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17625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

福建省厦门市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最新】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用粮食酿酒B.用石块建长城C.用石刀刻甲骨文D.用指南针引航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违背该理念,可直接排放的物质是

A.氮气B.二氧化硫C.固体粉尘D.工业废水

3.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A.滴加液体

B.取用固体粉末

C.点燃酒精灯

D.闻气味

4.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下列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处理燃气罐着火:

先用浸湿的被褥盖灭,迅速关闭阀门,再转移到安全地方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5.锌锵黄(ZnCrO4)常用于制防锈涂料。

锌铬黄中铬(Cr)元素的化合价为

A.+6B.+5C.+2D.+1

6.西达本胺是一种抗癌物质.其化学式为C22H19FN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达本胺属于混合物B.西达本胺由48种元素组成

C.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D.西达本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7.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B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的炭粉

隔绝空气,充分灼烧

C

比较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用集气瓶收集两种气体,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其中

D

鉴别生石灰和石灰石粉末

分别取样于试管中,加少量水,用手触摸管壁

A.AB.BC.CD.D

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高温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化学式

C

CO

H2

微观

示意图

A.甲的化学式为CO2B.保持丙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碳原子和氧原子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化合物D.反应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

1

9.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玻璃管中放入过量铜粉,管中的空气体积为50mL,将活塞拉至30mL刻度处的注射器和瘪的气球接在玻璃管的两端,点燃酒精灯,反复推拉注射器和挤压气球,待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中的气体全部挤入玻璃管,此时注射器的活塞停在14mL刻度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硫粉代替铜粉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铜粉过量是为了使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

C.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7.5%

D.未冷却至室温即读取注射器读数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10.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x的值为44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l:

4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镓元素的相关信息。

(1)镓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则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__________。

(3)镓原子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形成离子,写出镓离子符号:

__________。

(4)氮化镓(GaN)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常用GaCl3与NH3在一定条件下制得,同时生成另一种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2.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将盛有浓氨水的塑料盖套住长玻璃管下端后,白纸逐渐变红。

在室温下红色从数字1到达8的位置,需2min;若将塑料盖浸入热水中,需1min。

后者时间更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已知:

氨气(NH3)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产生白烟。

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滴加等量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封闭两端。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在数字7位置首先产生白烟。

试解释白烟没有在玻璃管中间首先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化学方法改造物质——“二氧化碳变汽油”。

二氧化碳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汽油(主要成分为含有5个-11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是全球用量最大的液体燃料.如果有人告诉你“二氧化碳能变成汽油”,你相信吗?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如图示意的I、II、III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a、b是两种起始反应物的分子结构模型,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回答问题:

(1)催化剂能实现物质间的高效转化。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A.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2)在一定温度、压强及催化剂的条件下,环节I还生成了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

(3)观察c和d的分子结构模型,二者是否为相同物质?

_______(填“是”或“否”)。

写出c的化学式:

_______。

(4)“二氧化碳变汽油”的成果使我国成为此领域的领跑者。

你认为该成果可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条即可)。

四、流程题

14.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兴趣小组将浑浊的河水净化,并制成蒸馏水,流程如图1所示。

回答问题:

(1)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操作Ⅰ是__________。

(2)操作Ⅱ:

图2装置能除去液体A中的异味和色素,则液体A从b端通入,原因是___________。

(3)操作Ⅲ是_________________。

取少量蒸馏水于烧杯中,加肥皂水,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五、推断题

15.【最新】1月,厦门地铁Ⅰ号线正式开通。

地铁Ⅱ号线、Ⅲ号线、Ⅳ号线也将陆续开通。

爱萌同学采用“地铁线路图”的形式,将不同物质的转化关系表示如下图(圈中“→”表示物质的转化关系)。

(1)在图中已知的6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可作燃料的是_______。

(2)通过CH4或CO2的转化可以完成“Ⅰ号线到Ⅱ号线的换乘”,请任选一转化完成“换乘”,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H2O→Z”发生分解反应,X含有两种且其中一种与Z相同,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若Y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写出上述转化中生成Y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六、实验题

16.根据下图所示仪器(装置)回答问题(省略夹持仪器)。

(1)仪器e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制备并收集用于做铁丝燃烧实验的氧气,组装装置除需仪器a、c、i.j外,还需选用_______(填标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_________。

(3)写出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欲使反应随时发生或终止,应选取仪器___(填标号)组装发生装置。

七、科学探究题

17.研究小组对“物质燃烧条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普通棉花着火点为l50℃。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U型管放有棉花,右侧棉花中裹有少量白磷。

(实验步骤)I.检查装置(由a、b、c、d连接而成)气密性。

Ⅱ.按图l标注,向装置内添加适量药品。

Ⅲ.向装置b烧杯内加入冰水,打开K1,关闭K2,向U型管通入O2。

Ⅳ.……

V.按步骤Ⅳ操作后,观察到白磷及棉花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关闭K1,打开K2,向U型管通入CO2。

回答问题:

(1)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

______________。

(2)步骤Ⅲ中,观察到U型管内可燃物不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Ⅳ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

①操作1:

关闭K1,打开K2,通入CO2至装置c中。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此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2:

将装置b烧杯内的水换成40℃以上的热水。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

③操作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中装置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现象:

观察到U型管右端先产生白烟,片刻后U型管右端的棉花开始燃烧。

(4)步骤V中可观察到现象:

_________________,说明CO2具有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评价)

(5)对照教材实验(如图),本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八、计算题

18.研究小组为测定某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含量,称取2.00g该样品,加热,收集产生的氧气。

在该条件下测得氧气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

①2KClO3

2KCl+3O2↑;

②该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40g·L-1;

③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化学反应。

计算: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g。

(2)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用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用石块建长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用石刀刻甲骨文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用指南针引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A

【详解】

A、氮气不是空气污染物,可以直接排放;

B、二氧化硫会造成空气污染,不能直接排放;

C、固体粉尘会造成空气污染,不能直接排放;

D、工业废水的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不能直接排放。

故选A。

3.C

【详解】

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竖直悬空,故A正确;

B、粉末状装药品的取用方法:

先将试管横放,再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故B正确;

C、不能用酒精灯引燃酒精灯,故C错误;

D、闻气味时,应该用手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感知气味,故D正确。

故选C。

4.B

【详解】

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A正确;

B、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不能打开门窗,以防火势增大,故B错误;

C、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火时,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隔绝氧气,故C正确;

D、发生火灾时,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害气体;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因此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5.A

【解析】

【详解】

在锌锵黄(ZnCrO4)中,锌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

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2)+x+(-2)×4=0,则x=+6价。

故选C。

6.D

【详解】

A、由化学式可知,西达本胺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由西达本胺的化学式C22H19FN4O2可知,它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C错误;

D、西达本胺(C22H19FN4O2)中碳、氢、氟、氮、氧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2):

(1×19):

19:

(14×4):

(16×2)=264:

19:

19:

56:

32,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不会燃烧,故A错误;

B、隔绝空气,充分灼烧时,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B错误;

C、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错误;

D、分别取样于试管中,加少量水,用手触摸管壁,发烫的是生石灰,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石灰石,故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由题意可知,在高温条件下;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H2O+C

CO+H2;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是水,化学式为:

H2O,故A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丙物质是一氧化碳,保持丙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一氧化碳分子,故B错误;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化合物,故C正确;

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1,故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不能用硫粉代替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A正确;

B、实验操作中铜粉过量是为了使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故B正确;

C、注射器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即:

30mL-14mL=16mL,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20%,故C错误;

D、未冷却至室温即读取注射器读数,读数偏大,测得的氧气体积偏小,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D正确。

故选C。

10.A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x=16+4+10+70-6-46=48,W中碳元素质量为:

(48g-4g)×

=12g,氢元素质量为:

(46g-10g)×

=4g,氧元素质量为:

(44g-12g)+(36g-4g)-(70g-6g)=0,即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x的值为48,故B错误;

C、反应物是W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12g:

4g=3:

1,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11.熔点低31Ga3+GaCl3+NH3

GaN+3HCl

【详解】

(1)镓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则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熔点低;

(2)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

2+8+18+3=31;

(3)镓原子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可以表示为Ga3+;

(4)氮化镓(GaN)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用GaCl3与NH3在一定条件下制得,同时生成另一种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GaCl3+NH3

GaN+3HCl。

【点睛】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2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12.其他条件相同,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NH3+HCl=NH4Cl其他条件相同,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解析】

【详解】

(1)将盛有浓氨水的塑料盖套住长玻璃管下端后,白纸逐渐变红。

在室温下红色从数字1到达8的位置,需2min;若将塑料盖浸入热水中,需1min,后者时间更短的原因是其他条件相同,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氨气(NH3)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Cl=NH4Cl;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滴加等量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封闭两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在数字7位置首先产生白烟;试解释白烟没有在玻璃管中间首先产生的原因是其他条件相同,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点睛】

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3.A、BCO2+H2

CO+H2O否C8H10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缓解能源短缺

【详解】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可以改变反应的速率,而其本身的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2)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I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

CO+H2O;

(3)认真观察c和d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试写出cd物质的化学式都是C8H10,c和d的化学式相同但不属于同种物质;

(4)“二氧化碳变汽油”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成为此领域的世界领跑者;该成果的现实意义是有效降低CO2造成的温室效应,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14.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加速沉降过滤充分吸附蒸馏有大量泡沫产生,无浮渣

【分析】

(1)根据明矾能吸附小颗粒快速沉淀以及过滤适用于难溶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分离进行解答;

(2)活性炭有吸附性,用活性炭可以把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除去;

(3)根据硬水的性质以及净水的方法进行解答。

【详解】

(1)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加速沉降,操作Ⅰ是过滤;

(2)操作Ⅱ装置能除去液体A中的异味和色素,则液体A从b端通入,原因是充分吸附;

(3)操作Ⅲ是蒸馏,取少量蒸馏水于烧杯中,加肥皂水,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大量泡沫产生,无浮渣。

15.O2CH4、COCH4+2O2

CO2+2H2O(或CO2+C

2CO)HClCuO+CO

Cu+CO2

【分析】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3)根据盐酸能与活泼金属能发生置换反应,能与碳酸钙等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完成“Ⅳ号线换乘Ⅰ号线”;根据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详解】

(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属于单质的是O2,可作燃料的是CH4、CO;

(2)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3)盐酸能与活泼金属能发生置换反应,能与碳酸钙等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完成“Ⅳ号线换乘Ⅰ号线”,所以X的化学式为HCl,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uO+CO

Cu+CO2。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6.量筒2KMnO4

K2MnO4+MnO2+O2↑b.g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最的热Zn+H2SO4=ZnSO4+H2↑c、f、h

【详解】

(1)据图可知仪器e是量筒;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MnO2+O2↑;制备并收集用于做铁丝燃烧实验的氧气,组装装置除需仪器a、c、i.j外,还需选用b、g;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最的热;

(3)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欲使反应随时发生或终止,应选取仪器c、f、h组装发生装置。

【点睛】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7.关闭Kl,推(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手后活塞复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排出装置内的氧气Ca(OH)2+CO2=CaCO3↓+H2O可燃物不燃烧关闭K2,打开Kl,向U型管进入O2可燃物停止燃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防止污染大气

【分析】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灭火的方法有:

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1)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

关闭Kl,推(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手后活塞复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步骤Ⅲ中,观察到U型管内可燃物不燃烧,其原因是冷水温度低,因此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①此操作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氧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②将装置b烧杯内的水换成40℃以上的热水,由于没有和氧气接触,可燃物也不能燃烧;

③操作3:

关闭K2,打开Kl,向U型管进入O2,观察到U型管右端先产生白烟,片刻后U型管右端的棉花开始燃烧;

(4)步骤V中可观察到可燃物熄灭,说明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5)对照教材实验(如图2),本实验的优点是更环保,能够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等。

【点睛】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8.

(1)0.70

(2)1.79g

【分析】

根据生成的氧气的体积和密度求算对应的质量,进而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氯酸钾的质量。

【详解】

解: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00mL×1L/1000mL×1.40g•L-1=0.70g;

(2)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m,

2KClO3

2KCl+3O2↑

24596

m0.70g

m≈1.79g;

答: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质量为0.70g;

(2)样品中氯酸钾质量约为1.79g。

【点睛】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