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1181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docx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考研总结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艺学:

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

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什么是文学理论?

三个方面

学科归属:

文艺学三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密切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和对文学一般性普遍规律的研究,指导、制约其他分支,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具体特殊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上。

对象与任务:

1文学活动发展论2文学活动本质论3文学创作论4文学构成论5文学接受论

应有品格:

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文学四要素:

世界,作品,读者,作家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交往论*

马义文学理论的根基: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建设:

1马义理论指导2中国特色3当代性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生活活动:

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感情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物质实践

文学活动的地位:

生活活动

理论性精神活动(非意识形态性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V伦理性精神活动-一(意识形态性精神活动/L审美性精神活动了'观念性上层建筑)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

1世界(客观、主观,文学之源)

模仿论:

艺术的起源和作用主要在于模仿,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也反映了内在规律和

本质。

2作者

本质论:

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作品

陌生化:

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语言”使现

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语言学和修饰因素。

4读者(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隐含的读者”)第三节_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_

(一)巫术发生说:

历史中,巫术仪式逐渐演变为巫术表演,其中包括演员、舞蹈、美术、

音乐等的发展

(二)宗教发生说:

诗人为自己也为别人创作,为了一种公众的事业,超越了诗人个人心灵

限度。

(将艺术当成一种宗教)

(三)游戏发生说:

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和无意图,艺

术和自然的统一。

是“过剩精力”,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

(四)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生活条件,产生了文学

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什么?

广义的文化含义:

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

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的审美含义*:

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与非文学的判断: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有深意。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字、音

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1目的(无功利与功利)

2方式(形象性与理性)

3态度(情感性与认识性)

 

文学是一种话语,

文学与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语言行为。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五要素。

蕴藉:

“蕴”积聚、收藏,引申含义深奥,“藉”草垫,引申含蓄。

蕴藉即汉语言文学作品中

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文学作为话语慰藉的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慰藉属性。

2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慰藉属性。

话语慰藉典范形态:

含蓄(由小生大):

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

含混(由一生多):

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

第二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生产

物质生产:

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资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

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物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主体:

模仿者/旁观者/*特殊艺术生产者文学创造

I客体:

自然/情感/*特殊社会生活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发生阶段

「材料储备:

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三阶段』艺术发现:

1心灵的顿悟2独特眼光和观察力凝合3机缘与内心契合4源于高于

'创作动机:

远景动机/近景/主导/非主导/高尚/卑下/有意识/无意识

第二节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

现象:

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

列和中心意念的思维过程

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

1综合(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2突出和简化(突出:

浓妆重抹/淡化背景)

3变形与陌生化(变形:

扩大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

第三节物化阶段

常见问题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2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

3即兴与推敲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文学的真实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课题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

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个别”与“一般”

第二节文学的伦理与情感(文学核心)诗意的裁判:

美与善的统-

1善的追求:

高尚,利他

2表现方式:

诚挚,艺术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第三节美的创造

审美理想:

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

肯定的,融合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没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特征:

1理论形式存在的鉴赏原型和最高典范

2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3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文学形式的升华

1形式的内容化和内容的形式化

2化丑为美和美丽的描写悲哀文学形式之美: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黑格尔:

象征、浪漫、古典

■_席勒:

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类型标准:

现实型(再现性、逼真性)理想型(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暗示性、朦胧性)

文学类型发展演变:

1古代:

文学型初步形成(《诗经》《楚辞》《庄子》《神曲》)

,象征

2近代:

文学类型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华兹华斯),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

主义文学(波德莱尔)

3现代:

文学类型多向演变: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一)诗

1凝练性

2跳跃性

3节奏韵律性

二)小说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充分具体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1浓缩的反映现实生活

2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灵活自由

3抒写真实感受

五)报告文学

1及时性2纪实性3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型态

1文学语言层面(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陌生化)

2文学形象层面(客观与主观,假定与真实,个别和一般,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语言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1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2显示的灵魂深度。

(人类愿望,历史真实,合乎理想)

典型环境:

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

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

1性格在环境中形成2性格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与环境第三节意境

意境:

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

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审美特征(意境中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意境的分类:

1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第四节_文学意象

分类:

1心理意象

2内心意象

3泛化意象-寓言式意象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分类r符号式意象

意象:

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审美意象的特征:

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不直接看本

身,而是看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的普遍意义。

因此象征有两个因素:

意义和意义的表现。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意象形象荒诞奇辟,分为形象上的荒诞和生活情理上的荒诞。

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审美(象征)意象: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文学叙事:

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分析概念:

1内容2话语3动作第二节叙述内容

故事(基本成分)

事件:

由所叙述人物行为及其后果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情节: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人物:

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场景:

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存在形态)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行动逻辑

行动(直接原因)

第三节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故事在文本中的时间状态(十年过去了)故事时间:

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十年)

视角:

零聚焦(上帝视角)

内聚焦(单人视角)

外聚焦(旁观视角)

第四节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

即"叙述”行为本身。

「作者(区分)

叙述者与V声音(语气)

I接受者(定向接受)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二节抒情作品的构成

抒情性作品基本要素:

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r声音]声与情:

声/情,声调/情调,

结构•:

画面L

I感情经验丿景与情:

诗/画,情景关系,真

r(顺叙,插叙,倒叙)

奏/感情运动形式

/幻

第三节抒情方式修辞方式:

i比喻/象征

2倒装/歧义

3夸张/对比

4借代/用典抒情角色:

1第一人称

2代言(宫怨诗)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1独特的语言形式

2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3主体与对象契合的特色

4读者辨认的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能引起

文学风格:

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

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定义要点:

实践

1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日常个性f创作个性一文学风格)

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语言编码、修辞、文学风格(文体:

体裁、语体、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划分J简分法:

刚/柔,虚/实,奇/正

[繁分法:

刘勰“八体”,司空图二十四类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时代/民族/地域/流派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广义的文学消费:

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

近代以来出现的,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媒介得到广泛引的

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广义的文学生产:

包括创作、出版、发行和阅读等要素。

狭义的文学生产:

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物化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

文学传播:

口头传播,书记传播,视听传播及电子网络传播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1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对象,即文学产品。

2生产规定着消费的方式。

3生产规定消费的需要。

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

1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

2文学消费制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3消费体现了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商品属性/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产品对不同读者有不同价值

2作者的创造性劳动难以定量评估

3文学不会损耗,具有超时空性

4作为文化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精神文化活动。

2文学消费不一定有阅读行为,文学接受一定是一种阅读欣赏的精神活动。

3主客观条件不同。

4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多视角特点,文学接受研究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视角。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

1审美活动

2认识活动

3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民俗,宗教,历史,哲学等)

4审美交流活动(读者/作者,读者/角色,读者/读者,读者/作品世界)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的发生:

集中体现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是在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一)期待视野:

1层次(文体,形象,意蕴)

2形成(三观,文艺素养,生理机制)

3类型(个人性,集体性)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2求知动机3受教动机4批评动机5借鉴动机三)接受心境

含义: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类型:

欣悦/抑郁/虚静

隐含的读者:

含义:

作家本人设定的能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影响:

创作动机,选材,文本内涵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

在这个阶段,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

一)填空、对话与性味

二)还原与异变(期待视野:

政治,文化,个人,欣赏能力)

三)理解与误解(正误/反误)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顺向相应/逆向受挫/完全受挫)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产生思想与情感的

共鸣;读者借助文本符号的引导,进入广阔想象空间,使情感得到净化;

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人生真谛,

得到自我超越和人格提升。

一)共鸣(重要标志)

含义: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的产生:

1思想观念想通

2情感经历相似

3意志愿望相近二)净化

含义: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的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净化的表现:

1读者进入虚幻艺术境界,暂时忘却世俗纷扰和人生烦恼,以维持心灵平衡

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到宣泄,使畸形的心态矫正,扭曲的人格纯正

三)领悟(最高境界)

含义:

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

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特征:

1体悟基于理解的体味。

2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四)余味

含义:

文学接受高潮阶段之后继续存留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一种心里延续和存留状况。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含义:

是批评主体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吻戏、价和判断,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

最高标准:

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思想标准:

1真实性2进步的倾向性3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

1文体的评价2技术形象的评价(鲜明/生动/独特/概括)3意蕴的深刻与丰富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一)传统批评模式

1伦理道德批评2社会历史批评3审美批评

二)现代批评模式

1心理学批评2语言学批评3文化批评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

2选点切入

3确定要旨(主要理论点/基本目标对象/基本问题所在)

4布局安排(选择文体/文章章法/行文笔法)

5力求创见(发前人之所未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