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8981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docx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1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

“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

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

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五代史伶官传序啊!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

“梁朝是我的仇家。

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

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

”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

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

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

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

“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

”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因而写了《伶官传》。

(胡中行)

 论毅力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

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

回答是:

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

“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

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

”孟子也说:

“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

”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冯谖客孟尝君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贫穷不能养活自己,他让人嘱托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闵王时为相,“孟尝君”是对他的封号,素以好养士而闻名,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充当食客。

孟尝君问:

“他爱好什么?

”回答说:

“他没什么爱好。

”又问:

“他有何才干?

”回答说:

“他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笑了笑接受他,说:

“好吧。

手下办事的人因孟尝君认为他卑贱,(所以)给他吃粗劣的饭菜。

过了不久,冯谖靠著柱子,用手指弹著他的佩剑,唱道:

“长剑(铗:

剑柄,这里指代剑)回去吧!

(在这儿)没鱼吃。

”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

“给他吃,照门下一般客人看待。

”过了不久,冯谖又靠著柱子弹著剑,唱道:

“长剑回去吧!

(在这儿)没有车。

”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

“给他准备车马,照门下出门可以乘车的门客对待。

”于是冯谖坐著他的车子,高举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

“孟尝君把我作门客看待了!

”后来又过了不久,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

“长剑(咱们)还是回去吧!

(在这儿)无法养家。

”手下办事的人都厌恶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

孟尝君知道后就问:

“冯先生有亲属吗?

”回(对:

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答说:

“有位老母。

”孟尝君就派人供应她的饮食、用度,不使她感到缺乏。

于是,冯谖就不再唱了。

后来,孟尝君拿出文告,询问他的门客:

“谁通晓会计、能为我收债于薛呢?

”冯谖签名说:

“能。

”孟尝君以此人为怪,问:

“这是谁呀?

”左右的人说:

“就是唱那个‘长铗归来’的人。

”孟尝君笑道:

“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对不起他,还从来没有见过面呢!

”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道歉说:

“我被事务搞得很疲劳,心乱于忧愁;而(我)软弱无能,整天沉溺国家大事,得罪了您。

您不以此事为羞耻,竟然想要替(我)往薛地收债吗?

”冯谖回答道:

“愿意去。

”于是套车,整理行装,载上债据而动身。

告辞说:

“债收全部收了,用所收的债款买什么动西归来?

”孟尝君说:

“就看我家所缺少的东西。

冯谖赶车到薛去,派官吏召集百姓中该还债的人都来合验债据。

债据全部合验完毕,他站起来,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众百姓,就烧掉那些债券,百姓高呼“万岁”。

冯谖一直赶著车(指毫不耽搁)到达齐都临淄,早晨就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以冯谖的迅速返回为怪,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见他,问:

“债全都收完了吗?

回怎么这么快?

”冯谖说:

“全都收了。

”“买什么回来了?

”冯谖说:

“您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充实珍宝,猎狗、骏马充实于外面的马房,美女充实于堂下陈放财物、站列婢妾的地方;您家里所缺的,是义这种东西罢了!

我私自为您买了义。

”孟尝君道:

“怎么买义?

”冯谖道:

“现在您有小小的薛地,不安抚(百姓),以薛地百姓为己子,凭籍商贾之道取利于薛地的百姓。

我私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众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百姓欢呼‘万岁’。

(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

”孟尝君不高兴,说:

“呵,先生算了吧。

一周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

“我不敢让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

”孟尝君(只好)前往他的封地薛去。

距离薛地还有百里没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迎接孟尝君在半路上。

孟尝君回头看著冯谖:

“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见到了。

冯谖说:

“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躺著(指放松戒备)。

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

”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予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

冯谖向西去魏国(因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活动,他对魏惠王说:

“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所处,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可使其国家富庶而军事强大。

”于是惠王空出上位(指相位),让原来的相作了上将军,派使者(带著)黄金千斤,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

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

“千斤黄金,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

”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

齐闵王听说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派遣太傅(辅佐国君的官,次于太师)携带千斤黄金、绘有文采的车子两辆(驷:

配有四匹马的车子)、佩带的剑一把,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

“我没有福气,遭受了祖宗神灵降下的灾祸,深信于巴结迎逢的臣下,得罪了您。

我不值得您来辅佐,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姑且回到国都来,治理全国的百姓吧。

”冯谖告诫孟尝君道:

“希望(你)向齐王请求赐予先王传下来的祭祀祖先使用的礼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古典重视宗庙,薛地有了先王的宗庙,齐王就必须加以保护,这样孟尝君的地位就更加巩固了)。

”宗庙成就,冯谖回报孟尝君:

“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作乐(无后顾之忧)了。

孟尝君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的计谋(所赐)啊。

来源:

(-大学语文文言文部分翻译(全集一)[与大家分享]_琼野枫枫_新浪博客垓下之围 主要描写了三大场面:

一,巨鹿之战,表现了他的英勇无敌,在这场战斗中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

二,鸿门宴上,表现了他的优柔寡断,他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

三,垓下之围,表现了他多情的一面,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

翻译: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

“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

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

“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

“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

“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

“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

“怎么样?

”骑兵们都佩服地说:

“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接着对亭长说:

“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

“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

”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张中丞传后叙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

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

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

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

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

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

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

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

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

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

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

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

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

唉!

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

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

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

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

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

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

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

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

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

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

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

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

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

“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

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

”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

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

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

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

他说:

“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

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

”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

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

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

又威逼南霁云投降。

南霁云没有回答。

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

“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

”南霁云笑着回答说:

“我原想要有所作为。

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

”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张籍说:

有一个名则于嵩的人,青年时代跟随张巡办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时,于嵩也曾在敌人围困之中。

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

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

由于张巡的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问,没有什么书不读。

张籍那时还小,粗略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

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如同神像。

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在读《汉书》,便问:

“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书?

”于嵩回答说:

“还没读熟呢。

”张巡说:

“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

”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

于嵩很惊讶,以为张巡碰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无不都是这样。

于嵩又从书架上取出另外一些书,试着拿来考问张巡,随问随诵,毫不踌躇。

于嵩跟随张巡的日子很长,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

做文章时,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

开始驻守睢阳时,土兵差不多有上万人,城里的居民,户口也将近几万。

张巡通过见一面,问过姓名,以后碰见便没有不认识的。

张巡发起怒来,胡须总是张开的。

到了睢阳失陷的时候,叛贼捆绑张巡等几十个人,坐等着,将要被杀掉。

张巡起身小便,部下看到张巡站起来,有的也站起来,有的掉眼泪。

张巡说:

“你们别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

”部下悲泣得不忍心仰起头来看。

张巡受戮时,脸色不变,就如同平常一样满不在乎。

许远是位宽厚的老成人,相貌也同他的心地一样质朴。

他和张巡同一年出生,月份和日子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

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贞元初年死在毫、宋一带。

有人传说于嵩有田宅在毫、宋一带,有个武人侵夺霸占了他的田宅。

于嵩打算到睢阳告状,被那个武人所杀害。

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

种树郭橐驼传

原文〕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

“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

橐驼听到后说:

“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原文〕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

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原文〕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

“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

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

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

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

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

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