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975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7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docx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

第二部分教育基础理论

第一章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

1、教育目的、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

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构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或标准。

素质教育:

则是学校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

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年龄特征、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各种活动和接触形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体系,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结构。

4、教师角色、教师资格

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资格:

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

P57

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和联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者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包括:

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目标,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2、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的开端,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

基础教育是相对于中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普通教育(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

3、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p95

小学教师与小学生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交往及所形成的关系

师生关系这种交往是教育交往中最经常、最富有教育意义的一种。

教师和学生是交往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交往的载体,整个学习生活是交往环境。

师生交往的特点:

1、限定性。

双方角色由社会预先规定,不由教师或学生独立选择,不以主观态度和情感为转移,而由教学制度决定并按角色规范进行,受法律和社会规范保护。

2、规律性。

不仅受制于一般教育规律,而且受制于相应的心理规律。

3、稳定性。

师生交往在相对固定、平衡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开展,可能延续至校外或终生。

4、兼容性。

交往的内容和载体、形式和方法都很复杂,既有教书又有育人,既有知识传授又有人格养成。

5、教育性。

师生交往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最终指向是完成教育目的。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包括彼此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的认知和态度等。

教师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重要、最能影响教师工作效率的一种人际关系。

特点:

1、民主性。

师生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权利、名誉、愿望、意见等给予充分理解重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和所有学生人格平等、在学校中地位平等,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2、双向性。

在以知识授受为媒介的双向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主体,同样具有能动性。

3、互动性。

4、高品位性。

师生之间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功利关系。

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身心素质,而不是获得自身利益;5、规范性。

师生关系具有相对明确和固定的交往模式和行为准则。

6、教师主导性。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因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个性作风之不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民主型、慈爱型、管理型、专制型、放任型、冷漠型之分,直接影响交往质量、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

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研究表明:

所有的儿童初入学时都对教师充满崇拜敬畏,认为应该听老师的话。

其独立性和评价能力随着增龄而提高,从三年级起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

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不同教师做不同评价,表现出对不同教师的不同态度情感和反应。

师生冲突师生之间存在管理和被管理、控制和被控制的矛盾,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冲突。

最易引起学生不满和反抗的,是教师采用他们不能接受的言语行为,如威胁、训斥、讥讽、体罚等。

师生冲突引起情绪冲动,教师威信下降、失去控制力、情绪剧烈波动、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

解决师生冲突的关键是教师的素养和技巧。

小学教师的素质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在道德意识上要求有更高的标准;教师在道德行为上要求做“人之模范”;教师在道德影响上要比其他职业更大;)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指教师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内容(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陶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磨练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理想;鉴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人格修养指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必需具有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格品质主要:

合作、民主;仁慈;体谅;忍耐;兴趣广泛;和蔼可亲;公正无私;有幽默感;言行一致;对学生的问题有研究的兴趣;处理事情具有弹性;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精通教师技能。

不受欢迎品质:

脾气暴躁,没有耐心;不公正,偏爱某些学生;不愿意帮助学生;狭隘,对学生要求不合理;抑郁,不友善;讽刺、挖苦学生;外表讨厌;顽固,缺乏耐心;啰嗦,言行霸道;骄傲自负;无幽默感。

第二章小学德育的实施

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p136

(1)自我意识逐渐萌发独立自主——反:

无法自己做主(培养独立、探索精神;引导、劝告、诱导)

(2)人际信任水平逐渐提高年龄增长—信任也升高;(了解信任身边的人,适应集体生活)

(3)辨别能力弱(思维特点—缺乏分析力—引导、思考、分析)

(4)公私观念处于感性阶段

2、小学德育内容的侧重点p141

小学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进行小学德育工作的依据。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是向小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和社会常识教育。

具体内容应侧重: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热爱集体教育、热爱劳动与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与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与遵守纪律教育、民主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意志品格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等10类。

3、小学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p156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与工作。

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4、小学德育的方法p159

德育的方法是指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称,它是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

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角色扮演法(3)情境体验法(4)合作学习法(5)榜样示范法(6)实际锻炼法(7)品德评价法

1、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即为德育原则。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把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与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结合起来。

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

基本要求:

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3)疏导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整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基本要求: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诱导;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它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要求:

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热爱学生,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德育要求,又要尊重、信任他们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可能。

使学生既得到关爱和温暖,又得到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6)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发展。

)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7)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要求: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8)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进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当有目的、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一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要求: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2、各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3、德育方法的特点

我国德育方法的特点概括:

(1)方向性和目的性;

(2)整体性和有序性;(3)辩证性和灵活性

1、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2、小学德育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小学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

1、班级:

是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

2、班级的意义

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班级是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基地,更是学生心理上的“家”。

二、班主任

1、班主任:

是受学校委托,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全面负责和主持一个教学班各项具体工作的教师。

2、班主任角色:

是班集体的培育者;是班集体的教育者;是班集体的管理者。

三、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班主任是联系校内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班主任工作的优劣,不仅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把一个班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新一代。

2、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1)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联系本校本班实际,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2)与任课教师协调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确保学习质量提高;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强身健体,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5)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学生课余生活,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特长优势;

(6)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加强常规训练,做好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

(7)经常与家长联系,发挥社会的教育力量,增大教育合力。

3、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涵盖着对班级的全面管理和对全体学生的全面负责,具体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指导、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

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般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分析和研究书面资料、调查法进行。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布置好教室,办好班报,建好图书角、生态角。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做好少先队工作;做好家长工作。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计划基本内容包括班级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具体措施等。

总结分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全面总结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概述,主要的做法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改进工作的意见等。

总结要做好,就必须注意日常班级管理和活动资料的积累。

总结既要有典型事实,又要有理论分析,探索出有规律的经验。

专题总结是指就本班学生发生显著变化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而具体的总结。

第四章小学课外校外活动与少先队工作

一、课外校外活动

 1、概念

   课外活动:

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校外活动:

是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教育机构组织的课外活动。

 2、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

 

(1)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2)能够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3)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使学生个性尽可能得到发展。

 3、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

  灵活性;综合性;自主性;兴趣性。

 4、课外活动的内容

  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游戏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主题活动。

 5、课外活动的形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

 6、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统一性;

 

(2)活动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兴趣特长;

 (3)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4)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少先队

 1、少先队的性质

  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服务生与自主性的统一。

 2、少先队的任务

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

 3、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起点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以学英雄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

 

(2)劳动教育

 (3)科学教育

 (4)体育和美育活动

 4、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

 队会;礼仪活动;阵地活动(队室、鼓号队、队报、红领巾广播站、知识角等);参观、访问及各种社会实践;夏(冬)令营活动。

 5、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和基本条件

   职责:

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少年儿童,辅导少先队的全部生活,使少先队员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基本条件:

热爱儿童,献身事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潜心研究,勇于创新。

第五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

(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领会)

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方面:

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

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修感知觉中已占有主导地位。

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视敏度的发展趋势是:

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2)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发展很快,视觉感受迅速提高。

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配对游戏;对于经常接触的一些颜色也能叫出名称。

听觉方面:

在学校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的听觉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辨别声调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发展得较快。

阅读活动和言语交往促进听觉的结果。

运动觉方面:

小学儿童的运动觉比幼儿时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手的运动觉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他们能够进行书写,绘画以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

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他们的手部运动觉的发展。

但是,小学儿童的肌肉、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手部运动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还是不够的。

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做细微的动作和持久性工作。

2、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

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

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

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

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3、感知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

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感知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

4、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很不完善。

从空间知觉来看,受过训练的学前儿童,一般能正确辨认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形状的物体。

进入小学后,在教学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算术过程中,他们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几何图形的名称,而且还逐渐掌握了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

在辨别方位上,初入学儿童能很好的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对于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辨认。

从时间知觉来看,小学儿童一般已能辨认“昨天”、“今天”、“前天”、“后天”以及“日”、“周”、“月”等时间概念,但对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如几秒、几分,或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几年、几十年、世纪、年代、纪元等,则比较难理解。

因为这些时间概念超出了他们生活经验的范围。

(二)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简单应用)

1、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分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第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顺序性;(4)观察的深刻性。

2、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任务。

这样做,可以提高儿童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他们直觉的选择性,能从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出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把注意集中在对象和现象的主要特征上,而不去感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

漫无目的的观察只能使儿童浪费时间和精力,养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2)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

带着兴趣去观察,可以使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使儿童轻松愉快地获取感性知识。

关键问题是,要使儿童在每次的观察之中,都学得知识,都忽的成功。

这种成功感,会使儿童对下一次的观察产生期待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地进行观察,提高观察效果。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

在每次观察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品质。

一是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事物和现象和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是要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启发儿童动脑筋想问题,不为观察而观察。

三是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该看就看,该听就听,该操作就操作。

四是要边观察边做记录(如画一些图、作些笔记),及时记录一些现象、特征、变化经过等,可以减少遗忘。

五要指导儿童及时写出观察报告或文章,如观察日记、观察片断、也可以写观察小文章。

形式可灵活多样,让儿童得到锻炼。

(4)加强言语的指导

儿童知识经验尚不丰富,对于一些对象和现象的观察会有许多粗糙的地方,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觉。

教师必须掌握情况。

随时用言语进行点拨和指导。

要通过言语指导他们观察的方向,引起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以加深知觉的理解性,使感知不断深化。

特别要加强对差生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指导,因为他们在观察中往往困难更大,或者信心不足,或者态度不端正,教师要耐心指导,因材施教,切不可把他们遗忘了。

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儿童都得到发展。

二、记忆

(一)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领会)

1、从记忆的目的性来看,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

初入学的儿童,还不善于掌握自己的记忆活动,该记的东西往往不能适时记住,该回忆的时候,往往不能适时重现出来,但是,学校要求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他们的记忆就必须服从学习任务。

因而,从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是小学儿童识记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整个小学阶段逐步实现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仍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还很差,识记常常离开了学习任务的要求。

他们能很好地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不感兴趣而需要学习的东西,不易记住。

识记了缺乏自觉性,教师叫写才写,叫记才记。

分不清教材内容的主次,不知道哪些应该祥记、牢记,哪些可以从略。

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步发展。

中年级以上的儿童学习目的逐渐明确,有意识记日益发展,逐渐占主导地位,高年级儿童识记的自觉性、主动性更高,他们能主动地掌握识记,按照一定的任务进行识记并记住自己虽不感兴趣,但必须掌握的材料;也能努力去记住那些记不住或难记的东西,并能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

2、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词的逻辑识记在迅速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容易识记,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的识记有较大的困难。

由于在学习中,他们必须识记和回忆的,几乎全部使用词表达的材料,他们必须识记和回忆事物发展的规律,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则等,因此,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词的抽象识记能力在迅速发展。

3、从记忆方法看,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