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3091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考试大纲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2、革命性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1)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客观实际看问题

2.其次,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3.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的理论品质。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坚持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

4.必须把当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理想:

人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A最高理想:

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关系: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根本方向。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在于运用)。

最后,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

2.当今时代和实践发生了许多变化。

3.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今后还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识记:

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人生时产生方法论和价值观】——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2、领会: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源【或本质】、即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物质第一性,是唯物主义;

意识第一性,是唯心主义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

不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

一元论:

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唯心主义一元论【意识是本原】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是本原】。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无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如“绝对精神”“理在事先”等。

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原初物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本原】,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

第一,他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识记:

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统一于物质,C.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多样性的世界,从物质运动来理解世界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又是运动运动的存在方式】

运动:

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领会: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A、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具有绝对性【离开运动讲物质——形而上学】B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相对静止:

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质以内的变化或位置相对不变】。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1.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有静止才能保住质才有各种事物】3.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不变的一方衬托出另一方的变】。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区别、依存和渗透转化】: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不可分离。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关系:

只承认运动会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的错误,只静止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太阳从东边出来西边落下】。

一维不可逆。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是绝对的无限的;

就具体事物来看,又是相对的有限的。

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从人的运动来理解人类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等?

老死不相往来和地球村?

5、识记: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6、领会:

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

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联系导致运动,运动结果即内容之变为变化,向上的变化即为发展】

2、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能向上】.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只能向下了】.

3、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矛盾:

对立统一。

多样化存在——区别、共存又相互渗透转化】

1、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矛盾各方面都具有其特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具有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主次要矛盾:

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首先,二者相互影响。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制约只要矛盾。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指导意义:

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遭受挫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和现实意义:

A、首先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

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矛盾影响主要方面。

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

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5、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沦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否则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C.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主次不分,就会导致“均衡论”的错误。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E.我国坚持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4、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1、质:

一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综合运用: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

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简单运用:

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防止“过”或“不及”。

3、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

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不是彻底的否定】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B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4、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2)意义【问题,我们能直接看到的是原因还是结果?

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

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5、必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是两种不同的趋势。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必然表现为偶然,偶然背后有必然,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

其次,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再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6、现实性:

指包含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种种现象的综合。

可能性:

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A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可能性是尚不存在的,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

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

二者紧密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避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7、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A.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内容是要素,形式是结构。

同时,内容和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

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②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③表现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发展过程。

C.方法论意义。

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

要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8、本质和现象: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

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第一,客观性。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第二,普遍性。

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不能对客观世界直接产生作用】。

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B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A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其次,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结合实际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再次,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最后,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国家解放思想,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

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带领党和国家不断开拓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新境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深入,推动着中国的发展。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

首先,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C.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到得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