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语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471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对外汉语语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语法.docx

《对外汉语语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语法.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汉语语法.docx

对外汉语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专题

第一章对外汉语语法概述

一、对外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对外汉语语法是教学语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语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外国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掌握汉语语法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使用汉语,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培养并提高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所以,教外国人的汉语语法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

(赵金铭)

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般说来,理论语法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规则,对语法的系统和语法的规律作出理论的概括和说明。

教学语法又称为“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

讨论教学语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技能,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语言学家。

吕叔湘先生说:

“一个语法形式可以分别从理论方面和用法方面进行研究”。

我们把前者算作理论语法,把后者归如教学语法。

理论语法研究一个语法形式“在语句结构里的地位:

是哪种语法单位?

是句子或短语里的哪种成分?

跟它前面或后面的别的成分是什么关系”等等。

用法研究则研究一个语法知识“出现的条件:

什么情况下能用或非用不可?

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必得用在某一别的成分之前或之后?

等等”。

(吕叔湘,1991,《未晚斋语文漫谈》)

比较:

《语法讲义》(朱德熙)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

《语法讲义》是一本理论语法专著,作者把以上几个词语放在一起研究。

书中解释这几个词语是这么说的:

“这几个词都是谓词性代词,可以作谓语(好,就这么着吧。

),也可以作主语(这么着好不好?

/那么着行不行?

)、宾语和修饰语”。

书中进一步解释说:

(1)这么、那么做谓语时,后面应该加“着”;“这(么)样、那(么)样”可以不加。

“这么、那么”不能作补语,“这/那(么)样”可以作补语。

你怎么活得这(么)样?

(2)这/那(么)样可以作宾语,这么/那么不能作宾语。

照这(么)样去做。

(3)这/那(么)样加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

这样的东西怎么能吃呢?

(4)“这么/那么”修饰名词,中间必须有数量词:

这么一个东西,怎么那么贵。

作为理论语法的《语法讲义》,指出语法形式“这/那么”和“这/那(么)样是何种语法单位,即是谓词性代词;指出在句子中可以作哪些句法成分,不能作哪种句法成分。

作为阐述语言规律的理论语法,这样的论述已经足够了。

作为教学语法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它把“这/那么”和“这/那(么)样”分开来讲。

首先讲“这/那么”:

(1)主要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方式或程度,在句中作状语。

(2)也可以作主语、谓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这么、那么”后面常加“着”。

(3)“这/那么”也可作定语,但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数量词,所指代的意思往往在上下文交代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

(4)可以修饰表数量的词组,“这/那(么)重读,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他身上有这么一股劲,这么一种拼命精神。

),轻读时,表示估计。

再次,讲“这/那(么)样”:

(1)可以指代状态、情况,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及主语、宾语;

这么样怕要出错。

我不喜欢这么样。

(2)指代程度和方式,作状语,可以与“这/那么”互相替换,意思基本相同。

(3)起承上启下作用。

别把我当客人,那样,我就不来了。

他说得对,这样才不会有问题。

作为教学语法,《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是通过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的具体描写,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汉语。

教学语法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用法的研究,这种研究看上去非常琐碎,但非常重要。

一个词语、一个格式,怎么用合乎汉语语法,怎么用是不合乎汉语语法的。

这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楚。

比如:

我们可以说“这位同学”,但不能说“这位人”。

可以说“老大不高兴”,但不能说“老大高兴”。

可以说“漂亮姑娘”,但不说“美丽姑娘”,而要说“美丽的姑娘”。

又如:

我们说“新同学到校了”,其中的新同学是复数,却不一定用“们”。

又如:

外国学生说“请你稍微等”,我们听着别扭,毛病出在使用“稍微”常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所以后面应该是“请你稍微等一等/等一下/等一会儿”。

诸如此类,理论语法也许不屑一顾,教学语法却是不能不解决的。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对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进行的语法教学,不是语法体系方面的教学,不是理论的教学,而是用法的教学,也即所教的应该是教学语法。

(二)对外汉语语法是教外国人的语法,而不是教本国人的语法

教本族人语法,只需一些最一般的规律,其余的他们可以自己去体味,去处理。

一般来说,本族人决不会造出不像话的句子来,语感使说话人造出的句子多是正确无误的。

当然,驾驭语言能力强的人说/写出的句子往往较通顺;驾驭语言能力差的人,句子就多些毛病。

这些毛病归总起来,不外乎:

搭配不当、残缺和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

这些语法错误,通过类比或简缩的方法总能从一般的语法条规上找到原因,也是不难纠正的。

当外国人要通过学习语法来掌握一种语言时,几条最一般的规律就不够用了。

这时候的语法就要深化和细化,一般的规则下还得有细则。

如:

讲解“正、在、正在”表示进行意义时,要告诉学生:

(1)“正、在、正在”只表示动作在时间的进行当中,而不管开始和结束,所以不能跟表示起始意义的“起来”结合。

他正看起书来。

/孩子们正在讨论起问题来。

/公鸡在叫起来。

[×]

也不能跟表示具有已经完成或已经变化意义的“了”和“过”结合。

张山正起床了。

/小朋友们在做游戏了。

/他正在写过论文。

[×]

(2)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有动作结果意义的词语。

妈妈正做好饭。

/她在擦干净桌子。

/学生正在听懂老师讲课。

[×]

(3)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时间段和动作量的词语。

我正看一会儿电视。

/她在做一个月工。

/他正在听两遍录音。

[×]

(4)可以跟表示状态意义的“着”和表示这种语气的“呢”同现。

我正在看着书呢。

/他正在听着音乐呢。

/老师正在教室上着课呢。

[√]

然后,我们可以把以上讲的四个使用条件用公式的形式概括出来。

例如:

正/在/正在/+动词+起来/了/过(结果)/(时段)[×]

正/在/正在+动词+(着)+(宾语)+呢[√]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要从意义到形式,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

对母语是汉语的人讲语法,往往是先给出一个语法形式,然后说明它的语法意义。

如:

汉语中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这是一个形式,重叠后表示一种“轻微、尝试”的意义。

然而对于一个想要用汉语来表达思想的外国人来说,情形往往相反,一般是先产生要表达的意义,然后选择适当的语法形式。

比如要表达“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持续多长时间,”在汉语中就要选择使用时量补语的格式,句中要有表示时段的词。

如:

看了两小时书。

/等了他十分钟。

再如:

对过去经历、经验的叙述和说明,在汉语中就要用:

“动词+过”这一形式。

讲语法离不开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的过程,可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

听话的人接触到一连串的声音,听完了,听懂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从形式到意义的过程。

说话人相反,先有一个意思,然后借助于一连串的声音把它说出来,成为一个句子,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

外国人学汉语类似说话的人,要把头脑中的意义,转换成语言代码,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

当然,无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无论是说母语的人还是说外国话的人,都得掌握语法规律才能顺利完成听或说的过程。

针对外国人习得汉语的行为过程讲授语法,要注重意义,并往往从意义出发。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从发现程序来看是从形式到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从意义到形式。

外国人学汉语,掌握汉语语法是个生成过程,也就是按照一个句式造出许多句子来,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时,如果仅从形式出发,做句法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有人喜欢用句型来教外国人语法,其实任何一种句型都是抽象的,它们的实现要受到种种条件

限制。

比如:

“名词+把+名词+动+动/形”这种句型,不过提供了一种组合的可能性,并不是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放到这个句型里,可以产生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尽管规定了这个句型的限制,外国学生还是造出了:

大家把那些话听见了。

[×]

我把中文学得很努力。

[×]

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

[×]

我看见他把教室进去了。

[×]

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引进来,才能比较好地避免不可接受句子的产生。

比如:

(假期)与其回韩国,不如在学校学习汉语。

[?

]

与其嫁给年轻的穷光蛋,不如嫁给有钱的老头子。

[√]

与其上北大,不如上清华。

[×]

因此在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中,仅有语法结构方面的解释还是不够的,它必须对特殊格式所表达的意义作出准确的解释,同时告诉学生某一特殊格式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表达什么样的语用目的和功能。

所以,就“与其……,不如……”这个格式来说,教学中我们要注意:

(1)一定要强调两个可供选择的义项都含有不如意的色彩,如意与否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标准;

(2)“与其……,不如……”主要用来表达建议和劝告。

只说你我,今后不单活在一个天底下,还要在一个屋顶下过日子,吃一锅饭,睡一张床,与其记仇在心,不如消解仇恨,忘了从前,从头开始,有福同享,有罪同当。

前面提到,对外汉语教材中常讲动词重叠后在语义上表示“轻微、尝试”,像“看看、走走、练习练习、商量商量”。

这是从形式到意义。

我们还可以反过来看,同样表示“轻微、尝试”的意思的,除了重叠,还有可供选择的其他语法形式。

如:

“V+一点儿,V一V、V+一下儿”等等。

这是从意义到形式。

当然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语义上也还是有差别的,他们还有各自的使用条件,在教学时要作一些比较分析。

例如:

汉语中表示选择(取舍)的复句,除了上面讲到的“与其……,不如……”,还有“宁可……,也不……”。

这两种格式表示的语用意义相同,在不如意色彩明显的情况下,这两种格式可以互换使用,区别只在语气有所不同:

与其嫁给年轻的穷光蛋,不如嫁给有钱的老头子。

宁可嫁给有钱的老头子,也不嫁给年轻的穷光蛋。

如果两者相差悬殊,或者其中一个在普通人看来是如意的,说话人一般不会使用“与其……,不如……”格式,但可以使用“宁可……,也不……”格式。

如:

与其嫁个年轻的有钱人,不如嫁个年老的穷光蛋。

[×]

宁可嫁个没钱的年轻人,也不嫁个有钱的老头子。

[√]

(四)对外汉语语法不仅是分析的语法,更是组装的语法

给外国人讲语法,可以用分析的方式,但更应该用组装的方法。

从当代语言科学发展来看,代数语言学的语言模型主要有两类:

分析性模型和生成性模型。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形式进行描写和推导。

分析性模型是从一个已知的语言集合出发,分析他的语句结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中找出一组语法规则来进行描述。

这显然不完全适用于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

而生成模型,又叫综合性模型,它从已知一组语法规则出发,研究这个形式语法所生成的某一个语言集合的性质。

根据生成性模式不仅可以识别和理解句子,更重要的是可以生成各种句子。

显然,生成性模型更适用于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

教学对象的不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对外国人语法教学不是为了分析,而是为了组装。

一般来说,对于语法分析的过程,我们能说得比较清楚。

正如吕叔湘所说,分析语法应该去掉语调、语助词、叹词、称呼语、评注性成分等等挂在句子上的零碎,再对句子本身进行层次、关系、功能和格局的分析,这是典型的分析程序。

从组合的角度来看,顺序则正好相反。

但是怎样组合,组合的有关细则,我们还不能说得十分透彻。

我们教给外国学生的汉语语法规则,应该以他造出的所有句子都能被说汉语的人所接受为准。

比如现代汉语有一条语法规则是:

句子是由“主语+动词+宾语”构成。

如果名词“书、狼、肉、小鸡、人”,动词“吃、害怕、了解、怀疑”,运用这条规则和这九个词,可以组装成很多句子。

其中:

(1)有一些是可以接受的,如:

“人吃小鸡。

”;

(2)有一些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如“人吃人。

”;

(3)有一些句子是不合格的,即不能接受的、如,“书害怕狼。

为了保证按语法规则只生成能接受的句子,就必须加上一些限制,如为了避免生成“书害怕狼”这类句子,但能生成“人害怕狼”这类句子,我们在规则里增加一个条件,“害怕”的主语必须是“生命体”。

外国人在组装汉语句子时,在组装规律上一定要管得住才行。

外国人学了汉语语法,要组装并生成大量的句子,用以表达思想,这就和计算机处理汉语信息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汉语中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标志,不同的形式标志,具有不同的语义内容,通过对语言形式的识别而达到对语言内容的理解。

因此无论外国人,还是计算机,都要充分发掘和尽力利用汉语中各种各样的形式标志。

如:

名词词尾“子、儿、头”,时态助词“了、着、过”,结构助词“的、地、得”,各种副词、介词等。

以及复句的“因为……,所以……”等连词,它们也是形式标志。

有了这些标志性形式,组装起来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汉语中有这样的复句“他来我走。

”“下雨,咱们不去。

”,外国学生就不习惯从意义上判断这种句子的内在意义关系(因果/假设),学生即使学了复句,可能会用带连接词的句子,就是不会说这样的句子,这就需要强化。

句子的生成是由深层结构(语义)到表层结构(句法)的实现交际目的的序列化过程。

这个序列取决于:

语义的正确性;

句法的限制性;

语用的选择性。

如汉语中含有结果补语的句子从句法结构形式上看都是单句,但从语义角度看,都包含着两个表述:

孩子哭醒了妈妈。

——孩子哭+妈妈醒

他喝醉了酒。

——他喝酒+他醉了

我们强调组装语法,阐述生成的过程,是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特点而言,这只是一条原则,其中的组装规律和细则,还又待语法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对外汉语语法不是孤立地讲汉语语法,而是在语际对比中讲汉语语法

给外国人讲汉语语法不能就事论事,只讲汉语本身。

因为外国学生的头脑里早已先入为主地有了其母语或所学外语的语法规律,他们会时时拿来比附。

如果通过语际对比来讲,就会更加显露汉语语法的特点,只有突出汉语语法特点并讲透了,外国学生才容易理解。

汉语语法的大特点,就是语法规律的特异之处,小特点就是具体的语言现象。

如:

汉语中用时段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在句法上往往用补语来表示:

我在华北电力大学读了四年。

马力在北京生活了五年。

汉语用时点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在句法上往往用状语来表达:

我们每天8点开始上课。

开学典礼明天上午10点半结束,接下去是安排选课。

韩国语中没有补语,时点和时段都用状语来表示。

学生按母语的习惯误以为汉语中表示时点、时段的状语和补语没有什么差别,因而常出现状语、补语颠倒的情况。

如:

我一年学习汉语了。

我差不多三年住在她家隔壁。

我想知道她看电影星期一下午还是星期三下午。

他大概来五点。

很多留学生都将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把本该以介词引导做状语的成分误作不及物动词的宾语。

如:

如果你再说假话,我以后就不交往你了。

我着急你弟弟的健康。

我妹妹失败了大学入学考试。

很多留学生也经常把离合词误作及物动词,把该由介词引导的成分误作宾语。

如:

我毕业华北电力大学以后,……。

今天老师握手我。

她生气我了。

我告诉你,你可要保密我。

我今天见面了一个中国朋友。

(六)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描写的语法,更是讲条件的语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各种句式本身的结构特点、层次关系作出科学的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讲明这种句式的使用条件,即必须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和要表达什么意思才能使用这种格式。

一个学汉语的外国人,必须了解各种语法现象的出现条件,才能正确地使用它。

有的外国学生认为学了汉语语法不顶用,有时还会造出合乎语法的不可接受的句子。

这是因为大多数汉语语法书只是罗列各种语法现象,很少讲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

怎样才是讲条件的语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难点。

这是因为状态补语是汉语中特有的形式,其他语言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因此外国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

如果我们找出它的使用条件,也许就容易。

经过研究,有的学者提出,状态补语所要评价、判断或描写的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以及与此事件相关的人或物。

这是状态补语出现的前提。

例如:

只有我们看见过或看见了某人在跑,或了解某人跑的记录,我们才能去评价他“跑得快”还是“跑得不快”。

使用状态补语的这一条件,决定了状态补语句使用上的一个特点,

即状态补语与某个叙述前提的条件的句子(相关句)呼应。

这种呼应有显性、隐性之分。

这样,我们就找出了状态补语出现的语用条件,从而有助于外国人掌握它。

(七)对外国人所进行的语法教学的具体原则:

1.不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而是突出语言使用规则;

2.重视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意结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3.对语法规则的说明具体、实用,而又简洁、通俗;

4.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但又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5.不引导学生去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

二、汉语语法单位

语素

语法单位词

短语

句子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注:

单个的汉字可以是一个语素,两个甚至更多的汉字也可以是一个语素。

关键在于:

(1)是不是最小的单位;

(2)是不是有意义。

汉语中,汉字和语素的关系比较复杂。

(1)汉语的绝大多数语素是单音节的,少数是双音节的,三、四个音节的语素更少,但存在。

(2)由于汉字是音节文字,一个单音节语素在书面上就用一个汉字来书写。

所以绝大多数汉字都与语素对应。

(3)少数汉字不与语素对应,因为它们只表示多音节语素中的一个音节,不能表示什么意义。

(即少数汉字不是语素。

(4)有的汉字与几个语素相对应,表示不同的意义。

(二)词

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注:

能独立运用,是指能单说或能单独(不必与另一些特定的语言成分结合)进入句子。

所以“词”应该符合:

(1)有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是语义,也可以是语法意义。

);

(2)可以单说、单独回答问题,或者能单独进入句子。

(三)短语

词与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就成为短语,也叫词组。

语素一般是比词小的语言单位。

短语是比词大的语言单位。

由于汉语的词大多缺乏明显的形态标志,又由于书面语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汉语成分,所以一个语言单位究竟是语素还是词,是词还是短语,有时难以确定。

(四)句子

句子是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前后有较大停顿、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我们说话一般至少要说一个句子。

句子和句子连接起来,还可以构成更大的单位,如语段、篇章。

三、词的分类:

根据语法功能,首先可以把词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一般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实词有: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

名词、数词、量词、代词:

“体词”

“体词”在句子中主要不作谓语。

动词、形容词:

“谓词”

“谓词”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

虚词有:

介词、连词、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象声词、叹词

四、句法结构关系和短语的类型:

(一)句法结构关系的类型:

词与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短语,如:

“蓝包”、“红旗”、“新笔”

词与短语又可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一个更大的短语,如:

“麦克的蓝包”

“中国的红旗”

“我昨天买的新笔”

在短语中词与词(或短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叫句法结构关系。

汉语有以下几种句法结构关系:

1.联合关系:

组合中的各个项(词、短语等)地位是平等的。

例如:

(词:

人民/东西)

短语:

他和我/看或写

句子:

也高兴也不高兴。

/又团结又斗争。

2.偏正关系:

组合中的前一项修饰(限制或描写)后一项,后一项叫“中心语”,前一项叫“修饰语”。

例如:

(词:

红旗/热爱)

短语:

新书/仔细看

句子:

马上休息!

/把书拿来。

3.动宾关系:

组合中的前一项表示动作行为或判断等,后一项表示动作行为、

判断等所涉及的事物。

例如:

(词:

出席/知心)

短语:

看书/做作业

句子:

散会!

/可以告诉他。

4.补充关系:

组合中的前一项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后一项主要说明动作

状态的结果,前一项是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后一项叫“补语”。

例如:

(词:

扩大/说明)

短语:

看清楚/香得很

句子:

说得流利极了!

/热得浑身冒汗。

5.主谓关系:

组合中的前一项表示动作的施事者或说明、描写的对象,

后一项是对前一项叙述说明或描写,前一项叫“主语”,

后一项叫“谓语”。

例如:

词:

地震/年轻

短语:

他来/阳光明媚

句子:

你好!

/问题解决了。

掌握这几种结构关系很重要。

因为在汉语里,不仅词组或短语采用这五种方式,而且词或短语组成句子以及语素构成复合词都采用这五种方式。

这五种结构关系,是分析、掌握汉语的词语和分析理解汉语句子的关键。

(二)短语的类型:

短语是词与词的组合。

一个短语还可以和一个或几个词构成一个更复杂的短语。

短语的类型有:

1.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

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也叫词组。

这种短语如果有中心语,造句时,其功能总与短语的中心语一致。

例如:

“蓝包”与“包”的功能一致;

“红旗”与“旗”的功能一致;

“新笔”与“笔”的功能一致。

因此,我们把以某类词为中心语构成的短语就叫做“某类词的短语”。

短语是很有用的造句单位。

(1)名词短语:

妈妈的蓝包/可爱的孩子/我的书/两块糖

(2)动词短语:

认真地学习/读书/学得很努力/喜欢玩游戏

去参观博物馆/请他说/唱完/听得见

(3)形容词短语:

很漂亮/十分满意/冷起来

热下去/高兴得不得了/难过得哭了起来

(4)主谓短语:

他去/胃疼/汉语流利/效率高

2.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

(1)介词短语:

在北京(学习)/给我(打电话)

从美国(来)/往前(走)

跟他(聊天)/为他(高兴)

(2)“的”字短语(后无名词):

新的/中文的/卖水果的/画画用的

3.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主要是由实词(有时包含虚词)构成的固定的组合。

固定短语在形式上具有固定性,构成其的词以及词序不能变换;

固定短语在意义上具有熟语性,要将其作为整体来理解,有时有比喻意义。

例:

“头面人物”

“山穷水尽”

“一不作,二不休”

“一棍子打死”

固定短语主要有:

固定词组、成语、习惯用语等。

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四字形式的固定短语通常叫“四字格”。

“四字格”的构成方式是多样的,例如:

主要由名词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