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597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docx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

加入WTO后对外依赖变化

摘要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石油、汽车、天然气等对外依赖程度产生了大幅度变化,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两个办法能摆脱这种过度依赖: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则引进西方技术,并最终自主创新;二则减少浪费。

2.扩大内需,并使其最终成为主要的经济引擎,这样即便与西方主导的国际市场关系恶化,也能保证有经济能力供养十几亿人口。

但就目前状况而言,这两条道路,不仅遥遥无期;而且因为制度先天不足,希望也在日渐渺茫。

关键字:

WTO;对外依赖;经济;摆脱

1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对外依赖度上升

2009年中国净进口粮食4264.5万吨,当年粮食产量53082万吨,净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7.4%,“已经超出粮食白皮书提出的标准”。

所谓粮食白皮书,是指1996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它提出,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粮食的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

近期,中国罕见地从国外进口玉米。

国家发改委解释称,尽管中国每年有72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但是中国企业很少使用。

“今年国内玉米价格有所上涨,而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较低,因此出现了玉米进口的情况。

”张晓山指出,目前中国只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他分析称,在现行食品消费模式及与农产品相关的产业结构下,满足当前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其中大约13%的耕地资源来自于国外。

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等水资源充足、适宜粮食种植的地区为了经济发展,将农地变为非农用地,“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南粮北运’,变成现在的‘北粮南运’。

”张晓山说。

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国政府一直以来要求耕地面积不能低于18亿亩红线。

保20亿亩,农民没有积极性怎么办?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提出疑问。

他认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产量,在保护土地的同时,要在科技上突破。

他再次提到颇具争议的转基因技术等相关方面。

张晓山认为,“18亿亩红线”的概念提比不提好。

他担心,一旦闸门打开,就控制不了。

2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石油依赖度上升

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的石油总需求规模将达到3.5亿—3.8亿吨,而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1.4%—52.6%.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清说,国家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石油消费增长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优质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在增长,进口量也在增长,对外依存度达到了三分之一,应该说是排在了美国和日本之后,这样的一种趋势也给我们国家未来的能源政策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中国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对石油进口的节节攀升,而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也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的同时,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地增强。

然而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不对称的是,中国的原油进口非但没有利用自己的重要地位引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变动,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呈现出了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

中国在石油进口上面承担了巨大的不必要成本。

专家介绍说,去年中国至少为国际原油的非理性高涨额外支付了1亿美元。

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是不完全一样的。

尤其是石油这样一种商品,在国际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都会对商品有影响。

我们之所以对它担心,是因为这种影响会很快地传递到国内来。

由于石油的一些特殊作用,对经济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都很大,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跟石油生产国的合作、跟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合作、跟国际能源组织的一些合作,这些要求会对我们的外交政策、外贸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尽管降低燃煤消耗是能源结构改善的一大标志,但不意味着去单纯地依赖石油,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中国应该考虑的是增加对其它新型能源的利用,实现能源的多元化。

3加入WTO后,中国依赖美元升

中国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由于人民币不是一种国际性货币,导致中国在对外贸易与投资的过程中过分依赖美元,从而使得中国的宏观经济与国民财富暴露在美元汇率大起大落的风险之下。

2008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1.95万亿美元,其中60%~70%以美元资产的方式持有。

而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

这些极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埋下了未来美国国债市场价值下跌与美元贬值的双重风险。

例如,2001年至2008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均低于5000亿美元,但2009年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1.75万亿美元。

2001年至2007年,美国每年国债净发行量稳定在5000亿美元左右,2008年飙升至1.47万亿美元,2009年预计将超过2万亿美元。

如果市场对国债的需求跟不上供给的增长,那么国债收益率将大幅上升,导致国债市场价值下降。

从2009年3月起,美联储开始购买美国国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选择了通过印刷钞票、制造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摆脱危机。

这加剧了美元在中长期内贬值的风险。

各种证据显示,从2008年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开始致力于重构中国的国际金融战略,其核心思路是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这一国际战略在三个层次上逐渐铺陈开来:

人民币国际化、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周小川行长最近的文章清晰地表明了中国的态度,中国希望全球范围内创设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的核心地位。

此外,中国强调将对IMF的注资与IMF的治理结构改革相结合,尤其是要与份额和投票权的分配相挂钩,目的在于加强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与声音。

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方面,2009年2月22日,东盟10+3特别财政会议在泰国普吉联合公布了《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将东亚共同储备基金由800亿美元提高到1200亿美元,提议建立独立的区域监控实体,并将共同储备基金的使用与IMF条件性贷款的挂钩比例从目前的80%进一步降低。

这一行动计划是清迈协议的重要扩展,标志着东亚区域金融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政府在两个方面取得进展。

第一是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阿根廷等六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

第二是此次在跨境贸易中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实际上,双边本币互换的签署本身就是为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中的结算货币服务的。

例如,如果阿根廷的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需要以人民币计价并进行支付,进口商可以向商业银行提出人民币借款申请,商业银行可以向央行拆借人民币资金,而阿根廷央行则可以通过与中国央行的货币互换来解决人民币资金来源问题。

因此,双边本币互换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合作应对危机冲击的举措,而本身是为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铺垫工作。

一个国家的国内货币要成长为一种区域性货币甚至全球性货币,必须将计价尺度、交易媒介、储备手段这三种货币的基本职能国际化。

而人民币的跨境贸易试点工作本质上是强化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计价尺度与交易媒介的功能,是人民币国际化最基础,也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美元中长期内贬值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可以规避美元汇率大起大落的风险,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不过,人民币要由国别货币成长为一种区域性货币,不能一蹴而就。

4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过度对外依赖

过早加入WTO使中国失去自主品牌发展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天中国汽车工业仍可以说蒸蒸日上,自主品牌的生存环境(至少是舆论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艰辛。

这种情况的产生,首先是政府的错误的政策导向的结果。

在1997年前后,国内汽车市场上还是只有老三样和政府部门及企事业为购买主体的年代,政府正全力以赴为加入WTO做准备(当时还叫关贸总协定)。

我当时不止一次向来访的官员们讲,现在搞自主品牌仍然不失为好机会,没有必要为了多出口些纺织品(当时中国媒体的宣传中被列为加入WTO后最诱人的前景)而这么早加入世贸。

处在关贸总协定外的中国比已加入的印度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的份额高的多,现在加入该组织会使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失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西方工业化国家让中国加入WTO首先是为了得到中国的市场空间,因为它们的市场均已饱和。

当时接触的多是些司处级官员,甚至复印了一些在国外的中国学者这方面的好文章交给他们,但他们反应冷淡。

我清楚他们是没有能力影响加入WTO的大政方针,但他们那个层次的官员正是制定行业政策的关键人物,要想有作为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结果是,以合资企业为主体的中国汽车业帮助外国品牌逐步巩固了在中国市场及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正常的井喷式的发展,虽然在一方面做大了市场的蛋糕,但在另一方面拖着年幼的自主品牌企业急速奔跑,单车利润的大幅下降使相对弱小的自主品牌难以靠滚动发展获取资金。

另外,在私人购车为主体的市场上,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成熟的品牌的产品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错误的行业政策在政府的操作手段及实际效果上都起到了保护外资和限制自己的作用。

我想在这一点上奇瑞的切身体会比我的外部观察要深刻的多。

如果政府早几年允许(且不说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在公款购车的年代使自主品牌有一个哪怕是短暂的几年成长阶段,今天的情况会好的多。

4.1车工业应树立起自主发展的信心

国内与一位年轻的副市长谈我观点,他开始不以为然的说国内的汽车企业是扶不起来的油瓶,几十亿元投进去什么效果都看不到。

我与他争辩说:

1)汽车的确是需要大量投资的行业,几十亿元人民币不算大数目,但也不算小数目,关键看是怎么投入的。

老企业包袱都比较重,如果一次投几亿,可能马上被用来发工资、退休金和报销医疗费了,根本用不到产品开发上;2)现在最宝贵的是汽车市场资源,而中国恰恰是世界上最大的增量市场。

你拥有市场你就有主动权,你可以让技术和资金都为你服务;3)关键是要发展自主品牌,现阶段没必要追求自主开发。

你有市场前景,在技术和资金都不充分的情况下,你可以让别人按照你的要求为你设计,上游厂家会来你配套,你负责装配、销售和售后服务;4)第一代产品肯定会有不少问题,需要过一两代才能成熟。

现在买车的主要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他们有义务帮助自主汽车品牌成长,政府也有能力影响他们的采购决策。

欧美的汽车公司都经历了长期的自然生长和淘汰过程,日韩的汽车业发展时期它们的国内市场相对封闭,国际市场的竞争远不如今天激烈。

并且当时的汽车几乎是纯机械产品,今天的汽车则复杂的多。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保护。

后来这位副市长承认我的话有道理,但不是单个省市可以操作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他是对的。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在中央政府的层面上用当年搞两弹一星时的领导和组织方式来实施,有些人胡说什么WTO和全球化时代不应再提民族汽车和自主品牌了,现在的汽车巨头都是跨国公司,品牌为国际品牌。

这简直是汉奸言论。

直到今天欧美日韩有本国汽车业的国家,哪个政府采购的不是本国自己品牌的汽车?

看看这几个月欧美怎样炒作在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对它们市场的“入侵”就明白WTO是怎么回事,就知道欧美是怎样保护本国市场的了。

国内三大汽车公司因为在自主研发上没有作为而受到媒体的广泛批评。

何止是没有作为,他们越来越热衷于傍洋款,把原来已有的品牌也毁掉了。

1999年夏季,国家经贸委组织某些大国企的负责人来都灵在FIAT培训,其中有一位来自一汽的吉林工大校友,我向他认真地谈起了品牌的话题。

红旗本是一个非常高贵的品牌,如果没有合适的产品,就不要用红旗的牌子。

奔驰公司的Maybach品牌不是封存了几十年吗?

用奥迪100的外壳和红旗的牌子只能毁了这个品牌,并不能增加销售量。

要搞自主品牌,完全可以另外起起一个名字,叫红星蓝旗什么的都不能叫红旗。

当时有海尔一个副总在场,他完全同意我的建议,这位校友却未置可否,连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我当时很失望。

后来作为新品牌的奇瑞以及听起来有些土气的吉利在市场上表现都不错,更加证明了一汽使用红旗品牌的失误。

4.2自主开发的时机有待于探讨

在2003年和2004年的全国人大会会议期间,竺延风谦虚的可爱地说他们不懂汽车,并用采购作例子说他们如何从合资伙伴那里学到了好多东西。

联想到他那句“耐住寂寞二十年”的名言,他的谦虚应该是真诚的,他们对品牌的理解是不够的。

但作为国家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其经营者若真是一批不懂汽车的人,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可笑的是,今年人大期间一汽一改常态,说拥有九百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2004年销售100万辆汽车,其中50%为自主品牌。

更有媒体记者以有的自主品牌遭起诉为对比,将去年曾被大批特批的“耐住寂寞二十年”重新解释,奉为老道的名言。

刚刚离开东风的苗圩先生在位时不仅弃用了自己的神龙品牌,创下了傍洋大款数量最多的记录,也不乏惊人见解:

规模100万辆以上才可以自主开发。

这句话更不值得一驳,自然也被媒体痛批,尽管在附加上很多条件后这句话在成熟市场是成立的。

在三大集团中,我和上汽的某些老总有过接触,对他们的低调风格颇为欣赏。

但在自主开发这一议题上,去年有一位副总耐不住寂寞,调侃别人为“有产权,无知识”。

这句实际上很没水平的话,却被一再引用。

英语里的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PR)翻译为中文的知识产权,是因为没有更合适的表达,在原文中并没有知识与产权两个名词的并列。

写到这里,我应该说我对三大公司老总们的为何出此言论有些费解。

记得1997年一汽和东风都曾派人到都灵来找意大利公司搞产品开发,不知何故都没有了下文。

中国三大公司汽车尽管在自主品牌上无所作为,但老总们不可能不明白媒体及公众是在希望他们现在发展自主品牌而非完全自主开发,也不可能不理解奇瑞等公司的产品开发模式,因为他们也曾尝试过。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将自主品牌与自主开发相提并论来搪塞舆论的批评。

如果他们选择了沉默岂不更好些,免得让人揪住言论不放。

4.3球资源委托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发展模式应有利于自主品牌的发展

对国内汽车业的关心,除了每天快速浏览发到我邮箱的AutomotiveNews里的有关新闻,我常抽出时间从网上了解国内的动态。

最近国内媒体对三大公司的批评少了,对奇瑞等坚持搞自主品牌的公司的赞誉越来越多。

大概是人们对三大汽车公司搞自主品牌已不再报什么幻想,而将发展民族品牌的重任寄希望于奇瑞等公司。

但仍有个别人还在纠缠通过利用全球资源委托开发和系统集成的模式发展自主品牌的战略,殊不知这正是奇瑞等公司的聪明之处。

在早已饱和的发达国家里,Pinifarina和Italdesign等公司尽管有全套开发能力,只能充当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如果中国的汽车企业都等到完全拥有自主开发能力了再搞自主品牌,市场上哪还会有立足的空间?

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本应得到政府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天却主要是靠一些媒体记者在哪里鼓与呼(以我之见,众多记者中程远先生对发展自主品牌的问题认识的最清楚)和几家相对弱小的企业在身体力行。

5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天然气赖度上升

刚刚跨入冬天的门槛,关于“气荒”的话题便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气消费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生活必需品,而过去几年来几乎每个冬季都会爆发的天然气紧张局势,又在老百姓心中留下太深的记忆,以至于今年冬天“气荒”尚未发生,人们先在心里“慌”了;其次,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天是“冷冬”的概率较大,城市供暖形势严峻,天然气需求量将由此进一步增加,供需矛盾可能比较突出。

其实,今年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局势已经在一些地方悄然显现。

有消息称,由于近日气温下降,武汉日用气量已开始大幅攀升,比降温前增加近10万立方米;而在北京,全市60%以上的供暖面积使用天然气供暖,全市天然气用量预计将达61亿立方米,上一采暖季增加6.64亿立方米,增长率为13%。

包括政府高官在内的业内人士均对今年可能出现“气荒”问题绷着一根敏感的神经。

早在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便在杭州组织召开迎峰度冬天然气保障协调会,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提醒说:

“受新用户大量增加、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储气调峰能力不足,以及不确定的天气因素等影响,冬季用气高峰期保供形势不容乐观。

”由海关总署今年初公布的一份报告证实,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呈现逐年扩大之势,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约为300亿立方米,2015年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超过400亿立方米。

要填补国内天然气市场缺口,只能选择从海外进口----―包括陆上通过管道进口和LNG海上进口两种渠道。

然而在我国,与石油相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的天然气,长期以来存在着价格偏低的现象,由此导致进口天然气与国内供气之间价格倒挂矛盾突出。

这一方面成为油气供应商“进口即亏损”的难言之痛,另一方面也是国内天然气消费无序增长的原因之一.随着国际、国内能源市场供求形势变化,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促进资源节约,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其他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引导天然气资源合理配置,决定适当提高国产天然气出厂价格,完善天然气相关价格政策和配套措施。

”国家发改委针对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宣言”,拉开了新一轮全国性气价上涨的序幕。

“气荒”之忧:

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谈及近年来出现“气荒”的原因时用了四个字:

“供需失衡”。

据分析,造成供需失衡的根源,不是供应不足,而是下游市场需求迅速放大。

有数据显示:

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与去年同期相比,普遍增幅在50%以上;南方大部分用上天然气的地区,近一两年内消费量呈几何级增长态势。

据了解,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和高效能源,近几年消费量获得了爆发式增长。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天然气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使用天然气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并有助于减少酸雨形成,延缓温室效应,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而且,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还很低,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有专家由此判断,“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然而,由于我国自身储量严重不足,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随着天然气进口量的不断增长,这给我国天然气供应增大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自2006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进口数量逐年增加。

2009年,进口量达78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超过8%;2010年,天然气缺口将达3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升至12.8%;2015年,中国进口天然气将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0%;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左右。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让人不得不产生中国天然气消费可能会陷入‘石油魔咒’的担忧。

”一位长期从事油气资源研究的市场分析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随着市场的扩张,未来中国的天然气消费可能变得和石油一样,成为依赖国际市场的重要能源。

”据预测,今年中国原油进口将达7785万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4%。

据了解,早在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已站在“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优化天然气使用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颁布了《天然气利用政策》。

这项政策规定,我国天然气利用政策由国家统筹规划,考虑天然气产地的合理需求;坚持区别对待,确保天然气优先用于城市燃气,促进天然气科学利用、有序发展;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但实际上,天然气利用却呈现无序发展的现状。

比如,工业用气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生产企业纷纷上马,并造成我国化肥产能的明显过剩。

一项对全国化肥产能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的化肥总产能过剩已达1500万吨,可是,许多企业仍有扩产计划。

“解气”之道:

在理顺价格的同时须加大非常规气开发分析天然气消费无序增长的原因,不少专家把价格因素放在首位。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吉平表示:

“作为清洁能源,与国外的天然气价格相比,中国的天然气价格确实非常低。

价格是个敏感的话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来自中学课本的描述或许更有说服力。

记者在高二地理书上看到这样的文字描述:

天然气的优点是“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从价值规律的角度出发,价格调整被认为是调节市场供需的有效手段。

据了解,理顺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价格将成为“十二五”改革的重要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那么,国家发改委的此次调价之举,能否成为“调节市场供需,破解‘气荒’难题”的利刃呢?

董秀成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

“从此次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幅度来看,对遏制下游市场的无序扩张将起到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恐难以改变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困局,未来再次发生‘气荒’的风险仍然存在。

董秀成说,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探明剩余可采天然气资源为185万亿立方米,而我国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46万亿立方米,仅占全球资源量的1.3%。

人均天然气资源量同样少得可怜,我国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

尽管近年来以中国石油为首的我国油气生产企业的天然气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增长更为迅猛的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

“要解决中国供气安全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董秀成说,“在加大价格改革力度,即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同时,更要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步伐,从源头上摆脱对国际天然气市场日益增长的依赖程度。

据了解,非常规天然气包括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等。

一份由民间智囊机构----―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Research)所做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将储藏在岩层和煤层里的“非常规形式”天然气计算在内的话,中国天然气储藏总量会高达3687万亿立方米。

这些以“非常规形式”储藏的天然气在中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5%。

另据《2010~2015年中国燃气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是常规天然气的5倍多,其中煤层气的资源量约为1700亿立方米,页岩气的资源量初步估算在30万亿立方米左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

无须为日前增长的天然气短缺担忧。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研究人员称,“如果能将许多以非常规形式储藏的天然气充分开发的话,中国也有望在一百多年时间里获得充足的天然气供应。

”中国天然气须打破“石油魔咒”美国白宫的能源安全顾问戴维・桑德罗写过一本名为《打破“石油魔咒”----―如何摆脱石油依赖》的书。

过度依赖石油消费的美国人在积极探寻摆脱石油依赖的路径之时,54%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让快速发展的中国也面临打破“石油魔咒”的必须选择,似乎是作为一种新选择的天然气消费近年来快速增长。

然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气荒”问题,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种全新的思考:

作为一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的是进口天然气的大量增加。

据预测,5-10年后,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将超过50%。

 

结论

过去20年来中国的最大“改革”举措不是别的,而是加入WTO。

历史会证明它对中国的未来将发挥何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另一个向度上看,中国的“过度”外向型经济结构在造就一个开放的经济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在一般发展中国家内很少见的高度开放的社会。

由于经济利益上的紧密联系,这种越来越开放趋势几乎是不可扭转的,这注定将成为国家未来更深层次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

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我们无需任何提醒就能够感知,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有多深!

而当中国开始有实力改变和塑造世界的同时,它自身也一定会被当今世界主流文明所改变和塑造.

参考文献

【1】陈季冰,《下一站:

中国》.

【2】雷家骕在中国经济安全论坛,2011.

【3】《瞭望》文章:

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估量,2009.

【4】李慎明,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