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71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docx

大学绩效管理考试重点52561

1.绩效管理是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用来确保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不断改善其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的手段和过程。

2.战略性绩效管理(SPM)是指组织及其管理者在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为达成愿景和战略目标而进行的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以及绩效反馈的循环过程,其目的是确保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与组织期望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持续提升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水平,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3.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评价

绩效管理

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注重考核和评估

注重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目标的达成

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

伴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滞后性

战略性与前瞻性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是既有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只有把绩效评价置于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现绩效管理的目的。

绩效评价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绩效评价本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绩效评价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

有效的绩效评价依赖于整个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而成功的绩效管理也需要有效的绩效评价来支撑。

绩效评价的结果表明了组织选择的战略及行动的效果,而绩效管理则为绩效评价提供了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并在绩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决策和改进。

只有通过绩效评价这个环节,才能将客观的绩效水平转变成完整的绩效信息,为改进个人和组织绩效提供管理决策依据;同时,绩效管理的关键决策都围绕绩效评价展开,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周期、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这些决策贯穿绩效管理过程的不同环节,但都是基于绩效评价来进行的。

4.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的标准。

5.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

计划目标、实施目标、评价结果、反馈。

6.标杆管理是通过不断寻找和研究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得到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7.标杆管理的类型:

内部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和流程标杆管理。

8.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将组织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而产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用以衡量组织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性指标体系。

9.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实施

(1)确定关键成功领域

(2)确定关键绩效要素

(3)确定关键绩效指标

(4)确定组织关键绩效指标库

(5)确定部门KPI和PI(一般绩效指标)

(6)确定个人KPI和PI

10.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特点:

(1)始终以战略为核心;

(2)重视协调一致;(3)强调有效平衡。

11.平衡计分卡的功能定位:

(1)战略管理工具;

(2)绩效管理工具;(3)管理共同工具。

12.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与要素:

(1)战略地图的框架(战略地图的框架及逻辑结构、战略地图的通用模板)

(2)战略地图的构成要素(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愿景和战略)

13.战略地图的四个层面:

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

14.平衡计分卡的构成要素:

(1)目标及其类型

第一,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第二,组织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

第三,共享目标、分享目标、特有目标

(2)指标及其类型

第一,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第二,客观指标与主观判断指标

第三,前置指标与滞后指标

第四,计分卡指标和仪表盘指标

第五,评价指标和监控指标

(3)目标值

(4)行动方案

(5)预算和责任制

15.关键绩效指标核心思想是根据“二八”原则,认为抓住组织的关键成功领域(KRA),洞悉组织的关键绩效要素(KPF),有效管理组织的关键绩效指标,就能以少治多、以点带面,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进而打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16.绩效计划是指当新的绩效周期开始的时候,管理者和下属依据组织的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通过绩效计划面谈,共同确定组织、部门以及个人的工作任务,并签订绩效目标协议的过程。

17.绩效计划的制定

(1)绩效计划体系的总体设计

①绩效计划体系设计的一般步骤②绩效计划体系的全面协调

(2)战略地图的绘制

①总成本最低战略的通用模板②产品领先战略的通用模板③全面客户解决方案的通用模板④系统锁定战略的通用模板

(3)目标设置和指标选择

①财务层面的目标和指标②客户层面的目标和指标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的目标和指标④学习与成长层面的目标和指标

(4)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

①绩效计划体系的分级开发②个人绩效计划的其他模式③绩效协议的签订

18.绩效沟通的方式

(1)正式的绩效沟通:

①正式的书面报告;②定期会面:

一对一会面、团队会议

(2)非正式的绩效沟通

19.绩效辅导,是指管理者采取恰当的领导风格,在进行充分的绩效沟通的基础上,根据绩效计划,针对下属工作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障碍,激励和指导下属,以帮助其实现绩效目标,并确保其工作不偏离组织战略目标的持续过程。

20.绩效评价(PA)是指根据绩效目标协议所约定的评价周期和评价标准,由绩效管理主管部门选定的评价主体,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组织、部门及个人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

21.绩效评价的过程模型:

①确立目标;②建立评价系统;③整理数据;④分析判断;⑤输出结果。

22.常见的评价主体误区

①晕轮效应;②逻辑误差;③宽大化倾向;④严格化倾向;⑤中心化倾向;⑥首因效应;⑦近因效应;⑧评价者个人偏见;⑨溢出效应。

23.绩效反馈是指在绩效评价结束后,管理者与下属通过绩效反馈面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下属,并共同分析绩效不佳方面及其原因,制定绩效改进计划的过程。

24.绩效反馈面谈的原则:

①直接具体原则;②互动原则;③基于工作原则;④相互信任原则。

25.绩效反馈面谈的步骤

(1)绩效反馈面谈的前期准备:

①选择合适的面谈时间;②选择合适的面谈地点和环境;③收集、整理面谈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2)绩效反馈面谈的过程:

①面谈的开场白;②面谈的实施;③面谈的结束。

(3)绩效反馈面谈的总结和改进

26.绩效改进的流程

(1)绩效分析①找出绩效差距;②分析绩效差距的原因:

四因素法、三因素法;③编制绩效分析报告

(2)绩效改进计划的制定

(3)绩效改进计划的实施与评价

27.绩效薪酬,是将个人的收入与绩效水平相挂钩的薪酬制度,是与绩效管理制度密切相关的薪酬体系。

28.员工持股计划(ESOP)是资本持有者、知识所有者等全体员工分享企业所有权和未来收益权的一种制度安排。

29.电子化绩效管理是指组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实现部分绩效管理的职能,它通过与组织现有网络技术相联系,保证绩效管理与变幻莫测的技术环境同步发展。

会计: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办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信息的管理活动。

会计目标:

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它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会对会计提出不同的目标。

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目标理应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目标。

会计主体:

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应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持续经营:

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会计分期:

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货币计量: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会计要素:

对经济事项引起变化的项目所做的分类。

资产: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

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费用:

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利润:

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

权责发生制强调经营成果的计算,适用于企业。

收付实现制:

是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日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期,强调财务状况的切实性,主要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

谨慎原则:

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会计等式:

又称会计核算的平衡公式,反映了基本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量关系,因而是会计科目、复式记账、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建立的理论基础。

 

会计确认:

是指依据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哪些经济信息能否输入、何时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如何进行报告的过程。

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利润等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

会计确认的基础:

合理确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

包括:

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会计记录:

对会计对象进行记录的手段。

①设置账户②复式记账③填制和审核凭账④设置和登记账簿⑤成本计算⑥财产查清

会计报告:

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总括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文件。

会计科目:

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核算的项目。

 

账户:

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

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

复式记账法:

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全面记录的记账方法。

 

会计分录:

是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账户结构:

根据管理需要和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再分类,并给每一类别标准的名称和相应的结构。

1)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但哪一方记增加金额,哪一方记减少金额,则取决于账户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

2)资产、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余额在借方,费用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

3)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类账户,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余额一般在贷方,收入、利润类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

4)有些账户具有双重性质,可根据账户余额方向确定其反映业务的内容。

试算平衡:

根据各会计要素间的平衡关系来检查各类账户的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验证方法。

(指在借贷记账法下,利用借贷发生额和期末余额(期初余额)的平衡原理,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1)为保证账户登记的正确性,应在期末,根据会计等式的原理,对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

2)试算平衡有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

3)发生额平衡法的平衡公式是: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4)余额平衡法的平衡公式是: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5)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表进行的。

根据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和期末全额的金额分别填入“发生额和余额试算平衡表”中的相关栏目内,加计出合计数后,会出现“三对”相等的合计数。

如果合计数不相等,肯定有错,应查找更正。

如果合计数相等,一般说来记账是正确的。

总账科目:

是总帐中根据各个明细科目汇总登记,使用的会计科目分类。

借贷记账法:

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账户对应关系:

在借贷记账法记账下,要求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在有关账户之问都会形成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叫做账户对应关系。

 

平行登记:

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会计恒等式:

改革了会计原恒公式,即“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取而代之以能够体现企业作为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它揭示了各会计对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帐、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不同会计期间,它的会计恒等式表示方法也不相同。

简单会计分录:

一个账户的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固定资产:

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会计账簿:

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在具有专门格式的账页中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记录和反映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簿籍。

会计凭证:

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据以登记账簿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文件。

财务报告:

根据经济组织日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核算资料编制的,全面综合地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括性书面文件,也是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最重要的手段。

财务报表:

为了取得总括的会计信息,以便集中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及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会计人员必须提供满足多类使用者需求的财务报告。

会计的特点:

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②采用一系列会计专门方法。

③会计管理活动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价值管理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具体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和委托责任观。

会计的职能:

核算与监督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会计核算职能:

①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

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

③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

会计监督职能:

①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

②以货币监督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监督。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包括四个方面: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

联系:

都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的分类,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两者分类的口径和反映的经济内容一致。

区别:

①会计科目只是名称,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账户既有名称又有结构,具有一定的格式,它既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又系统的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情况。

②会计科目主要是为了开设账户和填制会计凭证之用,而账户则是系统的提供某一具体会计要素的会计资料,是为了编制会计报表和经济管理之用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拾根据一级会计科目设置的,它提供的是总括信息:

明细分类账户拾根据明细科目设置的,它提供的是详细信息。

总分类账户是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综合,对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起着统驭的作用;而明细分类账户是对有关总分类账户的补充说明,对总分类账户起着辅助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既能总括又能详细地反映各类经济业务的增加变化情况。

 

1、法的概念(p1)

法的概述: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p2――p3)

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在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法律部门,狭义的经济法是指矫正市场失灵、调节市场秩序的法律,广义的经济法不仅包括国家调控的内容,也包括有关商法的内容,国家调控是经济法存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本书认为,经济法是从社会本位出发,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在民法、商法对市场经济初次基础上进行的再次调整,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的特征:

①经济性;②社会性;③政策性;④综合性。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范围(p3――p4)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

①市场主体的组织管理关系;②微观规制关系;③宏观调控关系;④社会保障关系。

4、经济法的体系(p4)

经济法的体系是指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内部具有逻辑联系的各项经济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系统结构,分为四部分:

①市场主体法;②市场规制法;③宏观调控法;④社会保障法。

5、法律关系与经济法律关系(p7――p8)

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法规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之后形成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于性的,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经济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6、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内容与客体(p8――p11)

主体的资格: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通常是指当事人所具有的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资格与能力;经济法主体资格,只能由国家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赋予或确定,具有法定性,以成立的合法性为基础和前提,包括: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内部组织;个体经营户、农村承包户和其他公民个人。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①经济权利;②经济义务。

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完成一定经济任务、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的必须;是同处于经济法律关系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没有经济权利,就不会有经济义务。

没有经济义务,经济权利就不可能得以全面实现。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目标或对象。

客体的确定与转移是经济法律关系形成和实现的客体标志,也是检验权利是否正确行使和义务是否完全履行的客观标准。

主要包括物、经济行为和精神财富三类;

7、民事主体(p11――p14)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非法人社会组织)、国家(如发行国债的场合)。

(1)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人;包括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2)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人一般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

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是一种独立的组织体;具有独立人格;拥有独立财产。

设立法人的必备条件:

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民事能力体现三个方面:

法人必须对法定代表人的行为负责;法人对工作人员的职务进行负责;法人应负的非法活动责任。

(3)其他社会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有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其他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如分公司等分支机构;

(4)国家是国家主权都的代表,是社会管理者。

8、法律行为(p21――p25)

概念:

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即以意思表达为要素,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特征:

法律行为是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的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

分类

(1)单方面法律行为和多方面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3)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分为实质有效要件和形式有效要件。

9、企业法的概念与分类(p38――p39)

概念:

企业法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经济法的分类:

①按企业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不同:

a、全民所有制企业;b、集体所有制企业;c、私营企业;d、混合所有制企业;

②按出资者的身份不同:

a、内资企业;b、外资企业;

③按企业的责任形式和法律地位:

a、法人企业;b、非法人企业;

④按企业规模大小不同:

大、中、小型企业

⑤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同:

a、中央企业;b、地方企业;c、乡镇企业;

10、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法律特征(p39)

概念: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①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的企业;②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③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④个人独资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简单,经营管理方式灵活;

11、合伙企业的概念与分类、特征(p43――p44)

概念:

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的分类:

①、有限合伙企业;②、普通合伙企业:

a、一般的普通合伙企业;b、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的特征:

①以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为合伙企业成立的法律基础;②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③有一个以上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12、普通合伙企业的概念(p44)

普通合伙企业是指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依法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一种合伙企业;特点:

有普通合伙人组成;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依法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13、普通合伙企业设立条件中关于出资额法律规定和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p45――p46)

(1)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①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也可以用劳务出资;②合伙人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需要评估作价的,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评估;③合伙人以劳务出资的,其评估办法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并在合伙协议中载明;④合伙人应当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出资方式、数额和缴付期限,履行出资义务;⑤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2)合伙企业财产构成:

①合伙人的出资;②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③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

14、合伙企业退伙规定(p51)

合伙企业退伙是指合伙人退出合伙企业,从而丧失合伙人资格。

合伙退伙一般有两种原因:

自愿退伙和法定退伙。

自愿退伙可以分为协议退伙和通知退伙;法定退伙分为当然退伙和除名。

15、公司的概念与特征(p70)

概念:

公司是指股东依法以投资方式设立,以营利为目的,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以其全部独立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企业法规定》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特征:

①公司依法设立;②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③公司由股东投资行为设立;④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公司具有独立的财产,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具有独立的组织机构)。

16、公司的分类(p72――p73)

①以公司资本结构和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标准分为:

a、有限责任公司;b、股份有限公司;c、无限公司;d、两合公司;e、股份两合公司;

②以公司的信用基础为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