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074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4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docx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笔记及问答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含义

1.本义:

文:

纹理,引申为文化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

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核心价值观)

2.中西文化概念区别

中国文化的本义:

文治教化,强调认得社会活动,偏重精神领域,扣问内心。

西方文化本义: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物质生产出发,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仰望星空。

3.文化定义

(1)广义: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

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3)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和结果。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1.文化构成的四个层面

由外到内应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2.文化的分类

(1)以时间分类:

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

(2)以空间分类:

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人类文化的核心和亮点)、非洲文化、美洲文化。

(3)以地理环境分类:

大陆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河谷文化、山岳文化。

(4)以生产方式分:

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工商文化、渔猎文化。

(5)以社会阶层分:

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

(6)以社会功用分:

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7)以社会地位分:

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俗文化。

(8)以文化结构或逻辑分: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9)以生活习俗和方式分:

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器物文化、节庆文化。

3、各类文化的定义

(1)物质文化:

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结果的总和。

其作用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特征:

A、以人类自身生存为目标,包括衣食住行。

B、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认识、利用、改造的结果。

C、生产力水平具有制约和决定作用。

(2)制度文化:

是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

特征:

A、是主观意识加工创造的。

B、具有客观性、约束性、权威性和时代性。

(3)行为文化:

是人类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

特征:

A、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

B、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C、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D、即反映制度文化的内涵,又受精神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4)精神文化:

又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升华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的总和。

特征:

A、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

社会心理——未加整理的大众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加工整理过的社会心理。

B、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三、特征与功能

1、特征

A、时代性——承传与变异B、地域性——差异性C、民族性——与地域性紧密相连D、阶级性——E、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2、功能A、满足需要的功能。

B、认知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

D、凝聚的功能。

1、和谐的harmonious和谐社会harmonioussociety2、平等equality3、文化culture4、文明civilization5、物质财富materialwealth6、精神财富spiritualwealth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1、关于“中国”:

天下之中最早为中原地区中州河南、洛阳(中中之中)。

封闭性、内敛性、自恋性。

2、中华民族: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高度融合。

3、传统:

4、中国传统文化:

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包括……【与“新文化”相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1、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创造主体和社会政治环境

(1)地理环境(略)影响:

A、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的格局。

B、封闭性大于开放性。

(2)经济基础:

农耕经济

成就突出,起步早,水平高;小农模式,分散经营;精耕细作,农桑棉麻结合(3)创造主体:

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

(4)社会政治环境

A、宗法制度长盛不衰B、君主专制高度发达

2、中国传统文化所属类型

内陆河谷型;农业宗法型;伦理政治型

3、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重乡土情谊。

1、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2、价值观values3、道德规范,伦理ethic4、哲学思想Philosophicidea价值观: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即立场、取向、态度等。

价值取向:

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第三节中国传统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核心。

文化金字塔:

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政治、经济、伦理、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学科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与古人发生了很多迥异的变化,但作为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人们仍然离不开古代哲人开辟的思想轨迹,仍然离不开儒道所指的精神家园。

(二)历代哲学思想

《周易》先秦诸子之学(儒道墨法:

代表人物)两汉经学(吸收各家,发展了儒家学说:

董仲舒《春秋繁露》)魏晋玄学(融合老庄、佛教入经学:

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宋明理学(儒学的原道、原性,佛教的心性说:

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明清哲学(突破理学羁绊,展开激烈批判: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戴震、李贽)

第二章《周易》的哲学观

(一)《周易》简介: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

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易》《书》《诗》《礼》《春秋》)六经之首。

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老子》《庄子》《易》)。

《周易》的价值:

1、“占筮”之书。

2、《易》道广大,囊括天、地、人、万物的一切知识。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3、今天的价值。

天文、数学、物理、生物、哲学、政治、文字学、考古、宗教、人伦、历史、医学、气功、武术

(二)《周易》的组成及内容:

1、《易经》伏羲所画八卦、周文王所演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爻名(题)、爻辞。

2、《易传》对《易经》部分的解说。

一说孔子所著/一说战国中晚期孔门后学解说《易经》所撰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

3、两种基本符号—阴阳二爻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

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

(三)《周易》的变化观

《周易》的核心思想: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

“三易”:

变易、简易、不易变化观:

1、矛盾观2、发展观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四、天地人“三才”

《乾卦·象辞》《坤卦·象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

注释:

天行健:

天道的运行刚健不辍。

地势坤:

大地的态势柔顺宽厚。

天—人(君子)—地“三才”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2、德才兼备,是人素质最为完美的表现状态。

3、自强不息,是儒家积极用世精神;厚德载物,是道家涵容的心态。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滥觞。

后至春秋时代,道为天下裂,中国的统一整体文化裂变为儒、道等具体的文化趋向。

第三章儒家思想

一、孔子其人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

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濡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1、孔子的身世:

父亲:

叔梁纥母亲:

颜征在字、名的由来: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2、孔子的经历:

委吏(会计)、乘田(管理畜牧)、讲学、从政(中都宰、司寇、摄行相事)、周游列国14年、晚年致力于教育、编著文集。

3、孔子的地位

(1)先秦,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对其学说毁誉不一。

(2)汉代,孔子地位愈来愈高,神化其人及其思想,变为神人和神学。

(3)宋元时期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被神化。

(4)过去一百年的认知从“尊崇”到“批判”,再到“客观审视、合理扬弃”的脉络。

“五四”时期,曾受到“新文化”领军人士的猛烈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批判和攻击。

“文化大革命”中,“批孔”运动使“文革”后,“批孔”运动被否定,中国人对孔子的态度也渐趋正面。

有人认为,从八九十年代儒学成为显学、祭孔仪式恢复,到民间教育中出现的“亲子读经”等现象,孔子思想的地位在提高。

4、孔子整理的文献

《诗》:

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书》:

体会先王如何治理国家政事。

《礼》:

《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实践。

《乐》:

认为音乐是道德教化的内容。

《易》:

用力甚勤,爱不释手。

《春秋》:

编撰整理。

二、儒家思想的体系核心:

(1)社会理想:

(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恢复周礼,(“礼”,规范社会秩序。

)希望回到“礼乐征伐”的西周时代使社会归于一种秩序井然,长幼尊卑各得其所的状态。

(2)思想核心:

“仁”,规范人的行为思想。

什么是“仁”?

——是人们追求目标和应当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规范。

“仁”的内涵(重点)

1、仁者,爱人。

2、克己复礼。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由“仁”到“礼”的途径:

(1)孝悌:

(根本)属家庭层面,做到父父子子。

(2)忠信:

属社会层面,做到君君臣臣。

五常:

仁义礼智恭宽信敏惠——《论语》仁义礼智信——”五常“出于《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出于《白虎通义》“三纲五常”连用——宋代朱熹仁:

同前,从略。

义:

原指“宜”,义者宜也,应该做的事。

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制度、秩序、礼仪等。

智:

指智慧等。

“智者无虑”信:

诚信,言行一致。

(3)为政的思想:

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正身:

“日三省吾身”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4)教育思想:

1、打破氏族等级界限,提出“有教无类”,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

2、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式3、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与思;学而时习之;4、不迷信:

不语怪力乱神儒家的后续发展: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荀子旧列儒家,实为从儒家到法家的唯物主义者。

主张“性恶论”:

“性,指生理本能。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悦,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

”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孔子思想:

积极进取,见贤思齐,推己及人,温良恭俭让,孝亲爱国,忠实诚信,见义勇为,见得思义,见危授命,杀身成仁,为大众谋福利,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三、儒家的价值观

积极入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功立业。

1、重德轻名

(1)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左传》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即三不朽。

(2)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实现的途径:

《礼记·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

三条基本纲领,八个具体目标。

“三纲领”是: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内省、外窥齐家:

夫平妻贤、兄友弟恭、高堂为尊、耕读织畴平天下:

统一天下,安定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2、重义轻利

认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但义高于利,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说:

“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居家的日常生活中,以最大的敬意去侍奉父母。

衣食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要以最愉悦的心态和心情去奉养父母。

第三,父母生病时,要怀着忧伤焦虑的心情,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痊愈,就一日不能安心。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病故,就要谨慎小心,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

(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悲哀痛惜之情。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面,要极尽崇敬肃穆的神情。

以上五项孝道,做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

不然,徒具形式,便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三戒(戒骄傲、戒作乱、戒忿争)‘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

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

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论语》名言

1、巧言令色,鲜矣仁。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朝闻道,夕死可矣。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

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1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人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章道家思想

一、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1、老子:

(前571—?

)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

孔子曾问礼于他。

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下《道德经》。

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家始祖宗师。

老子《道德经》:

五千言韵文,八十一章,文约义丰。

语录体,文字工整,被誉为一部哲学诗。

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包罗万象,涉及宇宙本体、天地演化、万物生育、人生修养、治国用兵各个领域,但皆有一条主线贯通其中,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

2充满思辨,是一部训练思维的奇书。

面对春秋末年诸侯纷争的社会状况,提出了: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忘情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极端的政治主张。

2、庄子:

(前360?

——前280?

)名周,宋之蒙(河南商丘)人,尝为蒙之漆园吏。

《庄子》共33篇,具有宏大之美。

道家学派的继承者,他看透了世俗不古的人心,更看穿了官场仕途的丑恶与血腥,认为现实社会: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他要保持自我纯真的天性,敝屣富贵,淡泊名利,清静无为,追求遗世独立,超然物外,追求绝对的自由,以养天年。

二、道家思想核心

(一)哲学本体论1、核心:

“道”——“道”是世界的本原

(1)“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章)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章)

(3)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4)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章)

关于“道”的内涵:

①道是世界的本原。

②“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③“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

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2、朴素的辩证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熟知其极?

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

即——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

(二)处世哲学1、身重于外物,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顺其自然、以养天年、无官一身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乐得清闲、不为五斗米折腰。

2、明哲保身,不敢为天下先。

(贵柔心态)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

缺乏敢于仗义执言的猛士。

谁出头就打压谁,谁说了真话,谁就没好日子过。

为自己设置保护圈,我不犯人,人也勿犯我。

3、以柔克刚,上德若水。

(1)四两拨千斤

(2)以弱胜强、哀兵必胜。

(3)弱者心态,“利器不可以示人”4、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第五章)无为:

“不妄为”还是“不作为”?

(三)生态哲学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人合一。

——人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要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三、道家审美特质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补充和对立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

(一)文学美学思想:

1、追求素朴之美——即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倾向,提倡文学表现形式的简洁与朴实。

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华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五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2、追求意境的含蓄、朦胧、飘渺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

(二)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1、大音希声:

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自身。

这种音乐,我们是听不到的。

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2、得意忘言:

(1)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忘言。

——庄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陶渊明

第五章礼仪文化

礼是文明民族的标志。

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

《礼记》:

“礼也者,理也。

”礼就是合于道理的行为。

在我们的生活中,道理无所不在,礼也就无处不在。

孔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习礼,不知礼,不受道德的约束,就无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左传》:

“礼,身之干也。

”让我们一起知书,达礼。

一、“礼”的含义及其文化价值

(一)广义的“礼”(古礼)1、本谓敬神活动,引申为表示敬意;2、再引申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整个仪式,如吉礼、婚礼、丧礼;3、后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内容。

礼: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各种礼仪礼节、伦理秩序、行为准则和各种国家法律制度。

(二)狭义的“礼”(今礼)指人际交往的仪节。

即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

(三)“礼”的构成“礼”包括“礼法”和“礼义”两部分“礼法”:

礼的形式“礼义”:

礼的内涵完美的形式,并不能服人,只有与高尚的德行相契合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

(四)“礼”的核心精神:

诚敬、谦让、洁净(五)礼的文化价值1、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2、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所在人类走向文明要经历蒙昧、野蛮和文明的阶段,礼是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

二、礼学经典

三礼,是中国礼学和礼制的渊薮,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所谓的“三礼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周礼》《仪礼》《礼记》1、《仪礼》

共17篇,记载上古社会的礼仪规范。

成书最早,文字古奥,理解困难。

(包括:

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觐礼、聘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公食大夫礼等)

2、《周礼》

原名《周官》。

是一部通过官制来改变治国思想的著作。

成书年代说法不一,(西周到汉王莽时代。

)记录“五礼”及周代的职官。

五礼:

吉、凶、军、宾、嘉

“吉”:

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铭记恩泽,表达敬意。

“凶”:

主要指丧礼和荒礼,祭祀逝去的亲人,表达敬意、怀念和慰问。

“军”:

军队训练、出征、凯旋的仪式,表达对国家主权的敬意。

“宾”:

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的往来交往;对对方的敬意。

“嘉”:

合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仪式。

冠礼、婚礼等。

3、《礼记》

是对《仪礼》的解释和论述,对礼的理论层面的阐述,注重发挥礼义,论述的问题多具普世价值,文字平易,颇有文采。

又称《小戴礼记》(戴圣·西汉)

《礼记》格言:

礼者,自卑而敬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富润屋,德润身。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三、古礼今用

1、注意仪容表情、体态、眼神、笑容、馈赠、礼容2、注意服饰正衣冠、三紧、不坦胸露背、不光脚、不同场合(职场、丧礼、婚礼)3、注意拜礼握手、作揖(对揖、遍揖)、鞠躬、跪拜礼、式礼4、注意尊卑秩序陪同长者、坐姿、上前或离开或路遇、请教师长或被问话、公共场合讲话、介绍他人、进出电梯顺序、坐车位置、餐饮座次、敬酒、吃菜5、访客预约时间、换鞋、落坐、看茶、送客、谈话关电视

四、古礼大观

(一)士冠礼——成人仪式

儒家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礼记·内则》说,六岁,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八岁,教以礼让,示以廉耻;九岁,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十岁,学习文字、礼仪以及日常应对。

十三岁,学习音乐舞蹈、诵读《诗经》。

十五岁后,练习射箭和御车。

二十岁,身体发育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能够独立面对社会,举行成年礼。

《礼记·曲礼》:

‘男子二十冠而字’。

成年以后,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士冠礼的大致程序是:

先请筮人用蓍草选定行礼的日期和来宾,至行礼之日,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再加皮弁,最后加爵弁,然后取字,冠者一一礼见母亲,兄弟姑姐,以及国君,卿大夫等,主人向来宾敬洒,馈赠礼品,礼毕。

成年仪式意义何在?

提示行冠礼者:

从此将由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弟弟、臣下、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二)士昏礼——结婚仪式

《仪礼·士昏礼》1、婚礼制度:

六礼

(1)纳采。

媒人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雁为礼物.  

(2)问名。

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问女子“生辰八字”以占卜。

(3)纳吉。

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雁到女家报喜。

(4)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