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018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塘月色教师版.docx

荷塘月色教师版

《荷塘月色》学案

文学常识: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4、补充:

关于荷花的名句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一、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wěng)  踱着(duó) 独处(chǔ)  弥望(  mí       )

袅娜( niǎonuó )   

似的(shìde  )霎时(shà ) 脉脉(  mòmò   ) 

 参差( cēncī )  倩影(qiàn)乍看( zhà) 敛裾(liǎnjū  ) 

2词义积累

袅娜:

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也形容体态轻盈柔美。

脉脉: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没精打采:

精:

精神;采:

神色。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

蓊蓊郁郁:

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3.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

荷塘月色的文眼是在开头,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

游踪:

家——小路——荷塘——家

5.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具体参看教参p65四、2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品评鉴赏文章4、5、6自然段。

(一)、朗读第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顺序:

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特点:

 

(2)填空题: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博喻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比喻和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荷波       像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流水  脉脉,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流水的深情。

2、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和作者寄寓的感情。

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二)、朗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

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

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5)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朗读鉴赏第6自然段:

(1)提问: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相同:

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

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提问:

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

请简析。

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惦念,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

 

阅读鉴赏                  

      绿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到瀑布和梅雨亭?

这是一个叙述的过程,因为瀑布是形成“梅雨谭的绿”的由来,梅雨亭则是观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这都是铺垫,在写这两处的时候,也交代了“梅雨谭的绿”周围的整个环境,让读者对梅雨谭在位置上有个大体的了解。

 

2、 谈谈在空间角度上梅雨谭的绿的特点。

 并不是显而易见,而是需要跋涉寻找,在空间角度上是大而厚的。

 

3、文章通过对梅雨谭的“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兴奋和激动,表达作者对梅雨谭的“绿”情有独钟,非常喜爱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