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018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8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docx

安泰矿业毕业设计

第一章矿井概述

第一节矿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

安泰矿业有限公司位于莱芜市境内,面临大汶河,背依莲花山。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2′01″~45′18″,北纬36°9´18″~12′38″,东与安康煤矿交界,西与安平煤矿接壤,南与莱芜发电厂毗邻,北距莱城3.5Km,总占地面积为58.15万平方米。

公司区东距颜庄火车站5.5Km,北至莱芜火车站5Km,公司区内有专用铁路线并与磁莱线接轨,205国道横跨公司矿区,交通十分方便。

二、地形面貌

井田位于泰山背斜的南翼,莲花山背斜的北翼,汶河两岸的低山丘陵地带,大汶河流经本区之上,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为+180~+210米。

该井田内共有四条河流,构成整个公司区的地面主要水系,大汶河及孝义河自东而西流经公司区北部,为主要地表水系,莲花河、新甫河由南向北经公司区西部汇入大汶河,该河流均属季节性河流,雨季多泛滥;秋冬季则细流。

三、供电

安泰公司35KV供电电源来自莱芜电业局110KV安泰变电站,两路供电线路为LGJ-120钢芯铝绞线,长度均为3.25km,同杆架设至公司里降压站,其供电能力均为20730KW。

扩大区降压站主供电线路风井1#线来自公司里降压站,供电线路为LGJ-120-7.25km,供电能力20730KW。

备用供电线路风井2#线来自公司里降压站,供电线路为LGJ-95-8.65km,供电能力18277KW。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井田境界、尺寸和开采面积

南区:

西至第18勘探线,东至413号钻孔与-180东大巷经1点连线,南到十九层露头线,北至F1号断层。

北区:

北边界西部(付家村断层以西)以煤二-1000米的等高线垂切,东部至花园断层,南至F1断层,东北至秦家洼断层及颜庄断层,西自第一勘探线。

东边界:

东北至秦家洼断层,东南至1-2﹟、2-1钻孔连线及安康煤公司专用铁路。

井田走向长6Km,南北倾斜宽3.2Km,矿井边界以采矿许可证坐标点圈定。

二、区域地层

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中地层分区莱芜地层小区,为一基底岩石很厚,并处于较高等高线上,大批暴露于地表,沉积岩较薄的区域。

太古代的花岗片麻岩、角闪片岩构成了本区之主要山岭,其两侧山岭则为寒武纪地层所分布,奥陶纪则出现于山麓上,河谷地带两岸即为煤系地层和侏罗纪、第三纪、第四纪地层所分布,形成一个河谷盆地。

莱芜煤田位于大汶河向斜(泰莱向斜)之南翼,安泰公司位于莱芜煤田中东部,地表仅出露侏罗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在其以南自南至北依次出露上述太古界到新生界地层。

区域地层简表

地层

厚度

(m)

主要岩性特征

界KZ

第四系(Q)

0-25

主要为松散的黄色粘土、砂砾层及砂质粘土或卵石层。

第三系(R)

0-1200

官庄组:

由红色泥岩、粉砂岩及薄层砾岩组成。

多分布于汶河以北,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界MZ

白垩系(K)

0-1200

下统青山组(K1):

以安山—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为主,间夹紫绿色泥岩。

侏罗系(J)

0-900

上统蒙阴组(J3):

上部为灰绿色、灰白色砂岩夹砾岩;下部为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砾岩,砾石成分以石英岩、花岗片麻岩为主。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PZ

二迭系(P)

约360

石盒子组(P21+P12):

以紫红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泥岩为主,夹一层铝土岩。

残厚平均约256m。

山西组(P11):

以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岩、粉砂岩。

含煤6层,可采、局部可采者2-4层,厚约110m。

石炭系(C)

约220

太原组(C3):

以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中、细粒砂岩和四层石灰岩,含煤15层,可采4层,厚约153m。

本溪组(C2):

以泥岩、薄层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石灰岩组成,夹不可采薄煤层1层,底部为G层铝土岩和山西式铁矿层。

厚约73m,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奥陶系(O)

800

主要由厚层石灰岩组成,是煤系基底

寒武系(

1000

上统为中厚层石灰岩、竹叶状灰岩,中统为鲕状灰岩,下统上部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紫红色页岩等。

太古界Ar

为花岗片麻岩。

三、矿区地层

区内地层自下而上分为:

奥陶系中、下统,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迭统山西组,上、下二迭统石盒子组,上侏罗统蒙阴组,第三系官庄组及第四系。

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下统(O1+2):

总厚约800m。

下部以灰色白云质灰岩为主,中部夹薄层钙质泥岩,上部为致密厚层状灰岩。

2、中石炭统本溪组(C2):

厚47.34-84.90m,平均73.65m。

以杂色粘土岩、石灰岩为主,含少量的中、细砂岩。

石灰岩三层(小五灰、及五、六灰),含不稳定的第20层煤。

岩相以海相为主,灰岩中常见海百合茎、腕足类等海相生物化石。

底部以G层铝土岩或山西式铁矿与中奥陶统假整合接触;顶界为小五灰顶板,与太原组整合接触。

3、上石炭统太原组(C3):

厚143.93-173.52m,平均153.76m。

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和浅灰色砂岩为主,夹有薄层石灰岩及泥岩、粘土岩。

含石灰岩四层(一至四灰),岩性及厚度稳定,含丰富的珊瑚、虫筵科、腕足类、海百合茎等海相生物化石,为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

含煤14层(第6-19层),其中可采者4层(第7、9、15、19层),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在粉砂岩中含鳞木、芦木、科达、蕨类等植物化石。

本组旋回结构及粒度韵律清晰而明显,岩相齐全,动植物化石较丰富,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顶界为6煤间接顶板砂岩,底部与山西组整合接触。

4、下二迭统山西组(P11):

厚88.80m-133.30m,平均111.00m。

主要由灰色中、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

含煤5层(第1-5层),可采者2层(第2,4(4-1)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在粉砂岩中含大量羊齿类、科达、轮叶等植物化石,在煤层底板粘土岩中常见植物根部化石,为陆相含煤沉积。

顶界为1煤间接顶板厚层砂岩底部,与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5、二迭统石盒子组(P12+P21):

厚228.54-302.70m,平均259.64m。

以杂色粘土岩、灰至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粉砂岩,局部夹煤线,为干燥环境下的陆相沉积。

中部含灰至灰白色A层铝土岩,厚2.80-9.70m,平均4.84m,下距山西组2煤层平均122.50m,层位、厚度较稳定,为本组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

上部含灰白色(风化后为褐红色)奎山段中粗粒石英砂岩,一般厚20m左右,层位稳定,为较好的辅助标志层;另外,底部的厚层状灰白色中细砂岩,下距2煤层40m左右,也是煤层对比的可靠辅助标志层。

6、上侏罗统蒙阴组(J3):

不整合于煤系地层之上,钻孔揭露厚度53.20-904.60m,平均615.70m;南厚北薄,为干燥环境条件下陆相沉积,南部在孙家故事、大小故事和汶阳北山出露,北区则大面积出露。

本组可分为两个亚组:

上部分水岭亚组(J3mf),主要分布于北区的N4勘探线以西及中区的N6勘探线以西。

岩性以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杂色粘土岩,厚0-390m,一般200m左右;在F1至F颜间岩浆岩大范围侵入,因差异风化而在地表出露大片岩浆岩体,构成了低丘地貌(俗称为黑石岭)。

下部汶南亚组(J3mw),岩性单一、稳定,为红褐色细砂岩(又称红砂岩),局部夹中粗砂岩,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厚53.20-521.60m,平均319.46m,局部有辉长岩侵入。

7、第三系官庄组(R):

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矿区内7孔揭露,厚0-322.80m,一般150m左右,分布范围仅局限于F颜断层以北,愈靠近F花断层愈厚,在3线以西及L15-2附近大面积出露。

岩性以砖红色半胶结粘土质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石灰岩及岩浆岩,泥质或钙质胶结。

在F秦断层、F付断层和F花断层附近有辉长岩体侵入本组。

8、第四系(Q):

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厚0-25m,一般6m左右。

主要分布于大小汶河两岸,上部为褐色黄土,下部为冲积砂砾层。

四、含煤地层

本矿井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迭统山西组。

㈠上石炭统太原组(C3)

本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为含煤地层中的主要含煤组,厚度143.93-173.52m,平均153.76m,以泥岩、粉砂岩及浅灰色砂岩为主,夹煤及石灰岩等。

本组地层动植物化石丰富,岩相齐全,粒度韵律清晰,相旋回结构稳定,变化具一定规律性,易于对比。

煤层沉积具有成组分布的规律性,大部集中于石灰岩的上下部,沉积间距十分稳定,按标志层稳定程度及各段的可对比情况分述如下:

1、19煤层底至四灰段:

厚约30m,含3-4个小旋回。

底部以小五灰顶部的泥岩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分界。

以砂岩、泥岩、灰岩、粉砂岩为主,含灰岩二层(三、四灰),含煤3层(17、18、19煤层),19煤层为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18煤层大部不可采,17煤层不可采。

本段石灰岩及煤层发育,组合关系清楚且呈规律性排列,易于对比。

三灰为16煤的直接底板,17煤的直接顶板,厚0-4.67m,平均1.80m;底较纯,富含海相生物化石,层位厚度稳定,为良好标志层。

四灰为18煤的直接顶板,厚2.32-14.30m,平均7.82m,质较纯,中部常夹一层粉砂岩,富含海相生物化石,层位、厚度十分稳定,为良好的区域性对比标志层。

2、15下煤层底至二灰段:

厚22m,含2-3个小旋回。

为太原组主要含煤段,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石灰岩一层(二灰),含煤2层(14、15煤层),15煤为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14煤不可采。

二灰厚0-3.55m,平均1.89m;灰色,含砂质多,层位、厚度不稳定,多数相变为钙质泥岩;局部被侵蚀。

3、13煤层底至—灰段:

厚40m,含6个小旋回,以粉、细砂岩为主,含石灰岩一层(一灰),含煤6层(8-13煤层),9煤层局部可采,11、13煤层仅有部分可采点,8、10、12煤层不稳定,偶见可采点。

一灰为7煤的间接底板,8煤的直接顶板,厚1.01-2.50m,平均1.57m。

质不纯,粗糙,富含海相生物化石,层位、厚度十分稳定,为良好的区域性对比标志层。

4、7煤底至6煤顶板砂岩段:

以中、细、粉砂岩为主,砂岩含量较高,含煤2层(6、7煤层),7煤层大部可采,6煤层不可采。

顶界以6煤间接顶板砂岩底部与山西组整合接触。

另外,本溪组五、六灰均为本组地层及煤层对比的良好辅助标志层。

㈡下二迭统山西组

本组为陆相含煤沉积,厚度88.80-133.30m,平均111.00m。

岩性以粗碎屑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

含煤5层(第1-5层),2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4(4-1)煤层局部可采。

在厚度及间距上,因砂岩多而变化很大。

位于石盒子组中部的A层铝土岩,下距第2层煤102.74-137.95m,平均122.50m,为2煤层对比的良好区域性对比标志层。

另外,石盒子组底部的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砂岩、下距第2煤层40m左右;4(4-1)煤层顶板灰白色中细砂岩均为山西组煤层对比的良好辅助标志层。

本组顶界以1煤间接顶板厚层砂岩底部,与石盒子组分界。

五、扩大区可采煤层特征

㈠扩大区可采煤层

扩大区可采煤层共有6层,(即2、4-1、7、9、15、19层),其中2、15层全区稳定可采,为本区主采煤层,7层大部可采。

其余4-1、9、19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1、第二层煤:

厚度0.74-1.89米,平均1.25m,为扩大区主采煤层,全区可采,赋存稳定。

该层煤在南区3线以西厚度最大,平均1.63米,往东有变薄趋势。

该层煤结构简单,下距第4-1层煤平均21.86米。

2、第4-1层煤:

煤厚0-0.21-1.35 ,平均0.68米。

该层煤不可采点较多,赋存不稳定,属局部可采煤导以。

但在本区中部可采点基本能连成片,平均1.24米。

该层煤结构简单,下距第七层平均59.31米。

3、第七层煤:

煤厚0.69-1.72米,平均1.02米,属基本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在北区3线以东较厚,南区西部存在冲刷点,该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下距第9层煤平均15.50米。

4、第9层煤,煤厚0.20-0.83 米,平均0.64米,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全区基本临近可采,厚度变化较小,划分为暂不能利用储量,该层煤结构简单,无夹矸,下距第15层煤平均58.75米。

5、第15层煤:

煤厚0.81-2.63米,平均1.59米,在南区2线以西和北区煤厚较大,为本区主采煤层,全区可采,赋存稳定。

该层煤结构较简单,17孔中有9孔含夹矸,8孔含一层粘土岩夹矸,厚0.06-0.37米,下距三灰平均1.10米,下距第19层煤平均58.23米。

6、第19层煤:

受岩浆岩侵入,全区现有21点穿过,其中断缺点两个,岩浆岩侵入点14个,正常可采点5个,北区靠近花园断层处大片不可采,南区3线以西来可采,正常点厚度1.54-2.61米,平均2.12米,该层煤应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南区3线以东区全部稳定可打,但赋存较深,该层煤结构复杂,含一至三层夹矸,厚度0.12-0.79米。

㈡-400水平可采煤层

北区-400水平可采煤层有2、4-1、7、15共四层,其中2、15层为主采煤层,全水平可采。

4-1层-350米标高以上可采,以下变薄;7层基本可采,仅806号孔发现冲刷变薄不可采,9层煤厚度为0.7米以下不可采,19层煤深部受岩浆岩侵入不可采,浅部为天然焦。

发热量较低,开采后可作民用煤。

未计算储量。

扩大区可采煤平均厚度分别为2层,105m,4-1层0.97m,7层1.05m四个可采煤层总厚度4.57m。

㈢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类型

扩大区可采煤层颜色为黑色,具玻璃至似金属光泽,容重1.28-1.37,性脆、内生隙发育,常见眼球状,贝壳状或阶梯状断口,具条带结构。

煤岩组分以亮煤和镜煤为主,夹暗煤条带,煤岩类型为半亮型。

2、煤的化学性质

(1)煤种牌号:

本区煤种牌号较简单,第2、4-1、7层煤为1/3焦煤,第9、15、19层煤为肥煤。

(2)煤的灰分及可熔性

原煤灰分:

第4-1层煤大于25%为高灰分煤;第2、19层煤在15、25%之间为中灰分煤,第7、9、15层煤均小于15%为低灰分煤。

精煤灰分:

第4-1、19层煤大于10%,其它均小于10%。

煤层可为熔性:

第9、15层为在1100℃-1250℃间为低熔灰分,其余煤层均在1250℃-1500℃之间为高熔灰分。

(3)煤的硫分Std%

第2、4-1层煤小于1.0%为特低硫煤;第7层煤在1.0-1.5%之间为中硫煤:

第15、19层在2..5-4..0%之间为富硫煤。

(4)原煤磷分Pd%

第9、15层煤Pd<0.01%为低磷煤。

第2、7层煤在0.01-0.05%之间为低磷煤;第4-1、19层煤在0.05-0.15%之间为中磷煤。

(5)煤的发热量

原煤发热量一般均大于6000大卡/千克,精煤发热量均大于8000大卡/千克。

3、煤质及工业用途

各可采煤层属中变质程度的烟煤,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和一定的结焦性,可作为与配焦煤,1/3JM煤也可单独炼焦。

由于发热量高而稳定,亦为良好的动力用煤。

六、地质构造

㈠区域构造

莱芜煤田位于鲁中隆起的凹陷部分,泰山断层南侧的断陷盆地,南北分别以莲花山复背斜和鲁山复背斜与新汶煤田及淄博煤田为邻。

地层走向近东西向270°-310°,倾向北~北东。

区内发育有NEE向和近南北向褶曲,矿山背斜西北为一宽缓不完整向斜(口镇向斜),矿山背斜、口镇向斜轴向NEE并向NE倾伏。

主要生产矿井均分布于莱城向斜内,自西至东有安平、安泰、安康和平西四对生产矿井,莱城向斜为一轴向NE40°不对称的倾伏向斜,转折端在西部杨庄煤矿,向斜西北翼地层走向从西往东30°±→68°±→40°±,倾角16~40°;东南翼地层走向由西部安平井田的33°±向东转为安平、安泰两井田交界处的近东西向(75°±),再向东部安泰、安康、平西三矿区则又转为295°±,总体呈一反“S”形。

煤田内断层较发育,主要有NW、NEE向及NNW、NNE向,均为高角度正断层。

NW向断层最为发育,以东边界梁坡断层为代表,断层大,延展长;NNW向羊流断层为西边界,NNE向泰山断层规模最大,为煤田北边界,NEE向断层则以F1为代表,位于煤田南部。

莱芜煤田岩浆活动较剧烈。

岩床状侵入煤系者一般为燕山期的闪长岩,使煤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岩盘状侵入侏罗系及第三系红层者一般为喜山期的辉长岩;矿山背斜中巨大闪长岩体侵入到奥陶系灰岩中,形成了很有价值的大规模的接触交代式铁矿床,已开采多年。

㈡矿区构造

经过历次勘探,矿井生产揭露,评价井田地质构造条件为中等偏复杂。

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单斜,南部及西南部为各煤层第四系下的隐伏露头,地层走向一般为290°-300°,倾角一般为10°-27°,倾向NE

⑴褶曲

由于各大断层的相互扭动、挤压,使各断块内地层走向局部有一定变化而形成次生不对称平缓短轴褶曲,褶曲幅度均较小,轴向一般30°-40°左右,与区域性近南北向应力方向斜交,与NW向断层的相互扭动方向近垂直,而且褶曲轴均不越过NW向主干断层,说明它们并非区域应力场的产物,而是NW向断层所派生的。

⑵断层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多为高角度正断层,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在喜山运动中又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继承性。

以北西向为主,尚有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断层发育。

其中北西向F1(原F22)、F颜把本矿井横切为三个区:

F颜以北(以下称北区)为一地垒,该块段2煤层埋深-200--800m,是矿井今后的接续采区;F颜与F1间(以下称中区)为一近长方形的地堑,该地堑中2煤层埋藏深度多在-700m以深;F1以南(以下称南区)为一近长方形的浅部露头区。

根据安泰公司各阶段勘探地质报告和矿井实际揭露情况,南、中、北三个区块断裂构造发育特征如下:

①南区

本区块2、4(4-1)煤层已大部开采,根据实际揭露资料分析,南区断层以北西向正断层为主,从东而西主要有F1、F1-1、F14、F15、F18、F33、F21、F30、F23,除此之外,尚有北东向正断层F17等。

以上断层控制着南区的构造格局。

以F17断层为界,南区又分为东西两个小区块,其中F17以东小区块约占南区的2/3,该区块内除上述北西向的F1、F1-1、F14、F15、F18、F21等断层外,其它方向断层发育极少,沿地层走向1000m内断层在3条左右。

2煤层生产采区走向长200-400m,一般多在400m左右。

F17以西的小区块约占南区的1/3,断层则相对发育,北西、北东及近南北向均发育,而且小落差(10m以下)断层密度大,在200m地层走向长度内可见10m以下小断层5-8条,对采煤生产影响也较大,2煤采区走向长仅100-200m左右。

②中区

除F1和F颜为落差较大的北西向断层外,尚有F2、F3等北西向断层落差也在100m左右。

而陈家峪以东则有北东向正断层F5、F6、F7,落差一般在50-60m以内,另外,东北部尚有近南北向F付断层延入地堑中。

受勘探控制程度影响,中区小落差(20m以下)断层较少,依照地质构造规律分析,中区地层走向变化较大,褶曲形态均局限于地堑之中,F1和F颜断层落差最大均达500m以上,可以推断,该地堑中附生小落差断层应该相对发育。

③北区

东西向区域性F花断层(落差大于1000m)和近南北向F付断层(落差80-300m)及北东向F秦断层(落差300-550m)三条大断层围成的块段。

本区块三维地震勘探时控制了落差8m以上的断层,其中8-20m的小断层延展长度较短,多沿走向分布。

F付、F颜和F秦三条断层在北区交汇后,各断层落差都明显增大,受其影响该部位断裂构造发育程度趋于复杂。

矿井内共发现191条断层,其中正断层186条,逆断层5条。

落差≥100m的断层13条,50m≤落差<100m的断层9条,20m≤落差<50m的断层15条,落差<20m的断层154条。

现将矿井内落差≥100m的(13条)断层分组叙述如下:

1、NW向断层(9条)

NW向断层为本区的主要构造,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相一致,形成时间早,规模大,延展长。

(1)F花(花园断层):

为矿井北边界,矿井内延展长度约2100m。

走向270°~300°,倾向NNE,倾角75~80°,落差大于1000m。

1条地震线1个断点控制,L15-3、L17-1两孔控制内摆;地表N1至N2附近有露头控制,并有辉长岩侵入。

属初步控制断层。

(2)F1:

《安泰公司延深扩大区地质报告》称为F22,区内延展长度约4000m。

走向310~340°,倾向NE,倾角60~75°,落差180~570m,由东向西变小。

派生断层发育,多次出现分叉合并现象。

并与F颜形成本区中部的地堑构造。

有11条地震线11个断点控制,其中A级点4个,B级点7个,钻探有补10、S13、安康15孔穿过主干断层,S16、S18、812孔穿过其分支,S36与S41(孔距220m)、机26与机54(孔距110m)对控,另外,安康、安泰两矿井下有多处巷道揭露,地表有多处露头控制,属查明断层。

(3)F颜:

位于本区中部,区内延展长度约4000m,走向300~330°,倾向SW,倾角75°,落差240~580m,以N1、N4线附近最大,向西变小。

有16条地震线16个断点控制,其中A级点6个、B级点7个,C级点3个;钻探有817、819号孔穿过;2-1号孔(穿过其分支)、230号孔控制北摆,-400北区石门控制,另外地表露头多处控制。

属查明断层。

(4)F颜1:

位于本区中部,F颜断层北侧,为F颜分支,自东向西落差渐变小,区内延展长度约1400m。

走向290~340°,倾向SW,倾角75°,落差0~250m,有8条地震线11个断点控制,其中A级4个、B级6个、C级1个;钻探有L15-2、802号孔穿过,806孔控制北摆;三维区控制其北摆,N4~N6线间-400北区石门控制,N6线附近有露头控制,属查明断层。

(5)F2:

位于中区西部,区内延展长度650m。

走向320°~340°,倾向SW,倾角75°,落差60~100m,N8与N10间落差最大,向两端变小。

有4条地震线4个断点控制,其中A级点1个、B级点3个;钻探820孔穿过,属查明断层。

(6)F1-2:

位于中区东部和安康矿交界处,在N4线东部从F1分出,延至N1与N2线间合并,延展长度600m。

走向310~330°,倾向NE,倾角75°,落差120~300m,于N2、N3线间向东进入安康矿区。

有3条地震线上1个A级、2个C级断点控制;属初步控制断层。

(7)F1-3:

位于中区东部,为F1-2分支断层,区内延展长度1900m。

走向310~330°,倾向NE,倾角75°,落差40~100m,于N2线处向东分出F7后落差减小为40~60m。

有2条地震线2个C级断点控制。

属初步控制断层。

(8)F18:

位于南区,F17以东为安泰井与安仙井边界,区内延展长度约5000m。

走向290~340°,倾向SW,倾角68~85°,落差40~120m,F17以北落差较大,N13线附近最大,有多次分叉,分叉后落差变小;F17以南落差较小40~57m,钻探有S23、S29、S25钻孔穿过,巷道多处揭露,F17以南为查明段,以北为基本查明段。

(9)F21:

位于南区F18西侧,区内延展4000m,走向280~320°,倾向NE,倾角70~72°,落差0~114m,F17以南落差较大并多次分叉,以北落差较小,24~51m。

钻探有S24、S26、S31钻孔穿过,巷道多处揭露,属查明断层。

2、NEE向断层(2条)与NW向断层似呈“X”型共轭。

(1)F17:

位于南区N7至N12线间(安泰井与安仙井的边界断层),在浅部沙王庄以西地表多处出露,在苍龙峡有闪长岩体侵入,在魏家洼煤矿有巷道相遇,钻探有47、6、19、80、安5、42孔穿过,3和37号孔对控(360m),巷道多处揭露,区内延展长度3500m,走向250~280°,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