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74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文档格式.docx

上三脚架,调节白平衡,自动或自定义白平衡;

iso100-400;

Av档,光圈f8左右,使用慢速同步闪光,后帘闪光模式;

此时,闪光灯会闪两次,按下快门闪一次,曝光结束前会再闪一次,所以在闪两次前,人不要离开。

这样拍出来可以使人物清晰,背景霓虹也很漂亮,不至于背景曝光不足而过暗。

Av光圈优先技巧:

1.不管拍啥.除非要保持安全快门,不然别开最大光圈拍。

2.拍风景请尽量使用F8~F11的光圈。

3.拍人物及静物特写可使用最大光圈缩1~2级之光圈。

4.安全快门请尽量控制在焦距倒数以上.广角端快门也要在1/30秒以上比较保险.若快门不足请提高光圈或ISO。

测光方式:

1.测光不要对着天空,不要对着最暗的地方.要去抓中间值。

2.依照你拍的题材,善用测光模式(权衡测光.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

3.若遇到测光抓不准的时候,请用AElock对身边灰色的东西曝光锁定后再来拍摄。

4.尽量别对白色或黑色物体测光,不然就请记得黑要减EV、白要加EV。

EV即曝光补偿曝光补偿也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

2-3EV左右,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

小型数码相机大多通过菜单来调节曝光补偿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门,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效果图差不多的图片,对焦,曝光一切启动。

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图片的曝光度。

图片如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准确度有较大偏差,要强制进行曝光补偿,不过有的时候,拍摄时显示的亮度与实际拍摄结果有一定出入。

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后立即浏览画面,此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到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明暗程度,不会再有出入。

如果拍摄结果明显偏亮或偏暗,则要重新拍摄,强制进行曝光补偿。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

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

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配合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灵敏度来提高画面亮度。

一般的说,景物亮度对比越小,曝光越准确,反之则偏差加大。

相机的档次有高有低,档次高的,测光就比较准确,低的则偏差也会加大。

如果是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

总而言之,曝光补偿的调节是经验加上对颜色的敏锐度所决定的,用户一定要多比较不同曝光补偿下的图片质量,清晰度、还原度和噪点的大小,才能拍出最好的图片。

阳光十六法则对于风景摄影,过分依靠相机的测光往往不能得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比如场景中存在大面积暗色景物时,相机的测光系统会增加曝光量,得到的照片效果会呈现过曝的效果,天空变成惨白一片,没有任何细节。

这时如果采用“阳光十六法则”,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阳光的照射强度是相对固定的,在阳光照射充足的室外,将相机的光圈设定为f16、快门速度为1/125秒(ISO为100的前提下)就可以拍出色彩浓烈、曝光正常的风景照片了。

根据这个法则,碰到反光较为强烈的环境,比如在海滩上摄影时,应该使用f/22光圈,在光线受到减弱时,比如多云情况下应使用f/11光圈。

相机抖动法则当你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的速度不能小于镜头焦距的倒数。

快门速度越慢,拍摄抖动时就越可能降低锐度。

如果用50mm焦距的话,快门就要达到1/50秒以上为宜。

不过如今的数码相机很多都具备防抖功能,以镜身防抖技术为代表的佳能和尼康而言,优势主要体现在长焦摄影能力上,在135mm毫米以上的焦段采用镜身防抖,效果非常明显。

采用机身防抖功能的机型的防抖优势主要体现在50-100mm这段中焦上,以奥林巴斯e3为例,它在这个焦段可以实现替代4档安全快门,也就是说在100mm的焦段下,快门速度1/8秒拍摄的照片也不虚。

景深法则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将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

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

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曝光法则目前,数码相机的测光方式常用的有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几种。

平均测光就是把画面的所有光线强度的平均值作为测光数值,平均测光有多种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其特点是不考虑画面主体,对于光照比较平均的画面,测光比较准确,适合于光照均匀,没有强烈反差对比的场合。

中央重点测光是将画面中心及附近的画面按不同的加权系数进行计算得出的值作为测光数值,以中心的权数为最大,越接近画面边缘权数越小。

这是一种中庸的测光方式,既照顾到取景范围内整体的亮度,又考虑到摄影时的主体一般位于中央区域,适合主体比较突出又需要兼顾背景的场合。

点测光是比较专业的测光方式,取画面中心占1%的面积作为测光区域。

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测光方式,适合于光线复杂或光比强烈需要突出主体的场合,营造特殊艺术效果。

快速闪光输出法则当你的相机不能自动输出控制的闪光灯时,将闪光灯的感光度设为胶卷的二倍。

如果对主体测光,机身选择光圈整档,闪光灯设为同样的光圈。

这样,照片的阴影区会比主体的亮度低一档。

闪光距离法则这个法则很简单:

距离乘以2,感光度乘以4。

例如,你的闪光灯在ISO100时,有效距离为20米。

如果你想使闪光灯的距离达到40米时,则需要提高感光度到ISO400。

捕捉动态法则这条法则是根据角度与速度的经验公式而来的。

如果物体沿着镜头的轴线运动你能够用1/125的快门捕捉下,那么它追至于镜头轴线的运动能用1/500秒捕捉下来。

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沿镜头轴线称45度运动,只需要1/250的快门速度。

日落法则拍摄落日时,要对落日上部测光,但是不能让太阳出现在你的取景器中。

如果想让日落看上去比实际晚一小时,可以在曝光补偿中减1。

光圈值和曝光时间之间的相互协调是拍摄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机的自动拍摄模式最常用的是典型的中间值,比如1/60秒或1/125秒的曝光时间和f5.6或f8的光圈值。

人们这样编写相机的程序,是为了让它的自动拍摄模式能够基本符合我们所能设想到的所有拍摄场景。

当然,设置中间值拍摄确实能拍出一些效果很好的照片,但是因为照片的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在自动模式下拍摄出来的照片都会因为没有明确的重点而显得索然无味。

突出照片的重点一直是摄影者的拍摄目标,其实我们有很多方法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设置曝光时间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只有在拍摄动态主题时才需要对曝光时间进行设置,通过调整曝光时间你可以让动态主题的成像锐利或者模糊,你甚至还可以让一个热闹的广场看上去空无一人。

反之,在拍摄静态主题时不管采用多长的曝光时间,拍摄出来的照片都不会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摄影者拍摄时设置的曝光时间长短不同,雨水在照片中呈现的状态也会完全不同。

曝光时间短(左图)会将雨滴下落的运动状态定格在照片中,使雨滴看上去像雪花一样。

1/8秒这么长的曝光时间(右图)则让雨滴的成像模糊,使其看上去像是轻柔的雾霭。

请你将相机设置为快门优先(光圈自动)模式,然后根据拍摄主题的运动速度调整相应的曝光时间。

通常来说,步行者的行走速度大约在5千米/时,如果他从相机的斜前方走过来,那你就需要采用1/125秒的曝光时间来拍摄。

如果你想用1/60秒的曝光时间就把这个步行者拍摄清楚,那他必须得从相机的正前方走来才行。

如果他从相机的旁边经过,那你就得将相机的曝光时间设置在1/250秒。

跑步者、玩耍中的孩子或者缓慢行驶的车辆,其运动速度大约是15千米/时;

跳舞者、在城市中行驶的汽车、小跑的马,其运动速度大约是30~50千米/时;

奔跑的马匹、在快车道上行驶的汽车,其运动速度大约能达到65~100千米/时,要拍摄它们至少得把曝光时间设置在1/500秒。

追随拍摄

追随拍摄,不仅是一种极受欢迎且具创造性的构图方式,同时也是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拍出可用照片的一种方法。

如果拍摄地点的光线不充足,而你又想将拍摄对象运动的瞬间拍摄下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如果你在拍摄前做过一些试拍,并且运气不错的话,甚至还可以拍到一幅清晰的照片。

你要做的就是把相机设置为快门优先(光圈自动)模式,然后选择1/30秒的曝光时间。

假如光圈值总是不停地闪烁的话,请将感光度调高。

拍摄的时候,拍摄对象一从你身边经过,你就要让相机镜头跟着拍摄对象移动,而且要让其始终处在取景器中的同一个位置,并在其运动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

当你觉得相机和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刚好一致时,请马上按下快门释放键。

这种照片可不是轻易就能拍摄到的,拍摄前你必须制定一个拍摄计划,并且在拍摄对象从你身边闪过之前将相机的相关数值设置完毕。

采用追拍能让影响照片效果的杂乱背景变得模糊。

最理想的情况是,动态的拍摄对象从模糊的背景中清晰地突显出来。

拍摄对象运动方向的前方空间应当比后方空间大一些。

如果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很快,那么你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追拍,在这种情况下1/30秒的曝光时间也许太长了。

这时你就得拉大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而且最好采用长焦镜头,以便让拍摄对象成为照片中最突出、最明显的主体。

倘若这样还不行的话,你可以调整一下曝光时间。

在运动摄影中,追拍是一种很典型的拍摄方式。

尽管刚开始学习追拍会很费劲,而且也可能犯许多错误,但你还是应该去尝试一下。

追拍最大的优点就是:

嘈杂的背景—比如路边墙上的涂鸦或者影响照片构图的路人—会被完全抹掉。

长还是短?

该如何界定曝光时间的长短呢?

通常来说,1/60秒和1/125秒是一个临界点,不过照片的效果还要取决于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及其与相机的距离。

你可以记住一个简便的法则:

“250”、“500”、“1000”这些数值表示曝光时间很短。

而如果将曝光时间设置在“50~10”之间,照片则很有可能因为拍摄抖动出现模糊;

如果你设置的曝光时间比这还长,那么拍摄时不用三脚架是不行的。

当然1/60秒和1/125秒未必就不是理想的曝光时间,因为究竟采用多长的曝光时间最终还得取决于拍摄主题。

小练习

准备:

请你找一个可以进行多次拍摄的动态的拍摄对象,比如从你身旁开过的汽车。

将相机设定为快门优先模式,然后采用不同的曝光时间来拍摄这个动态对象(比如1/30秒、1/125秒)。

拍摄的时候不要晃动相机。

如果你要尝试追拍,请将相机的曝光时间设定在1/15秒,然后让镜头跟随动态的拍摄对象移动,直到按下快门释放键。

拍摄对象离相机的距离应当在10米之内。

2.jpg(73.11KB,下载次数:

0)

增加手持拍摄的稳定度

无论之前的测试让你沮丧还是倍感鼓励,你都还有进步的空间。

稳定地手持相机犹如进行射箭或是射击,选手用于训练自己稳定度的技术也同样适用于摄影。

接下来将告诉大家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手持相机进行拍摄。

·

握住相机

相机的把握涉及人体工程学,现代的单反相机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手持相机需要平衡稳定性和操作方便性两方面的因素。

站立拍摄身体其实是相机的支撑。

站立时,最稳定的姿势是两脚轻微张开,一脚在前,位于前方的脚的脚踝稍微外侧。

此外,保持相机在身体的重心上,使重量平均落在两条腿上,然后身体轻微前倾。

支撑

充分利用附近任何可提供支撑的物体,只要该物体便于使用并且能提供很好的视点。

例如,使用墙作为支撑,将手、前臂和头靠在墙上,位于外侧的腿要使力,以便身体稳定地靠在墙上。

肾上腺素在刺激的环境下拍摄时,自然会产生肾上腺素。

这时候身体可能会发生颤动而影响拍摄的稳定度。

这时候很难做什么事来消除这种生理反应,唯有让自己平静下来,比如进行一些呼吸上的调整。

呼吸

缓慢、有规律的深呼吸可以增进拍摄时的稳定度。

呼吸可能会换来短暂的稳定,但是之后需要进行大口换气。

时机

释放快门的最佳时机也即最稳定的时候是呼气接近结束时。

移动到取景点这是一个射手提供的技巧。

它利用惯性来抵消抖动,特别适用于长焦镜头。

缓慢地将镜头由上往下移动,当移动到你想要的取景点时,迅速按下快门。

这项技巧需要较高的快门速度,而且要轻按快门,不可重压。

特殊支撑物

将相机放置或是靠在附近稳定的表面。

这么做可能要考虑是否会影响到构图。

图像稳定系统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运用在很多专业镜头中。

其原理是将镜片上的微型马达与侦测相机运动变化的感应器相连,一旦感应器发出讯号,微型马达会带动镜片向相反方向运动。

这类镜头并不便宜,但是能提高2~3级安全快门速度。

如何手持相机

我们都知道如何手持相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拿相机的习惯,并没有绝对标准的把握方式。

然而各种不同的握法都是从基本的握法变化而来的。

这里的例子覆盖了不同的镜头在相机水平或竖立时不同的握法。

需要手指操纵的功能(例如对焦或变焦)越少,就越能稳固地握住相机进行拍摄。

基本握法

手肘贴在胸部,让相机稳固地靠在前额。

用右手握住相机,除了食指保持灵活外,所有的手指都握住相机。

右手掌承受相机大部分的重量,手腕在相机正下方保持垂直。

开启自动对焦,使用左手的大拇指、中指和无名指操作变焦环。

左手的食指用来拖住镜头,小指叠放在右手握住镜头的手指上以增加额外的支撑。

使用相机背带提供额外支撑

这与基本握法稍有不同,并能轻微增加稳定性。

在相机的背带很短时可以用到这种方法,通过右手腕向外并向下绷紧相机背带来握住相机。

扭转相机背带提供支撑

这也是基本握法的另外一种变化形式。

当快门速度很慢时效果明显,不过事后将手从扭转的背带中抽出需要花些时间。

如图所示,将相机背带的松弛部分紧绕在手腕上,直到手腕被紧贴在相机上。

使用手柄竖直拍摄

某些单反相机在握把下方角落有第二个快门按钮。

这样设计并不只是为了方便,这使得你可以在竖直握相机时让手肘贴近胸部,同时小臂保持垂直。

右手除了食指,所有的手指都握住相机。

左手从下方拖住相机,食指和小指为镜头提供额外的支撑,大拇指、中指与无名指放在镜头的变焦环上。

竖立相机,举手过肩,使用一般的快门按钮拍摄

在没有第二个快门按钮的情况下,有两种竖立拍摄的方法。

这里介绍的是第一种,快门按钮位于上方,举手过肩握住相机。

此时右手肘向外张开,并且无法为拍摄提供稳定性上的帮助,因此支撑相机的工作主要由左手来承担,相机的重量落在左手掌上,左眼保持平常的张开状态。

竖立相机,手位于相机下方,使用一般快门按钮拍摄

这是在只有一个快门按钮情况下的第二种竖立拍摄的方法,此时快门按钮位于下方。

这种握法使手肘向内,可以增加拍摄的稳定性,但是右手的姿势会较为别扭。

解决方法之一是不用右手掌拖住相机,而是让右手指握住相机后贴在左手掌上,把相机的部分重量传递到左手上。

此时右手肘贴近胸部。

手动对焦

手动镜头在当今已经非常少见,但是仍可以找到。

而在使用自动对焦镜头时,我们也会喜欢切换到手动对焦。

这意味着你的大拇指以及一两个其他手指需要空出来以控制对焦环,而让左手掌独自承担相机的重量。

此时,右手必须更牢固地握住相机。

使用长焦镜头,自动对焦拍摄,手握住镜头前方

不同的长焦镜头在形状和大小上都差别很大,这也大大地影响着握住镜头的方式。

这是一只较轻的300mm镜头,并且没有大光圈,因此镜头前方的口径也较小。

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最好使用三脚架或是独脚架,如果你想在拍摄时更加灵活方便,手持方式是唯一的选择。

右手以一般的方式稳固地握住相机,自动对焦使得左手可以空出来。

如果遮光罩很大,可以通过握住它来分散重量。

本例中,左前臂承担了相机的重量,但会有左肘悬空的问题。

此时,将相机紧贴在前额上也非常重要。

使用长焦镜头,自动对焦拍摄,举手过肩握住镜头前方

这是4~5握法的变形,也是我最喜欢的握法。

由于左肘仍是悬空的,因此使用握住镜头前方的方式可以更为稳固和自然。

使用长焦镜头,握住镜头的中后端8.左手拖住镜头中后部并承担相机重量是更为常见的握法,此时左前臂呈垂直状态并贴近身体。

尽管不太灵活,但如果手动对焦镜头或手动镜头时,可以作为一种可选的手持方式。

如何按下快门

这是摄影中最基本的技术,或许可说的重点并不多,但却非常重要。

轻轻但果断地按下快门,这个建议听起来是理所当然,但对于不熟悉所使用相机的人来说,却会由于各种原因不这样做。

他们下意识地认为,“既然构图和对焦都已经完成,就让我们按下快门吧”,结果像是狠狠甩门那样狠狠地按下了快门。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射击中,若是没有正确按下扳机也会打不中早已瞄准好的目标。

只要你按照前面章节中提到的技巧握住相机,并至少保持右手食指的前两个关节的灵活性,在按下快门时便不会有动作上的不顺畅。

熟悉快门操作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大多数的功能(例如自动对焦)在半按快门时就被启动了。

大家可以练习这种两段式操作法—半按快门启动其自动功能,接着按下去完成拍摄。

在快门速度很慢并且没有携带三脚架的情况下,有一两个技巧可以应用。

一旦你将相机抵住一个稳定的物体,就可以使用定时自拍来完成拍摄,前提是被摄主体并不要求一个精确的拍摄时间点。

此外,还可以使用快门线,它能让你在不接触相机的情况下触发快门。

1.缓慢、轻轻地按下快门来体会两段式按键。

首先半按快门启动相机的功能,维持半按的状态(如果有必要),接着按下去完成拍摄。

2.使用定时自拍器来自动触发快门。

3.使用快门线,手指按下快门的压力便不会施加在相机上。

白平衡英文名称为WhiteBalance。

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

例如以钨丝灯(电灯泡)照明的环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黄,一般来说,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

下面一些图片,就显示了在不同颜色光线下的不同图象。

第一幅图片采用自然光,强加白平衡后,图像偏蓝。

若在灯光底下用白平衡,图片的色调就会恢复到原色状态,白平衡会按目前画像中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绿蓝三色的强度,以修正外部光线所造成的误差。

有些相机除了设计自动白平衡或特定色温白平衡功能外,也提供手动白平衡调整。

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让数码相机默认“白色”,就是让他能认出白色,而平衡其他颜色在有色光线下的色调。

颜色实质上就是对光线的解释,在正常光线下看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看起来可能就不是白色,还有荧光灯下的"

白"

也是"

非白"

对于这一切如果能调整白平衡,则在所得到的照片中就能正确地以"

为基色来还原其他颜色。

现在大多数的商用级数码相机均提供白平衡调节功能。

正如前面提到的白平衡与周围光线密切相关,因而,启动白平衡功能时闪光灯的使用就要受到限制,否则环境光的变化会使得白平衡失效或干扰正常的白平衡。

一般白平衡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

自动白平衡、钨光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调节。

1、自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

这种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不足条件下拍摄时,效果较差,比如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蓝。

2、钨光白平衡

钨光白平衡也称为“白炽光”或者“室内光”。

设置一般用于由灯泡照明的环境中(如家中)当相机的白平衡系统知道将不用闪光灯在这种环境中拍摄时,它就会开始决定白平衡的位置,不使用闪光灯在室内拍照时,一定要使用这个设置。

3、荧光白平衡

适合在荧光灯下作白平衡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机不只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

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因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

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这里的“荧光”设置就非常难以处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了。

4、室内白平衡

室内白平衡或称为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置原色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白平衡系统在室外情况时处于最优状态,无需这些设置。

但有些制造商在相机上添加了这些特别的白平衡设置,这些白平衡的使用依相机的不同而不同。

5、手动调节

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

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

但问题是什么是“白色”,譬如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而且光线会影响我们对“白色”色感,那么怎样确定“真正的白色”?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的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就行了。

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那么在室内拍摄中很难决定此种设置时,不妨根据“参照”白纸设置白平衡。

在没有白纸的时候,让相机对准眼球认为是白色的物体进行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