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815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docx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

德鲁德疑案的读后感十篇

  《德鲁德疑案》是一本由(英)查尔斯·狄更斯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

28.00元,页数:

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鲁德疑案》读后感

(一):

结局推理

  狄更斯的遗作,据说是他为挑战女婿威尔基柯林斯的《月光宝石》而写出的侦探小说,可惜作品还没完成一代文豪就撒手人寰。

虽然是采用了侦探小说的结构写成的作品,这本书依然有着狄更斯式的幽默,有狄更斯式的社会批评,当然也少不了狄更斯式的说教。

由于本书未完成,所以作品中凶手的真正身份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从这部作品发表的那一天起,欧美就不断有人发表论文来揣测狄更斯心目中的真凶,想给作品续上一个完美的结局。

可惜斯人已逝,最后的答案已随狄更斯长埋地下了。

  《德鲁德疑案》读后感

(二):

一切尽在不言中【微剧透】

  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登时崩溃了。

翻过来看封面上的那句“一代文豪狄更斯的未竟遗作”更是要令我吐血,简直对编辑五体投地,这句话明显是耍滑头的。

你明明是因为这句话被吸引过来,最后却因为理解偏差被狠狠涮了一把,而且还不能说是编辑的错,这是何等要把人肚皮给气炸的事情。

你要是不信,读完后可以搜索一下度娘,编辑者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实际上这本侦探小说压根就不存在什么疑点了,只要把书从头到尾看完的人都很清楚真正的凶手是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顺便概叹一下人性的残忍和虚伪,连上帝都无法拯救之之类的废话。

封面上的这句话可谓煞费苦心,虽说大伙都已经明了杀害德鲁德的就是他的“好舅舅”贾士博,但杀害的过程是怎样的和大伙最终怎么才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才能使之伏法都是问题,而作者就这么去世了,有人说此书是狄更斯与女婿的斗气之作,可惜上外国文学史的时候,那位外国文学老师都没给我们相信介绍过能把狄更斯气得半死的是何方神圣,难不成狄更斯是英国的“山抹微云学士”,真正奇怪。

  德鲁德疑案的疑固然是卖点之一,但不能否认的是描写也着实细腻生动,如果一味作者总是喜欢在文中安插一些人大摇大摆的打酱油,时间久了必将被读者唾弃。

因为我们是如此的讨厌冗余,憎恶累赘,唾弃一切的不必要,华而不实。

狄更斯的厉害之处在于,比如这个故事结束了,开头大量的篇幅描述那个烧鸦片烟的老太婆,结尾处她跟踪调查,窥伺杀人凶手,并让不少人意识到他的存在,她是本书的马普尔小姐么,作者的笔触中一点没有流露出有这样设置的意思,那么她的出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无妨,我们依然不觉得这个老太婆冒进冒出的很讨厌,这都得益于狄更斯的高超描写。

  不得不感叹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为什么能够出现莎学这样与红学并立为世界两大显学的学科,他们为什么敢于拍摄出很多像《小不列颠》《是的,大臣》一系列嘲笑自己民族劣根性的作品,只有强大的民族才敢于自嘲,所以他们的国家尽管阴雨绵绵,尽管头上总是一群乌鸦,尽管女人穿着鸡罩子似的大裙子,但仍然使人不禁向往。

  《德鲁德疑案》读后感(三):

再读狄更斯

  即便到了今天,看到“查尔斯•狄更斯”这个名字于我来说仍然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

那都是源自于儿时的记忆,我曾拥有的第一本世界名著便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上海译文1991年版,荣如德译。

虽然早已想不起那每一页每一行的文字了,可是年少阅读时的那份懵懂和惊奇至今无法忘记。

所以不夸张的说,查尔斯•狄更斯是我的外国文学启蒙。

  读到狄更斯的这部遗作《德鲁德疑案》,有惊喜也有遗憾。

惊喜的是时隔这么多年再次阅读到狄更斯的文字,以现在的年纪和阅历,自然是与少年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遗憾的是正读得入味刚要进入状态,故事就哑然而止了,这种“意犹未尽”实在不是什么享受,也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力了。

  这部《德鲁德疑案》是狄更斯轻度中风之后着写的,可惜未能完稿就去世了,这是读者的遗憾,更是狄更斯自己的遗憾吧,他拖着病体不知疲倦地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可是上帝却没有看到。

这部未尽之作是一部颇具戏剧色彩的悬疑小说,精心的构思,严谨的结构,复杂的情节,只可惜永远无从知晓结局了。

  古城,教士,修女,教堂……小说从一开始就弥漫着19世纪英国那种老旧的味道,单调乏味,谨慎保守,阴险虚伪……这样的环境似乎就是滋生故事最好的土壤。

小说以一对善良而单纯的年轻人德鲁德和罗莎的感情为主线,引发了一系列的爱恨情仇,直至德鲁德失踪,生死不明,把这次爱情的战争推向最高潮。

仰慕罗莎的内维尔成了最大的嫌疑犯,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另一个疯狂爱慕者有意的设计和陷害。

当谜团一步步被揭开,故事也越来越紧张和精彩,但是结局何去何从,我们却只能遗憾和回味。

  狄更斯的小说被公认的一个硬伤就是——冗长拖沓,这个“特点”在这最后一部作品里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所以小说一开始读来略显枯燥乏味了点,但是随着故事渐入佳境,狄更斯擅长的对社会中下层小人物性格的挖掘,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对矛盾冲突的把握,强烈地激发了读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愤慨,憎恨以及热爱。

这大概就是狄更斯老先生的魅力所在吧。

  《德鲁德疑案》读后感(四):

《德鲁德疑案》永远的谜团

  说起作家狄更斯,相信很多爱好外国文学的读者对他并不陌生。

至少我这个小小的门外汉也读过他的几部著名书作,比如《雾都孤儿》,《艰难时世》。

总体而言,他的书作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种由小入深,刻画细微,内涵深厚的特色。

让人读得颇有感触,颇有回味。

也许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可以令人百读不厌,值得收藏。

  这次,重庆出版社颇有心思地在狄更斯诞辰二百周年的日子里隆重推出了《德鲁德疑案》这部译本。

其实早前我也读过这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书。

旧书重读,触发感慨的同时,我更品味到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有别于先前的一本,这次的新书封面设计上更是别有一番心思。

油画般的封面之上,黑色基调的背景设置,让读者在接触封面之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全书所要描绘的场景。

事实上,故事的内容也就是发生在一座古老的修道城之中。

清冷的月光透过古老,斑驳的门洞散发着那种慑人的气息。

于是乎,带着那丝丝缕缕的揣摩心理,读者翻开封面的同时,也一同步入这部疑案的故事之中。

全书的翻译相对以前所读的作品似乎又有了一定的调整。

至少我个人以为文字更加的简洁,而非英翻中的直译而让此书丧失了有关的通畅性。

其实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晓这个疑案注定了没有找到最终嫌疑人的结局。

但是这丝毫并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

相反的,这更是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有关于突破与挑战,构思与探索,假设与推敲的阅读机会。

没有结局的缺陷美同样地更这个故事带来了神秘性。

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不知不觉地融汇于其中,看那些书中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份的人物如何纠结于其中。

侦探式的框架,却更有着千古悬疑般的谜题。

未完的结局,却更是让富有深意的答案抛给了阅读此书的读者。

欣赏这部作品,我们不必纠结于谁到底是真正的那个嫌烦。

相反的,我们需要的是品味书中的那些值得推敲的疑点,那些模林两可的答案,那些幽默中不乏批判的论调;那些早已逝去的复杂社会现实----读书,识人,看社会,品背景,解谜团。

任何的不可能其实都有着可能的存在性,任何的疑团都有值得深思的缘由和理由。

  读《德鲁德疑案》,我们接触到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永远谜团。

感知它之中的迷,欣赏它的缺陷美,珍藏这份来自于大文豪的文思奇品。

挑战自我的思维极限,阅读来自世界文豪的精品,品味这本书中的独有味道。

让这份永远的谜团时刻伴随着我们这群喜爱狄更斯作品的读者。

  《德鲁德疑案》读后感(五):

遗作,以及读感

  因为是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遗作,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了特别的期望,还特意挑选在一个人独处大段自然而安静的时间来阅读它,这么做是想达到一种自然的进入,自由的获得,然后一睹大师的风采!

可是不同于我一直深爱的《雾都孤儿》,《德鲁德疑案》似乎令我失望了。

  首先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模模糊糊勉勉强强记住了小说中几位主人公的名字,至少对于我来讲是这样的,说实话,刚读的时候,真的有点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德鲁德疑案》写得实在有些糊涂,一个人在小说的不同时段以及篇章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以3至4个完全不同的名字同时出现,一会是姓氏、一会是名字,一会又可能是昵称……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读外国文学最大的困难就是要记住人物的名字总是要费点周折,《德鲁德疑案》呢,则可荣登之最了,可能这就是遗作没有经过修改的原因吧,

  其次非常显而易见的就是,《德鲁德疑案》的故事是围绕于古老的英国教堂和神秘的修道城发生发展的,而对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好像只字未提,以至于即使在读过之后对这些依然模糊至极,还有小说中除了男女主人公和他们的监护人、以及他们的朋友、师长,还细致到包含了他们身边所有相干不相干的人,不客气地说:

人物庞杂到令人不能胜数,故事离奇拖沓得令人费解。

我不是一个极其挑剔的阅读者,也深谙推理类小说写作需要一些人物之间不确定的关系和情景事件的构织,但是如《德鲁德疑案》一样把所有西方文学与时代背景的边界全部抹去,而无法让阅读者能够沿着一条可以预知的道路十分坚定地探究下去的作品还是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某些阅读障碍。

  但是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德鲁德疑案》中狄更斯对事象的观察描摹、驾驭文字和营造现场感的超凡能力被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阅读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失重的月亮,是的,是一个失重的月亮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刻都会毫无怀疑地牵动我的神经。

在这样的时刻和这样的夜晚,我是迷醉的,我被狄更斯“从人物不断变幻的视点展开叙述的策略”所吸引,并努力尝试在小说人物刻画以及气氛渲染上嗅出某些19世纪英国特殊的民族内涵以及时代色彩的是事而非,甄寻那些被他神奇又毫无雕琢痕迹地赋予庞杂的人物各种迥异的性格,冥想我钟爱的狄更斯与那个神秘小城以及离奇失踪者无望的命运间存在了怎样的虚无……

  哦,失望又吸引着,或许这就是狄更斯和他的光辉永不退去的全部奥秘。

  《德鲁德疑案》读后感(六):

我猜到了结局

  这本书让我纠结了好久,烦闷于它的节奏,又迷恋它的味道。

无论节奏还是味道,都是因为一个世纪的时空阻隔所产生的效果。

斯人已逝,我们只能从遗存的文字中去查询和想象那个时代的模样。

这本《德鲁德疑案》是狄更斯的最后一部遗作,没有结局。

狄更斯曾向上帝恳求让他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小说,然而故事却不得不因狄更斯的突然辞世而成为了永远的休止符。

既然有幸读到了这部遗作,那么不妨试着来解开这个谜团、给出一个答案。

  到狄更斯搁笔时,书中还有两条线索没有被用到,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这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

贾思伯和德道斯一起参观地下墓穴的一个晚上,德道斯告诉贾思伯声音也有鬼魂,他曾经在一个晚上听到了女人的尖叫,那就是声音的鬼魂。

而当时贾思伯的反映是异常的愤慨。

第二条线索:

还是那个晚上,德道斯和贾思伯一起参观了地下墓穴,德道斯因为喝了贾思伯的酒昏睡了很久,朦胧中感觉有人动了他的钥匙,醒来时发现钥匙果然不在身上,而是在身边不远的地方。

当德道斯询问贾思伯有没有动过他的时候,贾思伯用德道斯喝光了他的酒搪塞过去了。

  先来看第一条线索,结合最后出现的鸦片公主的言行,可以推测那个晚上尖叫的声音不是来自鬼魂而是来自鸦片公主,这可能是发生在贾思伯和鸦片公主之间的一次意外事故。

另外,结合德鲁德最后一夜与鸦片的公主的谈话,可以推测鸦片公主可能既是一个意外的目击者也是一个知情者。

可惜,还没等她开始揭露贾思伯的面目,作者就永远地搁笔了。

再来看第二条线索,贾思伯对于地下城的特殊兴趣显露无疑,他曾先后两次跟随德道斯参观地下城,而德道斯对于地下城的过分谨慎也让人颇有疑虑。

看上去邋里邋遢的德道斯对于自己的随身物品可以说是非常在意,不仅如此,本就贫穷潦倒的他却愿意花钱让一个小孩子来丢石子提醒他,不得不说一定有隐情。

结合贾思伯和德道斯的不寻常表现,可以猜测地下城隐藏着巨大的秘密,而且地下墓穴很有可能就是案发现场、德鲁德的葬身之地。

  综合来看,最后有三个重要的证人:

鸦片公主、德道斯和小掌柜,很可能是他们的证词让案件有了重大的突破。

但也有一处让人费解的地方,那就是最后出现的租房客戴吉利,由于他出现的很晚,记述较少,所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不过,通过他对于教堂的兴趣,或许可以推测他大概了解一些教堂的过去,进一步联想一下,他可能对于解开地下墓穴的秘密有重要的帮助,所以他应该是第四位重要的证人。

如果,德鲁德还活着,德鲁德就是第五位重要的证人。

  我们试着往好处设一下——德鲁德还活着,只是被囚禁在了地下城;或者,在被谋害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他意外找到地下城的秘密而活了下来。

当然,后一种推测看上去更合理也更刺激。

至于我们的女主罗莎,她很有可能和塔塔成为了幸福的一对。

而内维尔姐弟因为真相的揭开和德鲁德的存活而得到了解脱,内维尔的姐姐和德鲁德也成了幸福的一对。

如果故事只是到此而止,我想那就不应该是狄更斯的作品了,应该还有一个更大的秘密和更深刻的意义。

我猜测,那个更大的秘密就是地下墓穴秘密的揭开,那个更深刻的意义应该是地下墓穴秘密的揭开对于整个教堂和修道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鲁德疑案》读后感(七):

从遗作看查尔斯·狄更斯——评《德鲁德疑案》

  如果有人统计哪位文学家被经济学家提到最多,我想查尔斯·狄更斯至少可以排进前五位——每当经济学家提到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就会提及这位文豪笔下的贫民窟和沦为小偷的贫困儿童,狄更斯非常真实地描绘出了工业革命为社会带来的震荡,虽然他所描绘的丑恶被经济学家视为社会进步的必然——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即便是生存在贫民窟里的难民也享受到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狄更斯笔下的世界极具真实的力量,以至多年以业一直长盛不衰。

  而这部《德鲁德疑案》却和狄更斯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不太一样,它首先形式上就是一部推理悬疑小说,当然,犯罪倒也是狄更斯经常涉猎的题材,比如他的名著《雾都孤儿》,但是这部《疑案》却是堂而皇之的入选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经典百部排行榜”,可见此作推理因素之强;其次,《疑案》的故事背景也和以往不同,狄更斯习惯于把故事置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大都市之中,《双城记》则更是直接把矛头对准巴黎和伦敦,而《疑案》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出来的“修道城”,这座“修道城”的阴森和破败会让人想起加缪在《鼠疫》里所描写的“奥兰城”,不过倒也像狄更斯笔下各个城市的风格。

  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才会进入排行榜,因为小说的结局已经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疑案”自然成了悬案,《三口棺材》和《无人生还》这样的经典推理小说也许会有人猜得到答案,但是《德鲁德疑案》却永远也无法验证它的答案是什么,于是它就这样成为了推理经典。

当然这样说可能对狄更斯有点苛刻,小说遗留下来的部分本身作为推理小说来衡量的话也可算相当精彩,小说里的人物都多多少少有点歌特气质,每一个人身上都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一群另类中间还有几个极尽神秘的人物,这些奇特的人物让这部奇特的小说的结局更加扑朔迷离。

  而一部遗作可能是研究一位作家风格的最理想途径,甚至比作家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更有价值。

因为遗作首先是作家的第一稿,是小说最初的毛坯。

就像斯蒂芬·金说的,任何一个作家的第一稿都相当糙,而这种“糙”才是作家文笔和思路的根基。

作家的最终完成稿和最初落笔的版本的差别应该不亚于泥胎和瓷器的差别,作家还没有对它进行修改,所以也就会把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直接展示出来。

我在读《疑案》的时候想过,如果狄更斯能在生前完成这部作品,那么关于比利金那些虽不乏味但却对故事没有什么作用的部分会被完全剔除掉。

我甚至想如果狄更斯在天有灵知道这部作品未能完成一定会后悔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去写这些冗笔。

所以这部遗作也暴露出作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比较啰嗦。

当然啰嗦也基本上是英国作家的一个通病,这也和他们把事物描写得过于细致有关。

法国作家也啰嗦,但两者又不一样,英国作家偏重物质和故事,法国作家偏重精神和感受。

  而狄更斯最大的特点——他的现实主义批判性在这部初稿当中也完全得以展现,虽然小说背景模糊人物怪异,表面看上去离现实主义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从字里行间随时流露出来的批判力量仍然跃然纸上。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文豪的特点并不是因其故意彰显而存在,而是已经存在于他的每一个字当中。

  《德鲁德疑案》读后感(八):

从遗作看查尔斯·狄更斯——评《德鲁德疑案》

  如果有人统计哪位文学家被经济学家提到最多,我想查尔斯·狄更斯至少可以排进前五位——每当经济学家提到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就会提及这位文豪笔下的贫民窟和沦为小偷的贫困儿童,狄更斯非常真实地描绘出了工业革命为社会带来的震荡,虽然他所描绘的丑恶被经济学家视为社会进步的必然——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即便是生存在贫民窟里的难民也享受到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狄更斯笔下的世界极具真实的力量,以至多年以业一直长盛不衰。

  而这部《德鲁德疑案》却和狄更斯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不太一样,它首先形式上就是一部推理悬疑小说,当然,犯罪倒也是狄更斯经常涉猎的题材,比如他的名著《雾都孤儿》,但是这部《疑案》却是堂而皇之的入选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经典百部排行榜”,可见此作推理因素之强;其次,《疑案》的故事背景也和以往不同,狄更斯习惯于把故事置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大都市之中,《双城记》则更是直接把矛头对准巴黎和伦敦,而《疑案》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出来的“修道城”,这座“修道城”的阴森和破败会让人想起加缪在《鼠疫》里所描写的“奥兰城”,不过倒也像狄更斯笔下各个城市的风格。

  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才会进入排行榜,因为小说的结局已经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疑案”自然成了悬案,《三口棺材》和《无人生还》这样的经典推理小说也许会有人猜得到答案,但是《德鲁德疑案》却永远也无法验证它的答案是什么,于是它就这样成为了推理经典。

当然这样说可能对狄更斯有点苛刻,小说遗留下来的部分本身作为推理小说来衡量的话也可算相当精彩,小说里的人物都多多少少有点歌特气质,每一个人身上都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一群另类中间还有几个极尽神秘的人物,这些奇特的人物让这部奇特的小说的结局更加扑朔迷离。

  而一部遗作可能是研究一位作家风格的最理想途径,甚至比作家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更有价值。

因为遗作首先是作家的第一稿,是小说最初的毛坯。

就像斯蒂芬·金说的,任何一个作家的第一稿都相当糙,而这种“糙”才是作家文笔和思路的根基。

作家的最终完成稿和最初落笔的版本的差别应该不亚于泥胎和瓷器的差别,作家还没有对它进行修改,所以也就会把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直接展示出来。

我在读《疑案》的时候想过,如果狄更斯能在生前完成这部作品,那么关于比利金那些虽不乏味但却对故事没有什么作用的部分会被完全剔除掉。

我甚至想如果狄更斯在天有灵知道这部作品未能完成一定会后悔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去写这些冗笔。

所以这部遗作也暴露出作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比较啰嗦。

当然啰嗦也基本上是英国作家的一个通病,这也和他们把事物描写得过于细致有关。

法国作家也啰嗦,但两者又不一样,英国作家偏重物质和故事,法国作家偏重精神和感受。

  而狄更斯最大的特点——他的现实主义批判性在这部初稿当中也完全得以展现,虽然小说背景模糊人物怪异,表面看上去离现实主义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从字里行间随时流露出来的批判力量仍然跃然纸上。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文豪的特点并不是因其故意彰显而存在,而是已经存在于他的每一个字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