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407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docx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三章教学方案

 

章标题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仍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学习中国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出发观察世界,在科学总结新中国外交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的一系列著名的国际战略思想。

从而进一步理解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

重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科学判断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学

难点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原则

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授课

课时

4课时

备注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新课导入: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自己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早在上个世纪,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随着世界格局的改变,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概括了中国对外政策的两句话:

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

中国同所有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相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

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再推广新的霸权和强权,也不愿看到南北之间发展差距,贫富鸿沟再扩大下去。

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既能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民主化,又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新课内容:

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分析;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的战略;

反帝反霸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两手准备的战略。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对战争与和平的新的判断;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和平与发展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考察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概括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内容,从而对战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他在20世纪80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

我们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发展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困差距扩大。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

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中,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保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人类才有可能集中力量求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和根本途径,只有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加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消除诱发战争的种种不利因素,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

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

和平离不开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

3、当中国领导人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江泽民认为的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

确定因素在增加;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就是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胡锦涛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

定,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世界还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①当今世界的格局:

一超多强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的基础上正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由26国组成的欧洲联盟,实力不断增强。

俄罗斯仍然是一个世界强国,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中国拥有日益发展的经济力量,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逐步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原因

多极化趋势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各国综合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改

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

格局终结后,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

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从而导致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多极化趋势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冷战结束后,霸

权主义搞单极的图谋尽管没有改变,但是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意义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

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

的美好追求

世界走向多极化,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④世界多极化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

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

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由闭关自守,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打开国门,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

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②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

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

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

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

一个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大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的国际直接投资,60%的世界贸易,30%的国际技术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

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

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纯物质生产外壳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

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的流向首先是工业化基础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及地区,尤其是流向国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同时,也表现为资本、技术流入国家及地区首先进行经济响应,而在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响应和变革相对滞后。

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异步性,使世界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乃至原始社会并存现象。

⑤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风险性。

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这一点。

经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管理流向的选择性,势必使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化.甚至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乏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之声,其原因也在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风险性。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都成为彼此潜在的竞争对手。

面对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资金以及市场,各国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全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全球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

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其中,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制成品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增长速度和所占的比重都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些都依赖于以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

再次,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

国际投资不仅表现为直接投资,还表现为间接投资,如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及进行证券投资、信贷等。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放宽对金融的管制,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更加扩大。

最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各国政府把较多的精力从军事上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引发世界性军事战争的可能性,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不平等。

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追求全球利益的产物,它是山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所推动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充满了不平等。

发展中国家在财富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

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加大,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金融领域。

由于各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业已呈全球化趋势,并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

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大量的资金用来投机牟利,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投机资金的形成和流动。

另一方面,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每一个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国内经济随时都会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冲击,那些国内的劣势企业和产业可能会面临更多被淘汰的经营风险,即使是具备优势的企业,由于国际竞争加剧,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会增多。

再次,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

在国际间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和原材料。

但随着加入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产品制造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

而发达国家凭借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保证这种比较优势,它们不会将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这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难以承受,从而造成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过剩,事实上,也造成了全球的生产过剩、社会动荡、失业量猛增,经济萧条也将随之而来。

最后,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长期以来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保护的不到位、大量污染产业的排污量达不到环保标准,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将高度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污染的范围。

经济全球化不是主观人为推动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了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

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所以,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十分重要。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国

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作、

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006年4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澳大利亚访问时发表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演讲。

温家宝指出: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一,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加快经济社会建设,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历史性任务。

要实现这个任务,中国必须与各国相互信任、和睦相处。

第二,这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修睦、崇尚和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

第三,这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中国是国际社会一员,要实现自己的发展,也要顺应天下大势,与各国共同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独立自主的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就庄严宣告:

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作了明确规定,基于上述总政策和基本原则,以及国内外形势的特点,新中国决定实施三大具体方针和政策措施,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这三大方针符合实现国家安全、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国际会议上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后进一步完整表述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0世纪60年代,针对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对中国实施的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的重大变化的情况,我国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扩张。

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的原则,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实际的进步与和平。

20世纪70年代,两极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中国果断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加上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共同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

这一战略调整为缓解我国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保障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努力的实力对比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家形势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

邓小平说: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

邓小平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同他们的团结合作;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了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工作新局面;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正如江泽民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胡锦涛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世界还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

认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新中国50多年的实践表明,独立自主不论是对于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促进本国的经济建设,还是对于我们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在新旧格局交替动荡时期,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外交工作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在近代曾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从自己的遭遇中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这样的经历和认识促使中国外交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第二,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决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决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的奴役和压迫。

第三,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和平的外交环境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平是中国发展繁荣的前提。

第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

从优化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出发,也要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宗旨。

1、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历史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来就是造成世界局势紧张、造成地区冲突和战争的主要根源。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冷战时期,大国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是造成国际紧张局势的重要根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因此,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调;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在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用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