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642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敕造(chì)阜盛(fǔ)内帏(wéi)宫绦(tāo)

B.盥洗(guàn)两靥(yè)忖度(cǔn)瞋视(chēn)

C.懵懂(měng)贾赦(shè)绾着(wǎn)便宜(biàn)

D.錾银(zàn)戏谑(xuè)驯骡(xùn)罥烟(j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诫烦厌与众不同寻死觅活B.训熟怪讶沸反盈天百无聊赖

C.喧哗悚然诚慌诚恐惊慌失措D.密籍代劳阴谋诡计以逸待劳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其中的“风流”是指“风韵”,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不同,后者中的“风流”应是指“杰出的”。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这里的“风骚”形容俊俏、俏丽。

而“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则是指“文采”。

C.万几宸翰之宝——这其中的“宸”就是北宸,即北极星,用以代指皇帝;“翰”则是指墨迹、书法,“宸翰之宝”就是皇帝的书法。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此中的“便宜”是方便的意思,而“便利此月内”中的“便利”也含有方便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道德水平的滑坡日益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频频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社会道德的缺失;不过,能在这时发现问题,亡羊补牢,尚未太晚。

B.尽管林青霞深居简出,但只要有她的消息,媒体都不会放过。

她在香港现身,看到众多媒体守候,落落大方地接受了采访。

C.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现场交流暨研讨会上,一个数字触目惊心:

我国城市每年产生餐厨垃圾不低于6000万吨。

D.除了赛车呼啸而过的极速感觉外,还有现场上赛车呼啸而过的那种振聋发聩的声音,那声音是你绝对要捂住耳朵才可以承受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不但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而且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

B.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人幸福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爱攀比、缺信念、不互信、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C.由于美国在中东地区“广招憎恨”,如果匆忙前去帮助利比亚反政府武装,那么阿拉伯国家将会指责美国再次干涉一个穆斯林国家的内政。

D.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200多年前,阿基米德掌握了足够的光学知识,设计出了一种能点燃敌人战船的秘密光学武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但是它听上去比火箭、抛石机神奇多了,更适合用来讲故事,传说于是出现。

①笛卡儿认为那是虚构的故事

②轻信的古人从不怀疑,文艺复兴之后就不同了

③但是人们难以知道这样的武器是否真的能派上用场

④这些实验结果当然不足以令人信服,用到实战上就更成问题了

⑤1973年,希腊科学家在雅典的一个海军基地重现了当时的情景

⑥而布封却在1747年用实验证明了阿基米德能够办

A.⑥⑤①④③②B.⑤②④①③⑥C.③②①⑥⑤④D.④⑥①③⑤②

7.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__着轻纱的梦。

A.照升浸覆B.淌浮洗覆

C.泻浮洗笼D.洒升泡笼

8.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

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

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

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

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9.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求人可使报秦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其势弱于秦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使不辱于诸侯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B.求人可使报秦者不能者止

C.焉用亡郑以陪邻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D.然五人之当刑也且以一璧之故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贾母因笑道:

“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

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

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

“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

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文中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

前文回答贾母的话不同(她回答贾母的话是“只刚念了《四书》”),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玉对《四书》以外的书籍的评论,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摔玉”是宝玉出场后的一个惊人之举,宝玉“摔玉”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举动有怎样的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阉亦逡巡畏义,,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张溥《五人墓碑记》)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张溥《五人墓碑记》)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赤壁怀古》)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五人墓碑记》中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

“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敛赀财以送其行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C.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D.斯固百世之遇也1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把五人之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B.选文第二、三段记述了苏州老百姓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C.民心所向,正义所在,通过人民的各种表现,反衬阉党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

D.选文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五位义士慷慨就义时的形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五、语言表达(3分)

17.右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

请为这一幅画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答: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现在,关于高考作文试题的分类,还难以达成共识,但其影响也仅限于语文界,对语文教学和明天还不会带来过多的困难和混乱。

可是,关于高考作文试题的评价,①,因为社会各界都喜欢甚至热衷于评价高考作文试题,大作家来说说,大学教授来评评,社会学家来议议,生物学家来谈谈……于是百家争鸣,公说公理,婆说婆理。

这里更多的是缺乏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的纷争,这无疑会②。

缘此,权威人士几经推敲,给出高考作文试题的评价标准——科学性、公平性、难易度、可写性、防套性。

六、诗歌鉴赏(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

列各题。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9.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

20.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3分)

七、作文(3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双手传递了多少情,一双手凝聚多少爱,在生活中我们握手表示友善,我们牵手传达亲昵,母亲针线缝衣,手织爱子之心;儿子殷勤搀扶,扶出孝敬之情;朋友的援助之手,送来丝丝暖意;陌生人的善意之手,融化心中的冷漠……看着我们的手,体会着手儿的真情。

请你以“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解析】A.阜盛fù

2.A

【解析】B项,“训熟”应为“驯熟”;C项,“诚慌诚恐”应为“诚惶诚恐”;D项,“密籍”应为“秘籍”。

3.C

【解析】C项中的“宝”应是印章,这些字都是皇帝印玺上的字。

4.D

【解析】D项,振聋发聩:

比喻言论力量很大,能震撼人心,可以唤醒麻木糊涂的人。

此处应用“震耳欲聋”。

5.C

【解析】A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不但……而且……”,应改为“虽然……但是……”。

B项,结构混乱,“主要原因是……造成的”。

D项,成分残缺,缺少“解决”的宾语,应在“房源不足”后加“的问题”。

6.C

【解析】③②紧承前文转折,①⑥承前文“文艺复兴之后”,④是对前文的总结,且衔接下文。

7.C

【解析】“泻”字有“倾泻”之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

“浮”字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

“洗”字写出了叶子和花纤尘不染的特点。

“笼”字写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

8.B

【解析】“祖先原是满人”错。

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

9.B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核文言句式。

例句:

定语后置,“蚓无利爪牙,强筋骨”;A项,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B项,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人”;C项,被动句;D是状语后置,“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

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

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该题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

该题中考核倒装句居多,如A项中的“宾语前置”。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A被/在B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

,……的人C来D取独/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代词给动

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等关系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有时则考查区分介词不同意义的能力。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

对副词的考查包括区分副词与非副词的能力,区分副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以及表达某种语气或音节的虚词。

常见的助词有“乎、也、之”等。

助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助词与非助词的区别以及助词不同意义之间的区别。

11.

(1)画线语句采用了对偶、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贾宝玉的眼睛,描写出了林黛玉的美貌和病态,从中显露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2)黛玉从刚才与贾母的对话中,得知贾母并不主张女孩子读书,所以她此时改了口,说明她处事的机敏和细心。

(3)宝玉对《四书》以外的书籍的评论,表现宝玉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不满,从中可以看出宝玉的叛逆性格。

(4)宝玉“摔玉”的原因

是众人没有,只有他有。

宝玉的这一举动,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王夫人所说的“疯疯傻傻”,表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一方面也表现了宝玉渴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解析】

(1)文中画

线的语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有对偶、比喻、对比。

这是文中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性格服务的。

(2)本文是林黛玉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在课

文节选部分的开头,就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交代。

因在贾母处的问话,得到了贾母“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的回答,于是此处黛玉便回

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只要能紧扣黛玉的身份、性格分析即可。

(3)这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一段文字。

《四书》《五经》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宝玉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可以看出他对这种文化的不满

,是其叛逆性格的直接表现。

(4)宝玉“摔玉”的原因十分明显,即“单我有,我说没趣”。

宝玉的这一举动,要从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两个方面分析。

12.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可谓非五人之力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试题分析:

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

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

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

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猝”“社稷”“至”“酹”等,这些难写的、生僻的、易错的字需注意。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C14.B15.D16.

(1)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2)有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匣子收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解析】13.

试题分析:

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A项,且,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并且”;后者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B项,于,前者,介词,被;后者,介词,向;C项,均为连词,用来。

D项,前者,介词,在……的时候;后者,动词,主持,掌管。

故选C。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思考时,可根据文本中具体语境,结合着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积累分析判断。

B项为被动句;其它为判断句。

故选B。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D项,“丰富的语言”说法不正确,应为“简洁的语言”,这一点可以从选文的第三段看出来。

故选D。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

文言翻译,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关键词:

引决、隐忍、以、行、函、卒。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参考示例:

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死神重重地击了一掌,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

(其他,如苍白的头发、空洞的双眼、破烂的衣衫、僵硬的手指、开裂的竹竿等)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认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主体以及图画所涉及的细节,根据具体要求作答。

就本题而言,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细节(尤其是肖像),并结合人物的人生遭际和课文的主题加以解说。

另外还要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的要求。

18.①却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界②对语文教学和命题带来了过多的困难和负担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一处结合后面“社会各界”的关注可知,此处应该是说超越了语文界;第二处结合前面内容“百家争鸣”“缺乏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的纷争”等,这些会给语文的教学和命题带来困难。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

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话题要统一:

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

②注意照应、过渡:

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

③顺序要合理:

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

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比如本题的第一处结合后面“社会各界”的关注可知,此处应该是说超越了语文界。

19.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

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20.宋诗用典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