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928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docx

意象分类鉴赏的教学设计

意象分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意象的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

1、芳草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表现荒凉、偏僻;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⑴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⑵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3、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凄凉、悲伤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4、梅花象征高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卜算子》: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5、松柏:

象征孤直、顽强、坚贞、高洁、富有生命力

⏹《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禹锡: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⑵“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古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緱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8、桑榆

《淮南子》:

“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⑴、孤傲、清高、坚强、高尚、纯洁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⑵、隐逸、淡泊、高洁、 脱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

⑶、孤独、寂寞、离愁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词借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闺中的寂寞和离愁】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文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本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10、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桃花的花朵不大,其淡淡的粉桃红色,总是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

自古以来,桃花象征阳春、爱情与婚姻。

桃花命薄,却在短短的生命中灿烂非常,故此历史中不少骚人墨客,往往借桃花喻意,花开花落,其间的浪漫和伤情,令人陶醉,亦令人心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周南桃夭》,诗中既以红艳的桃花来渲染姑娘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又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新娘,可谓两相得宜。

从此,诗人就常常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一句,“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

桃花以其艳丽而招人喜爱,可是在有些诗人眼中,桃花总带有几分妖冶狐媚之气,平添几分轻佻浮艳之态。

唐代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直接给桃花冠以“轻薄”的恶名,这对桃花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

然而桃花任人说评说,始终不改艳丽之姿,每到春来,桃花依旧烂漫开放,装点这满园春色,“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和“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便是最好的明证。

11、牡丹象征高贵、富贵

牡丹:

象征荣华富贵

牡丹花大而艳丽,一向被人们视为富贵昌盛的象征。

传说我国第一们女皇武则天洒后醉言,下令百花于降冬时节同时盛开,诸花不敢违抗,唯独牡丹抗旨未放,显示出坚贞的气节,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谪洛阳。

牡丹却因此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与赞赏。

至今,洛阳的牡丹仍极富盛名。

牡丹花色丰富,喻意不尽相同:

12、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13、木叶惆怅落寞的心境

14、兰花高洁、高雅、美好

15、竹子正直向上有气节虚心

16、竹林闲趣隐逸

17、丁香愁思或爱恋的情结

18、枯藤萧瑟荒凉

19、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20、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21、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22、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23、草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表现荒凉、偏僻;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24、黄叶新陈代谢美人迟暮

25、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借指以诗传情

26、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27、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28、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即爱你柔情似水)。

二、动物类:

1、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冤魂悲鸣。

又名子规、杜宇等。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秦观《踏莎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2、乌鸦:

不祥之物,小人,凡夫俗子。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李商隐: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

秦观: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3、青鸟,代指情人的使者。

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李商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璟: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4、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李清照: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孤雁(孤鸿、断鸿):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5、孤雁思情,思乡,孤独。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6、蟋蟀:

又名促织,表示惆怅。

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

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古诗十九首:

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7、蝉:

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8、猿啼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白居易: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郦道元: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燕子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杜甫: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1、鸳鸯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长安古意》

12、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13、沙鸥人生的飘零或感伤愁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14鸿鹄理想,追求。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

15、鸡犬(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王维《桃源行》

16、马(奔腾、追求、漂泊):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17、蝴蝶(爱情、春色):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三、器乐类:

羌笛(羌管、笛)、胡笳、琵琶、戍角

1、羌笛、胡笳:

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2、胡笳的作用相同,李陵《答苏武书》有“胡笳动,牧马悲鸣”句。

张孝祥《六州歌头》:

“笳鼓动,遣人惊。

”陆游描写边塞诗常用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故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舞,飞落蛮笺。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3、梅花落——曲调名。

如: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自然类

1、浮云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寄托思乡、思亲之情;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赵嘏《江流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旧年。

⑴、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

杜甫: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李煜《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⑵、“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水

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欧阳修《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戴叔伦《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⑵、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孔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白:

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⑶、“水”的意象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4、太阳希望,活力;时光流逝。

5、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6、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潜移默化的教化。

7、秋雨忧愁

8、暴雨热情或残酷,荡涤污秽的力量。

9、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10、雪象征纯洁、高洁或环境的恶劣。

11、霜人生无常易老,前路坎坷。

12、春风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13、西风落寞,惆怅,思归,衰败。

14、浓云愁肠压抑。

15、阴天压抑,愁苦,寂寞

16、玉高洁,脱俗

17、珍珠美丽,洁白无暇

18、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19、关山遥远地方;怀乡,思人。

20、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2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22、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23、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五、送别场所

1、南浦:

水边送别的场所。

屈原《九歌·河伯》: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场所。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西楼

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

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李煜《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清照《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去,满天风雨下西楼。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以上诗句中均提及西楼(楼),请说说它们的寓意或

诗人寄托的情愫。

4、凭栏:

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却有多种不同的意味。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李煜: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

辛弃疾《摸鱼儿》: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杜甫: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范仲淹《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景物形象考查方式详析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

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

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

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

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

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

一二句叙今昔:

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

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小节:

鉴赏诗歌意象,应从意象的特点入手

第一步:

看物象的性质,看是乐景还是哀景;

第二步:

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对事物是褒还是贬,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

第三步:

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是轻松愉快、心旷神怡还是热血沸腾、慷慨悲歌、勇气倍增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

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分析诗中画眉鸟的意象等。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的飞翔、无拘无束歌唱的特点。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写照。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