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609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三节走向多极化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节走向多极化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辩证法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必然与偶然、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2)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1)要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说明导致中国和苏联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2)要学生运用讨论法学习有关问题,深刻理解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本目重点】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

【本目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立志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知识连接】

1、东欧剧变的实质

20世纪80年代后期,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因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困难,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相继发生剧变,新政权争先恐后向西方靠拢。

这实质上是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和雅尔塔体制结束

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更改国名,把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这激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爆发了“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

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崩溃,雅尔塔体制最终结束。

3、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两极格局终结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更加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的进程。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xx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同时,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能力,希望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在区域安全问题上,结束依赖美国和北约的状况。

4、“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学习过程(问题设计)】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剧烈动荡。

在很短的时间内,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国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1)大致概况

结合教材147页的《东欧剧变示意图》,简要介绍东欧局势发生剧烈动荡的大致经过。

(2)剧变原因和实质

东欧剧变,是二战后四十多年里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1)、欧洲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2)、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3)、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4)、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等等。

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在危机面前,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

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地位,从而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剧变的实质是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简要介绍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和改革失败的后果。

(2)“八一九”事件

结合教材介绍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实质和事件的重大影响。

(3)苏联解体

解体的标志:

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解体的影响:

导致了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崩溃,世界从此告别了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雅尔塔体制的结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它表明苏联大国地位的衰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雅尔塔体制以有利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以不利于苏东国家而结束。

它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它的兴衰也告诉我们,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变化。

解体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②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③外部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

史料链接

材料(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的讲话

读史感悟

根据材料,你认为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

从此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经过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1、鼎足之势话西方

这一目讲了一个主题,即西方国家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局面的状况。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结合史实和教材,帮助学生理解美国的地位和表现:

综合国力世界第一;对外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欧洲一体化

过程:

欧洲联盟的成立;欧元正式启用;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影响:

这些举措,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对国际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

冷战结束后,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自己挤身政治大国的良机。

注重日美关系;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企图成为军事大国。

(结合教材了解具体表现。

2、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重重困难

结合教材和时政帮助学生具体了解。

②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我归纳总结。

③普京总统的举措

总结:

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国内政局得到稳定,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

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然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3、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势力的发展

第三世界的斗争;中国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即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影响: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论从史出

讨论两种观点:

“单极世界说”;“多极世界说”。

小结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雅尔塔体制的最终解体,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从根本上说是各种反霸力量合力的结果。

时至今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多极力量呈竞争共处的态势: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经济实力相对衰弱;走向超级大国之路的日本;以德国经济实力为主体的壮大中的欧盟;潜在的还是发展中的中国不仅在国际政治而且在国际经济上的影响力有所增强;失去超级大国实力而力图重温旧梦的独联体;以及松散然而却是不可忽视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所有这些都促进了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B、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C、国际关系的缓和D、两极格局的瓦解

2、以下对当今世界格局的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B、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D、多极化格局和两极格局并存

3、欧元正式启动的意义是()

A、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B、有利于《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C、有利于“冷战”局面的结束D、有利于北约集团的扩大

4、下列对“八一九事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B、是叶利钦及其支持者发动的

C、事件后苏共被排挤出政权D、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5、“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世界的战略意图是()

A、维持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B、与欧盟共同主导世界

C、积极推进多极化进程D、构筑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6、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D、东欧剧变的影响

7、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B、东欧新政权向西方靠拢

C、各国共产党自动让权D、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8、20世纪末21世纪初,使俄罗斯走出低谷的领导人是()

A、戈尔巴乔夫B、勃列日涅夫C、叶利钦D、普京

9、1993年成立的欧洲联盟是一个()

A、欧洲统一市场B、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

C、军事政治集团D、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10、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弱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而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

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将取决于何种因素?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基辛格对当今世界政局的基本看法?

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

为什么?

12、世界政治多极化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学习反思】

【附学习过程参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2、C3、A4、B5、D6、A7、D8、D9、D10、B

二、非选择题

11、答:

(1)因为两极格局的解体没有世界战争的作用,当今世界新的中心崛起,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以至均衡,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取决于综合国力。

(2)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这合乎历史潮流。

基本合理。

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当然无疑,但从经济上说,当今世界应当是美、西欧、日本三极。

12、答: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课例)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包括三目,其中第一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阅读的内容,学生了解即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原因就是在解放区进行了土改;第二目“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第三目“战略决战的胜利”,这两目需要同学们重点把握。

在这两目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部分内容不是特别陌生,同时对战争也比较有兴趣。

无论是初中知识,还是通过一些相关影视剧的观看都对本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切都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感性认识,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深层次的只是不太了解。

通过一些当时的史料,以及反映当时状况的图片和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加深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重点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2.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教学方式

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2、采用“阅读看图—画图讲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文章和故事。

(2)课堂指导:

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

指导学生运用政党政治常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

指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做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

采用PowerPoirt课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ppt)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影片,并写出观看后的感受。

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预习课本内容。

(二)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板书第三节课题)

(三)展开教学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师:

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并填表。

生:

(回忆并回答)填表如下:

不同时期

土地政策

原因和依据

国民大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利归农会”等

反封建军阀需要,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

十年国共对峙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级”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

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

师: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和填表,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

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

师:

非常正确。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02页(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

生:

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师:

(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

生:

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的条件

师:

(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

投影片:

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

军队名称

1946年7月

1947年7月

人民解放军

130万

430万

国民党军队

195万

373万

师:

通过这个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

(讨论回答)

师: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

投影片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

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

师:

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

生:

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

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师:

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这个地区战略地位重要、革命传统优良等等。

在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引导学生看书)

生:

(归纳、掌握具体史实)

师:

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的情况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将一些基本知识填写在地图册上。

生:

填写地图册

师:

我们结合刚才填写的内容来共同看一下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出示示意图。

 

师: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师: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思考并填写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

军队名称

军队数量

军队士气

人心向背等等

国民党军队

人民解放军

师:

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

(出示全国形势图)

生:

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

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

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

师: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

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不首选东北或者说首选其他地方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

展开讨论。

师: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

下面这句话是当时毛泽东和中央下的命令,为什么攻打锦州?

(出示投影片):

“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

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

(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首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师:

(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以及突破口是什么地方呢?

生:

(思考并回答)将敌人分割成小部分各个歼灭敌人等观点。

突破口是锦州。

师:

平津战役与淮海战役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下面讨论一下平津战役的情况。

生:

(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首先掌握铁路的两头的要点,最后进攻中间几个城市。

师:

(总结)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三大战役的概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

战役时间

歼灭改编

解放地区

俘灭敌官

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罗

48.9—11

47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攻锦打援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中原和华东

刘邓陈粟谭

48.11—49.1

55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律明

黄百韬、黄维

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平津战役

东北和华北

林、罗、聂

48.11—49.1

52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

分割包围先两头后中间

师:

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生:

(分析、总结意义)

师: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援等方面思考)

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

(思考、讨论、归纳)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的腐败等等原因。

师:

(总结)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

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

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四)课堂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