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554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docx

《新课程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理念.docx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判断题

 

1、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发展的主要指标是GDP。

(×)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表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5、“十一五”规划是为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而制定的。

(√)

6、因“台海”局势紧张及钓鱼岛问题的纷争,新时期我国军事战略方针是积极备战。

(×)

7、教学过程是“单向流动”。

(×)

8、教学一定要按既定的教案来进行。

(×)

9、课堂教学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10、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

11、课堂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

12、新课程强调,教学更应注重过程而不得结论。

(√)

1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14、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传授知识、解答问题。

(×)

15、改变师生关系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

16、教学应注重思维结果、淡化思维过程。

(×)

17、课改的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课改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

(√)

18、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少了。

(×)

19、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

20、传统的教师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

(√)

21、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

(√)

22、发展观的转变是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

(√)

23、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多培养特长生。

(×)

24、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

25、评价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其主要功能是甄别与选拔。

(×)

26、档案袋评定是质性评定的典范,它通过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来展示学生的进步。

(√)

27、用全体发展观指导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智力          类型、个性差异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

(√)

28、教师只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

(×)

29、两个班使用的教材不同,不能横向比较学生学习质量。

(×)

30、生活经验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

31、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体验为主,系统知识掌握为辅。

 (×)

32、注重过程”的意思就是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讲清结果,更要注重讲清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 )

33、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

34、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35.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

36、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

37、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

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

38.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

39.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 )

40.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 )

4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

4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4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

4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

4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

4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

4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

4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4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

5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

5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教育的对象。

(×)

52、怎样看待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关系到教师的全部工作。

(√)

53、学生天性是破坏性的,和教育要求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人。

(×)

5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要力求学生十全十美。

(×)

55、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

56、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

(√)

57、学校中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

(√)

58、适应新形势的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

(√)

59、“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是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之一(  )

60、课程改革必须强调学科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

61、在课程目标上,必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

62、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

63、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实施,因此不需要教师指导(  )

64、学习方式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

65、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66、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67、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重结论甚于重过程(  )

68、学科本位论的错误既在于学科本身,也在于指导思想(  )

69、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师生互教互学,而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

70、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

71、考虑到众多因素,对教师的评价不宜接受学生家长的参与(   )

72、考试应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

73、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要在课堂与固定课时中进行(   )

74、所谓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  )

7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  )

76、新课程倡导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的课程理念。

        (  )

77、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合作。

     (  )

78、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  )

79、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试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

(  )

80、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  )

81、新课程的评价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

82、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只是名称上的改变。

(  )

83、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  )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这三级课程是(

D)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

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C)

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7.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8.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D)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

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

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C)

A.因材施教B.实践与思考C.民主化D.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24.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B)

A.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D.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5.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A )

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

2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2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D.为了一切学生

2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3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D.课堂活动

31.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C)

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B.方向C.目标D.计划

3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B.耳C.心D.眼

3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B.尊重C.赞赏D.引导

3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以上都是

3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时间的活动。

(B)

A.1/3B.2/3C.1/2D.1/4

3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

3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A.自主、合作、探究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D.兴趣、发现、研讨

3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

A.针对性B.逻辑性C.知识性D.创造性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A)

A.时代的要求B.教学要求C.家长的要求D.学校的要求

4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材改革B.课堂教学改革C.课程改革D.教师素质提高

4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C)

A.教学大纲B.学生发展特点C.国家课程标准D.课程改革纲要

4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D)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4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45.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B)

A.教材就是教科书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 )

A.自主、合作、创新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D.提高、发展、创新

47.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48.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D)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9.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5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51.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A)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52.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53.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D)

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D.师生的交往互动

54.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5.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A.问题性B.开放性C.过程性D.综合性

56.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D.创新教育理念

57.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C)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德育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④能力目标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

58.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D)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②教师观的转变③学生观的转变④教学观的转变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59.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C)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④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新课程基本理念测试题新课程基本理念(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该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面。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2、新课程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它的根本目的在于()A、促进发展B、选拔甄别C、增加压力3、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是()A、健全组织机构B、教室配置多媒休C、强化校本教研4、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A、领导加机遇B、环境加待遇C、实践加反思5、教师作为研究者,以亟待解决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为目的,这样的研究方法是()A、行动研究法B、问卷调查法C、访问谈话法二、案例分析(20分)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

"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

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

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

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三、教师必读书目考查(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命一道简答题10分)《有效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加里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所提及的五种关键教学行为(即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的,请简要说明。

四、教育随笔(10分)在你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比如:

经历过某一件事、参加过某一个活动、读过某一本书--它对你的专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实践、反思,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新的改变。

请叙写你亲身细历的这样一个故事或片断。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字。

作者:

121.234.47.*2009-7-1917:

15回复此发言2回复:

新课程基本理念(50分)测试题二、答案: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

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②重教书轻育人。

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

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

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新知识新理念新教法"考核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目标、目标和目标。

2.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的呈现方式、方式和教学过程中方式的变革。

3.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4.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

5.新课程认为学生是的人,的人,的人。

6.尊重学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求教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六不",即、、、、、。

7.新课程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8.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的、课程的,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9.校本教研以为研究基地,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的主体是。

10.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