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102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docx

淮州中学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

淮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

语文 2012.12.22                        

说明:

⒈试卷满分160分,时间150分钟;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瑕疵/龇牙案牍/赎罪滞纳金/栉风沐雨

B.悄然/愀然痉挛/劲敌八宝粥/胡诌八扯

C.菲薄/绯闻湮没/殷红歼击机/草菅人命

D.伺候/肆意入殓/眼睑庇护权/刚愎自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届奥运会上,菲尔普斯获得了4枚金牌、2枚银牌,在仍处于世界之巅的时候他却急流勇退,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结束了职业生涯。

B.在党的十八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之际,全省各地群众欢欣鼓舞,纷纷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组织收看十八大开幕式,一时万人空巷。

C.据悉,奥运冠军孙杨出席一次商业活动要100多万,想想当年菲尔普斯出场费也就10万元人民币,一般的娱乐圈明星就更是鞭长莫及了。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其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即将编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各国应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节能环保和发展低碳经济。

B.卫生部表示,到2015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标准适当增加,并逐步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

C.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强劲增长,在全球的地位稳步提升,主要国家对我市场依赖程度显著加深,我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复苏的主要力量。

D.近年来,工地施工升降机坠落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原因均牵涉到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设备维修、安装和保养不到位,施工单位监理和政府部门监管缺位等问题。

4.据《扬子晚报》9月19日报道,南京21所中小学要开“苹果班”,上课人手一部ipad,把教材内容等全部存储其中,进行“数字化教学”,学生课上完成习题时不再需要笔和纸张。

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

要求:

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

(6分)

赞成者说:

“数字化教学”▲▲

质疑者说:

“数字化教学”▲▲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

至元中,历仕力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①,未之信。

俄得真盗,尉以是黜。

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

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

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

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

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延祜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

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

八番②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

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

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

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

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

“负官钱,虽死必征。

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

第条汝父所赂之教,官为征之。

”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音余万缗。

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

伯启曰:

“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

”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

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

有诏同刊定《大元通制》,伯启言:

“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③于人也,法当改易。

”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

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

【注】①左验,证人。

②八番:

元代对居住于今贵州省贵阳、惠水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元苗族部名。

③底,到。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徇:

巡行示众

B.命伯启往诘其事诘:

追查

C.治尚宽简,民甚安之尚:

崇尚

D.非五刑各底于人也,法当改易易:

简易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伯启公平断案的一组是(3分)(▲)

①俄得真盗,尉以是黜②伯启执不可,杖遣之

③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④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

⑤伯启核实,抵民罪⑥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豪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诬陷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屈服认罪。

曹伯启审得实情,定土豪杀人罪。

B.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

朝廷命曹伯启前往处理,为了大局,曹伯启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百姓得以安宁。

C.御史观音保等因请求缓建西山庙宇而被杀,为此曹伯启弹劾台臣不及时劝阻,致使皇上蒙受了杀谏臣的坏名声。

D.皇上诏令曹伯启参与修订《大元通制》,曹伯启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只是由于曹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他的建议未能实行。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

俄得真盗,尉以是黜。

(4分)

               ▲                     

⑵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

(3分)

               ▲                     

⑶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3分)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3分)

             ▲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4分)

             ▲                     

(3)作者真是“老尽少年心”了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3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⒑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6)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7)▲,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8)春动之时,▲,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母亲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

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

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

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

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

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

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

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

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

人应该有骨气!

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

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中国剪报》2012年10月31日第五版。

原载《人民日报》。

有删改。

11.第①节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

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

(4分)

               ▲                     

12.请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人性最低的标准

             ▲                     

(2)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                     

13.请说说第⑤节中有关贝鲁特老太太一段文字的作用。

(6分)

            ▲                     

14.“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

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多种原因。

(6分)

             ▲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

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

“送去主义”。

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

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

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

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

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

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

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

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

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

怎么办呢?

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汉语是“王”。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

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

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

我在工作中发现:

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

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

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15.试从文中找出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

(6分)

               ▲                     

16.试理解文中“天人合一”的含意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

(6分)

               ▲                     

17.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论述“送去主义”的作用。

(6分)

               ▲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依靠里有信赖与甜蜜,依靠里有惰性与骄狂;依靠有时让我们欣喜,有时让我们哀叹……

请以“依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淮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

语文附加题2012.12.22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20.孟尝君姓田名文,与赵国平原君、魏国__▲_、楚国_▲_并称战国四公子。

(2分)

21.从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孟尝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

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美国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B.《哈姆雷特》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

C.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琴很快就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人剪头发的文章。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而且又是第一个发表关于女子剪头发文章的琴在好朋友的鼓励下,不顾母亲张太太的强烈反对,理智战胜了感情,把头发剪掉了。

D.贾政的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她回家省亲。

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场大典,修建了极其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了女伶、女尼、女道士,出生世家、遁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国府。

E.《边城》中,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推举为“掌水码头”。

23.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八回脂砚斋评道“晴有林风”,清代徐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曾说“晴雯,黛玉之影子也”,说明黛玉和晴雯有许多相似之处。

请比较这两个人物形象,对其主要相似之处加以简要概括。

(5分)

               ▲                   

(2)哈姆雷特是作者莎士比亚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但他也并不是一个“完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试作简要分析。

(5分)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现在要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何在?

文化何在?

没特色,没文化,让人来看什么?

去乡村旅游,是看厚重沧桑的古村落,体现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

古的特色文化或经历史冲刷,或遭人为破坏,已经丢失殆尽,让人扼腕叹息;单就是现在,记忆中的那种恬淡宁静、原始纯朴、鸟语花香、麦香四溢的乡村景象在发达地区很难找到了,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被整齐划一的统一格式的建筑所代替,千家一面;这几年农村“统一规划”有所放宽,但民居建筑仍然以混凝土楼房为主,弄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

当城市在追求田园化风格时,农村却在盲目追求城市化,呈现出不伦不类四不像怪景。

就连绿化也出现了树种单一化、劣质化的趋势,记忆中的大槐树、老榆树、皂荚树、梧桐树等等也很难找到了,要么因村镇建设统一规划而被砍伐,要么都被移栽到了城里,城市这些年从农村、从山里挖来了多少大树和名贵树种?

对乡村文明来说,城市无疑是在掠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生活的影响,古典的,质朴的,亲情的,友爱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很惨痛的记忆。

这几年乡村旅游很热,但乡村旅游到底要看什么,感受什么?

农家乐,少数有吸引力,多数不是乐农家,除了季节性的、少量的蔬菜,像灰灰菜可能是采摘的以外,米面油什么不是与城里人一样购买的?

只是做的、吃的、玩的环境变成了农村,也便成了所谓的农家乐。

养鸡的人都少得可怜,有那么多的土鸡蛋吗?

就像西安雁翔路上,一到瓜果季,马路两边摆满了西瓜摊、水果摊,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这瓜果是农民自产自销,绝对新鲜,但你到地里走一圈,看有没有瓜果地?

我想,乡村旅游如果没有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自然景观,那是很让人失望的。

24.材料中提到的乡村旅游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4分)

               ▲                 

                ▲                    

25.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5分)

              ▲                   

                ▲                    

26.你认为如何发展真正有特色的乡村旅游。

(6分)

              ▲                    

                ▲                  

 

淮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段考暨校际联考语文答案

1.B(A.cī/zī、dú/shú、zhì;

B.qiǎo、jìng、zhōu;

C.fěi / fēi、yān、jiān;

D.cì/sì、liàn / jiǎn、bì)

2.A【“急流勇退”旧时比喻仕途顺利的时候毅然退出官场,现在也比喻在复杂而激烈的竞争或斗争中及早抽身。

B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此处属望文生义。

C项“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此处应换为“望尘莫及”。

D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感情色彩不合语境。

3.A(B项搭配不当,可将“增加”改为“提高”;C项句式杂糅,删去“据”或“显示”;D项语序不当,应为“安装、维修”。

4、【答案】:

【“赞成者说”示例】

⑴“数字化教学”减轻了学生的书包负担;

⑵“数字化教学”为学生获取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方便;

⑶“数字化教学”不需要纸和笔,减少了资源的消耗。

评分建议:

内容,2分;形式——陈述句,1分。

若理由不成立,不仅内容分不可赋予,形式的1分不可赋予。

【“质疑者说”示例】

⑴“数字化教学”减轻了学生的书包负担,难道没有增加学生视力负担吗?

⑵“数字化教学”为学生获取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方便,难道就不担心它也方便学生获取影响学业的其他资源吗?

⑶“数字化教学”不需要纸和笔,减少了资源的消耗,难道我们就不担心学生书写能力的退化吗?

【补充答案】从原答案。

注意:

“质疑”必须针对赞成的理由提出。

评分建议:

内容,2分;形式——反问句,1分。

质疑必须针对赞成的理由提出且合乎事理,若前后脱节或不合事理,则此质疑无效,不得分。

5.D(易:

修改、调整)

6.C(③⑥与断案无关)

7.A(原文不是诬陷自己的佃户,而是黄甲用钱贿赂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去替自己顶罪服刑。

8.⑴伯启因无证人,没有相信他。

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

(“以”,“未之信”句式,“以是”“黜”各1分。

⑵只要列出(分条列举)你父亲行贿别人的数目,官府替你征收。

(“第”“条”“为”各1分)

⑶丞相认为这个意见很对,正好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这个建议未能实行。

(“是”“除”“不果行”各1分)

【参考译文】

曹伯启,字士开,是济宁砀山人。

二十岁时,跟从东平的李谦游历,专心求学。

至元中,任兰溪主簿,县尉捕获盗贼三十人,戴上刑具游街,伯启因无证人。

没有相信;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