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686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ocx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武进区洛阳中学 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组 执笔:

严志才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

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就是我们基层教师和学生向往已久的学习和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必然要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因为,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历史时代——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给我们人类带来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与工业化时代不同的信息文化,即“网络空间化”。

网络化必然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育体制都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而发生较大的转变。

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

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媒体、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他不只是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创新能力是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的。

因此,探讨如何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得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支持。

从另一方面看,对于网络教育而言,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成为一种必须。

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承担的北京“十五”规划教育重点课题。

也有一大批热心教改的教育工作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各自的工作阵地探讨、实践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一些探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网站也相继出现,如惟存教育网、习客、新E代设计与工艺教学网、回归教育学习网等。

上海是我国较早大规模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验的地区。

他们几年的改革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

上海市教育督导室尹后庆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不够这个问题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他说,现代教学手段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二是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情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

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也认为,到一定阶段,网络资源必然会成为上海开展研究(探究)型课程的主要手段。

上海是如此,我们更应研究如何把研究性学习与网络环境结合起来。

但是上述院校的研究层次大多比较高,理论性成果多而实际可操作的少,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别人的经验与我校的实际结合起来,能真正指导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初中新课程已于2002年秋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也即将在2005年秋到来。

21世纪初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对中考和高考分数的追求也愈演愈烈,于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光环的掩护下大行应试教育成为不争的事实,素质教育成了点缀品。

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我们想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使我们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实实在在地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呢?

当然,我们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操作的层面,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形成校本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我校有声有色地开展,使我校师生共同成长。

洛阳中学历史教研组是武进区先进教研组,应走在学校的前列。

自从2000年9月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试验修订本教材以来,我校历史教师就按照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从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我们先后组织学习对“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演变”、“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宗教问题”、“伊拉克战争”、“评价拿破仑”、“认识联合国”、“乡土历史”等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认识到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

活动形式单调,信息资料来源有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等,而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定会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所以本课题首先在我们历史教研组开展,结题后再在全校推广。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⑴.网络环境——指互联网(Internet)和校园局域网的总称。

⑵.研究性学习——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指南》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

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

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

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

有人对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作如下解释:

“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学习方式。

”我认为这两种理解只是问题形成方式和研究性学习的规模大小上的区别,从本质是来讲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就从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来开始研究。

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即将网络技术运用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资源主要来自网络,在网络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研究成果可以通过网上发布。

在此过程中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

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因此,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潮流。

2、理论思考:

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⑵.生成性教学理论也认为,从广义知识观来看,教育实质上就是个人知识生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体与环境发生着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个体化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表达并在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达到“客观性”,以此不断丰富人类的认识成果;另一方面,个体也通过从人类知识成果中获取知识,从而纳入个人知识的结构之中。

这样,个人知识处于动态生成之中,教育正是在个人与环境、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生成个人知识的过程,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其价值也得以凸显。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创设和提供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和交流,为学生知识的生成服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主动的。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完全预先设置的,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较清楚的认识,形成具体的操作流程,对确定课题、研究交流、成果展示、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具体的认识,为2005年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在网上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与外校,甚至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研究内容:

1、学习和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运用行动研究法,学习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资料和经验总结。

2、研究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

了解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

通过辅导、培训或自学逐步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素养。

3、研究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策略。

对高中一年级新生在初中时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所在初中历史学科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此为参考来确定如何和选择什么时机引入研究性学习课题。

对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历史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提供参考意见。

4、研究“网络环境下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具体操作流程,学生观点如何交流,研究成果如何呈现,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进行尝试。

五、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起点应该是对问题的界定与分析;行动研究应该包含有对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评价,并在这种评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总体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

这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2、结合其它方法:

调查法、问卷法、文献法、试验法。

 

六、研究过程(技术路线):

㈠课题准备阶段(2003.6-12)

1、课题成功地审报立项以后,我们立即成立了课题组,并尽快召开课题组会议,落实人员分工,进行课题方案的学习和讨论,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

2、从书店和网上搜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和分散的理论学习。

主要学习关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资料”、先行学校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以及行动研究法的运用(进行文献研究)。

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定期内写一篇学习的体会,并用行动研究法写一个教学案例,以确保学习的实际开展,也为以后的研究和写作做准备。

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师生掌握网络技术的现状,了解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现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和感兴趣程度是我们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为了了解师生掌握网络技术的真实情况,我们决定开展调查研究。

首先是对教师的情况,我们通过交流了解,发现年轻教师技术水平较高,中年教师网络技术水平较低,只会用用word。

对学生,我们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是对历史感不感兴趣,以前是怎样学历史的,喜欢怎样的历史课,对历史研究性学习感不感兴趣;二是对网络技术感不感兴趣,网络技术了解和掌握的程度,认为网络技术对历史教育有用吗,有信心学会吗。

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的统计结果表明:

近80%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但初中历史学科的不受重视程度让人震惊,有的学校让其他学科的科任老师兼职教历史,甚至根本不开设历史课,而会考也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

也有相当多同学对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不感兴趣。

多数学生认为网络资料丰富,对学习历史和其它学科很有用,但存在担忧,或怕经常上网会影响到考试成绩;62%的学生网络技术不过关,但81%的人对掌握它有信心。

反思:

学生的现状是由旧的教育教学理念造成的,是由于社会、学校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但也提供了契机,只要我们让学生尝到点网络技术的甜头,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于是我们决定先开展网络技术培训。

4、进行网络技术的培训。

2003年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校大多教师配上了电脑,我们利用江苏省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的契机,让教师进行自学,不懂的向信息技术教师请教。

对学生的培训,我们跟信息技术课教师协商,进行集体备课,调整教学进度,对相关网络技术提前进行培训,让学生掌握InternetExplorer网页的浏览、搜索和资料的下载、上传、E-male的收发、FrontPage、PowerPoint等等技术。

培训首先在高二选修历史的学生中进行,因为他们在一定的基础,高二也要信息技术会考,为我们在高二学生中进行先期试验创造条件。

然后在高一学生中进行培训,为下一学期进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做准备。

培训时学生很热情,电脑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

培训一阶段下来进行考试,检查网络技术掌握的情况,76.5%的学生成绩合格,12%的学生成绩优秀,但23.5%的学生不合格。

通过与不合格学生的谈话、询问了解,考试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对网络技术不重视、不感兴趣,怕影响到主科的学习成绩,个别学生认为网络技术难于掌握,这一类主要是女生;男生中也有一些不合格,经了解主要是在培训时没有好好学,而是偷偷打游戏、聊天,或是上一些乱七八糟的网站,看一些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

反思:

前一种情况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学习成绩等因素长期的影响而形成,目前社会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非常浓厚,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耐心的引导;网络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虽不能直接或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是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长远来看对学习和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后一种情况也反映了社会上的一种不良倾向,即不能合理和健康的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料浩瀚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而学生处在身心的发展期,好奇心重、自制力弱。

也跟有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有关,他们以前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和对电脑的熟练度,让学生玩游戏。

所以在网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新理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重视对学生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研究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利用的管理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这方面我们要跟副主任协商,争取副主任的配合工作。

5、对课题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再论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使之切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否则,如果把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化,到头来无法实现,不但影响到课题的结题,也会影响到课题组成员的信心和积极性。

㈡实践研究阶段(2004.3-2005.6)

第一阶段(2004.3-6):

我们主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如何组织实施学生主体性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

1、制订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首先在完成培训的高一学生和高二选修班学生中进行研究试验(这一学期高三正全力备战高考)。

如何选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根据生成性教育理论,研究的课题不应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任务式的课题,这不一定能激发学生,尤其是每一位学生的研究的兴趣和动机,而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生成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我们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研究,100份抽样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有有三类:

课本中涉及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历史之迷、社会热点问题。

第一类中支持率在10人以上的有成吉思汗、毛泽东、拿破仑、希特勒;第二类与我们书本联系不多;第三类支持率高的有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九一一”事件、台湾问题、中东战争等。

我们根据学生的意见,最后确定在高一学生中开展“对伊拉克问题的研究”,在高二学生中开展“对如何评价拿破仑的研究”。

2、行动:

我们根据计划分五步来实施:

第一步,先对这两个研究性课题作介绍,让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了解两课题的相关内容,形成一定的情景;第二步,师生交流对伊拉克战争和对拿破仑的不同认识、不同评价,观点一致的可以形成合作组,也可以单个研究,确定研究课题(问题或观点),制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计划;第三步,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室进一步查找搜集资料,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论证自己的观点,老师作适当的指导;第四步,让各种观点的代表发言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指导学生课后整理资料形成书面成果;最后是成果交流会,老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作必要的、合理的评价。

3、观察: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很感兴趣,研究过程中大多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研究,努力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也有学生对研究不知所措,有的反映对所定问题不感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基本上是学生单个进行,很少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成果水平较低,基本上是资料的归类,成果展示的形式过于单调。

当然,也有创造性的成果和展示形式,如高二(8)班学生除了对拿破仑有自己的评价外,他们还自己创作了许多散文和诗词,并整理出版了报纸《秋宿》。

4、反思:

①在这一研究试验中,研究课题的选定虽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现实性、全面性,但是学生的选择余地还是太小了,可以突破一主题多角度的限制,进行多主题多角度的研究。

②课题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合作研究与相互交流,让学生的智慧碰撞出火花,能否充分利用网络论坛或Blog等平台开展网上讨论。

③学生研究成果展示形式要多样化:

不仅仅是让学生写文章,然后读一下了事,可以出刊,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研究成果,可以组织辩论,也可以制作电子成果(PPT、web)等。

④对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要有个基本的程序。

第二阶段(2004.9-12):

主要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合作,形成基本的网络环境下历史研究性的操作流程。

1、计划:

鉴于对前一阶段研究性学习试验的反思,我们计划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在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时有进一步改进;并重点研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平台的构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的探索。

研究试验对象是高二、高三学生(高一要进行网络技术培训)。

我们借鉴他人经验,把研究性学习流程设计为四步: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上网学习、研究、交流;整理、展示研究结果。

2、实施:

根据计划,让高二学生在世界史范围内任选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高三学生在中国史范围内任选课题。

并指导每个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

让学生在洛阳中学网站历史学科论坛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每人都申请Blog,并把自己的E-male地址和Blog名告诉学生,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

两个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以E-male的形式发给指导老师。

老师把这些作品整理后,在论坛上公布出来,并评出一、二、三等奖。

3、观察:

学生的研究积极性非常高,上电脑课的时候,网络成了学生研究学习的最好手段;我们的电脑老师都说羡慕我们历史教师,电脑课差不多都变成了历史课,其实历史课也成了电脑课,这就是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课。

这次学生研究课题之多也是空前的,据统计,高二年级四个历史选修班共生成98个课题;高三两个选修班也生成21个课题。

学校历史论坛成为最热的论坛。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课题研究水平较低,就是从网上下载一些文章,发给老师;老师应接不暇,忙得不可开交,对每个课题指导的时间就少了;许多课题是重复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攻击的话很多,但是互相配合,协作研究较少,不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团体协作精神的养成;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论坛上说一些无聊的话,发一些无聊的贴。

4、反思:

①对选题还要多作指导:

要为学生营造问题情景,激发研究的动机;每次学生研究性课题不宜过多,要少而精,每班同时开展四五个课题即可;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③必须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5、计划: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制定第二个循环的研究计划。

每5-6名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交流。

我们改进了操作流程:

布置任务,确定课题;分成小组,制定计划;合作学习,研究交流;展示成果,学习评价。

6、实施:

首先我们提供了一些历史和现实资料,在世界史范围内就二战、联合国、中东战争、美苏争霸、世贸组织等问题让学生选择;接着进行分组,分组遵循学生自愿组合为主,老师宏观调控为辅的办法;合作小组形成后,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合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合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合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高二学生中共形成了2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三要备战综合考试)。

7、观察:

这一循环的试验既让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由于我校生源特点,未能全员参加)研究性学习,而且组织性明显增强,每一协作小组内不同学生资源互补,不同小组之间在网上交流,讨论,虽然没有上一循环那么热闹,但讨论的思维性和专业性明显增强。

8、反思:

认识到研究任务的提出是整个研究的关键,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前测信息创设的问题情景,是对学生进行分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

分组的过程使得学习者由个人状态转变为有机结合的合作小组状态,合适的分组是合作学习进行的前提条件。

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

而且同一合作小组的能力加强了,可以把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