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429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docx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第一专题:

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

 

内容目标

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并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学习要求

1.思考《〈物种起源〉绪论》一文是怎样表现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文”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冲击。

2.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3.课外收集学术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看法,并说说自己的看法;结合对基因科学研究的了解,交流自己对“科学是双刃剑”的理解。

4.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了解有关绪言的文体知识。

6.摘出文中自己认为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有启发或警示作用的句子。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栖息 狭隘 免疫 胚胎 冒昧 阐明 辜负

 

教学建议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以说明为主,应以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可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辨析“绪论”与“序言”的差别,明白“绪论”的特点。

绪论是著作者本人所写,只用于学术类著作,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导言或绪论的这些特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中几乎都具备,所以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物种起源〉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可以从文本研习入手,通过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分析,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如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注重实践以及自信坚定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作为学术报告,在结构上具有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由总而分,渐次进行,以此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介绍生物科学工程,多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举重若轻、明白晓畅,应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其说明特点及其取得的科普效果。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是前沿学科,又与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基因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但也要注意不能将说明文教学上成科普课。

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奇异的自然

内容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了解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清说明顺序,说出所说明事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斑纹》的文体特点:

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4.指导学生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要求

1.思考《南州六月荔枝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有何好处。

2.体会自然的奇异,并能清楚、生动地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

3.能理解“斑纹”的内涵,并能举例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中的“斑纹”。

4.能体会说明文中所具有的文艺性,能结合具体例子说出《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这两篇文章的特点,尤其是《斑纹》的文体和表达特点。

5.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6.找出文中的诗词名句,诵读积累;画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品味。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醴酪 红缯 龟裂 渣滓 逶迤 鹰隼 偏袒 妊娠 罪孽

 

教学建议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经典性说明文,结构比较清楚,相对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其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这一点教学时需要特别强调。

《斑纹》这类文章,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一点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从传统说明文的角度来解读文章,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要引导学生理解“斑纹”的内涵:

“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

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应引导学生注意《斑纹》的写作特点:

一般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却是以一驭多,自由而洒脱,文章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

应引导学生注意《斑纹》在表达方面的特点,如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又如语言绘形绘色,准确又富有诗意与智慧;有的地方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逼真,而有的地方则极富抒情性。

再如文中的许多议论性的语句,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的阐释,富于个性与启发意义。

在教学时应注意说明文的实用性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等,在教学时应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课外知识。

 

*三、美丽的制造

 

内容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所展示的景泰蓝、歧江公园的完美的制作与设计,使学生感悟欣赏其内在精神与情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能理解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来安排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

3.指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学习要求

1.理解《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和详略的,“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分别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

2.学会感受景泰蓝的制作和歧江公园的设计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整理说明文知识,如根据对象特点说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并学会能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新构想或创造诉诸文字。

4.在文中画出一些用语准确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砧 椎 臼 釉料 栈桥 湮没

 

教学建议

本板块属于“选学”内容。

可以安排课外自读,也可以在课内完成。

《景泰蓝的制作》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说明对象既与科学有关,又与艺术有关,是科学与美的结合。

要提醒学生注意审美和科学技术因素在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体现。

《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传统典范说明文,应以此文为范例,让学生加强对于同类说明文明白晓畅的风格以及说明顺序、详略安排、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认识。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观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涉及的这些内容。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在指导研习时,应首先让学生把握文章大的结构,再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其中许多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思想信息,以及其语言方面的现代感、思辨性,有一种智性之美的特色。

《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等都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同时,在指导研读时,则要引导学生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培养把抽象的说明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思维能力。

这个专题的几篇作品类型不同,特点各具,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也有关于事理说明的;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较强的:

基本上涵盖了说明文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在本板块教学时,可以与前两个板块打通,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说明文的学习,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能看清文章是如何由主到次,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来阐明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的;学习如何汲取观点,搜集论据;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的说明文知识,例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的教学要点是“说明的要素”、“说明的语言”,文体为说明文。

1.能了解、熟悉说明的对象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能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并能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写作。

3.能根据说明的需要,确定说明文的写作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如泣如诉

内容目标

1.感受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体会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2.领悟《陈情表》《项脊轩志》的丰富内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特点。

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4.指导学生诵读。

《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并揣摩其传情达意的手法。

 

学习要求

1.能够感受、理解李密和归有光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能理解《陈情表》《项脊轩志》传情达意的手法。

2.能分析《项脊轩志》表达的“喜”与“悲”之情,具体说说有哪些“喜”,哪些“悲”。

3.归有光善于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这一特点。

4.整理《陈情表》《项脊轩志》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归纳整理“乃”“何”“且”“然”“者”“所”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查找资料,了解有关“表”“志”的文体知识。

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险衅 夙 见背 夺志 躬 疾病 零丁 鲜成立 祚 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逮 沐浴 拜 除 蒙恩 逋慢 拔擢 故老 希冀 朝不虑夕 区区 皇天后土 结草 雨泽 修葺 洞然 栏楯 兀坐 万籁 庭阶 迨 先妣 瞻顾 归宁

 

教学建议

《陈情表》《项脊轩志》都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为什么感人,应是教学的突破口。

《陈情表》陈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

应结合特定的交际环境,扣住“表”可以“陈情”的文体特点,抓住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

例如分析文中8次出现“祖刘”“刘”“祖母”的作用。

《项脊轩志》平静地描述记忆中的细节,只在关键处不经意流露感情,将巨大的情感波澜潜藏在文中的今昔对比中,写出了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怀,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应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如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补写后两段,分析作者补写的目的,叙写的往事的细节,以及体味其流露出的情感。

应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

鉴赏重整体感受,忌支离破碎;重体验想像,忌冷漠操作;重个性解读,忌标准答案;重语言品味,忌架空分析。

应该突出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赏。

比如可以鉴赏《陈情表》第3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它们的表情效果;还可以分析《项脊轩志》中补写的两段的作用和妙处,也是能够提高鉴赏能力的。

应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

可以运用诵读、替换、对比、举例等方法,指导学生的鉴赏,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

应重视诵读。

《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运用多种读法,比如默读、领读、个性化美读等,用声音把文中深沉的感情表现出来。

在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必要的分析,分析其情感及其表达形式,以求感知更深入,理解更透彻。

应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例如课外阅读《先妣事略》和《寒花葬志》,进一步认识归有光散文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娓娓叙述,传达亲人间的深厚情感的特点。

 

 

二、执子之手

内容目标

1.能够品味《长亭送别》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动人描写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体会爱情主题的永恒魅力。

2.了解《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爱情主题戏剧作品典型所具有的内容和风格上的特点:

通过“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手段来表现主题。

3.复习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积累相关的知识。

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熟悉原作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4.分角色朗读,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性格特点,在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同时丰富自己的美好情愫,提高戏剧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

 

学习要求

1.能够根据《长亭送别》的唱词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分析崔莺莺有哪些忧虑愁苦,这反映了崔莺莺怎样的爱情理想。

2.能举例分析,说明王实甫既善于化用前人名句,也擅长提炼吸纳生活中的鲜活语言的戏剧语言特点。

3.能够揣摩《罗密欧与朱丽叶》精彩的对白和独白,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4.能举例说明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充满激情、讲究文采的“诗化”特点。

5.整理积累有关元杂剧的常识,了解“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代表作品。

6.积累《长亭送别》中“举案齐眉”“金榜题名”“劳燕分飞”“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等成语和典故,背诵、鉴赏“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

7.课外阅读《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读后选择一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

8.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玉骢 凄凄惶惶 余萌 把盏 及第 举案齐眉 厮守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司马青衫 罗帏 登科 鱼雁 青鸾 乳媪   

 

教学建议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中外戏剧经典,应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指导学生熟悉原作剧情,运用学过的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虽然戏剧教学的重点应是通过戏剧冲突把握戏剧人物,但《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不以戏剧冲突见长,而以内心情感的抒发取胜,因此应该根据专题的内涵,通过理解人物的关键性唱词或台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住人物形象。

应通过戏剧语言,分析《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复杂心理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感情不断地强化深化,鉴赏作品中所展示的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所寄托的对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关系的追求。

应根据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认识、鉴赏《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的诗意美。

应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表达特点:

《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手段,渲染烘托剧中人物的感情;运用典故、引用、对偶、重叠、儿化等手段,使感情表达含蓄而又优雅。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把十四行诗与剧情揉为一体,营造出诗意的氛围,多处运用具有象征含义的“莎士比亚式”比喻以及排比对比等手法;语句直白大胆,句式长短变化,构成莎氏特有的气势。

   应设法让学生接触舞台,获得“舞台感”,进而把握戏剧的真谛。

可以用分角色朗读、课堂表演、看影视片等形式,让学生亲历舞台的过程,增加对戏剧的理解认识。

 

 

*三、旧日时光

内容目标

1.从意象入手,分析3首诗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的特点,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2.分析3首诗所歌颂的友情的多样的情感内涵,从而感受作品中深刻、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3.通过对诗歌的从内容和表达及语言方面的比较阅读,提高现代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要求

1.思考《旧日的时光》的诗题“旧日的时光”在诗中反复出现是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思考“箭”与“歌”的关系,说说对这两个意象的理解。

3.思考《离别》与一般写别离的诗作有何不同,自己觉得可以作怎样的解读。

4.整理有关3位作者的文学常识,查找资料了解十四行诗的体裁特点。

5.选出自己喜爱的几首中外友情诗,比较其表现手法的异同,背诵其中的佳句。

6.从已读过的友情诗中选出一首可以加深对友情认识的诗作,向同学介绍。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时序 轮替

 

教学建议

“旧日的时光”板块属于“选学”内容。

诗作都是抒情短章,难度不大,又都是歌咏友情,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可以安排以自读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收集材料,了解作者,组织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应引导学生分析鉴赏3首友情诗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特点:

有的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有的说明友情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特征,有的揭示了友情的价值;有的直白纯朴,有民歌风味,有的借用意象,构思巧妙,有的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离别》汲取了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传统,熔铸了作者的特定时代的人生经历,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命感受。

这首诗在“离别”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内容,缺少具体的叙事情节,表达的是幽渺迷离的人生感悟。

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大致把握诗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应培养学生多元思考的习惯和品质,鼓励创造性阅读。

学习新诗,可以用3首友情诗为“点”,由“点”到“面”,安排学生收集友情诗,组织诗歌朗诵会。

对于本板块,可从文本研习角度,根据文本的特点,与前两个板块打通处理。

这样可以把握住专题的人文主题,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激活情感,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文本研习应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的教学要点是“抒发真情”、“短诗写作”,文体为抒情散文和诗歌。

1.能够根据自己切身感受,确定个性化的表达中心。

2.能够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手法,多样化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3.力求写作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一、生存选择

内容目标

1.能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引导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2.能具体分析司马迁“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

3.能够理解分析《报任安书》、《渔父》两文在表达上各自的特点。

4.以“生存与毁灭”为中心,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讨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学习要求

1.思考司马迁“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并说说对司马迁择生和屈原择死的评价。

2.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对其他历史人物的评论,表明对生死的看法,他把人对生死的态度分成哪些种,你认为他和屈原分别属于哪一种。

3.探讨《报任安书》、《渔父》的表达特点,分析两文各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4.积累整理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表格形式梳理所学的文言特殊句式:

倒装句和省略句。

5.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经历、伟大贡献。

6.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曩 望 固陋 卜祝 流俗 蝼蚁 槛阱 圜墙 惕息 强颜 绳墨 陵迟 引节死节 沉溺 缧紲 隐忍 鄙陋 文采 垂 稽 草创 谤议 浮沉 雕琢 固陋 枯槁 倜傥 凝滞 莞尔 

 

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探讨的问题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

本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

《报任安书》、《渔父》,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

在组织问题探讨时,对《报任安书》,应注意文中集中表现司马迁人生观的段落,探讨司马迁忍辱不死、发愤著书的原因。

对《渔父》的探讨应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

《报任安书》、《渔父》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在教学处理上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

《报任安书》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

对探讨的核心问题,应指导学生亲近文本,加深体会。

教学中应该落实翻译任务,要求学生主动质疑,为探讨打好基础。

其余部分可利用译文解读,便于腾出精力来探讨问题。

《渔父》难度不大,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探讨不应局限于内容,对于表达特点的探讨也有助于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复杂心情。

比如探讨《报任安书》中“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表达特色,可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痛苦的经历和心理,从而感受他人生选择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又如《渔父》中寓言对话,就是痛苦的内心搏斗的外化,抓住表达上的这个特色,可以更好地感受屈原的人生追求。

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而轻“文”的倾向,可以培养学生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

所以,不能把文言学习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而要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把“文言”“语体”打通,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

尽管本板块没有整篇文言背诵任务,但决不能因此忽视诵读,因为“声入心通”“声通意解”,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两篇文章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应该督促学生熟读成诵。

 

 

二、真的猛士

 

内容目标

1.通过《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对“生存选择”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深入学习问题探讨的方法。

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能够掌握《记念刘和珍君》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4.能够分析鲁迅对刘和珍请愿做法和死义精神的评价,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在探讨中有所发现。

 

学习要求

1.能说出《记念刘和珍君》中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了解她的为人。

2.认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深刻启示。

3.鲁迅在热情讴歌刘和珍等“真的猛士”时,也毫不留情地解剖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能分析鲁迅解剖出“庸人”的劣根性。

4.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思想感情是《记念刘和珍君》的显著特色,请选择典型段落分析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5.比较分析《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欲言又止,欲止又言”和《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表达方式所取得的表达效果。

6.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阅读并给同学推荐相关凭吊文章。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

视听 长歌当哭 惨淡 羽翼 引退 罗网 屠戮 桀骜锋利 寥寥 微漠  殒身不恤 不惮 明证 微茫 

 

教学建议

本板块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问题,让学生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思考人生的选择。

《记念刘和珍君》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应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文中鲁迅提出的“真的猛士”和“庸人”两组概念,从“伟大”与“平庸”这个角度透视生死选择的精神价值。

应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如何通过刘和珍的死来探讨生的意义,表现对生命的珍视,对虐杀生命的恶势力的愤慨;引导学生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