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线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09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缆线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电缆线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缆线路.docx

《电缆线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缆线路.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缆线路.docx

电缆线路

第一节 电缆线路

    

一、100~380伏电缆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3月,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处敷设1条100伏以硫化天然橡胶为绝缘、铅包作护套的地下电力电缆,长2.27公里,向直流照明用户供电,成为上海使用地下电力电缆的起源。

地下电力电缆由于不占地上通道,而在市区逐步发展。

清光绪二十九年,工部局电气处和法租界公董局的洋泾浜电气厂先后在南京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北四川路、海宁路、杨树浦路、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等处,敷设一批低压电缆供电,长35.20公里。

民国4年(1915年)6月敷设的小沙渡配电所(今西康路)低压5号(长77.90米)和低压8号(长66.20米)电缆,截面积为160平方毫米,统包钢带型,660伏级,投运电压为350伏(380伏),是上海市迄今仍在运行最早的350伏(380伏)电缆,接着,民国7年敷设的广东配电所低压7号电缆,截面积为3×160平方毫米十1×95平方毫米,统包钢带型,660伏级,投运电压为350伏(380伏)。

民国8年6月,工部局电气处从浙江路至牛庄路,云南路东电杆处敷设1条3×160平方毫米+1×95平方毫米的660伏级统包钢带型电缆,投运电压350伏(380伏)。

民国9年4~12月,又相继在广西、山西、文昌、宁波、武昌、通州等配电所先后敷设660伏级统包钢带型电缆,向所外的350伏(380伏)架空线路馈电。

至1949年,全市有200伏地下电力电缆线路45.97公里,380伏电缆线路77.14公里。

1951年统一配电网电压时,低压标准电压定为380/220伏,1959~1976年,将200伏电缆全部升压为380伏。

1971年,开始使用380伏塑料电缆。

因低压电网以架空线为主,至1979年,全市仅有380伏电缆线路121.60公里。

随着用电迅速增长,为了城市美观和供电安全,在新辟地区建造的变配电站,均以低压电缆作配电线路,如1985~1988年,配合曲阳新村等供电,敷设玉会、连玉、连曲、曲赤等100余条全长20余公里的380伏电缆。

至1990年,全市380伏电缆线路增至453公里。

[浙江路桥堍敷设电力电缆场景]

二、5.2~10千伏电缆

清宣统三年(1911年),新中央电站以三相6.6千伏配电,敷设第一条6.6千伏地下电缆供英商增裕面粉厂用电,当年共敷设6.6千伏电缆线路7.12公里。

民国元年起,新中央电站至山西、北京等配电所,江边电站至福宁、广德等配电所,以及民国3年起,山西配电所至工部局、上海总会、中国银行、海关等用户配电所和北京配电所,敷设了6.6千伏电缆。

民国13~22年,斐伦变电所至山西、广西、武昌配电所,扬州变电所至福宁、汇山、许昌等配电所,以及武昌配电所至新亚饭店、河滨大楼、光陆大楼、邮政总局等用户配电所之间又敷设大量6.6千伏电缆使每座配电所有2~3个电源,形成安全可靠的6.6千伏电缆环形供电网。

清宣统三年,法商电车电灯公司在卢家湾兴建新电厂后,以该厂为中心至各配电所敷设了大量5.2千伏地下电缆建成可靠的环形配电网。

于民国2年12月全部改为5.2千伏配电。

此后,华商、闸北、浦东电气公司也都部分采用5.5~6.6千伏地下电力电缆线路供电。

民国20年,浦东电气公司为了向华商电气公司购电和供给和兴钢铁厂(今上海第三钢铁厂)用电,在江南造船厂北侧江边码头至浦东煤业公栈,敷设上海第一条5.5千伏穿越黄浦江的水底电力电缆,长850米,截面积为95平方毫米的铜芯线。

同年10月,浦东电气公司又在江南造船厂南侧海军学校至浦东中华码头敷设1条5.5千伏过江电缆,截面积为95平方毫米的铜芯线。

该2条过江电缆,在抗日战争前因过往船只抛锚而发生多次故障,抗战胜利后,又因发生抛锚故障,且已不需要使用,遂予以报废。

民国22年,浦东电气公司为向闸北水电公司购电,敷设从浦东陶家宅至浦西虬江码头6.6千伏过江电缆,截面积130平方毫米。

抗战胜利后,发现该线14只接头中有数只损坏,经修复后,又在民国37年被炮火损坏,遂即拆除。

2年后,另敷设新线。

民国24年,曾由浦东电气公司敷设一条自浦东火药局至浦西虬江码头北首6.6千伏过江电缆,截面积130平方毫米。

抗战胜利后,发现该水线已被日本人拆除。

至1949年,上海6家电力公司共有5.2~5.5千伏电缆线路118.16公里,6.6千伏电缆线路357.25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结合电网改造、统一电压时将10千伏定为标准电压。

考虑原有设备情况,对5.2及5.5千伏电缆暂升压至6.6千伏。

1956年,收集电缆样品进行纸绝缘、附件等试验,制订升压措施。

1958~1976年,将全部5.2及5.5千伏电缆升压至6.6千伏运行。

1958年9月,在番禺变电站番11线上敷设第一条6.6千伏铝芯电缆,长1.40公里,截面积150平方毫米。

1969年,配合各变电站电网升压,同时将6.6千伏电缆升压为10千伏。

第一批升压的是浦东北蔡变电站北2线和老居家桥变电站居2、3、6线6.6千伏电缆,采取更换电缆终端头和部分绝缘低的电缆等措施进行升压。

1975年,对南翔、宜山、日晖、广中、济阳、永兴等变电站的6.6千伏出线电缆,随线路升压为10千伏运行,市中心地区新建、扩建变电站,逐年增加6.6千伏电缆约4%。

1980年后,有部分运行年久绝缘老化的电缆停用或报废,每年约减少1%。

至1990年,全市6.6千伏电力电缆线路总长1107公里。

1958年初,沪北地区新建35千伏彭浦和北新泾变电站,10千伏出线开始采用上海电缆厂制造的油浸纸绝缘统包型10千伏三芯电缆,供上海水工机械厂和华丰钢铁厂等用电,当年敷设了电缆1.15公里。

1960~1970年,电缆线路有较快发展,新建110千伏安亭、嘉北变电站,35千伏宜山、广中、日晖、吴淞、南翔等变电站6.6千伏出线升压为10千伏,均使用10千伏电缆。

1971年7月,敷设从长兴岛电厂至横沙配电所10千伏过江电缆,长2.6公里。

1973年7月,开始安装10千伏交联聚乙烯电缆。

至1977年,全市有10千伏电缆线路220.40公里。

1978年后,新建35千伏变电站的10千伏出线和有40座变电站的6.6千伏出线升压为10千伏,均使用10千伏电缆。

至1990年,全市10千伏电缆线路总长1163公里。

[工部局电气处敷设地下电力电缆的情景]

三、23千伏电缆

随着江边电站的扩建,民国5年,自江边电站至新中央电站敷设上海第一批4条22千伏电缆,每条长8.64公里,是当时国内电压最高最长的电缆,截面积为95平方毫米,分芯统包型,命名为AB1、AB2、AB3、AB4。

在开始运行时,因22千伏变电站设备尚未建成,降压至6.6千伏运行。

至民国8年两端设备建成后,升压为22千伏运行。

民国13年,在落成的东京(今昌化)、劳勃生(今长寿)、白利南(今长宁)、斐伦(今九龙)、扬州等22千伏变电所间,敷设22千伏分芯统包型输电、联络电缆共21条。

民国17年起,开始使用22千伏分铅型电缆,第一条自江边电站至长寿变电所与分芯统包型电缆接通,截面积130平方毫米,称AD—22。

翌年起,大量使用130平方毫米分芯式、实芯式电缆,主要用于东京、康定变电所。

民国20年起,开始使用日本制造的130平方毫米实芯分铅型电缆,主要用于江边电站、扬州、朝阳及新黄河变电所。

自扬州所通过22千伏电缆将日商上海株式会社第五厂(今国棉十六厂)、怡和纱厂、中华制铁厂联接,于民国21年形成由扬州变电所供电的22千伏环形电网。

民国24年,开始采用260平方毫米实芯屏蔽型22千伏电缆,从康定变电所至长寿变电所共长2.10公里。

22千伏电缆大都敷设在沪东、沪西市区,至此,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以江边电站为起点,用22千伏电缆输电,连同市中心区的6.6千伏电缆配电网,构成一个供电可靠的全部地下电缆输配电网,成为全国最早和电缆最多的城市电力网。

至1949年,全市22千伏电缆线路总长411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将35千伏定为标准电压。

结合电网改造,23千伏电缆逐步升压为35千伏。

1960年,23千伏安远变电站首先升压为35千伏变电站,以西郊-安远线和归化-安远线作为升压鉴定试验,确定除统包型不能升压外,其他需采取改进对接头和更换终端头等措施后升压。

1967年6月,将宁国变电站2号主变压器电缆升压为35千伏运行。

1970年起,先后将上(杨电)(宁)国38等8条电缆升压为35千伏。

1976年,为配合杨树浦发电厂五、六、七段母线升压等工程,将平凉、大连、江浦等变电站23千伏电缆(包括分铅型和屏蔽型)升压为35千伏运行。

至1981年,23千伏升压35千伏电缆达77公里。

1984年4月,华东电力试验研究所对23千伏电缆事故率进行统计,发现70年代平均故障率比60年代上升73%,升压电缆故障率显著增加,因此,原考虑上郊56/57电缆升压,因经常过负荷,铅护套显示严重不可逆膨胀,不能升压。

至1990年,全市共有32条23千伏电缆升压为35千伏运行;有部分电缆报废、休止和降压运行;还留下23千伏电缆232.60公里,大多作为杨树浦发电厂、九龙、扬州、昌化变电站等电源线路使用。

四、35千伏电缆

民国21年,从闸北水电公司发电厂至济阳桥变电所敷设1条33千伏电缆,长12.58公里,截面积为135平方毫米,分相铅包型,是上海第一条33千伏地下电力电缆。

民国29年12月,为解决浦东和兴钢铁厂增加用电,从浦西试炮台至浦东曹家宅敷设上海第一条33千伏穿越黄浦江水底电力电缆,长800米,截面积150平方毫米。

该线在民国35年后,因遭轮船抛锚损伤造成多次故障修理。

1958年后,曾改名南钢341、漕钢355、新园355线。

1960~1986年,又经过数次修理改接,原敷设的电缆留在江中仅有70米,于1986年5月全线拆除。

1950~1956年,敷设上居324、325及南浦383、384过江电力电缆,1953年升压为35千伏后,使上海35千伏输电线联成环网。

此后,新建的吴泾、闵行发电厂及变电站均采用35千伏电缆出线。

如西郊、漕溪、蕰藻浜、万荣、新周、江宁、天宝等110/220千伏变电站和延吉、曲阳、四川、锦江等35千伏变电站,以及大连、平凉、飞虹、江浦、康定等23千伏变电站升压为35千伏,均使用35千伏电缆。

1973年4月,从蕰藻浜变电站至大隆机器厂敷设了上海第一条双回路35千伏交联聚乙烯电缆,各长767米,截面积185平方毫米。

1984年,为解决长兴、横沙岛供电,敷设崇明岛至长兴岛35千伏过江电缆,长9.1公里,截面积120平方毫米;长兴岛至横沙岛35千伏过江电缆,长2.6公里,截面积70平方毫米。

至1990年,全市35千伏电缆线路总长1075.40公里。

五、110千伏电缆

1.闸电-杨电1115电缆

为适应杨树浦发电厂提高机组出力后解决送电问题,1972年4月,从杨树浦发电厂经杨树浦路至内江路上杆处,敷设上海第一条110千伏充油电缆,与上(杨电)虬(江)1115线连接,全长195米,截面积1×240平方毫米,上海电缆厂制造。

由上海供电局电缆工区设计及施工。

电缆敷设采取直埋式,沟深1.20米,宽0.80米,3根电缆水平排列,以便利检修,电缆中心距为125毫米,填土后盖两层水泥盖板,在穿越杨树浦路时,利用原有排管和工井在其北壁开掘150×300毫米长孔,供110千伏电缆穿出至杨树浦路北侧人行道上,于12月竣工投运。

2.闸北-逸仙1125电缆

1978年,配合新建逸仙变电站,从闸北发电厂敷设1条110千伏电缆和1条控制电缆至逸仙站,全长7.48公里,截面积700平方毫米,上海电缆厂制造,是上海最长的1条110千伏电缆线路。

由上海供电局电缆工程处设计及施工。

电缆穿越铁路专线3处、桥梁2处、交叉道路8处,共设3个塞止井(9.5×4米)。

1980年2月敷设竣工,由华东电力试验研究所试验合格后投运。

3.崇明-青龙江1109电缆

为联通崇明县、南通市两地区电网,调剂电力余缺,1987年l月,从长江口的崇明县北侧牛棚港横穿长江北支至南通市青龙江处,敷设1条110千伏、截面积300平方毫米、铜芯充油水底电缆,全长2.60公里,是上海第一条110千伏三芯过江电缆。

中间只有软接头,整根电缆一次敷设,第一天乘高潮位在东侧登滩成功后,第二天敷设江中的一段,并在另一侧上滩登陆。

该线建设单位为崇明电力公司和南通供电局,由上海市电力工业局设计室设计,上海基础公司等单位施工,电缆工程处参加购买电缆的技术谈判和施工技术指导,于1987年3月12日竣工投运,工程投资850万元。

至1990年,全市110千伏电缆线路总长50.77公里。

 

110千伏电力电缆线路表

电缆线路名称

起点

终点

长度

(公里)

型号

截面积

(平方毫米)

敷设日期

闸铁1108

闸北发电厂

钢铁站

4.89

ZQCY2

400

1972.10

闸上1115(闸电)

闸北发电厂

钱家浜站

0.65

ZQCY21

C3HAR

700

1979

闸上1115(杨电)

杨树浦发电厂

内江路电杆

0.20

ZQCY2

240

1772.5

高炼1118

大同站

炼油厂

0.96

ZQCY22

700

1983.9

闸家1124(闸电)

闸北发电厂

钱家浜站

0.64

ZQCY21

C3HAR

700

1979

闸家1124(虬江)

虬江站

虬江桥北

0.24

ZQCY21

700

1979.10

闸家1124(周家嘴)

控江路图门路电杆

周家嘴站

2.71

ZQCy21

OFAZV

700

1977

闸逸1125

闸北发电厂

逸仙站

7.48

ZQCY2

700

1979.12

南宁1126

南市发电厂

江宁站

6.50

ZQCY2

400

1983.1

春宁1127(长春)

长春站

肇嘉浜路天钥桥路东电杆

3.67

ZQCY22

OFAZV

700

1982.12

春宁1127(江宁)

肇嘉浜路襄阳

南路电杆

江宁站

3.66

ZQCY22

700

1981.8

春浜1128(长春)

长春站

漕溪站北电杆

1.35

ZQCY22

OFAZV

700

1982.11

春浜1128(天钥)

漕溪站

肇嘉浜天钥桥路东电杆

2.29

ZQCY22

700

1989.l

天家1155

天宝站

周家嘴站

3.99

ZQCV21

OFAZV

700

1977

天控1156

天宝站

控江站

1.21

ZQCY222

OFAZV

700

1987.8

春城1162(长春)

长春站

站外终端站

0.34

XLPE

700

1988.4

春城1162(水城)

2号中转站

水城站

2.06

XLPE

700

1988.12

春城1163(长春)

长春站

站外终端站

0.34

XLPE

700

1988.4

春城1163(水城)

2号中转站

水城站

2.11

XLPE

700

1988.12

春钦1164(长春)

长春站

1号终端站

0.41

ZQCY22

700

1990.4

春钦1164(钦州)

2号终端站

钦州站

1.04

ZQCY22

700

1990.5

春钦1165(长春)

长春站

1号终端站

0.44

ZQCY22

700

1990.11

春钦1165(钦州)

2号终端站

钦州站

0.99

ZQCY22

700

1990.5

崇海1109(水线)

崇明牛棚港

南通青龙江

2.60

OFZEWA

300

1987.3

六、220千伏电缆

1.闸电-浦东2208过江电缆

上海市220千伏输电环网工程中的北段线路跨越黄浦江部分,航运单位要求导线离江面不得低于50米,而飞机场却要求杆高不超过28米,只得于1964年决定采用过江电缆联接。

工程由上海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电缆工区施工,是上海第一条220千伏过江电缆。

过江地点的选择,经6处方案比较,选定浦东陶家宅至浦西共青苗圃间,两岸距离672米,敷设意大利制造的截面积350平方毫米单芯电缆4根,长746.30米,定名闸浦2208线。

外国制造厂曾要求承包施工,后决定由上海供电局电缆工区进行施工。

1966年6月,上海供电局电缆工区成立“闸浦2208 220千伏水线施工筹备领导小组”负责筹建工作,并制订施工组织措施和施工工艺设计。

10月动工,由航道局2艘链斗式挖泥船进行江底挖泥,11月起,将4根电缆并列深埋敷设在深水航道河床下4.5米处(即吴淞位以下13.5米处),泥槽宽20米。

在施工期间停止全部船只通行,在离电缆上下游40米处装设拦河链,电缆各芯在江中相距约2米,每根电缆有独立油系统,两端各装2只压力箱。

工程于1966年12月完成,经直流510千伏耐压试验合格后,翌年投入运行,该线安全运行23年,无任何事故。

1990年,有2根单相电缆相继发生故障,两相电缆先后损坏,由于大量漏油,排泥打捞修理时间很长,严重影响航道通行,只得停用。

2.闸电-长江路2205/2212电缆

1975年为配合上海港务局第九装卸区码头扩建工程,需将闸北发电厂至长江路逸仙路口的闸蕰2205架空线改为220千伏电缆,同时配合闸北发电厂第二台12.5万千瓦机组发电,敷设1条自闸北发电厂至长江路逸仙路口的220千伏地下电缆与闸(电)(钢)铁2212架空线相接。

这两项电缆工程,均由上海供电局电缆工区设计和施工,电缆截面积845平方毫米,长3.50公里。

由于这种截面大、长度长的高压电缆在国内还是首次制造和使用,为满足电缆安装和运行安全的要求,电缆工区对高压自容式充油电缆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计算,并对国内生产的附件提出应具备的技术要求,在上海电缆厂的配合下按计划进行施工。

共建3只塞止接头工井,安装直线接头12只,绝缘接头24只,塞止接头6只(这两种220千伏电缆接头在国内首次应用),以及终端头12只。

电缆穿越何家湾段铁路3处,埋设管道33根,离地面深1.50米,宽3.80米,采用混凝土浇灌瓦筒、铸铁管和塑料管,采取开挖沟槽直埋。

自1975年4月动工,于7月及9月2条电缆分别竣工投运。

3.万荣-天宝2256电缆

(万)荣天(宝)2256电缆是石洞口发电厂220千伏送出配套工程,也是上海重点工程项目。

为了增加向虹口、杨浦、闸北等区供电的能力,在市区新建220千伏天宝变电站,由万荣站敷设1条220千伏地下电缆作为天宝站电源。

电缆工程由上海供电局设计室设计,上海电缆工程处施工,投资980.97万元。

(万)荣天(宝)2256电缆线路,是上海最长的220千伏地下充油电缆线路,全长7.21公里,其中排管敷设2.46公里,并在大连西路和俞泾浜建造专用桥2座。

电缆采用上海电缆厂制造的截面积845平方毫米单芯电缆,同时敷设信号装置和继电保护的导引电缆2根。

自万荣站排管引出,进入天宝站,有工井17只。

为减少电缆运行时护套损耗,并降低不对称短路时对导引电缆及附近通讯电缆的电磁干扰,全线使用铅护套交叉互联连接方式,护套共分21小段,连接成6个整换位段,接地点共8处(包括电缆两端),正常运行中电缆线芯通过最大负荷电流时,电缆护套感应电压每小段最大不超过36伏,能满足规程规定的65伏要求。

在不接地的小段中,还装设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片护套保护器,作为系统故障时保护电缆护套绝缘用。

全线共有终端头6只,绝缘头42只,塞止接头6只,直线接头12只,安装压力箱81只。

电缆工程于1985年7月动工,1987年1月竣工,经耐压试验合格后,1989年12月投入运行。

4.新周-瑞金2225/2226电缆

1985年,为增加向卢湾、徐汇、南市等区供电能力,新建220千伏瑞金变电站,因该站位于市中心区,由新周变电站敷设2条220千伏电缆至瑞金站作为电源线,是瑞金站工程的配套项目。

电缆工程由上海供电局设计室设计,上海电缆工程处施工,隧道工程由上海市隧道设计院设计,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施工。

电缆自新周站起穿越黄浦江电缆专用隧道,进入瑞金站,全长5.68公里,黄浦江隧道长530米,直径3.50米,底部标高为-29米,隧道内两侧设立电缆支架,中间为巡查通道。

电缆采用上海电缆厂制造的220千伏、截面积845平方毫米单芯自容式充油电缆,过江电缆因落差较大选用中油压电缆,并敷设示警信号导引电缆1根及线路保护导引电缆2根。

电缆供油系统为浦西、过江、浦东三段供油方式。

全线分为4个全换位段,每段感应电压均低于65伏,在绝缘接头处设置护层接地保护箱,箱内装有氧化锌阀片,电缆金属护套经阀片接地。

工程于1985年6月20日动工,1989年9月、1990年3月,2线先后竣工投运,工程投资3308.30万元。

至1990年,全市220千伏电缆线路总长33公里。

 

220千伏电力电缆线路表

电缆线路名称

起点

终点

长度

(公里)

型号

截面积

(平方毫米)

敷设日期

新钢2199

新周站

上钢三厂

1.12

ZQCY222

845

1990.12

闸蕰2205

闸北发电厂

长江站

3.06

ZQCY2

845

1975

闸浦2208(闸电)

闸北发电厂

钱家浜站

0.75

ZQCY21

845

1987.2

闸浦2208甲(闸电)

闸北发电厂

钱家浜站

0.75

ZQCY21

845

1987.2

闸浦2206(水线)

共青苗圃

陶家宅

0.75

C3HLEFJ

350

1966.12

闸铁2212

闸北发电厂

长江站

3.13

ZQCY22

845

1975

新瑞2225

新周站

瑞金站

5.58

ZQCY22

845

1990.3

新瑞2226

新周站

瑞金站

5.68

ZQCY22

845

1989.12

荣天2256

万荣站

天宝站

7.21

ZQCY22

845

1986.12

闸上2264(闸电)

闸北发电厂

钱家浜站

0.79

C3HAR

1000

1987.4

闸上2264(杨电)

虬江站前终端站

杨树浦发电厂

4.39

C3HAR

1000

1987.12

泰钢2298

泰和站室内

室外电杆

0.06

OFAZ

800

1990.11

第二节 敷设施工

    

一、直埋

上海早期敷设电力电缆均采用沿路边直埋土中,6.6千伏及以下电缆埋深0.7米,22千伏和33千伏电缆埋深1米,电缆四周铺黄沙,上面盖混凝土板作保护。

在变配电所及部分工厂内采用混凝土电缆沟敷设电缆,上面铺混凝土盖板。

电缆施工都依靠人力和山镐、铁锹等简单工具开挖路面,初期施工接头均由外国人负责安装。

民国10年(1921年)起,由中国人全面负责电缆接头施工。

在30年代,曾购买空气压缩机1台,后因使用不便搁置。

1949年,美商上海电力公司馈电处建筑科有电缆工60人,担任电缆敷设安装工作。

[民国7年在杨树浦路施放地下电力电缆]

1952年,成立地缆建修队,1954年更名地缆工区,1969年改称电缆工区。

为减轻直埋劳动强度,自行装配电动榔头、水泥切割机,后因携带不便而停用。

购置的推土机、挖掘机也因环境复杂不便使用。

1968年,购进蚌埠风动工具厂1台空气压缩机,配上45公斤重的风镐头,因太重使用率不高。

1969年,向常州市林业机械厂购得手提式内燃钻岩机的零部件,装配成22台手提式钻路机(风镐改为33公斤)作开路掘土用,改变了依靠人力开掘路面的笨重劳动条件。

1974年,购得南京战斗机械厂风镐重9公斤,逐步代替手提式钻路机,并自制50吨顶管机,便于在地下穿越铁路时敷设电缆。

同时,添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