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650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docx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教学目标

1、态度:

通过“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识:

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布置板报。

学生准备:

查找资料(收集祖国各地的资料)

课时准备:

2课时

第一课时不同的地形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课题: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雄伟壮丽的高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

2、板书:

不同的地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

祖国的地形地貌。

1、中国地形图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

问:

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

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小结:

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

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

(板书:

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

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

②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三、探究思考:

1、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

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展示小结:

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

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四、作业:

1、四大高原:

、、、。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2、看中国地形图,我国的地形是(东)高(西)低,东部的绿色地区代表的海拔大约是(0至500米);中部和北部的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500米至3000米);西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在(3000米)以上。

3、在我国的五种主要地形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不同的自然环境及森林里的故事

小组探究:

同样是冬季,不同的地方人们会有不同的活动,为什么?

1、有滑冰和滑雪运动2、欣赏雾凇3、欣赏热带风光

2、展示:

居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

二、合作学习:

了解不同地域的家乡特色

1、我国的北方:

冬天雪花飘飘。

2、南方海边(海南岛):

四季入春,云南的西双版纳:

四季不分明,是美丽的热带植物王国。

3、高原(青藏高原)家乡:

世界屋脊,天高地寒,气候:

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人民主食是(糌粑),喜欢穿长袍,腰系腰带,头戴皮毛,脚蹬高靴。

三、合作学习,了解东北森林里的故事。

1、东北森林里的主要珍贵动物:

(梅花鹿)、(棕熊)、(东北虎)、(丹顶鹤)(紫貂)。

2、东北森林里的主要树木:

(红松)、(白桦树)、(落叶松)等。

3、东北森林里的主要特产:

人参、貂皮、鹿茸、蘑菇、木耳、榛子等

4、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严寒)而(漫长)。

四、合作探究:

1、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近一百年来有什么变化?

我们应该怎么做?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美丽的家乡?

五、作业:

1、东北森林里的主要珍贵动物:

(梅花鹿)、(棕熊)、(东北虎)、(丹顶鹤)(紫貂)。

2、东北森林里的主要树木:

(红松)、(白桦树)、(落叶松)等。

3、东北森林里的主要特产:

人参、貂皮、鹿茸、蘑菇、木耳、榛子等

4、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严寒)而(漫长)。

5、南方海边(海南岛)、云南的西双版纳:

四季(不分明),是美丽的(热带植物)王国。

6、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自然环境的特点是(天高地寒),气候特点:

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青藏高原上居住的人们是(藏)族,他们的主食是(糌粑),喜欢穿长袍,腰系腰带,头戴皮毛,脚蹬高靴。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住房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习准备:

1、收集不同住房的照片、图片和资料。

2、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住房的变化。

3、彩色笔。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房屋的起源及会走的房子

一、 导入

猜谜语:

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吧,可以吞活人。

(房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住房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住房。

(出示课题)

二、新授

1、房屋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久居野处,构木为巢”。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和草窝树洞中。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砍伐树木,建筑上面有顶、四周有围挡的房子躲避风雨。

)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

(出示教科书12页上的图片)从古人居住的山洞发展到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大厦,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合作学习,了解会“走”的房子

大家来猜一猜会“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图中这位小朋友从服饰上你能不能看出他是哪个民族的?

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房子,把它画下来。

(学生展示)

为什么说蒙古包是会走的房子呢?

这种住房说明什么呢?

(图示)

现在很多游牧民族都建立了定居点,有商店、学校和医疗站,老人和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和这种房子相似的还有什么样的?

(藏族的帐篷、哈萨克的毡房)

刚才了解的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在我国南方还有一种会走的房子,你知道是什么吗?

(船)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交错,船成了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什么它也被称为会走的房子呢?

(学生回答)

一、作业:

1、我国北方或西北方,会走的房子主要有:

蒙古游牧人们的(蒙古包),藏族游牧人们的(帐篷),新疆哈萨克游牧人们的(毡房);南方的(船)。

2、远古的祖先不会建房,只能住在(山洞)里,传说(黄帝)教会了人们伐木造房。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老北京的四合院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住房,同学们谁的家住在平房里?

说一说平房院落的布局?

(北面、南面、西面都有房子,再有东房就是一个四合院了)

二、新授

1、小组合作,了解四合院名字的由来?

2、展示小结:

说到四合院,就会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图示、音乐),北京是古城,胡同里留下了大大小小许多四合院。

说到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连外国游客到了北京都想游览四合院。

这是北京的一大景儿,叫做“胡同游”。

3、小组合作,了解四合院的特点?

4、展示小结:

(房子很独特,房房相连,院院相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邻里互助,相对封闭、安全,有利于阻挡北方的风沙,院落有利于晾晒粮食、储存农具。

5、小组探究:

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谁知道?

(乔家大院、图示)你们知道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吗?

(学生回答:

历史悠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观赏价值,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6、探究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住房,

(1)窑洞

窑洞分布在哪?

(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境内。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要挖窑洞居住?

(学生回答)

说窑洞有着特殊含义,(因为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在这些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农民走向胜利。

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

(2)广东客家人居住的是(圆形的客家房);西北地区居住的(平顶房);湘西土家族、苗族居住的是(吊脚楼)、云南傣族居住的是(竹楼)。

5、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学们说一说你家住房的变化。

(填表)

三、小结: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四、作业:

老北京的人们居住的房子是(四合院),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居住的是房子是(窑洞),广东客家人居住的是(圆形的客家房);西北地区居住的(平顶房);湘西土家族、苗族居住的是(吊脚楼)、云南傣族居住的是(竹楼)。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点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车、船模型,彩色笔

教师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地图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了解不同地域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

雪域高原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牦牛);北方地区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马、骡子等);沙漠地带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骆驼);江南水乡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船)

二、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交通工具?

哪些交通工具在家乡看不到?

说出原因。

在中国政区图上明确南北方的划分

明确:

南方船多原因是河多,水资源丰富,马车多在北方平原或草原地区使用方便。

三、船的发展

小组讨论:

船的发展过程。

讨论:

哪些仍在使用?

今天的哪些交通工具由他们发展来的

  展示: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资料,说明我国明朝造船业的发展。

四、自行车王国

了解我国城市的自行车数量及骑自行车有什么好处。

五、、现在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六、作业:

(1)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过去雪域高原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牦牛);北方地区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马、骡子)等;沙漠地带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骆驼);江南水乡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船),现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2)我国城市的自行车总数达(7400)万辆,是(自行车)的王国,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七、教学反思:

第四课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寻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兴趣。

3、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情感。

(二)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美食》课前让学生欣赏。

(三)小组合作学习:

我国北方人们的美食有哪些?

我国南方人们的美食有哪些?

北方:

包子、馒头、饺子、汤圆、面条、拉面、油条、大饼、馍馍等,主要以面食为主。

南方:

各种米饭:

扬州炒饭、壮族南瓜饭、竹筒饭、云南傣族米线饭各种粥:

各种糕点、粽粑等,主要以米饭为主。

(四)小组合作探究:

为什么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

你知道家乡有哪些独特的小吃和食品吗?

(因为我们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大米所以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差异。

(五)探究明理:

当我们吃到南北各种美食时,诵读到“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时,明白了什么道理啊?

(六)作业:

1、我知道的南北美食有:

(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莜麦卷)(陕西的黄米年糕)(南方的八宝粥)(北方的饺子)(烙饼)家乡的(蛋炒饭)等。

2、当我们吃到南北各种美食时,诵读到“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时,明白了什么道理啊?

(七)、教学反思:

第五课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们服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知道服饰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在不断变化;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人们服饰的特点。

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难点:

掌握服饰的不同变化及勇于向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宣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服饰的学问。

2、搜集一些传统服饰的故事和传说。

3、看视频资料,懂得服饰文化的差异。

第一课时衣裳的美丽传说

一、导入

1、自主学习关于“衣裳的美丽传说”

2、展示学习的收获:

生简单介绍衣服的起源和发展;从远古时代的穿树叶,披兽皮;皇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织帛;从此人们学会了制作衣服;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

3、明理:

这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4、元代黄道婆:

改进纺织技术,向黎族学习先进纺织技术,成为纺织业的祖师。

5、自主学习了解绚丽丝绸的诞生与发展:

(1)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

(2)丝绸的特点:

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

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

(3)观图体会丝绸的艰辛制作: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通过你们对丝绸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

感受到我国纺织丝绸的历史悠久,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

5、自主学习:

不同地域的服饰

明理:

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很大。

(1)北方:

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

厚。

  

(2):

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

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

  

生。

(3):

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

那里的妇女叫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就叫惠安女服饰。

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

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

那么,你们知道她们为什么带斗笠、围花头巾吗?

(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

(4):

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

(5):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也与地形、气候有关。

二、作业:

自主学习,感受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的服饰特点:

;20世纪60年代的服饰特点:

;20世纪80年代的服饰特点:

(2)家里服装的变化说明了。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向陋习宣战。

一、小组讨论:

我们穿衣时有哪些陋习?

二、展示收获:

要文明穿衣,衣冠整洁。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面料好,设计也非常多样化。

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

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四、作业:

1、传说皇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织帛。

2、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向(黎族)学习先进纺织技术,成为纺织业的祖师。

3、早在(4000)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穿着有哪些陋习需要改正?

五、教学反思:

第六课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

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

二、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

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说我们熟悉的永州话。

(二)、不同地域的方言

1、说一说不同地区的方言

2、了解什么是方言。

师:

课前,我们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方言?

(大屏幕显示方言的定义,学生读。

)。

3、欣赏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

4、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

师:

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觉得说方言到底好不好呢?

利:

体现乡情,显得亲切。

弊:

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5、理解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1)结合教材讨论:

怎样对待有“口音”的同学。

(2)阅读小学生日记

(3)师亮明正确观点:

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

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方言”。

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三、不同地域的节日

师:

学会了普通话,我们就可以全国各地走一走,来看看不同地域的节日。

1、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及视频。

(1)、永州当地的节日:

(2)、()的龙舟节

(3)、()的风筝节

(4)、()的火把节

(5)、()的泼水节

2、讨论:

这些地域性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

师提问:

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玩得多痛快呀!

行不行?

生讨论回答。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五、总结

六、作业

(1)、永州当地的节日:

(2)、()的龙舟节

(3)、()的风筝节

(4)、()的火把节

(5)、()的泼水节

(6)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

七、教后反思: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进行教学设计,第一部分通过谈方言(本地、外地)、通过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引发讨论:

说方言的利与弊,从而引出说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地域性的节日通过大屏幕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和视频,例如:

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把学生引入其中,并出示资料介绍该节日。

然后问这些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

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

整堂课下来,只能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还有待教师继续引导,继续培养。

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有待完善。

 

第七课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一、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

学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完成手抄报。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劳动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师生将收集的有关图片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八开手抄报纸和黑色书写笔、彩笔。

三、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策划手抄报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手抄报的形式、内容,有总体设计和各小组的分工,选出美术基础好的学生负责总体规划方案。

2、大家讨论并通过总体规划方案。

3、各小组分工,提出自己组的任务。

4、小组讨论分工,每个同学领取任务。

(二)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组的“大报栏”

1、学生汇总资料,选取相关的资料。

2、共同设计布置。

3、完成小组的手抄报。

(三)展示交流

1、各小组组长展示本组作品,并作简单介绍。

2、评选优秀作品。

3、将优秀作品张贴于教室文化墙上,供学生赏析。

(四)教师总结,激励评价

(五)板书设计: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策划分工合作完成

交流评优展示赏析

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

第一课我们的衣食之源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认识五谷,初步了解"五谷"等农作物及其特征,知道什么是"农业"。

2、通过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3、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获取社会信息。

感悟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五谷,知道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和副业等

2.懂得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道理,认识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

1.感受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五谷食物或图片以及一日三餐的图片

(2)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的资料。

(3)调查了解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学习探究农业与人们生活、生产及其发展的关系,并收集有关事例与资料。

2、学生准备:

(1)收集五谷等农作物和家乡农业生产的一些资料

(2)观察记录自己家庭一日生活所吃的食物,了解它与农业的关系。

(3)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农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收集典型事例资料。

五、讲述导入,识五谷,知农业

1、导入:

俗语道:

民以食为天。

人的生存离不开一日三餐,我们吃的饭菜来源于农业,可见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

(板书课题)

2.探访先农坛。

过渡语:

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感情。

(1)出示先农坛的图片

提问:

你知道这是北京的哪一景点吗?

请你简要介绍一下。

(2)小结:

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贵为一朝天子,却要亲自祭祀先农并亲自进行农耕,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

(对农业的重视)

3.初识五谷

(1)猜一猜谜语中说到的是哪一种农作物?

谈谈你对这一农作物的了解?

(玉米)(小麦)(大豆)(高粱)(水稻)

(2)小结:

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五谷"。

(3)历史上的"五谷"又是指什么呢?

(见4页链接内容)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现在人们通常把"五谷"作为粮食作物的总称,不单单指五种农作物了,也有人称其为"五谷杂粮"。

(4)除了"五谷"以外说一说,你对农业还有哪些了解?

4.知农业

(1)讲述什么是农业?

讲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