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553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单元检测卷三

单元检测卷(三)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梵·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

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

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

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

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

“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

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

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如潮好评,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

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

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有改动)

1.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如潮好评,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D.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答案 C

解析 原文是: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D.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梵·高的名画《农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答案 D

解析 A项“唯一目的”错,文中只说是“重要特点”。

B项“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错,原文说的是“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项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B.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答案 A

解析 B项“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错,原文是说“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项“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错,原文说“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D项“就是因为闭门造车”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

“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

“辽抚谁可者?

”学曾思良久,曰:

“张学颜可。

”拱喜曰:

“得之矣。

”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

继以荒旱,饿莩枕籍。

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

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

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

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

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

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

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

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颜传》,有删改)

 ①王杲:

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

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为“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

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的意思是“获得”,“仕”的意思是“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答案 D

解析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

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

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

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

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

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答案 C

解析 “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译文: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译文:

 

答案 

(1)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2)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

“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问:

“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

”魏学曾思考很久,说:

“张学颜可以。

”高拱高兴地说:

“相契合了。

”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

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

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马匹逃走或死亡。

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集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

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

张学颜首先请求赈济与怃恤,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

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

王杲更加不满,约了各部落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

“贾汝翼拒绝王杲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

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杲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

”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并依张学颜的策略告谕王杲。

各部落听说大军将要出动,都逃窜藏匿在山谷。

王杲害怕,十二月约了海西王台送还俘虏、物资讲和,张学颜因此安抚他。

当时张居正掌握国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信任他。

张学颜写了会计录用来查考核算出纳。

又上奏一条条详细地测量土地的条例,处理两京、山东、陕西功臣皇族的庄田,清理超额、脱漏、假借各种弊端。

又贯彻到全国,获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多万顷。

百姓穷困赔钱亏累的,用湖陂赋税来抵偿。

从正德、嘉靖耗费亏空以后,到万历十年,被认为最富裕,张学颜出过力。

张学颜八次上疏请求退休,朝廷允许他辞职回家。

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8~9题。

水调歌头

林正大

仕宦至卿相,富贵好归乡。

高车驷马,都人夹道共瞻望。

意气当年尤盛,荣比昔人衣锦,昼锦以名堂。

海内知名士,久矣望馀光。

大丈夫,荣与贵,视寻常。

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

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

妙语勒金石,千古一欧阳。

 昼锦堂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

欧阳修为其而写《昼锦堂记》。

8.请说说词中的“大丈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5分)

答:

 

答案 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

9.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词中语句具体说明。

(6分)

答:

 

答案 ①用典。

如“要将尧舜致君王”,“荣比昔人衣锦”。

前者用了“尧舜”的典故,表达大丈夫要辅助君王,使君王与尧舜比肩的理想。

后者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形容人功成名就后荣归故乡。

②类比。

“荣比昔人衣锦”用当今“仕宦至卿相”功成名就、高车驷马,与“衣锦还乡”的古人进行类比。

③借代。

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文中指史册。

④衬托。

以卿相追求归乡之荣耀的行为反衬大丈夫志存高远,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功载史册的追求。

⑤对偶。

“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

”(任选其二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答案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佳木秀而繁阴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

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

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

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

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

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

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

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

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

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

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

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

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

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

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

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

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

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

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

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

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

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

杨绛认为:

“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

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

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

”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选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E.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答案 AD

解析 B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有误,只能说杨荫榆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

C项“北洋政府教育部力保杨荫榆”有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E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说法不恰当。

(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

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同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入校,使对抗升级。

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

(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答案 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

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

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

(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答案 (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杨荫榆。

青年时代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刚烈;担任大学校长期间,生逢乱世,劲敌太多,让她无所适从,并身败名裂,这些经历让她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自费办学时,恰逢日军侵占苏州,她亲赴日军军营,慷慨陈词,解救一方百姓,最终被日军杀害,她的举动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联系实际略)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杨荫榆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她不得不面对的。

如果不是乱世,杨荫榆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然而她生不逢时,曾经身败名裂,处境狼狈。

杨荫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如果不是战争,她不会英年早逝,她在教育事业上会有更大的作为。

(联系实际略)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禹、汤、文王、武王对贪腐防与治的结合,有效遏制了贪腐,一时官风清明,________,他们也被后世称颂为明君圣主。

②没有哪个民族的人像中国古人那样玩味闲的情致与逸的疏放,濯清流,坐茂林,观佳夕,________,闲情不尽。

③看到雍正的“为君难”,人们无法不在脑海中再现一个朝乾夕惕、________的封建帝王形象。

A.麦穗两歧 披沙拣金 俾昼作夜

B.麦穗两歧含英咀华俾昼作夜

C.河清海晏含英咀华宵衣旰食

D.河清海晏披沙拣金宵衣旰食

答案 C

解析 ①河清海晏:

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

麦穗两歧:

一麦生两穗,丰年之兆;比喻相像的两样事物。

②含英咀华:

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披沙拣金:

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

③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俾昼作夜:

晨昏颠倒,常用于形容无限制地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