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23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每逢佳节倍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

2、《孙中山破陋习》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思亲》、《孙中山破陋习》,习作八和练习八

教材分析:

1、《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认识15个生字。

能写好包围结构的字。

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

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3、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5、学写请假条。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2、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难点:

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课时划分:

23、每逢佳节倍思亲……………………………………………………2课时

24、孙中山破陋习………………………………………………………2课时

习作八…………………………………………………………………4课时

练习八…………………………………………………………………3课时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

半包围结构。

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

由8画写成。

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

12笔写成。

右部的笔顺为:

“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

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

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

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

王维

     (3) 小结: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

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

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第四句: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

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

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

具体想了哪些事?

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

插茱萸

        教师讲述:

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

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

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

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

(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

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

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

“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

(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

(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

(指思念)

       注意:

“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

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

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教学反思:

 

24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具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

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

24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

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

要求:

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

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

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

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

   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

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

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

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

(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

齐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

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

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

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

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

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

她正在干什么?

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

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

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

(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

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

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

那么结果怎么样?

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

请齐读第8自然段。

     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

   ⒉复习。

               第三课时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

(教师介绍:

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

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

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

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

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⒊同座二人练习。

教学反思:

 

习作8

教学要求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

   ⒈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

⒉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

⒊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

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

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

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

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

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

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

(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

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

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

练习8

  教学要求

   1、以跟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钢笔字。

   4、说说写写——请假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学用字词句

   ⒈教学第一部分。

     ⑴录像显示:

岳飞墓和对联。

     ⑵学生查字典。

     ⑶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

   ⒉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⑵再指名读对联,说说感受。

  二、教学第二题:

读读背背

   ⒈审题:

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⒉教学第一部分。

     ⑴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

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⑶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

     ⑷练习:

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

     ⑸反馈:

集体齐背,指名读。

   ⒊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

     ⑷教师结合插图说:

古诗《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⑸练习:

学生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边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⒋反馈。

     ⑴小组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有一定的语调,读出古诗的韵味,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得不正确随时纠正,好的予以表扬。

     ⑵小组汇报朗读。

     ⑶自由熟读,背诵。

     ⑷指名背诵,表扬当堂背诵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提问:

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⒊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小建议”吧:

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

   ⒋指导观察:

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强调:

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

左右的空间、上下的空间要基本相等)

   ⒌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方法和坐姿,巡视指导。

   ⒍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

学写毛笔字

   ⒈刚刚练写了钢笔字,我们再来学写毛笔字。

今天我们学习“钩”的写法。

指导:

钩有“横钩”和“竖钩”。

   ⒉教师书写横钩,指导运笔方法:

左低右高宜稍长,至“钩”处向左下钩出。

    学生练习书写横钩。

   ⒊教师书写竖钩,指导运笔方法。

    在竖中线居高处起笔,运笔方法同“竖”,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笔锋向上缩笔,得势后快速向左上钩出,出钩宜短。

    学生练习书写竖钩。

一、教学第四题:

说说写写

   ⒈审题

    ⑴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

请假条。

    ⑵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

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⒉指导。

    ⑴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要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⑵指名说。

    ⑶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小组合作学习:

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然后讨论出请假条的格式。

    ⑷汇报,教师总结。

     写请假条要注意格式规范:

在第一行的中间写上“请假条”。

正文部分的第一行顶格写上自己对收请假条人的称呼;自第二行空起开始写请假的原因及要请多长时间:

在请假条的右下角要署上请假人的姓名,在下面的一行要写清楚写请假条的时间。

    ⑸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形需要写请假条。

   ⒊练习。

    ⑴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请学生练写。

    ⑵学生写,教师巡视,注意指导。

    ⑶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展出,请学生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熟悉请假条的格式和写法。

二、总结。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