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530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庖丁解牛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庖丁解牛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庖丁解牛1.docx

《庖丁解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庖丁解牛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庖丁解牛1.docx

庖丁解牛1

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

二、解释题意:

庖:

厨师。

丁:

厨师的名字。

解牛:

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

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寓言,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课文朗读

四、整体感知

(一)串讲课文

1、第一段:

译文: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

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騞騞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分析:

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

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

这些富于节奏感受的声音非常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2、第二段

译文:

文惠君说:

“啊!

好极了!

(你的)技艺怎么达到这种地步的呢?

分析:

第二段紧接着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3、第三段

译文:

庖丁放下刀回答道:

“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

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

现在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

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

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

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

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

(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

分析:

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

接着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

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第四段

译文:

文惠君说:

“好啊!

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分析:

这一段写文惠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二)揣摩形象

1、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写。

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騞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参考答案:

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

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

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

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2、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

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效果。

找出这些描写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参考答案:

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目无全牛”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

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

“依乎天理,批大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

“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探究主题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

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

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参考答案: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下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是: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

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

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

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

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

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六、拓展延伸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已⑤!

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可以保身⑩,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

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③知——知识。

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

随,追求。

⑤殆——危险,疲困。

已,语气词。

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

为知,追求知识。

⑦为善无近名——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

⑧为恶无近刑——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

⑨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

经,常。

⑩“可以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

那么(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养生的人)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

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作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七、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表比较。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句中音节助词)

④而况大軱乎!

(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于形容词后面的助词。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

2、古今异义

天理:

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依乎天理。

今义——

(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

(天理难容)

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

(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

(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

文中指拭擦。

(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次作状语,每年,每月。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

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

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学生提问】

1.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

2.文章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3.正所谓熟能生巧,庖丁能够通过反复练习从而解剖全牛,那么是不是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做到呢?

4.文章说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5.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

6.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项羽之死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2、分析故事情节,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

1、《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

“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要求: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

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所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

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

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

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

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

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

地/方:

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却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

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

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第二段:

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第三段:

东城溃围之战。

主要情节:

三次行动

第四段:

写自刎乌江。

【第三段:

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

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

项羽——瞋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

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三、熟读课文,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分析项羽的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赠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

“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四、拓展延伸:

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

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

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

刘邦:

能屈能伸和狡诈

项羽:

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

张良:

多谋善断

范曾:

老谋深算

樊哙:

智谋果敢和粗犷中庸

项伯:

简短糊涂

让我们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点出项羽失败是因为他弑义帝、去能臣、阻谏议,最终失去了民心,已是无力、无颜东山再起了。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

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

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看待项羽的?

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易中天评项羽: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

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

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

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王立群评项羽:

“我评价项羽仍然是将他还原到他那个时代,从那个时代、从项羽短暂一生的作为看他的成败得失。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位破釜沉舟永往直前的灭秦功臣,是一位光明磊落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千古义士,是一位面临乌江绝境毅然自刎而绝不肯苟且偷生的壮士,是一位被中国老百姓两千年来不以成败评价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襟怀坦荡失败得令人扼腕叹息的本色英雄,更是一位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一位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具有这么巨大的魅力,你能不喜欢他吗?

”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曰:

“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列传》)

问题一:

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问题二:

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

(用原句回答)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

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

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

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

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

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

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五、课堂写作训练:

写一段简评。

(时间:

15分钟)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

(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

(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

(名言)古语云:

“男儿膝下有黄金。

”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

(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