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123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导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

孔了、孟了、荀了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o

(2)政治上:

原来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

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

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垄

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讲学,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老了和

(2)儒家学派的孔子、和

(3)墨家学派的o

(4)法家学派的o

3.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o

(2)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T“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

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

“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

②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主张"

(2)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

育的局面。

2.孟子

(1)政治思想: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2)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

(3)伦理观:

孟子提出“”,主张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行。

3.荀子

(1)政治思想:

荀子主张实行""和"”,强调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

荀子提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

荀了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早期儒学的评价

(1)创立: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2)发展: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3)地位: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题2】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礼”的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A.孔子思想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B.孔子力图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

C.西周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

D.西周时期统治者对民众的重视

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①老子出生在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老了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

③老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④老了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⑵庄子:

①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的。

②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o

2.法家

(1)地位: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

韩非子主张,提出了系统的。

(3)影响: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题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随堂练习】

1、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社会大变革

2、 下列对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主张“性善论” B.都强调礼法并用

C.都主张用“仁”“德”治天下D.都博取百家之长

3、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的关系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诸侯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 唐太宗曾说: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道家的无为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墨家的尚贤思想 D.法家的法治思想

5、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二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旦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一材料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二人行必有我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点导视】

1.考点: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

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要点导学】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

①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②汉初,为了恢复和安定o

(2)表现,为了恢复的政策。

(3)作用:

汉朝的逐渐恢复和增强。

2.“积极有为”

(1)背景:

社会潜伏着危机,的势力膨胀。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形式的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 特点:

糅合诸了百家中、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

的o

2、 概况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主张: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二、儒学成为正统

1、 措施

(1)汉武帝起用参与国家大政。

(2)从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汉武帝兴办,由儒家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

(4)汉武帝初步建立了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 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2)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主流。

【探究导引】

1.以“无为”“有为”为突破口,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社会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憧。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魔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一《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

但存在着许多矛盾。

①南北边境不宁:

主要是北方匈奴的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

②王国威胁中央:

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但是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

③阶级矛盾激化。

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汉景帝时,……“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了孙以偿债者矣”。

请分组探究回答: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教材,概括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状况?

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

(2) 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怎样的经济状况?

(3) 材料三反映汉武帝时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

继贾生(贾谊)而起者有董仲舒。

汉武帝尊五经,黜百家,皆由仲舒对策发之。

此不仅汉之为汉,即此下两千年中国之为中国,仲舒当时之对策有大影响大作用。

而仲舒亦终未大用于当朝。

一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 董仲舒“尊五经,黜百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 怎样理解“此下两千年中国之为中国,仲舒当时之对策有大影响大作用”?

(3) 你怎样看待“仲舒亦终未大用于当朝”?

【基础导练】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

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的核心内涵是( )

A.民本B.王道C.霸道D.仁礼

2.北宋司马光《读书堂》诗中有言: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赞颂的人物可能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董仲舒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

“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

......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

造成中国这种状况与董仲舒有关的是他提出了()

A. “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 C.天人合一 D.三纲五常

4.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你认为董仲舒可能用以引导刘非的言论有()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兼相爱,交相利”

5.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武帝石集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

这个故事实质上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天意有利于维护汉武帝的统治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火灾天意说

第3课宋明理学

【三点导视】

1.考点: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重点:

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3.难点:

认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要点导学】

一、 三教合一

1.背景

(1) 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之势。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道教也在 广为传播。

2.表现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儒学吸收、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0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

(2) 隋朝:

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又称"”。

(3) 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

二、 程朱理学

1、 形成

(1) 背景:

北宋时,儒学家者展开了 抨击佛道的活动。

(2) 形成:

冲破的束缚,融合了—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为核心的

新儒学体系。

2、 思想主张

北宋程鼬、程颐

(1)—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

(2)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

(3) 提出“—”的认识论,把—、道德和—联系起来

南宋朱熹

(1) 天理是道德规范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 “物”指天理、 、圣言、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3) 编著《》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影响

(1) 适应了统治阶段的政治需要,成为—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o

(2) 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

(3) 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朝鲜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1)""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天地万物都在心中(3)—就可得天理。

明朝王阳明

(1)宣扬、“心外无理”的命题

(2)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

【探究导引】

1.以“三教合一”为突破口,探究“宋明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感悟儒教思想与时俱进的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工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

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材料二隋朝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

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

儒家强调入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家强调解脱。

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

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材料三自唐朝开始,......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儒学志士)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

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

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即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

材料四政治上:

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经济上:

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结合教材,分组探究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背景?

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请回答:

“三教合一"是哪三教?

这种情况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基础导练】

一、选择题

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

佛入儒”的思想经历,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唐朝时期( )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

2.南宋大儒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题联云: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理学

思想家“圣贤心”的主要特点是( )

A.借鉴孟子"王道”思想改造儒学B.消化法家"霸道”思想改造儒学

C.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改造儒学D.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改造儒学

3.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炸撰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某位思想家祠联,“诚意正心,阐邹鲁之

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

该思想家可能是( )

A.程颐B.程鼬C.朱熹D.陆九渊

4.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有不可调和的理论分歧,为此他们曾有著名的"鹅湖之会”,但他们的思想也有共同点,下列属于其共同点的是()

南昌城塑鹅湖之会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三点导视】

1.考点:

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发展。

2.重点:

探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难点:

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要点导学】

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1、 背景

(1) 政治: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 空前尖锐。

(2) 经济:

江南的 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 思想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 个人:

李贽目睹了—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2、 特点:

离经叛道,自称异端。

3、 主张

(1) 指出—不是天生圣人,—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 认为—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为标准。

(3) 强调人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

4、 影响: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 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民主

(1)指出—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

朴实

(1)提出“”思想,写成《》

(2)后人概括他的思想“”。

王夫之:

唯物

(1)世界是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发展变化有—可循。

(3)

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具有朴素的—思想。

【探究导引】

1.阅读下列材料:

一天,他要侍者为他剃头。

乘侍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侍者和他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

他已不能出声,用手指在侍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

“和尚痛否?

"

答:

“不痛。

问:

"和尚何自割?

答:

“七十老翁何所求!

”一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他”是谁?

他为什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

2.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突破口,探究三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异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经由明代王学对正统意识形态的瓦解而来的这种丰富多彩的思想取向,在明清之际的天崩地裂的鼎革之中,却统统转化为一个简单

的民族主义思路。

……尽管明王朝的政治总是使他们一次次地失望甚至绝望。

尽管他们也曾经在事前事后反复批评明朝的弊政和皇权的腐败,但是,当这个王朝真的被反叛的民众和异族的军队颠覆的时候,他们又不能接受这种现实。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明王朝覆亡的现实,促使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是导致明王朝覆亡的重要根源之一。

他们在痛苦的反思过程中提出,必须以有用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谈,……因此,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

除此之外,“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客观上也对实学思潮的高涨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教材,探讨明清启蒙思想萌发的背景?

基础导练】

一、选择题

以下是四位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回答下列1-4题

1.明末学者冯元仲曾在一位思想家墓前作诗以祭:

“手辟鸿洙破混茫,浪翻今古是非场。

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亦彰。

髡顶逃禅又杂儒,放言横议不粗疏。

世皆欲杀身殂狱,天下何人容卓吾。

”他祭奠的人可能是()

2.位列“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有“东方之孟德斯鸠”之誉。

维新志士谭嗣同更称其学术和思想“空绝千古”,“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其人可能是()

3.清初三大儒中,其政治思想以民族主义而见称于世,他所著的《黄书》在清末的“排满革命”运动中风靡一时,他本人也被章太炎推许为"民族主义之师”。

他可能是()

4.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以批判专制君主而闻名,与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思想相似,其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这位思想家有可能是()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质是()

A.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 B.反对当时的唯心主义思想

C.主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反对当时的专制主义政治

6.有人说,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们反思的直接渊源有可能为()

A,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者东来B.倭寇骚扰,戚继光领衔抗倭

C.鸦片战争,英夷入侵 D.李自成起义,明亡清兴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三点导视】

1.考点:

掌握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重点:

了解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主张及影响;了解苏格拉底及其思想。

3.难点:

分析智者学派的观点及其影响。

【要点导学】

要点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

1.历史背景:

公元前5世纪,雅典发展到顶峰;人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智者学派

(1)研究领域:

以和为探索主题。

(2)代表人物:

=

(3)主要观点:

特别强调,提出“”;反对,强调。

注重人的感性。

要点二:

美德即知识

背景:

忽视道德;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提出者:

苏格拉底

目的:

重建价值观,挽救。

思想:

倡导"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提出—是人的内在灵魂;

指出 使人认识灵魂已有的美德。

意义:

促使人类觉醒;使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要点三: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著作:

《》

(2)主张:

根据而不是出身,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3)评价:

想法有很多错误;鼓励人们独立 ,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关注自然界和,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是最高级的。

【探究导引】

1.以“智者学派”为突破口,探究其出现的历史背景,感悟希腊的古典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奴隶制民主繁荣的时代……在公民会议和陪审法庭上,......要和自己的对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出现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师”即“智者”。

他们向人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

智者们是古希腊最早的一批职业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们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苗田力《古希腊哲学》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希波战争中希腊获得的决定性胜利,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发展起来,达到高峰期。

希腊开始了一场智力革命。

由于平民地位的提高和个人主义的成长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了反对旧思想方法的运动。

请回答:

材料二中“旧思想方法”指什么?

联系必修1、2,并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智者学派”出现的历史背景。

2.以“美德即知识”为突破口,探究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俄国寓言文学家克霍洛夫则用《熊与隐士》的寓言说明自己的观点:

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

这时,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它拿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惩罚这只苍蝇。

当这只苍蝇再一次落在隐士的头上的时候,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这只苍蝇砸下去……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基础导练】

一、选择题

1.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

“这是世界史中最伟大的时期,......:

在各行各业中,有知识的人最有能力,最有用,最成功。

......,每个部门中独立思考和个人判断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取代了被习俗控制的旧生活。

”这个时期可能是()

A.公元前8—前3世纪的中国 B.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

C.1世纪的罗马 D.14世纪的意大利

2.柏拉图的《普罗泰格拉》中描绘:

加尼亚(伯里克利的儿子)家住满了智者及其门徒,……最引人注目是漫步在走廊的边走边讲的普罗泰格拉,……一边是主人加尼亚,另一边是伯里克利的另一个儿子普罗泰格拉的得意门生,……。

材料主要说明()

A.雅典尊师重教 B.智者相当活跃并有相当群众基础

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加尼亚热情好客

3.柏拉图称他们为“批发或者零售灵魂粮食的商人”,“他们带着知识的商品周游各地,把它批发或零售给需要它的顾客。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A.KongQiuB.ProtagorasC.SocratesD,Plato

4.智者运动,马克思.韦伯称之为“哲学的突破”“它对构成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意义有了新的理解。

”它“新”在()

A.以社会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B.完全冲破了传统宗教神话的桎梏C.自然现象开始成为古希腊哲学的课题 D.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

5.著名的希腊“七贤”,在希腊文中,也就是“七个智者”的意思。

他们产生的条件不包括()A.耕地少,海岸线长,气候温和 B.简单的生活,少量的劳动,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