢慢拿出来,把左手紧握着的石头狠狠地砸在自己脑袋上。

血咕噜一下冒出来了。

他晕了。

他忘了说一句话:

以后谁再叫我韩山拾得,我就这样砸死他。

不过就算他说了也没用,大家都觉得他脑子坏掉了,连最胆小的女生也敢在他经过时往地上吐唾沫。

终于,他用锄头敲破同学的脑袋,他退学了。

等到我参加高考那年,他已经成了县城赫赫有名的山哥。

这倒不是因为他心狠手辣,马仔众多。

城北的金刚在影剧院看戏,把脚跷到前排,把甘蔗渣吐到韩小山衣领里。

韩小山回头扔了句脏话。

金刚把甘蔗在韩小山脑袋上敲成两段。

两伙人打起来。

韩小山这边寡不敌众,被金刚一伙拖到影剧院门口吊成沙包轮流踢打。

韩山路过瞅见。

这个老实了一辈子的厨师急眼了,挥舞着刚在游麻子那儿磨快的菜刀,要与人拼命。

金刚脱掉外衣,往手臂上一缠,大吼一声迎上去。

韩山的菜刀被打掉,父子俩被面对面吊起。

但金刚只得意了不到半个小时。

搬运站七十二条大汉拿着铁链、撬棍出动了。

让县公安局头疼不已的金刚团伙从此销声匿迹。

韩小山一战成名。

从韩山拾得到山哥,是三年。

从山哥到韩山拾得,是二十年。

我是在街头偶遇韩山拾得的。

他推着坐在轮椅里的老父亲,站在洒满金秋阳光的梧桐树下。

我喊出他的名字,一眼认出那个断了左手掌的老人。

1990年搬运站解散,韩小山的日子一落千丈。

在一次赌牌时,他押上了左手。

底牌揭开,韩小山操起刀,对自己下不了手。

对方问他是否要帮忙,这时韩山又出现了,一刀下去,血泪横飞。

“就在那一天,我真正长大成人了。

他没有细说他这二十年。

我早有耳闻。

他先是靠贩卖辣椒、香菇等农产品攒了一笔钱,再承包县罐头厂做起外贸,生意做得很大,日本是主要销售市场。

这可能是他把名字改回去的缘由,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禅宗的影响,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高僧广为人知。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我想起寒山这句话,下意识地说出来。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这种境界是和尚修的。

”韩山拾得脸上的笑容不无嘲讽,“猪什么都能忍,到头来还是要挨上一刀。

“那你为什么又叫回韩山拾得?

”我问。

他没有回答我,顺手接过老人从兜里摸出的烟斗,点燃,深吸一口,再弯腰塞入父亲嘴里。

老人的面容平静而又惬意。

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如同鸟羽,轻轻地覆盖在他的肩膀上。

梧桐树下是一家老人用品专卖店。

一位眉目温婉的女子走出来,向我点头致意。

我认得她。

黄梅英,韩山拾得的妻子,当年我们学校的校花。

她接过轮椅,挥手与我告别。

我进店打算给父母买一些冬天里的衣裤,看店的小妹喜气洋洋,打电话的声音跟唱山歌一样:

“姨,黄姐今年又在我们这儿订了一大批货,你赶紧发货。

羽绒被,还是波司登的,72床;鸭鸭的雪地棉鞋,男款144双,女款……”

我纳闷儿了:

“这些都是黄梅英订的?

“是呀,你认得她?

黄姐的老公,哎,就是韩老板,去年在他开发的池头新寓旁边搞了家疗养院,跟星级宾馆一样。

县搬运站的老职工,哪怕只在那儿待过一个月,男的满五十五周岁,女的满五十周岁,又或者身有残疾的,都可以去,吃的住的用的,全部免费呀。

这些人上辈子真是积德修福了!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韩山能为儿子在别人面前低头哈腰,也能为保护儿子与人拼命,这些情节表现了他对儿子深厚无私的爱,这种爱最终改变了儿子命运的走向。

B.韩山给儿子起名“韩山拾得”,一方面是因为儿子是自己拾得的弃婴,一方面是希望儿子能像唐代高僧寒山、拾得那样学会隐忍,免于灾祸。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比作“鸟羽”,生动而诗意地表现了阳光的温暖柔和,也暗示了韩山得到的悉心呵护。

D.“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小说借助“我”的所忆、所见、所闻串联情节,展现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解析:

选B B项,“希望儿子能像唐代高僧寒山、拾得那样学会隐忍,免于灾祸”理解有误,从上下文看,韩山给儿子起名时并无此意。

5.小说中的韩山拾得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韩山拾得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具体经历和做法,并从中概括分析。

比如为了改名字,他绝食三天,表现了他的性格执拗;为了不受欺侮,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用石头把自己的头砸出血,与金刚打架等,表现了他的刚强暴烈;后来,他改过自新,专心打拼事业,表现了他知错能改;他悉心照料父亲,为搬运站年老以及残疾职工建疗养院,表现了他懂得感恩等。

答案:

①执拗:

为改名绝食三天。

②刚强暴烈(刚强自尊):

受到欺侮不肯隐忍,用激烈暴力的方式进行反击。

③知错能改:

年轻时混迹社会,打架斗殴;后来改过自新,发愤图强,事业有成。

④懂得感恩:

为搬运站年老以及残疾职工建疗养院,免费提供疗养;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无私后,悉心照顾父亲。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小说以主人公名字和称呼的变化为线索来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重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呈现、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该线索的好处。

如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能够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了人物不同时期的性格特征;从主题呈现的角度分析,表现了韩山拾得对父爱的感恩等;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未点明主人公最后改为“韩山拾得”这一名字的具体原因,能够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等。

答案:

①使小说情节紧凑而跌宕。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名字和称呼由“韩山拾得”到“韩小山”到“山哥”再到“韩山拾得”的变化,展现了主人公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情节紧凑,叙事跌宕起伏。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不同的名字和称呼反映出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经历和不同心态,表现出主人公几十年的人生境遇和复杂的性格特点。

③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主人公最初厌恶自己的名字,想方设法更改,最终又改回原名,表现了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父爱的感恩,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小说在叙述主人公名字变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交代最后改为“韩山拾得”这一名字的原因,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共6分;每点2分,其中“好处”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范立欣:

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

周劼人  

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昌华夫妇,20年前开始在广东打工,希望用微薄的收入抚育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可失去双亲陪伴、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打工妹,让父母的梦想破灭。

“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被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失职。

”范立欣撸了撸袖子,猛吸一口气,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从表面上看,影片《归途列车》讲的是张昌华夫妇回家的旅途,他们和所有农民工一样,在售票窗口前失望,在绿皮车厢里挣扎,在村口小路上放下沉重的包裹。

但范立欣没有把镜头停止在旅途的终点,而是对准了空巢的老人,对准了1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张琴,让人们真切感受支撑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农民工群体当中的一家四口在大时代中的命运。

范立欣赞同一位网友的说法:

如果是这样的“现代化”,会破坏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构成——家庭。

“从更深的层次看,影片要问的就是‘归途’在哪里。

”他说,选择春运这个题材,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各种矛盾,都能在这里找到观察点。

影片与其说是在讲春运,不如说“展现了一个困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

成为“范导”之前,范立欣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摄影师。

时常下乡的他,往往前一刻还在异常贫困的乡村工作,后一刻就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聚会。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这个“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人”更多地关注到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存在的矛盾。

他曾经纠结和疑惑:

也许,对这个国家而言,春运所折射的种种社会阵痛,都是难以逾越的阶段。

那些苦苦追求最后一班列车的农民工,会不会被高速前进的社会列车抛到身后?

有人质疑:

为什么一定要把镜头对准蓬勃发展的中国背后那些小人物的辛酸,他们是社会的主流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范立欣放下杯子,向本刊记者一字一句地说:

“这是中国2.4亿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写照。

2009年,在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北京一所中学的访问团被安排观看《归途列车》。

放映完毕后,一名男生激动地跑上台,从范立欣手里抢过话筒。

他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自己看完后很伤心,他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让我好好学习了,因为他们想让我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孩子的责任感让范立欣感到安慰。

他觉得,在这个无法跨越的发展阶段里,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收起城市人的一些优越感,拿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农民工更加友好一点,哪怕是地铁上让个座,对餐馆的小妹道声谢。

一位美国中部的观众看完电影后,感谢范立欣让他理解了在外贸服装厂工作的张昌华,说看到他为改变儿女命运付出的努力,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这是中国人的坚韧、努力以及对家庭的爱。

而在以前,这个美国男人会抱怨,这些努力工作并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工人,“把我们的饭碗抢走了”。

范立欣感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类情感是共通的,纪录片是一个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并理解中国的媒介。

在范立欣眼里,纪录片从融资、制作到发行,跟其他电影一样,也是一个产业。

在这个产业链里,不是“谁给钱谁就是爷”,他和所有投资方都用合同的形式规定,制片人与投资者,无权干涉导演对影片的剪辑权。

眼下,范立欣正致力于对国内纪录片导演进行培训,让他们更明白国际运行规则,学习撰写提案等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技巧。

他同时开始寻找中国纪录片“本土生存”的路径。

《归途列车》在7个城市“一城一映”之前,范立欣找过国有发行公司,可最少一百万元的拷贝制作和宣传费让他却步。

后来,在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7个城市,范立欣选定了每个城市的一家影院,用一个影厅长线定期放映《归途列车》,票房收入双方分账。

范立欣觉得,既然中国的城市还无法支撑起一家艺术电影院,那么在商业电影院里逐渐打造一个艺术电影厅,应该是可行的、有市场的,这有利于中国纪录片业的发展。

随着一年的春运进入尾声,《归途列车》在全国的展映之幕渐落,但“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3年范立欣在《纽约时报·电影版》公布的“全球20位40岁以下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评选中金榜题名,成为该项评选中唯一华人导演。

②范立欣认为,任何一个故事、一群人都应当放在一个历史时间段去看,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更大意义的,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范立欣将镜头始终聚焦在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妇的春运归途上,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辛酸。

B.《归途列车》融入了导演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真实展现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家庭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C.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才使得《归途列车》引发国人思考内省,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D.在范立欣看来,纪录片必须像其他电影一样,自觉地去适应市场环境,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解析:

选B A项,“始终聚焦在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妇的春运归途上”错误,根据原文,范立欣还把镜头对准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张琴。

C项,“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才使得《归途列车》引发国人思考内省,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说法不全面,除了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还有其他因素。

D项,“纪录片必须像其他电影一样,自觉地去适应市场环境,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广阔的传播渠道”说法错误,范立欣认为在商业电影院里逐渐打造一个艺术电影厅,应该是可行的、有市场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材料开篇介绍农民工张昌华夫妇的想法、做法与最终的结果,以此引出对范立欣关注农民工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表述。

B.范立欣认为他选择春运题材拍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目的是讲述过去与未来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是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

C.范立欣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中国农民工的强烈关注,但这种关注也招来一些人的质疑,认为他没有抓住社会的主流问题。

D.材料中表述了不同人看过纪录片后的感受,并且在此之后进行了议论,表现了影片的影响力。

E.范立欣成为出色的纪录片导演的具体原因有:

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视角,有国际视野等。

解析:

选BC B项,“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拔高了思想。

C项,“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中国农民工的强烈关注”错误,且原文说“更多地关注到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存在的矛盾”,即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民工问题。

9.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分析语句的意思,语句肯定了范立欣及其拍摄的纪录片。

然后,抓住“不会结束”,分别从“春运”“社会”“纪录片在中国”等角度分析。

从春运的角度分析,春运问题不会因为范立欣的这部纪录片而得到解决,但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思考还会继续;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类似于“归途”的问题,范立欣等导演会继续将镜头对准那些问题;从纪录片在中国的角度分析,中国纪录片业虽然起步晚,但范立欣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开了个好头,我国纪录片业的前景很广阔等。

答案:

①这句话是对范立欣以及他所拍摄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其在直面春运热点、反映社会问题和中国纪录片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分)②从春运角度:

春运问题作为当下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缩影,不会因为一部纪录片而得到解决,但“归途”所引起的人们对于这一热点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还将继续。

(1分)③从社会角度:

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只局限于“春运归途”,范立欣等纪录片导演们会继续将镜头对准那些需要人们反思的社会问题。

(1分)④从行业角度:

虽然中国纪录片业起步较晚,但范立欣无疑开了个好头,同时他也在坚守纪录片准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纪录片发展模式,我国纪录片业前景广阔。

(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避宣宗讳,以字行。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历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

天启元年,疏请幸学不先白政府。

执政者不悦,令以原官还局,遂请告归。

寻起少詹事。

六年,魏忠贤以基命为杨涟同门生,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起吏部左侍郎。

明年十月,京师戒严,基命请召还旧辅孙承宗,省一切浮议,仿嘉靖朝故事,增设枢臣,帝并可之。

庶吉士金声荐僧申甫为将。

帝令基命阅其所部兵,极言不可用,后果一战而败。

袁崇焕、祖大寿入卫,帝召见平台,执崇焕属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